▍當代無性婚姻,一場高級的出家
--千萬別拿別人來做對照組,否則沒氣死,也少了半條命。--
當代婚姻中,「無性」比例是多少,我們不知道,也不敢問。但是現代人對「無性婚姻」的敏感度有多高,基本上我們心裡有數。
凡是提到無性婚姻,不管已婚的、未婚的,都豎起了耳朵。無性婚姻的比例應該不小。大家好奇,正是因為想看看有多少人和自己一樣,以便確定自己是否正常。
也許很多人覺得「無性婚姻」是一種困擾。我之前也經常思考,婚姻的品質是否會受此影響。
但後來我想明白了。就像兩個挑食的人,我不吃大蒜,你不吃香菜,因為這兩道忌口,我們兩人就不能一起生活嗎?大可不必。因為大蒜和香菜都不是主食。我們吃的主食已經太多,讓人的精力和胃口都到了極限,那麼大蒜和香菜的有無,其實可以忽略不計。
現代婚姻差不多就是這樣。那麼多瑣碎的煩心事擺在眼前,愈來愈多人沒空去思考「性」的存在。
今時不同往日,現代婚姻有新的結構,不要偏離本質就行。至少不要因此過於困惑,也不要跟別人比。我有些朋友,孩子都挺大了,她們屬於那種會對別人發出驚呼的「什麼,你們居然一週才三次?」。所以你看,婚內性生活的頻率,千萬別拿別人來做對照組,否則沒氣死,也少了半條命。
那無性婚姻和出軌離婚,是不是因果關係?是先無性再出軌,還是先出軌才無性?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出軌者並不一定是因為婚內無性,而是因為他就是要出軌。離婚也不一定是「無性」導致,大多數離婚,還是因為個性或精神層面不能融合。
說七年級的夫妻無性,六年級的朋友不高興,覺得自己被忽視了,連八年級的都跳起來,「瞧不起誰呢?誰不是結了個佛系婚啊!」
這年頭,好多人結婚就跟出家差不多。這就是一場修行,而且不沾葷腥。本來是外面的不沾,現在連家裡的也不沾了。
純修佛性,多年後會發現自己肉欲少了,妄念沒了,平淡是真了。
如果唐三藏生活在現在,他完全可以和女兒國國王結婚,反正結了婚也依然守身如玉,二人如兄妹般相敬守禮,共同切磋佛法。就像我們現代夫妻一起切磋數學題和語文考卷一樣純潔,這可是至高水準的大和諧啊!
這屆婚姻可比三藏那時候優越得多,主要是大家更開明、更講道理,男人女人已經突破千百年封建保守意識的束縛,把「性」這件事端上了檯面。
這可是一大進步啊!只不過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大家剛培養了性解放的意識,但是性已經不需要解放了,它只想靜靜。
其實在婚姻裡,男女雙方在「性」這件事上,並不是完全對等的。比如當一個女人表現淡漠、愛理不理、毫無興致的時候,男人通常不會想太多。可是當男人表現淡漠、愛理不理、毫無興致的時候,女人卻會套用三種理論。
‧理論一:「他不愛我了。」
‧理論二:「他出軌了。」
‧理論三:「他身體不行了。」
基本上沒有例外。
這被男人認為「神經質」、「歇斯底里」、「無理取鬧」的三點,是女人的大腦結構和生理特質所決定的,而不是由什麼理智、邏輯、證據決定。
所以男人哪,長點心吧,別老是「我怎麼怎麼樣」。你結婚了,你要考慮的應該是「我們怎麼怎麼樣」,不然你老婆太委屈了。
但女性也應該理解,現代男性真的和以往任何一代男性都不太一樣。他們非常多元,存在各種奇形怪狀的個體差異,有著我們完全難以想像的特質,也真的不是「只要我願意,沒有得不到」。
現代男人漸漸演變成不再完全用下半身思考的動物,這是進化史上的一個突破,但可能是婚姻史上的一個「黑洞」。
結婚前,大家說「沒有愛的性」是不負責任。
結婚後,我們才發現「沒有性的愛」也是不負責任。
當了媽後,很多人終於明白婚姻的形態原來可以如此多元,兄弟情、戰友情、親情、人道主義、助人為樂、討拍,都有,但就是愛不明顯了,性也不明顯了,甚至連性別也不明顯了。但婚姻依然還是一個婚姻,以它隱蔽的、不為外人所知的姿態堅持著。許多中年夫妻的婚姻狀況是:無愛,無性,有小孩。但他們真的覺得自己很悲哀、很痛苦嗎?也並不一定。
有句話說「優秀的女人都是無性的」。起初我認為這句話可能是從性別角度吧,優秀的女人,雌雄同體,不分男女,什麼事情都做得到,因此才優秀。後來我發現,這個「無性」不光指性別的模糊,也是真的無性啊。為什麼呢?因為她們忙啊!
