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事故新聞過了幾天,從震驚到沉澱... 雖然遺憾,但我們是否能從中學習到一點事情呢?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369921058322088691%22%7D&n_type=-1&p_from=-1
.
此次事故與眾不同之處在於,罹難者多是頂尖運動員,如果您跑了幾年越野,對於PI值913應該有些感覺(Killian是938),是的,這是梁晶選手的PI值,2020年中國排名第一位。身經百戰的他,曾拿下過長400公里的"八百流沙越野賽"冠軍、2019UTMF亞軍,絕非只是單憑體能拚勝負的運動員,其經驗水平一定同列於眾高手之巔。當然,同場競技的領先選手們,一樣不是泛泛之輩... 這不禁讓我們反思,如果自己也遇到同樣的狀況,是否能夠全身而退呢?
我的答案是: NO, 99%的機率會掛在山上。
.
2016年曾經到甘肅 張掖參加過一次50K越野賽,起跑海拔約2800m,最高跑到3500m,總爬升約1500m,單單以爬升來看,還真的不算太難的比賽。甘肅是高原,大多平坦而空曠,以草原和土地為主光禿禿的山上沒有太多的樹林,這是台灣沒有的地形,風和日麗時根本感受不到氣候變化時的威脅,我想,這也是其中一項致命的隱憂吧,如果微氣候無法預測、大會沒有規定強制裝備,那遇到突如其來的氣候異變,肯定是束手無策的,零下10度是什麼概念? 就是1500c.c.水袋裝滿水一夜會結凍的那種概念。如果再加上風雨,以我當時背心+短褲+一件衝鋒衣的配備,不瞬間變冰棒才奇怪。
.
以下是個人的一點小心得,自己做個紀錄,也希望對大家有點點幫助囉:
1. 撇開主辦單位的責任不談,選手也需要做好微氣候因應上的功課,台灣氣象局針對一些熱門的中級山/高山有逐3小時天氣預報可以參考(如: 能高北峰- https://www.cwb.gov.tw/V8/C/L/Mountain/Mountain.html?PID=D038)
2. -10度高山越野跑/登山其實不是問題,這在冬季的台灣高山上很常見,重點在於裝備和高地生理適應性。先不談生理體能的部分,關鍵在於,事件的背景是"競賽"而不是"訓練",如何兼顧"運動表現和安全"是討論的重點。但事實是~
第一,台灣目前沒有海拔3000m以上的越野跑賽事。
第二,要兼顧速度和安全有兩個重點,首先,大會得公平的律定隨身裝備(所以輕量化高機能性的$$不能省...)。再來就是裝備轉換區的配置,這點會隨著地形因素有設置上的困難,因此隨身裝備的攜帶完整還是重點。
第三,在競技的條件下,裝配程度要能夠到"低強度之下還能舒服"的等級是很難的,但至少能夠幫助我們不幸遇到突發狀況時,能夠撐的久一點,提高被救援/自救的機會。
3. 不戀戰。取捨之間總是需要一些經驗和勇氣,這無法紙上談兵,一定得"不斷的去經歷"和學習。
4. 登山運動是台灣歷史最悠久、最有傳承的運動之一,有很多很棒的學習管道,也鼓勵在疫情過後,大家能有機會學習和體驗台灣的大山之美。從事任何事情都有風險,學習風險管理,勇敢去體驗精采難忘的旅程、為人生寫下不一樣的一頁,是大自然運動教給我們的其中一樣事情。
5. 最後就是,不知道有沒有朋友有疑問~ 第三段回答99%會掛掉,那可能保命的1%是什麼呢? 沒錯,就是神蹟。出發前禱告吧!
古人說: 人算不如天算,總有人們難以避免的意外發生。尊重土地、大自然和在地歷史人文背景,是個人這些年跑山旅程中很大的體悟。
.
延伸閱讀- 高山越野跑,你必須得懂的6件事:
https://running.biji.co/index.php?q=review&act=detail&id=38338&subtitle=%E9%AB%98%E5%B1%B1%E8%B6%8A%E9%87%8E%E8%B7%91%EF%BC%8C%E4%BD%A0%E5%BF%85%E9%A0%88%E5%BE%97%E6%87%82%E7%9A%846%E4%BB%B6%E4%BA%8B
#TheNorthFaceTaiwan l #NeverStopExploring l #720armour
R.I.P 願逝者安息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