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四月初八就是佛陀誕生的紀念日,提起佛誕,除了你知道的公眾假期,你知道佛陀的故事嗎?
佛陀誕生於西元前六二三年四月初八日,父親是迦毘羅衛城的城主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是拘利城公主。迦毘羅衛城為當時最為強大的小城邦,父母均為釋迦族人,他們屬高貴的剎帝利階級之一。
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臨分娩時依照俗例,要返回娘家拘利城去。途中經過藍毘尼園,她看見一棵無憂樹,花朵盛放,正想伸手採摘,太子便誕生了,他的父親為他取名為喬達摩.悉達多。
夫人那時已經年過四十,身體衰弱,生了太子後七天後便去世。從此,太子便由他的阿姨波闍波提夫人撫育成人。
當時,有一位隱居的修道者阿私陀,到來為太子占相,預言太子將來,若是在家,便成為轉輪聖王;若是出家,必為覺者。淨飯王聞說,不禁愁惱,深恐兒子他日會出家。
太子從7歲起就開始學習各種經典,而且文武皆精,但他還是很喜歡思考關於人生的問題。
有一天,淨飯王攜太子到郊外遊覽。太子看到農人們在田中耕種,烈日曬背,滿身泥漿,十分辛苦;耕牛拖著笨重的犂耙,弄得皮破血流,行動稍慢即遭鞭打;在翻開的泥土中,有些小蟲受了傷,小鳥看到,便飛下來爭啄。
在大自然裏,萬物弱肉強食。小蟲死,小鳥得而生存。生和死,互相依附。每個生命都是極短暫的,最後更不免要死亡,厭惡世間的意念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中。
19歲那一年,太子在父王的安排下娶了耶輸陀羅為妃,父王為太子築了寒、暑、溫、三時的宮殿和美麗的花園,又挑選了不少宮娥綵女來侍候他,希望透過奢華的生活享受使他不要生起出家的念頭,但這卻並不是太子想要的生活。
有次太子外出,遇見了一位修梵行的沙門;這時太子看見他高雅的儀容,又聽到他說出自己的出家,是為求脫離老、病、死的痛苦,不禁連聲讚許。自此之後,太子渴望出家修道。
其後在一個午夜,他帶著侍從,跨上白馬,悄悄出了王宮,向城外馳去,然後進入一座森林,割斷長髮,脫去服飾,換上袈裟,又遣走侍從。悉達多太子從此成為一個修道者了。
而後經歷了一連串經歷與考驗,在太子獨自來到迦耶山,在一棵畢缽羅樹下,敷草而坐,發誓說:
「我若證不到無上正覺,寧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
他在樹下靜思解脫生死之道,於成道前的一個深夜,在禪定中顯現魔境擾亂,魔王派遣魔女來誘惑他,又令魔兵魔將來威脅他。幸而太子的道念堅定,始終不為魔境所動搖,結果魔王不敵,便隱沒了。
太子降伏惡魔之後,摒除一切雜念,運用最高的智慧去思考和探索,在十二月初八日黎明,當明星照耀大地的時候,終於豁然大悟,徹見宇宙人生的真相,完成了無上正覺。
此後世人尊稱他為「佛陀」。
為了紀念佛陀誕生,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就會舉行隆重的大型法會,讓眾人參與其中,呈現當日的場景。
藉香花淨水灌沐佛像的儀式恭敬供養,祈增福慧,同時提醒自己外離身垢、內離心染,時時刻刻保持身心清淨,藉此啟發內心的慈悲與智慧,這即是浴佛的真義。
據《浴佛功德經》提到,以清淨心灌沐佛像,有以下殊勝功德,現受富樂無病延年。於所願求無不遂意。親友眷屬悉皆安隱。長辭八難永出苦源。不受女身速成正覺。
明日是佛誕假期,不妨趁著假期去浴佛吧。
更多關於佛陀和浴佛的介紹,不妨看看以下鏈接吧,部份內容選自以下內文。
https://www.hkbuddhist.org/zh/top_page.php?p=knowledge_detail&kid=92&cid=12&id=43%C2%A0
https://www.ctworld.org.tw/dialogue/2007/2007-05/26-01.htm
Photo by Mattia Faloretti
生死的真義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回到電影本身來看。
所以,迦納在以"第三人稱角度"回顧了生前的種種,竟發現自己在"第一人稱角度"裡覺得的美好人生,竟然是挫折不斷,乃至一事無成,於是他便認為自己缺少的就是那個站上舞台揚名立萬的機會。
而22號,則在目睹了迦納如此一事無成,卻還是躍躍欲試的想返回人生的詭異舉止後,感到不解;但卻在機緣下成為人類後,意外的發現做人、過生活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這樣看似惡作劇的編排,其實反映了向來不在我們掌握中的真實人生。
而想要完成"生活目標"的迦納與想要找到"做人趣味"的22號,最後如願了嗎?
