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堂-方祖涵
轉型正義還是取消文化?
(華盛頓紅皮隊宣布切割創辦人馬歇爾,將他永久逐出榮譽圈。美聯社資料照)
在美國首府甘迺迪球場,六月中把創辦人紀念牌匾拆掉了。甘迺迪球場,原是美式足球紅皮隊主場,華盛頓國民隊剛成軍時也用過,是個充滿歷史故事的地標。
球場牌匾被拆除原因,是促成興建的前紅皮隊老闆普雷斯頓.馬歇爾昔日糟糕言行──他是種族分離主義者,曾經堅拒雇用非裔球員,甚至連遺囑都特別寫到絕對不能有絲毫財產流入非白人專屬學校,紅皮隊名歧視印地安族裔,也是在馬歇爾手中定案。
無獨有偶的,明尼蘇達雙城隊同時間移除了前老闆凱文.葛瑞菲斯球場銅像。「我們不能再對他的種族言論沉默」,球隊發表聲明說。葛瑞菲斯認為明尼蘇達是好地方,因為那裡都是「熱愛工作白種好人」,還說「當我發現明尼安納波里斯只有一萬五千個黑人的時候,立刻就決定把球隊搬過來了」。
在種族平權運動風潮之下,全美重新檢視歷史聲浪席捲每個角落。從街頭到校園許多建築被更名,許多銅像牌匾被拆除,不管是南北戰爭時期主張蓄奴的南方領袖、象徵種族主義的邦聯旗幟,甚或是堅信白人至上的昔日總統,這些人物與符號因為代表的意義被取下了。「德國沒有希特勒紀念碑,只有紀念納粹受害者的地方,為什麼我們需要種族主義者銅像?」面對破壞歷史質疑,主張拆除的人們是這樣說的。
於是普林斯頓大學跟前總統兼校長威爾遜劃清關係、洛杉磯考慮把約翰.韋恩機場名字改掉、紐約自然博物館羅斯福雕像要被移除…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人們往昔錯誤言行在網路搜尋下無所遁形,如同滾雪球一般,平權運動者藉著社群媒體快速串聯鎖定對象,逐步清理時代的黑暗印記。
可是,界線到底該劃在哪裡呢?
深受球迷喜愛的道奇隊傳奇播報員史考利,三年前對美式足球員跪膝抗議表示憤怒,這段談話讓他被一些人冠上種族主義者標籤,現在甚至有媒體呼籲球迷譴責。姑且不論史考利六十幾年播報生涯對非裔球員支持無庸置疑,光是這種輕易用爭議標籤鼓動大眾收回支持與喜好的「取消文化」,正是當下社會運動最大瓶頸。
用現在標準來看,印度聖雄甘地可能是充滿歧視的種族主義者,台大校長傅斯年似乎對校園民主貢獻不夠,美國國父華盛頓家業龐大,更難洗脫蓄奴惡名。然而每個時代都有不同背景,每個人都有相異的生存環境,用單一角度評斷過去既不公平又危險,更容易讓公眾陷入文革瘋狂,把所有事情都變成鬥爭大會。
後來,華盛頓郵報訪問紅皮隊前老闆孫女,沒想到她說祖父牌匾本來就該拆了,紅皮隊應立刻改名,而且不管那份充滿偏見的遺囑怎麼說,家族基金會獎學金早就對族裔一視同仁。就跟馬歇爾家族一樣,對社會來說,在一切塵埃落定後,最重要還是世代觀念持續進步。畢竟最難拆除的,是每個人心裡的歧視與偏見。(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甘地對印度的貢獻 在 來趣印度 Go Indi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寶萊塢影星伊爾凡·汗於4/28病逝 享年53歲伊爾凡·汗,一位出生在印度,卻同時收穫了寶萊塢、好萊塢乃至西方世界讚譽的優秀演員。據悉,28日他因結腸感染而被送入位於孟買的克基拉本醫院的ICU病房;29日一早,院方釋出其病逝的聲明。「這是充滿悲傷的一天,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向大家宣佈伊爾凡·汗過世的訊息。」聲明中提到:「伊爾凡有著最堅韌的靈魂,他身邊的人都被他那種與病魔鬥爭到底的意志所感染。」
伊爾凡·汗並不僅僅因為其寶萊塢的名人地位而廣受觀眾推崇,他謙遜與正直的性格更廣為人們愛戴。因此,在聽聞他的死訊後,全印度陷入了悲傷的哀悼之中,全世界的演藝圈人士、他的粉絲們,甚至是政要們,都紛紛表達了對他的悼念之情。寶萊塢影星阿米達·巴強表示,伊爾凡的離去造成了「巨大的真空」。巴強在推特上寫道:「這樣一位表演天才,一名親切的同行,一個為世界電影貢獻了多部優秀作品的演員,為何會如此早地離開我們。」#您散發著猶如魔法般的魅力,佩麗冉卡·喬普拉在推特上寫道:#您的天賦經過不斷的磨練變得點石成金。您的事蹟啟發著我們。您將永存於世人的心中。向您的家人致以深深的慰問。印度國大黨領袖拉胡爾·甘地形容伊爾凡是「一名多才多藝且天賦異稟的演員;他如同印度的文化大使一般活躍在全球的大熒幕上。他將被世人深刻緬懷。」
