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開發合作夥伴,如何著手市場分析?」
今天是週五英文休刊日,跟大家分享KT老師超精彩的商業開發課程!
因為裡面有穿插圖片,留言附上好讀版(建議用電腦觀看,心智圖實在是很糊QQ)
「以下是文章全文」
商業開發(BD),其實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個陌生的職位。
簡單來說,如果業務是小火龍,那BD就是噴火龍。
老師之前提到:『BD偏重從0到1,與合作夥伴的資源交換、長期效益,與合作夥伴共同放大產品效益』
這正好是我最近要學習做的事,在食品業這類型的傳統產業來說,其實很少聽到BD的職務,通常這個角色都是由老闆本身自己擔任。但是這個位置身負重任,是公司茁壯不可或缺的角色。
話不多說,開始今天課程筆記。
一、市場分析的面向
老師提到,我們應該用三個面來分析市場的面向:
市場現狀:產品生命週期、市場規模、政策、技術發展、社會趨勢
供給面:供應商、潛在進入者、替代品、競品分析、客戶
需求面:用戶分析、產品分析
老師在這邊用【podcast】這個在台灣最近越來越紅的平台來做舉例:(心智圖在下方圖片第一張:內容取自KT老師上課內容)
我也試著寫出我們公司的目前面向:
(心智圖在下方圖片第二張:自家公司分析 by椪皮仔)
二、如何收集市場資訊
老師提及: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的來源
(在圖片下方第三張:截圖至老師投影片)
在食品業較難找到第二手的資訊。
從 #廠商面來說,大多廠商並不注重在網頁經營,甚至是最新時事的分析與評論。
廠商還是偏向以業務來增加客源,並沒有花太多心力在線上經營。也比較少廠商做到上市上櫃,可以把他們的財報拿出來研究。
從 #店家面來說,資訊相對封閉,比較少店家在經營線上的資訊分享。
一來可能因為老闆真的很忙,店裡很多事情要做沒有餘力經營。
二來可能因為大家對實作比較重視,網路上的分享對他們來說相對次要,所以除非與店家老闆直接聊天,不然很難得知目前市場的資訊。
若是以展覽或是研討會來了解,可能也會比較難知道最新的資訊。
老師這裡也提及幾個老師常用的方式,給大家參考:
1. 直接進場(要真的把腳伸進去,才知道水有多深-這是我自己加的XD)
2. 實地訪談(這是最花時間與心力但卻最直接的方式了)
3. 問卷調查
4. 分組討論(公司內部大家關注的點不同,對市場了解的切入點也不同,因此也可能激盪出不同的想法)
5. 花錢買報告
6. 花錢買專家
看到這裡,我認為可能最好的方式還是『走出去』。
三、資訊不足時,如何做決策?
『錯誤的決定,有時比不做決定好。』
想要百分百掌握資訊然後再進而判斷要下什麼決定,往往會永遠下不了決定。
那要如何做決策呢?老師列出幾個重點給我們,
1. 討論可能的方向
2. 列出風險與報酬
3. 排序或評分(依照可行性、時間、風險、報酬)
4. 根據回饋,修改方向(先做出MVP,在慢慢修正)
這裡也跟大家分享一個我們公司最近下一個重大決策的過程, 身為一個小小公司的二代,我一直希望可以慢慢拓展我們的業務範圍。
我們討論出可能的方向有三大項:
1. 自己開店
2. 從to B往to C發展
3. 研發新產品,往to B市場拓展業務
如果以 #可行性來說:其實三條路都是可行的,但是可能是先後順序的不同。
我們認為比較順的邏輯應該為先拓展業務(累積資金),進而自行開店,最後再透過店家的力量往to C經營,更能夠接觸消費者。
但是,也可能在拓展業務的時候不順利,或太順利,導致後面的計畫更動。這些都是要先把第一步做了,頭洗下去就會知道了。
如果 #以風險來說:開店>往to C>拓展業務
因為以我們的優勢來說,我們從to B市場切入更為熟悉與快速。
但是開店與to C都是要另外學習的領域,不僅投入成本比較大(資金或是時間),要看到效益與回報的時間可能也會更長。
如果 #以報酬來說:未知
開店的成功與否、to C產品的銷量好壞,都是很難以預估的,真的要實際下去試試看,才有辦法真的了解其中的數字。
大家就可以猜猜看我們最終的決定是什麼了。或是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如果有不同的切入點與分析,歡迎跟我分享~~
其實我一直都覺得商業與人生很像,我是屬於一頭熱、想很少的人。
我常常先去做了才發現我好像做不到或者是不喜歡, 但是我一直都相信,人生的道路是刪去法,如果能夠一直嘗試,把不喜歡的理由加以分析、透過越來越了解自己的道路上,或許慢慢能夠找到自己的道路。
從年初到現在,我一直都很想創業,想要有新的嘗試、不同的道路。
但其實,這些決策我都沒有很確實地執行,
一方面是因為我並沒有把全部心思放在這上面,
二方面是我一直被自己的心魔(想要有一個團隊)困住。
我一直到上個月才認真分析我們的現況, 找到可能是最高效益的方式。
你可能會說,為什麼一直到現在才分析?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分析找到正確的方向?