我認識一個三十歲的妹子,她對我們坦言:白天忙工作,面對各種人,每天都很緊湊,晚飯也隨便吃吃,回到家坐定下來已經十點,洗個澡睡覺,根本不想滾床單。她可是新婚啊!
我們問:「那你老公呢?」
「他很開心地去打遊戲了。」
原來很忙的不只是女人,男人也有了更多選擇。新婚燕爾都比上一屆更佛系,更別說中年夫妻了。
所以啊,別給自己那麼多責任和壓力。吃多了會膩是人類的本能。更何況我們每天面對的,是那個容顏不斷蒼老、腰圍持續增加、霸占馬桶不放、不會帶孩子只幫倒忙、要麼雲霧縹緲要麼指手畫腳、看見就想吵的另一半──讓你彷若初見、毫無心理障礙地突然下手,你做得了?
過去,「性生活是否和諧」是判斷婚姻好壞的標準之一。那些書籍雜誌,會把性生活不和諧描繪成洪水猛獸。
時至今日,愈來愈多的人已經沒空去重鑄「性對婚姻的意義」了。現代女性忙於事業的愈來愈多,腦子裡想的大事列表比老公想的還多,同時還要兼顧家裡的瑣瑣碎碎,她們並不需要「採陽補陰」啊。她們只想靜靜。
男性也不再和過去那些時代裡的男性一樣,要展現雄風,靠性生活的「按時定點定量」給女性安全感。女性自己給自己的安全感已遠超於此。
綜上所述,結婚多年後,性生活從形態上和功能上都變了。也許可以錦上添花,但不是必需品。也許可以起到助興作用,火上加油,但肯定不是壓軸重頭戲和雪中送炭。
這種高級的佛系,有些人理解不了,說:「扯那麼多幹麼?無性就是關係不和諧啊!」
那也不一定,婚姻的和諧,有多種表現形式,這同樣要與時俱進。過去的人時間充裕,娛樂貧乏,長夜漫漫,沒事好做,要不就睡覺吧;睡覺也沒啥可思考的,要不就滾床單吧。但現代人不一樣,大晚上的,大好時光,用來滾床單?男的打遊戲、玩手機、跑步、健身不好嗎?女的追劇、看八卦、聊天、學習智鬥小三酣暢淋漓不過癮嗎?再不行,看一下小孩作業,低血糖和低血壓一下子全好了,這還不健康嗎?
當我們焚香沐浴,如出水芙蓉般走近六尺大床,你是更想靜候佳人,還是更想獨自放空?
摸著你的肚皮,好好思考一下再回答。
.
本文摘自
《#了不起的硬核媽媽》
.
作者:格十三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對我來說,「性」的範圍很廣。兩個相愛的人,彼此深情凝視,即是一種「性」的表達。
所以即便不一定會做愛,真正要保有無性婚姻,在我的角度來說其實很難。夫妻真的不做愛也無妨,愛也可以用言語表達。
性生活,從肢體碰觸就可以開始啦,根本不一定要走到最後一步,要看當時有多少時間多少力氣,這勉強不來。能天天做愛,早中晚都做愛,那也不錯啊,雙方都有這樣的活力也給予祝福,但一定年紀之後要注意是不是會爆血管?!