------------------------
我覺得主角迦納是一個很好的設定與安排;但要提到他,我就必須要用倒敘的方式先談果,再論因。
得到22號圓滿後的標章後,迦納帶著這個重返人世間的通行證回到自己的身體,並依約回到「二分音符酒吧」與老闆娘完成了一次極為精彩的演出,這不只讓他確定了自己可以有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也讓改觀的母親在台下為之神奪與喝采,更讓他完成了人生最大的願望--成為一個常駐的樂手。
但在下了舞台、酒客散去、重回夜裡街邊且隻身的他卻感到有一點迷惘與錯愕,其原因就在其當下的感覺是 : 「就這樣? 我自小夢寐以求,並用半生汲汲營營的人生最大目標已然達到,但就這樣? 沒甚麼特別的?然後明天來、後天來,以後再來...............??」
我能理解他的錯愕,因為我跟大家一樣也或多或少曾經品嘗過幾次大小不一的"夢寐以求"經驗,但我在最激情的那一瞬間過去後,心裡想的也是 : 「就這樣? 以前想要的,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啊......」
就像現在很多人都很想要Apple 12或PS5,想到幾乎魂不守舍、如飢似渴,但真讓你拿到手後,不出兩天也就習以為常了........的去渴望與追求另一個更新的事物。 (於是人生就在"好想要"與"不過如此"中來回往返)
所以,在這麼我想請大家思考的是 :
#生命中所追求的是目標嗎? (是過得怎樣?)
#還是追求生活本身? (還是怎樣去過?)
------------------------
如果追尋的是「目標」又如何呢?
有追尋目標是好事。我們假設某人想追尋的目標是從年薪60萬提升到150萬,那他(要是不想用非法手段,則)必須先釐清自己需要把工作強度提高幾倍、要這樣努力多少時間,才能達到這樣的年薪目標。
再假設,此人運氣很好,所以一切順利的如他預期般的在若干年後,以努力工作的態度與加倍的工時、犧牲了自己的興趣、休閒、年節與陪伴家人的時間,甚至是健康,最終換來了年薪150萬的結果。
從目標設定來看,他成功了。
然後呢?
由於他不是體育選手,在拿到哪個獎項後就要退休;他也沒有這麼倒楣,生命嘎然而止在他達成目標的那天,所以他的日子還是得照過的。
於是接下來的方向有兩端 : 達成里程碑之後,降低工作強度,這可能意味著年薪無法維持在同等高度;又或是,保持這樣高強度的工作內容,持續走下去。
所以問題在於 : 他是喜歡達到目標(目的)?還是喜歡生活(過程)?
如果是前者,他就會如同迦納一樣,在那個當下萌生 : 「就這樣? 以前想要的,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啊......」的念頭;或許他應該有下一個目標,不然他很快就會體會到"高處不勝寒"的滋味(年薪百萬其實不至於啦,一般會繼續找到下一個目標),因為若是一個人窮到只剩下百萬年薪,而身邊人際關係幾乎歸零,那獨處時的孤獨感將會異常強大。
那如果是後者,那還得問問他"喜不喜歡自己現在這樣的生活?"