或許我們在跌跌撞撞以後,會放棄一些幻想和不切實際的堅持, 雖然在每一個決策我都花了一些代價,但是我深信這些代價非常值得。
KT老師分享的方向與方法,真的很實戰,也希望未來我的業務再接著往BD的路途,會越來越順利~
今天分享先告一段落拉~下次見!
如果大家喜歡我的心得分享~歡迎來幫我粉專按讚唷(手比愛心
#讀之有用
#上課心得
#商業開發
#商業思維學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FlashingDroi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專為 Apple iPad Pro 2018 而設的石春玻璃貼:https://www.1024f.hk/products/shekchun-ipad 新一集 FlashingDroid 影片為大家送上 Apple iPad Pro 12.9 頂配版,半年後長期使用心得,到了產品一半的生命週期,i...
產品生命週期 心得 在 玩遊戲不難,做營運好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每週遊戲新聞觀察-2020.08.W2
本週挑出以下六則新聞:
📺《遊戲雜談:從爆紅到小眾,RTS遊戲經歷了什麼?》
📺《別人家七留高達81%的小遊戲是怎麼做出來的?》
📺《青瓷COO曾祥碩:在《最強蝸牛》《不思議迷宮》背後,我們怎麼做遊戲?》
📺《手遊生命週期的四類模型,你的遊戲是哪種?》
📺《《全軍破敵傳奇:特洛伊》一天就送出750萬套》
📺《爆火的《糖豆人》麻煩來了:外掛來襲,山寨手游登場》
====
📺《遊戲雜談:從爆紅到小眾,RTS遊戲經歷了什麼?》
https://api.xiaoheihe.cn/maxnews/app/detail/1714164?from_tag=-1
大局觀的意識、對陣的微操、戰術的執行、偵查的到位、資源的調配、敵我的預判等等,讓RTS玩起來有著於其他遊戲截然不同的魅力,早期的紅色警戒、世紀帝國,到後來幾乎統治了整個RTS的星海爭霸,帶動了電競賽事的興盛,但那個盛況已經不再了。
如同文章提到,絕大多數人玩遊戲是為了放鬆、打發時間,但RTS卻帶往你走向另一個極端方向。
這點我自己感觸最深,因為我玩星海爭霸系列算算至今已將近20年(天阿...),直到現在,每次按下1v1對戰時,總是令我備感壓力,真的得要身心都做足準備才敢上天梯與其他玩家比劃,每次打完一場就覺得腦細胞死去不少。
「玩家對遊戲的態度變了,他們會更加傾向於選擇簡單輕鬆的遊戲。...(略)...那個時代,果然終將過去。」
📺《別人家七留高達81%的小遊戲是怎麼做出來的?》
http://youxiputao.com/articles/20427
這篇我認為蠻多可閱讀的點,首先先分享了目前市場上各類型遊戲的平均留存數據在哪,另外也分享提高留存的四大策略,分別是:
✅內容豐富度
✅目標感
✅激勵體系
✅設計技巧