婚後還能保有友誼,我就覺得很讚啦~~~~~~~
有沒有持續做愛,那實在不完全是重點!
祝願您,能用更寬廣的態度看待伴侶關係!
男女 性別 的大腦 差異 性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同的文化看待男性與女性的方式為什麼會有所不同?1930年代,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她的著作《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透過對於不同部落社會性別文化的比較與探討,發現男性與女性性別的展演並非反映出天生或生物學上的原因,而使社會文化習俗對於性別角色建構的影響。我們身處於性別化的世界,日常生活對於男女角色的不同看法或期待,又如何影響我們大腦的選擇?讓我們透過 BBC中文網的這篇文章,來反思性別差異的刻板印象如何影響我們對人類社會行為的判斷與評價。
-----
這些最初的分歧似乎是無害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性別化的世界對孩子們長大後,如何理解自己和他們所做的選擇,以及如何在他們所處社會的行為,產生持久的影響。
...
更微妙的是我們面對男孩和女孩完全相同的行為,都會因應其性別以不同詞語去描述,再把玩具性別化來給小孩,都加強了男性和女性被分配的微小特徵和習慣。
兒童玩耍的方式是成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這是孩子們首先發展技能和興趣的形式。積木鼓勵構建,而玩偶則可以鼓勵觀點接納和照顧。
...
墨爾本大學的心理學家科迪莉亞‧弗尼(Cordelia Fine)解釋說,一旦孩子們了解了他們屬於哪個"性別部落",他們就會對性別標籤更加敏感,繼而影響他們的行為。
例如,玩具的展示方式也會改變孩子對它的興趣,女孩對顏色為粉紅色的,但典型男孩玩具也會感興趣。
但這有後果。如果我們只給女孩玩娃娃或美容套裝,而不給男孩,女孩會把自己與這些興趣聯繫起來,而男孩則被會更積極追求玩具工具和汽車。
然而,男孩們顯然也喜歡玩洋娃娃和手推車,但這些並不像是會通常為他們購買的那種玩具。我兒子像他姐姐一樣,喜歡抱著玩具嬰兒,用玩具車推著它四處走動。
「生命最初幾年的男孩也在學習培養和關愛,但我們很早就教他們這是一項女孩技能,我們懲罰男孩這樣做,」布朗說。
如果從嬰兒時期起,男孩就被勸阻不要玩我們可能認為是女性化的玩具,那麼他們可能無法發展他們以後可能需要的技能。
如果同輩不鼓勵他們玩洋娃娃,同時他們又看到自己的母親承擔了大部分育兒工作,這就有了誰該照顧孩子這樣一個問題。 結果, 我們進入了「生物本質主義」的領域,在那裏,我們將人類行為歸結於某種先天的基礎。 所以當我們再深究一步, 這一點不難理解。
玩具是一回事,但特徵也容易產生性別刻板印象。男孩的父母經常談論他們如何更加喧鬧,喜歡粗暴地玩耍,而女孩則更加溫柔和溫順。證據表明並非如此。
事實上,研究顯示,我們自身期望往往會框架了我們如何看待他人和自己。父母將性別中,憤怒的一面歸為男孩,而快樂和悲傷的一面則歸為女孩。
母親更有可能強調男孩的身體素質——甚至為男孩設定比女孩更多的冒險目標。儘管身體上沒有顯著差異,與女兒相比,他們也會高估了兒子的爬行能力。因此,人們自己的偏見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孩子,從而強化這些刻板印象。
語言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女孩多數更早學會說話,這是一個很小但可識別的影響,研究顯示,這可能是因為母親對女嬰的說話比對男嬰說話的多。換句話說,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讓女孩相信她們更健談和情緒化,而男孩則更具好斗好動。
布朗解釋說,很清楚為什麼這些誤解會在以後的生活中繼續存在,我們無視不符合我們期望的刻板印象的行為。
...