2018年3月,伊爾凡曾透露自己被確診患有神經內膜腫瘤,但經過全面的治療後,他的身體狀況一度恢復良好,在此期間他拍攝了電影《人生起跑線2》。這也是他出演的最後一部電影,於2020年3月上映,但因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而不得不縮減場次。對於西方影迷而言,更廣為熟知的是伊爾凡在《貧民百萬富翁》中的警官形象,以及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新侏羅紀公園》中的出色演繹。但伊爾凡更是寶萊塢的中堅力量,出演了很多大熱作品,如《海德爾》、《返鄉的旅程》和《人生起跑線》等。
「我其實很反感 #寶萊塢 這個名字」,在2013年的一次採訪中,伊爾凡這樣談道:「我覺得這個名字並不正確。因為我們的影視工業有個自己獨特的技術,我們的電影製造業和好萊塢的完全不同。我們的影視工業起源於帕西劇院(印度伊朗裔所開創的影視工業)。」
伊爾凡·汗原名薩哈博匝德·伊爾凡·汗,1966年出生於印度齋普爾,是一名輪胎銷售員的兒子。因落選板球運動員後改去表演學校學習。演藝之路對他來講充滿了坎坷,除了在1988年的電影《早安孟買》裡獲得了一個打字員的小角色外,多數時間裡伊爾凡只能在不入流的電視劇中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戲份。「我踏入影視圈是為了能在大熒幕上表演,然而我卻被困在了電視機裡。」伊爾凡在採訪時說道。然而伊爾凡的轉折點卻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等著他;他與當時還默默無聞的英國導演阿斯弗·卡帕迪爾合作,在印度拍攝了一部關於武士的小成本奇幻電影《戰神歸來》。2002年該電影上映之後,入選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並獲得了英國電影學院獎頒發的最佳影片獎。
自那以後,伊爾凡終於進入到了印度主流電影製作中,他經常扮演警察或者反派。當然,他也出演了很多常規意義上的寶萊塢影片,例如《都會愛情故事》、《綁架情緣》等。與此同時,伊爾凡也在英美影視圈開拓了新天地:在邁克爾·溫特伯頓的電影《堅強的心》中,伊爾凡出演了警察局局長一角;在獲得了八項奧斯卡獎的電影《貧民百萬富翁》中,他同樣飾演一名警察;在他最近的角色清單裡,他既是《非凡蜘蛛俠》(2012)中的醫生,也可以是《新侏羅紀公園》(2015)和《但丁密碼》(2016)中的商人.更不用說在李安導演的奧斯卡獲獎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他是長大的“派”。美國著名導演韋斯·安德森甚至特意為他在電影《穿越大吉嶺》中新增了一個角色,只為了能和他共事。 伊爾凡甚至在文藝片中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印度電影《美味情書》中,他飾演了一名堅持給鬱鬱寡歡的家庭主婦寫浪漫信件的小會計。而在阿米達普·巴強監製的喜劇電影《返鄉的旅程》和《人生起跑線》中,伊爾凡也展現了高水準的演繹。
伊爾凡·汗身後留有遺孀蘇塔帕·希克達爾及兩個兒子巴比爾和阿揚。
轉分享自T哥
甘地對印度的貢獻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世界最大規模選舉 印度近九億人投票 莫迪政績大考驗】
4月11號,印度開始世界規模最大的民主選舉,《經濟學人》雜誌將它比喻為,「一隻笨重的大象跋涉在史詩般的旅途中」,近9億18歲以上的印度人有投票資格,比過去七屆美國總統選舉的總票數還多,來自450多個政黨的8000多名候選人,將角逐印度下議院的543個席位,大選總計七個階段,從4月11號一路選到5月19號,跨越29個邦和7個聯邦領土。
(印度選民)
莫迪 莫迪
2014年莫迪率領人民黨及其盟友取得歷史性的勝利,人民黨在543個席位中贏得282席,這是1984年以來,首次單一政黨,在大選中贏得絕對多數,莫迪為自己打造果斷勤奮的形象,他承諾帶領大家進入「更好的時代」,這次大選則形同對莫迪的公投。
印度 22 個政黨,1 月 19號在加爾各答聚集50萬名支持者,舉行「團結印度」(United India)集會,提出大聯盟(Mahagath Bandhan)的構想,號稱印度有史以來最大的政治集會,象徵決心終結莫迪一人獨大「印度人民黨」獨霸的時代。
莫迪最大的對手,是已成立133年的「國大黨」,「國大黨」在2014年的大選遭遇重大挫折,從206個席位跌到44席,只獲得不到20%的選票,國大黨似乎跌到谷底,但48歲的領袖拉胡爾甘地,是著名「尼赫魯-甘地」家族第四傳人,在他的帶領下…..2018年12月11號國大黨,從人民黨手中奪回三個北部的邦,似乎出現復興跡象=.