雖然裡面內容偏向遊戲製作者比較能著力的地方,但以營運角度來看,都是可以做為我們優化遊戲、提案活動時的參考。
📺《青瓷COO曾祥碩:在《最強蝸牛》《不思議迷宮》背後,我們怎麼做遊戲?》
https://pse.is/UTBUJ
文章幾個重點分享:
1⃣《最強蝸牛》並非橫空出世,而是透過歷年出品遊戲的心得,不斷迭代,找出細分品類的玩法,加上商業化結合而成。
2⃣產品原型做出來就開始測試,測試用戶是透過官方QQ群、公眾號裡比較活躍、能夠隨時導入新產品進行測試的用戶群組成。
3⃣用戶導入之後,開始進行高頻次、長周期的測試,調留存、調付費,逐步優化產品。
4⃣還記得上上週分享的「椰島CEO:在《江南百景圖》立項前的4個月裡發生了什麼?」,CEO分享他們是透過買量來測試產品潛力,而最強蝸牛這是透過逐年積累的核心用戶群進行測試,兩者沒有好壞之分,重點都在於產品初期就立刻丟到市場接受反饋。
5⃣以數據支撐決策,主要依靠「用戶分層」與「用戶追蹤」,「用戶分層」可依據玩家活躍度、遊戲進度、商品選擇、付費與否等,貼上不同標籤;「用戶追蹤」是指去了解不同環節流失的用戶具體原因,以此做為優化遊戲的依據。
6⃣透過數據,提供給各部門做為業務的支撐,例如,客服可以針對高價值玩家做額外處置;幫助營運找到真實玩家數據等
📺《手游生命週期的四類模型,你的遊戲是哪種?》
http://www.gamelook.com.cn/2020/08/394179
內文提到:「移動遊戲行業總體表現出四種主流的產品生命週期,它們分別是強運營週期模型、輕運營週期模型、漸進式週期模型、以及泡沫式週期模型。」
每個生命週期的成因和營運方式文章中都有簡單提到,有興趣可以自行前往看看。
📺《《全軍破敵傳奇:特洛伊》一天就送出750萬套》
https://pse.is/UTAMP
內文提到:「根據外媒 Eurogamer 報導,Epic Games 在 8 月 13 日開始的 24 小時《全軍破敵傳奇:特洛伊》限時免費活動共送出了 750 萬套,如今遊戲價格回到了 44.99 美元(合新台幣 1,323 元),也表示這一次活動送出了 3.375 億美元(新台幣 10 億元),若以 Epic Games 12% 抽成推算,SEGA 也應從 Epic Games 那裡進帳不少。」
Epic Games很明顯為了搶用戶數,使用了「補貼策略」來強攻市場
這就好像當初蝦皮進軍台灣電商市場時,使用免運費+移動化app打得PCHOME措手不及;Uber強攻運輸業,用超低廉(甚至免費)的價格來搶乘客,都是真金白銀的大灑幣出去。
Epic Games能灑多久,究竟是否能夠撼動現有的龍頭,值得我們拿著爆米花,好好欣賞一番(!?)
📺《爆火的《糖豆人》麻煩來了:外掛來襲,山寨手游登場》
http://www.gamelook.com.cn/2020/08/394274
上週文章有提到這款遊戲很適合出現在手遊,相信過沒多久就會在手遊看到「複製品」,果然才短短3天就在中國iOS平台出現,這複製速度還真令人憎目結舌。
以上就是本週新聞觀察,週一上班加油!