正如阿斯頓大學(Aston University)的神經科學家和作家吉娜·裏彭(Gina Rippon)所解釋稱,我們生活在一個性別化的世界,這一事實本身就創造了一個性別化的大腦。它創造了一種文化,男孩習慣於表現出更典型的男性特徵,如果他們不這樣做,可能會被同齡人排斥。
裏彭說,如果我們關注差異,這也意味著我們開始接受諸如男孩更擅長科學而女孩更擅長關懷等迷思。
這在成年後會繼續,當女性被問及她們在數學任務上的得分時,女性會低估自己的能力,而男性會高估自己的分數。如果女性首先被告知其性別通常會表現更差,那麼她們在測試中的表現也會更差。當然,這確實會影響學校、大學和職業選擇。
...
如果我們不能夠明白,其實男女與生俱來的相似性是多於差異,並差別地對待我們的孩子,我們的世界將繼續被性別化。推翻這些假設並不容易,但也許我們都可以先三思,再告訴小男孩他有多勇敢,或告訴小女孩她有多善良或完美。
(引用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7395832)
男女 性別 的大腦 差異 性 在 Winnie。與不完美的私密對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相較四十年前全球平均壽命60歲,現今提高至72歲,你覺得這意味著什麼?
我的第一反應是,代表現在醫療水平提高,人類壽命都可以延長,科技真是進步不少了啊!
之前的思考大概就此結束,不會再細想了。
直到讀了《真確》這本書後,我有了不同的省思。
書中寫著,當壽命增加時,意味著每個人都有更多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我駐留在此頁許久,陷入深思。
我從未以這樣的觀點思考年齡所代表的意義,可能因為在如今的世代裡,長壽似乎已成了理所當然的存在,便忽略了延長壽命象徵著我們比過往擁有更多時間。
當我開始往下思索,發現所謂的壽命增加,同時訴說著與過去相比,面臨死別的時間也拉長了,所以有更多的時間與親人相處。
當然以上都是美好的假設,實際的狀況可能並非如此。
當我們大部分人已然脫離把時間用在養家活口的求存狀態時,接踵而來的是成就的追求了,於是除了原有傳統對家庭的期望外,又多了社會價值的框架往我們身上一套,年齡延長多出來的時間,好像也沒真的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反而是忙著做社會期望別人喜歡的事情。
再者,當死亡不像過往輕易逼近,往往又令我們誤以為時間還很多,忘記了珍惜與親人的相聚,而選擇迎合外界的需求。
我們真的擁有更多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了嗎?
還是我們忽略了這份擁有,就只是過日子讓歲月流逝,六十歲與七十歲的生命並無任何不同。
如果我們願意用收到額外禮物的角度重新看待活著的時間,也許便能將習慣性放置角落的「自我」這塊拼圖拿出來拼上,使生命得以更加完整。
也許,你可以花點時間問問自己,
你把多出來的那十年時間都用在哪裡了?你有為自己做了些什麼嗎?
《真確》這本書非常有意思,明明內容看起來如同報告書般,充滿了數字與圖表,但我在看的過程中,卻無數次想要飆淚,只是常常處於捷運上,怕嚇到別人,只好忍住。
有時候我只是看著書中的一個數字,就莫名鼻酸,沉入一陣思緒中。
有時候我只是看著一段陳述,就深深感到自己的幸福。
這本書深刻的傳遞著一個訊息:數據不是唯一的解方。
我們要看數據,卻不能只看數據,唯有超越數字本身,看見每個數字背後所代表與每條生命息息相關的訊息,才能挖掘真實。
你能想像減少兒童的致死率有效的方式之一,竟然是提高媽媽識字的比率嗎?
因為當媽媽識字便可讀懂許多養育孩童的文章或書,因而減少許多錯誤的發生,例如知道洗手可以降低得到病毒機率,也可以看懂藥瓶上的字不至於給錯藥。
對,我從未想過女性的教育會與兒童存活相關,因為幸運地生活在屬於高所得的台灣,也未曾生活在七、八十年前全球普遍貧窮的年代,也就難以想像每串數字背後的層層關聯了。
當透過這本書,看懂這些數字後,似乎也就更能理解,自己的所有的為與不為都在如何影響世界。
那麼,又要如何提高媽媽識字率?