舉兩個名人當例子。
或許,很多人都想成為郭台銘,卻沒有想過郭台銘的生活強度有多高? 每天開多久的會?今天又要飛去哪裡?要做壓力多重大的決策?要應酬多少人際關係? 休閒或個人的時間可能極少,而陪伴家人的時間呢?
或許那些人只想要郭台銘的財富,卻沒想過如果自己真的能成為郭台銘.........有那個時間花錢嗎?
另一個名人則是張學友,2002年起,他用了一年的時間舉行了五十場演唱會;2007~08年更是在世界各地舉行了105場演唱會;在這段期間,他所要付出的練習、排練、保養、四處(飛行或乘車)移動,那些想要成為張學友的人,可有想過這種強度跟操勞該如何承受與克服?
張學友熱愛歌唱我想世人皆知便不在話下,但他必須得要克服這樣強度的生活,才能完成這麼多演藝界的里程碑,這其中除了保養有術與天賦異稟外,還要有無比的熱愛。
是的。你必須喜歡那樣高強度的競爭與生活,才能一直以這樣的強度不斷的往下走;對他來說,日子就是要這樣過下去、挑戰就是一個接一個,但他在乎的不是里程碑(不然他拿金針獎之後就能封麥了),而是熱愛著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然後"順便"創造一些外人眼中的紀錄。
------------------------
所以,以張學友的表現,我們可以判斷他是個熱愛自己生活方式的人,所以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走過三十年的演藝人生,還創下了許多紀錄,而且目前看起來他打算繼續這樣往下走。
(劉德華也是同樣律己極嚴的人,黃秋生說他幾十年來不吃垃圾食物且極度注重飲食、訓練跟生活)
那若是以「目標取向」來經營自己的人生呢?
要先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是張學友劉德華;而你我都有的更深體會則是 : 不是每個努力都會換來成功的(甚至連回報都沒有)。
在這樣的人生現實中,若是以「目標取向」來經營自己的人生,則感受到的痛苦跟失落絕對會比快樂與滿足多更多的;因為絕大多數人的人生都是由不斷的失敗、再嘗試所構成的,所以無法達成目標與屢次失敗是人生的常態。
而人生的「痛苦梯度」則是取決於"期望"與"現實結果"之間的落差,如果最後無法達成目標,那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會有多大,痛苦也會隨之提升。
所以若是人生要以目標取向作為經營策略,可能就要更看開點,或是更進取點。(#這句話是我下一個影評的主旨)
----------------------
最後,我想替自己的這篇萬字貼文做一個總結。
在電影閉幕時,我聽見身旁的一個女孩問自己的男伴 : 「所以你覺得這部電影想要講的是什麼??」
那男的想了一想 : 「嗯......活在當下吧。」
是的,當最後傑瑞問迦納 : 「(重返人世後)你會如何度過你的一生?」
沒有頭緒的迦納先是回答"我不確定",但隨後說 : 「我會認真的活在當下的每一刻。」
所以他只是複誦了主角的最後一句台詞,但這是一句老生常談吧?
或許很多類型的電影都能夠讓大家有這種想法,例如歷劫歸來的災難片、重返家園的戰爭片、俘虜逃脫的劇情片、九死一生的驚悚片、克服病魔的醫療小品,或甚至是破鏡重圓的情愛片........
但這個具有靈魂交換元素,還有生死之間、目標追尋、意義探尋等諸多元素的電影,所能傳遞給我們的其實遠比這句話要多很多....
