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在關注粉專的朋友可能會發現,這半年來,我出沒的場所似乎從操場轉到健身房,目標也從全馬🏇變成健力三項(深蹲、硬舉、臥推)。
身邊也因此開始出現有點有趣又有點傻眼的對話。
友:「練健力?你這麼黑剛好誒,不用上色。」
烏:「恩,不是喔!那是健美。」
友:「那是奧運我們很多女生有得獎的那個?」
烏:「那是奧林匹克舉重🏋️♂️啦!」
友:「好啦! 我知道,不過女生練那個要幹嘛?啊你為什麼不跑了?跑步不好嗎?」
我才赫然發現,大家對這項運動真的非常陌生,因此借著地方來分享一下這半年的訓練心得,以及練健力到底在做什麼!
從我練馬拉松以來,肌力💪訓練一直就是我預防運動傷害的良伴。跑了三、四年,雖始終無法達成四小時完賽的目標,但幾乎每次都能平安下莊、無傷、無痛完賽。
這兩種運動帶給我的感受大相徑庭,但對我來說都很迷人:
長時間耐力運動是在「有點痛苦、又有點嗨」的狀態下強迫與自我對話;力量型的運動則是把肌肉張力撐到最大,再瞬間釋放。
**疫情與一段影片,開啟我的健力之路
緣分就是這麼奇妙,開始練健力始於一次我粉專蓋的一則「孕婦重訓」的大樓。我的目光被一個六塊肌極明顯的女生吸引,她整個孕期都持續練習健力三項,,且由於國內關於孕婦重訓的資料很少,除了看我一系列支持孕婦運動的文章😘🥰,還查找了國外女選手的經驗分享。產後四個月,她更去參加了成吉思汗舉辦的六角槓硬舉的比賽,即使面對餵奶、睡不飽、核心無力、雌激素低落等女性們常見的困擾,也阻擋不了她再次突破自己的決心。
「女生😎硬舉真的太酷了!」不得不承認,看再多女性練肌力可防骨鬆、抗老的研究,也比不上她一張張帥氣逼人的照片、影片讓我熱血奔騰。
這項運動到底為何如此迷人?為何比我瘦小的她能舉起超越我一倍的重量?這其中到底有何奧秘與訣竅?不服輸的鬥志被燃起,我開始想親身體會箇中道理。碰巧疫情開始,許多馬拉松賽事紛紛取消,我也就「無痛地」把訓練重心轉移到以健力三項的訓練。
我請丸子推薦她的教練,逛了一下他的Ig,除了健美、健力得獎無數外,也在學習舉重。我覺得教練的首要條件就是自己也要不斷練習精進而非空講道理,才能身體力行帶學生一起進步。且
如果我練習時重量起不來,以他的肌力救我起來一定很安全,日後想學舉重也不用再找新教練。 恩。就是他了。
**「教練,為什麼要我從頭來過啊?!」
認真開始請教練指導,我才發現自己彷彿踏入了全新的旅程。
第一堂課,教練叫我用空槓練習:「來,蹲蹲看」,當下我心裡有一絲不耐:「明明我都可以蹲到五十公斤了,為何現在要從頭來過?」但愛面子的我怕被認為醫師怎麼那麼難搞、自以為是,只好不動聲色。🙃
「ㄟ,不要看鏡子,用身體去感覺左右對不對稱、蹲得夠不夠深,」這下我原形畢露,別說蹲的不夠深了,不看鏡子後,我起槓身體就歪了,雙腳站姿也沒對稱,只好一樣樣慢慢調整。
我這才發現原來過去我太過依賴視覺,忽略運用自己本體感覺。這次練習,重新扎實基本功,更體會到重訓絕非靠莽夫蠻力硬幹,而是純粹回歸意念去控制身體的每一組肌肉、關節,從腳掌、手指、核心......都得細膩、適切地調控呼吸與力量。
每一個動作細微的差異,骨盆前、後傾或歪斜,教練也會不厭其煩地提醒。
其實有時候我心裡也會不耐的覺得『真的有差那麼多嗎?』🤨不過幾次上課過去,我終於領悟,原來力量的訓練和做任何情一樣,魔鬼總是藏在細節裡。
畢竟輕重量時動作的小瑕疵在換成大重量時都可能被放大百倍、千倍讓你產生運動傷害,而好的動作模式才能讓你的肌力更有效率的發揮,無傷痛的無限提升重量。
所以說,好的教練跟好的醫師一樣,都會認真地對學生「望、聞、問、切」,針對你的呼吸、表情反應去調整重量,矯正姿勢,這跟先前我看線上教學影片、或自己去健身訓練的感覺截然不同。