除了最重要的提高所得及教育普及外,原來工業革命是大功臣之一,科技時代的來臨,許多機器分擔了家務,而使得媽媽有時間讀書了。(例如洗衣機,讓媽媽們減少了許多洗衣服的時間)
讓媽媽擁有多出來的時間,影響的層面超乎我原先的想像。
在較富裕的地區,提倡讓媽媽保有自己的時間,是為了讓媽媽的情緒得以有出口,以至於家庭和樂能更有餘力教養出快樂的孩子;但在赤貧地區,媽媽擁有更多時間,則是與更多孩子得以存活有關。
一種是心靈的提升,一種則是生命的增加,若要問何種更為重要?在已懂得身心靈均衡發展才能降低社會成本的如今世代,似乎沒有正確答案,但唯一可以得知的是,不論在何處,讓媽媽擁有更多的時間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發現這是身為媽媽我的置入性行銷,那只能說你實在太有慧根了,為你鼓掌👏)
寫到這裡,也許有人也跟我之前有相同的誤解。
由於近年女性意識抬頭,抗爭兩性不平等的向外發聲時有耳聞,加上三不五時媒體聳動的報導,讓我對某些宗教國家和貧窮國家的兩性平權有直覺性的錯誤認知,認為女性一定都無法接受教育。
但實際上書中有調查,全球三十歲男性平均接受過10年的學校教育,而同年齡女性平均接受教育為9年。
雖然平均值只能指出某一部分的情況,但這結果的確出乎我的預料之外。
我覺得這代表著,接受教育的權利差異主要原因不是出在性別,而是財富差距所造成的,當處於貧窮地區也許不論男女都很難有機會接受教育。
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單獨的數字並沒有任何意義,若是有,很多時候也只是我們腦中各種直覺偏誤得出的詮釋而已,至於偏誤分成哪幾種,建議可以直接找書閱讀。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2017年全球一歲以下嬰兒死亡人數為420萬,單看這個數字實在非常驚人,這意味著有無數心碎的父母,也等於四分之一的台灣人口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就此消失,於是我們可能就會下結論認為世界實糟糕極了。
可是若將1950年代的數字1440萬嬰兒死亡拿出來相比,我們就會對原先的420萬這個數字另眼相看了,認為世界也許不如我們想像中的「持續」在變糟。
雖然相較之下近年的數字已降低非常多,但是身為媽媽有許多自己情感的投射,對於420萬小生命的逝去仍是震驚的不願相信,畢竟懷胎十月的那份連結,絕非1這個數字或是任何數字所能代表的,為此我深感痛心,同時也對過去自己的無知感到慚愧。
世界也許正在變得越來越好,但仍有許多國家需要協助,我們能努力的還有非常多。
當我們所得較高國家享受各種資源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製造了各種汙染,在地球村的時代,貧窮國家卻得要一起陪同付代價,還未能夠享有同等資源的協助。
如果在創造自己幸福的同時,也能思考如何創造更多的幸福,有機會雙贏甚至世界都贏,那麼我們所踏出的步伐也許就會截然不同了。
片段的數據可能造成偏誤,產生的影響不亞於錯誤數據或是沒有數據。
例如平均值的背後充滿了各種可能,平均50,有可能所有數字都位於50附近,也有可能大部份數字落於1或99的極端兩側,所以不要拿單一數字就以為自己知道了事實的全部。
讀完此書,我自己的結論是:
不要過渡仰賴數據,就像我們的大腦充滿了直覺偏誤,沒有自以為的值得信賴,所謂的數字真相不過是我們想以何種角度切入的解讀罷了,我們可以拿數據當成客觀的衡量方式,但絕非不容置喙的事實,也絕非世界的全貌。
#這是一本2018年出版的書籍
#也就代表著數據也只到2018年以前
#但在如此動盪的2020年
#非常需要這本訴說世界正在變好的書
男女 性別 的大腦 差異 性 在 生理學」中文分享版| # 【男同志的大腦有比較女性化嗎 的推薦與評價
和性別差異有關的研究題目包括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和性別 ... 首先講解男女生理和大腦的性別差異,他相信男女大腦結構和功能有顯著的差異,但是強調研究結果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