我總認為 "#生命的意義在於追求其本身的意義",我們生而為人所要追求的,就是該怎麼好好做人(不然,只是活的如同一隻動物罷了)
就如同我在幾年前就對人說過 : 「人活一世,最終在學著怎麼做人。」,因為我身邊有很多人,活了一輩子卻沒活出個人樣,也不理解"做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甚至連基本道德、同理心與思考邏輯都奉欠。
我可能沒比他們高明到哪裡去,但我深以為戒並不斷驅策自己去思考與實踐。
而回到電影中,我認為 : 我們該追求的是"怎麼過生活",該追求的是我們覺得有意義、能勝任,且樂在其中又能長期這麼過下去的生活模式。
而非追求目標,因為若是我們無法忍受追求目標的那種生活,那追到了無法長久,甚至還要承受追不到的那種失落、痛苦與落差。
你可以把"買房子"當作是一個人生目標,但你必須要能忍受追尋過程中的生活;也可以把某個高等職位作為人生目標,但也必須要能忍受達成目標後,必須持續那個強度的生活。
因為如果你不能愛你的生活模式,那追尋目標不過是讓(心中的)玻璃櫃再多上幾個展示用獎盃;除非那些獎盃能讓你感到充實,不然當你窮的只剩下獎杯時,它們是無法填補心理面的孤寂的。
所以我認為,我們該追尋的是我們喜歡的生活,不管貧富、不論貴賤,只要你能喜歡自己的生活,那怕就是領著微薄的薪水,那人生卻也還是充滿喜樂的。
我們該追尋的,是讓生活本身就有意義,而這個意義就足以讓我們快樂的過每一天,這才是"活在當下"的最真義涵。
如果只是"活著",卻沒有方向、頭緒,也沒有追尋,更不知道意義,那我們要"活在哪個當下"呢?
因為以上條件皆無的當下,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虛度;而我們必須要明白的是「人生,不是過得怎樣,而是懂得怎樣去過」。
所以,看了電影,問問自己 : 你找到自己的火花了嗎?
.
.
.
#終於寫完了
#上一篇可以讓你們想很久
#這篇可以讓你們看很久
#廣告也很久了卻很寯永
PS:貼文附上的影片就是十幾年前軒尼詩的廣告,當時台灣還有中文配音時,廣告的文宣就是「人生,不是過得怎樣,而是懂得怎樣去過」,這是原版廣告,只有英文配音,但說的還是同樣兩句話。
#你們到底是去看了沒啊?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如何將內文跟連結一起分享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52289126126738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LKC77dUnk
生死的真義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言論自由回不去了嗎
郝至順/退休人員(台中市)
一早老友傳來一張鄭南榕圖卡,對照現今執政黨關閉中天新聞台畫面,真是天大諷刺與羞辱,也是台灣民主化進程中,最大的戕害與悲哀,有言論自由回不去了的感慨。
許多年前,公差法國巴黎參加航空展,遇到從六四天安門事件出逃法國的大陸流亡學生,彼等特別推崇台灣自由民主,尤其是言論自由,更是他們十分嚮往羨慕的。
我告訴這群年輕人,台灣的自由民主與言論自由,是許多具有良知血性的知識分子,和許多懷抱理想的黨外人士,不畏艱險,無懼生死,經過數十年努力奮鬥得來的,這是台灣最寶貴的資產,這些人聞後深有所獲,也深受感動。
曾幾何時,台灣深感驕傲的民主與言論自由,竟遭受政治迫害與行政打壓,關閉新聞台,打壓言論自由,相信鄭南榕在天之靈,地下有知,一定會同聲悲泣。
筆者朋友大都認為,台灣恐將走向一黨專政,執政黨未來更有恃無恐,變本加厲,很快就會變成一人言、一言堂。
筆者擔憂,如果多數老百姓終日為三餐奔波,無暇顧及什麼言論自由,年輕人被教改到不知,或根本扭曲言論自由真義,卻縱容政治人物猖狂、恐嚇與虛假言論,豈不是最大悲哀與難堪?
如果老百姓對執政者所有違反民主人權行為,有如溫水煮青蛙,不管言論自由為何物時,那台灣的言論自由必將葬身海底,而台灣自由民主體制與精神,也將快速弱化。恐怕只有等到全民言論自由被限縮,民主生活被剝奪,或親歷無情打壓、政治迫害,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人民才能看清真相,台灣才有可能回復到我們曾享有的言論自由與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
為了我們世代子孫都能享有百分之百言論自由,過著自由民主生活,豈能再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