**找教練帶,我的課表卻愈來愈單調?!
以往,我的訓練方式跟大多數人一樣,將上半身與下半身訓練安排不同天,也一度認為找教練後,會有更特殊的訓練菜單,甚至可學一些新奇的訓練動作。
想不到每次上課,教練都是規律地把「深蹲、硬舉、臥推」這三大比賽項目帶過一次,接著再針對較差的部分,輔以幾個補強動作,也沒有所謂「今天練背、明天練腿」的安排。
後來我才發現這是因為「深蹲、硬舉、臥推」中,沒有一項動作能只靠單一肌群就完成🤓。
好比揹槓深蹲,雖然好像只有下半身在發力,但其實上半身也需要穩定收縮來hold住槓鈴,下蹲時,也得同時穩定整個軀幹。又像是臥推,雖然推起來時像是在用胸肌和三頭肌,但其實力量是從腳一路傳導到臀部延伸到上半身,背後肌群也需要穩定的力量固定。
我常覺得練習時得「瞻前顧後」、「手忙腳亂」,因大腦神經需同時調控、整合很多地方的肌群一起發力。講起來不誇張,前幾堂課,我真覺得自己像在上幼兒肢體潛能開發課。😞
練一陣子後,也不免會倦怠。尤其每次練完都皮膚發燙、肌肉不斷抽動,軀幹像被卡車碾過一樣痠痛、疲勞。我常躺在床上反問自己:「這麼累有必要嗎?」😰
也許是葡萄糖耗盡,開始產生幻覺,腦中浮現自己可在健力比賽上凸台得名次。又看到社群上許多即使懷孕、產後仍在深蹲、硬舉的女生、或在門診許多孕力媽和我熱切分享深蹲讓她這胎都不會下背痛、不需用托腹帶。都會讓我再度燃起一股鬥志,隔天起床又認命的繼續練。何況練著練著,我發現徹夜接生的隔天也不再肩膀酸痛到舉不起來、腰痠背痛......
大約三個月後,我逐漸打好基本功,雖仍不能每次都把動作做到一百分
,但一次也比一次能推起更重的重量。看到鏡中的自己圓肩、駝背一天天改善,也會覺得再辛苦也值得。
**硬舉突破百斤,超有成就感
或許是槓片能打破的不僅是體能的極限還有心房,組間休息時,我也開始會跟健友們互相吐槽、聊工作壓力或網路上乖怪陸離的資訊,覺得自己個性上也變得比較平易近人。
就像最近一次,3組90公斤的箱上蹲也是很爽快😏。即使已經練到翻白眼,扣上腰帶,繃緊神經,炸出吃奶的力氣還是要華麗完成最後一組。結果旁邊的大哥俏皮地說了一句:「醫師,你很厲害喔!」
我也突然一反過去不太理人的個性,很自信的開玩笑說:「對啊!我也覺得我很厲害」😁😁
要得意地說,我的最高紀錄已經是100公斤。面對三位數重量,挑戰前的屏氣凝神,小劇場其實不斷自我懷疑,「這個重量我等下拉得起來嗎?核心會不會鬆掉?雙手會不會太早出力?拉不起來會不會閃到腰啊!」有點害怕又不甘自我設限的心情相互拔河.......
「拉起來會很重嗎?」教練很謹慎地問。
「嗯!能拉起來的都不算重!」就算剛剛自我懷疑,還是要故作輕鬆。😇
成功拉起來的吶喊不僅是舒壓,更是相信自己的過程。
現在文青一點🤓說,我會說健力三項的練習就像是「全身肌肉與大腦混合交織成的交響曲」。我希望有一天我三項總和可突破三百公斤,引體向上至少拉得起一下,哪天要是摔下懸崖,還可以像007電影特務🙌那樣把自己拉起來。
然後阿!我想和所有女生說,雖然受限於男女賀爾蒙差異,我們練健力要變壯真的很難,但是藉由規律的練習,你會發現身體和心態真的一點一滴的改變!要變強真的就只差在勇敢開始而已🤜🤜!