產品生命週期 心得 在 未來流通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臺灣有哪些微品牌是你很喜歡的呢_跟小編分享一下 :)
【微品牌的逆襲】
隨著網路零售環境的崛起,提供給過往未能被熟悉的微品牌一個快速傳播知名度的環境。整體零售消費環境的改變,加上民眾的可支配所得上升,而願意購買具備功能設計和高品質的商品,市場逐漸開始出現介於傳統大眾品牌(如可口可樂、麥當勞等品牌),及傳統奢華品牌(如香奈兒、Gucci等)之外的中間消費需求。
事實上這些傳統品牌並非首次面臨銷售挑戰,然而過往的挑戰時常來自於已開發市場內的品牌挑戰,如今則因為網際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伴隨著無遠弗屆的特質,使得越來越多的挑戰來自新興市場。而社群媒體、搜尋引擎和電子商務等機制的發展,都賦予了微品牌免除傳統行銷商和零售商在中間所扮演的角色,而能直接接觸消費族群。
提供消費者訂閱制服務,每月快遞送上刮鬍刀的Dollar Shave Club,就是代表性例子。Dollar Shave Club的例子亦彰顯了微品牌的特質-具備與大品牌抗衡的競爭力,然而面臨的競爭者亦眾。
相對於傳統奢華品牌或大眾品牌,能以品牌價值取得粉絲一生的忠誠度。微品牌的產品生命週期更短,需要具備靈活度,不斷推陳出新,同時還要能協助消費者彰顯個人個性。
微品牌之所以需要著重個人情感訴求,與社群媒體賦予使用者分享和展示個人風格有高度關聯,Instagram即是典型例子。使用者較過往,更希望能展示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品味。也因此,相對於傳統奢華品牌的全球商品無差異化,訴求新穎、創新與個人化的微品牌便有了發展利基。
象徵無差異工業化的雀巢,在去年併購藍瓶(Blue Bottle)精品咖啡,亦是微品牌抬頭的代表。藍瓶在被併購時,全球僅約50間分店,規模仍在發展階段。然而這類新潮獨立咖啡店,主打每杯飲品皆由咖啡師親手沖煮,不講求每一杯飲品能如連鎖咖啡廳,提供穩定不變的口感,反著重在顧客體驗和展現風格的職人咖啡精神。
傳統速食業版圖亦受到這股微品牌風潮的影響,有越來越多獨立速食店,主打主廚風格和著重菜單設計。例如美國紐約起家的漢堡店Shake Shack,同時主打較傳統速食業能提供舒適的用餐環境與服務,而深受市場喜愛。
而美國化妝品牌Glossier則是素人部落客分享彩妝心得起家,一開始推出產品的原因是出於想提供粉絲最簡單基本的商品。不久後又請粉絲們提出心中理想的洗臉霜特性,在得到382個回覆的一年後,Glossier推出熱賣款Milky Jelly洗臉霜。這顯示行銷策略的轉變,傳統大品牌仰賴大明星代言,由名人驅動消費的型態已有轉變;如今的微品牌透過社群媒體,直接面對並取得消費者第一手產品意見,由社群驅動消費。
微品牌在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裡,協助使用者樹立獨一無二的個人風格,同時也高度仰賴使用者口碑行銷,替微品牌打開網路上的知名度,在競爭者眾的高度碎形化市場裡,保有一席之地。
圖片來源:Shake Shack、Glossier Instagram
產品生命週期 心得 在 FlashingDroi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專為 Apple iPad Pro 2018 而設的石春玻璃貼:https://www.1024f.hk/products/shekchun-ipad
新一集 FlashingDroid 影片為大家送上 Apple iPad Pro 12.9 頂配版,半年後長期使用心得,到了產品一半的生命週期,iPad Pro 12.9 2018 還值得大家在選購平板或手提電腦時考慮入手嗎?
另外影片特定為現有 Apple IPad Pro 12.9 用戶找來一款質素超高,幾乎完全不黏指毛的玻璃貼,還有帶來立體質感的背貼,有興趣記得到以下網址查詢:https://www.1024f.hk/products/shekchun-ipad
歡迎訂閱 Ray Ma 的 YouTube 頻道:http://www.youtube.com/flashingdroid
工作查詢 Email: flashingdroid@gmail.com
讚好 Facebook 專頁:http://on.fb.me/1fXZrMX
追蹤我的 Instagram : http://www.instagram.com/flashingdroid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ZE4p4cdLMo/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