#烏的健力日記
男女骨盆差異 在 Jason肌力體能 x 不只是訓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肌力訓練淺談「性別」差異?•
其實,在安排女子運動員的訓練時也是先考慮到運動項目使用的肌群、運動持續時間、動作和容易出現的運動傷害有哪些...等等,跟男性運動員沒有什麼不同。
男女主要的差異在於「體積」,女生體積小,胸腔小,心臟小,肺的容量也小,所以女性的有氧動力較男性少20~25%。
男女之間的肌肉型態類似,主要還是因為女生體積小,肌肉量相對少,肌肉橫斷面小所以力量也就相對比較小。
在未經過訓練前,女性上肢的絕對力量比男性少40~60% (女性在腰部以上有較少的肌肉量),下肢則比男性少25%,但如果以相對值來看,肌力除以去脂體重的部分 (女生體脂較高),男女沒有太大的差異。
就肌力訓練來看,男性和女性沒有差異,甚至在相對肌力上女性能得到比男性更好的訓練成果,由此可見神經適應是女性提升肌力的主要原因,但也不能輕忽肌肉肥大對女性肌力增加的影響,經過長期的訓練計畫,女性也能達到相當不錯的肌力水準。(此段擷自-NSCA 肌力與體能訓練)
此外,相同的軀幹長度,女性的手臂較男性短,上肢較短對投擲項目較不利,因為投擲時加速距離較短,女性手臂伸直時,手肘會有過度彎曲的角度,這個角度越大,對投擲項目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通常女性的肩膀比骨盆窄,在進行跑或衝刺的訓練時,肩膀左右轉動(轉體)的狀況比較明顯,如果藉由肌力訓練將女子運動員的上半身練大(寬),可以平衡這樣的狀況。
女性的平均身高較矮,骨盆較寬,Q-Angle較大(股骨與脛骨的夾角),造成深蹲時容易有膝外翻的狀況,容易造成膝關節方面的傷害,例如:ACL(前十字韌帶),所以訓練好的深蹲動作和力量能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尤其在同一種運動項目裡女性ACL受傷的機率是男性的6倍之多!
ACL通常在落地、急停或是快速變換方向時發生傷害,結構是其中一項因素(Q-Angle),另外荷爾蒙的影響是在月經週期時,韌帶會變得比較鬆弛,力學因素是不好的姿勢(膝關節外翻)或下肢力量不足,另外女性的發力率(RFD)較男性小,也可能提高下肢受傷的機率,提升腿後肌群的強度能減少ACL傷害(在結構上,能減少ACL所要承擔的負荷)。
另外,單邊的下肢訓練(平衡能力),教導好的下肢訓練動作與雙腳和單腳的落地技巧,也能減少膝關節傷害的發生。
其他像是在飲食習慣上,女生可能較在意身材(體重),所以在熱量和營養的攝取上可能會影響到訓練時的狀態與訓練後的恢復。
.
.
.
《更多訓練的事情都在Jason 的 IG和IG限時》
ID:jasonperformance
IG名稱:Jason Lai
.
#JasonPerformance
男女骨盆差異 在 運動解密 Fitness Leak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何不要只看表面評論原則)
(教練碎碎念)
最近某K老師po出的左右兩張東西方女生
屁股差異的照片似乎很火紅,還引起
許多人忿忿不平地分享說右邊那張根本就
是沒有練,不要誤導大眾等等
(我想K小姐應該只是想分享學生運動的成果,順便廣告自己教學有成,應該沒想到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吧)
我知道兩張照片的肌肉量的確有明顯的差異性
大家都認為這才是造成這兩個屁股不同的形狀的主要原因
因為如果仔細看腿部的肌肉線條就可以看出來
膚色較深的那位的確腿部肉量較多
但是這真的是造成她的屁股看起來比較翹的原因嗎?
我沒有想要替誰講話或者評論是非
我本身就是最讚同重量訓練是改變體型最有效的方法的人
但是如果光靠一張照片就去批判以及攻擊他人的行為我是相當不鼓勵的
畢竟兩張照片拍攝的角度以及距離甚至是拍攝的設備都不同
翹屁股那張明顯有從側面轉身拱腰做出骨盆前傾(翹屁股)的動作
而且雙腳還一前一後,腳尖還墊起來(標準翹屁股拍照技巧姿勢)
而右邊那張則幾乎是從正後方拍攝而且雙腳貼地
光這點就可以把同一個人拍成翹屁股跟塌屁股了
而且其實右邊那張亞洲女生的身材真的有差成那樣嗎!?
我覺得已經算是不錯了!
至少比起我看到的許多不運動,又懶又超害怕重訓的那些肥豬芭比
身材要好的多了
運動健身應該是一件在身,心靈上都要獲得快樂的活動
然而我們在台灣的健身產業上似乎看到許多知名業界人士整天提倡健身以及身體健康
卻在心靈上得不到健康以及滿足
如果你認為K老師會誤導大眾
可以試著與對方溝通
把你的觀點與知識分享給對方
藉由討論來讓彼此互相成長
而不是一昧地分享到自己的臉書或粉絲團
在都是支持自己的群眾地盤裡面私下審判對方
然後互相在自己的地盤裡面堅持自己的立場,這樣沒有一方會進步,因為支持自己反對對方的群眾仍然堅持己見
台灣體壇政府已經不是那麼的支持本土的運動員了
我們這些在一線的教練們如果又都還是喜歡這樣互相的攻擊,不懂得良性的溝通
那我認為台灣的體育發展還真的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題外話,深蹲才是練翹屁股最好的方式
其他所有運動都是輔助讓線條更好以及避免肌肉失衡受傷的動作
因為強壯的前側大腿肌肉會連帶影響髂腰肌的緊實度進而
造成骨盆前傾(也就是翹屁股)的狀態
這也是為什麼所有舉重選手不分男女的屁股都是異於常人的翹的原因
因為他們的深蹲都做到超乎常人的重量
而這麽翹的屁股的代價就是粗壯的蜜大腿
如果去注意那些屁股特翹的人,她們的大腿通常也不會小隻到哪裡去
(也不是所有女性都喜歡蜜大腿!!這是主觀上審美標準問題)
但是過度前傾的骨盆也容易造成下背的疼痛以及下交叉症候群的症狀
不是只是看影片做做徒手深蹲就可以達到翹屁股完成這麼簡單的事情
所以找一個有經驗的教練來指導才是王道
(打廣告XD)
#如果整天攻擊他人你如何在自己的心靈上獲得成長
#跳躍力聖經
#一對一私人訓練請私訊
男女骨盆差異 在 艺术解剖2023|骨盆形態與性別有關,你了解嗎?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作者也解釋了 骨盆 形態在 男女 之間的差別,女性 骨盆 更寬,角度也比較大, ... 此外,作者也比較了男性和女性 骨盆 上的特徵 差異 ,例如恥骨下角的角度、髂 ... ... <看更多>
相關內容
男女骨盆差異 在 耐力較差但爆發力強。紅白肌細胞數目 ... 的推薦與評價
性別的差距就就會縮小,在48小時的超馬比賽中更是巾幗不讓鬚眉。 除了社會文化因素以外,這樣的差異主要還是來自於男女肌肉組成大不同! 人體的骨骼肌可以簡單區分 ... ... <看更多>
男女骨盆差異 在 Re: [討論] 男女的身材差別- 看板transgend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原生理上的男女性本身就有差異
(男生與女生 最原始的分類依據 大約就是根據生理構造)
原生理 男性
基本上 骨架上就是上寬下窄
\ /
類似這樣
平均來說男性的肩膀會比較寬
連同胸腔平均厚度就也比較高
(當然也有扁胸腔者 只是說相對)
然後腰臀附近比較窄
原因在原生男不需要懷孕
所以骨盆的比例明顯較小
(一般來講 要從骨頭判斷性別 看骨盆最準)
而原生女來講
肩膀的寬度比較窄 同時胸腔也比較扁小
(胸部不算 胸部是在骨架之外)
然後骨盆較寬
所以身型上 呈現 沙漏形
〉〈
因為骨架關係 所以原生女性一但胖
臀部附近會很明顯
也因為骨盆把下腰撐開
所以原生女的大腿平均來說
相對原生男會比較粗
\ /
││ 原生男
〉〈
│││原生女
至於身體比例
因為骨架結構關係
整體來講
原生男性上半身看起來較長
而且男性服飾來講 上下半身的比例會比較近
反之 女性服飾則比較會強調拉長下半身的比例
以我本身來
我身高169cm
腿長部分
純量腿大約77cm
量下腰(骨盆)約92cm
量上要(肚臍)約102cm
102/169 =約0.60355..
我大概是六四比
不過一般原生男來講 因為上半身寬
所以服裝修飾上 不太會呈現64比感覺
至少會拉到 45:55 甚至一半一半
而女生服飾上 則會拉長比例
感覺有 35:65
其實這大約都跟生理骨架結構有關
像我就一直想去抽肋骨
讓胸腔看起來小些
不過長度比例上
我穿女裝都沒什麼問題就是
只是穿褲子時候 大腿圍 臀圍跟腰圍要抓準
因為原生女性跟原生男性這部分比例不太一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7.21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