(印度時報主播)
政治版圖丕變,各位可以看到變天了變天了
(拉胡爾甘地\印度國大黨領袖)
我們會擊敗「人民黨」的,我們今天已經擊敗他們,2019年會再次擊敗他們
印度的民主,誕生於1951年,第一次大選允許每個公民,不分性別 階級 宗教 職業 財富或教育程度投票,選舉作業需要提前一年開始,包括更新選舉名冊,準備三百六十萬個電子選票機器,和雇用1100萬政府工作人員承擔選務,其中包括250萬名安全人員。
(Simon Chauchard\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者)
投票所的選務人員多半都是公務員,有自己的職業,可能是老師或者郵差或在其它公務機構做事,在選舉期間這些人,暫時離開原本工作崗位,被重新分配到投票所工作數日。
印度大選共有超過100萬個投票站,因為根據規定,投票站的距離不能超過選民居住地兩公里,所以從喜馬偕爾郡(Himachal Pradesh)的山村,拉賈斯坦邦(Rajasthan)的沙漠,到喀拉拉邦(Kerala)的海濱小鎮,阿薩姆邦(Assam)的雨林,選民都可以前往投票,這意味著所有的交通方式,包括大象 駱駝 船和飛機,都會被運用到最偏遠的地區。
(Aalia Adam\聲音來源:Global NEWS記者)
例如事實上就有一個投票站設立在古吉拉突邦,一片茂密與世隔絕的叢林中,所以每次遇到選舉年,即使只有一位選民,一個寺廟的神職人員也可以為國家的政治進程做出貢獻,因此使得2014年的投票率超過66%。
5年前以「莫迪式民粹」和「莫迪經濟學」,承諾建設強大印度的莫迪政績褒貶參半,莫迪2018年9月推出被譽為「Modicare」的新健保法,想搶回中下階層的民眾選票
(新聞片段)
國家的貧困民眾,不用再因病受折磨了,也不用再借錢看醫生了
但與論批評,印度的醫療設備 人員 和經費,根本不足以支持這項號稱全球最大規模的健保案,印度經濟雖然成長 卻逐漸放緩,首當其衝的是農業就業。2018年統計,當年有1000多萬人失業,900萬位於農村地區至2019年2月,失業率達到2.2%,是兩年多來最差表現,顯示經濟下滑地更嚴重。莫迪政府曾經提出,2022年前 讓農民收入翻倍。但莫迪政府為穩定國內物價,因此取消穀物最低價格,而且刪減農民補助款,對生產成本不斷飆升的農民而言,等於是雪上加霜。
(Dharmendra Kumar\印度北部邦農民)
他向我們展示了許多虛假的夢,他答應把我們的產品價格提高一倍,但我們什麼也沒有得到
部分地區穀物的收穫價格,甚至無法打平生產和採收成本,銀行不願周轉,私人借貸利率又高達20%,造成許多印度農村的社會問題。
(印度農民)
很多農夫被迫自盡,因為沒有食物 沒有水
印度13億人口中大約有7億農民,為了安撫農民,莫迪政府編列振興農村經濟的預算,例如向1.2億貧困農民,提供每年6000印度盧比(約86美元)的現金,但許多農民都表示,這些措施並不足夠,對莫迪政府的不滿,再加上多年旱災造成農作歉收,2018 年印度就有至少5場規模數萬人的農民示威,抗議生活過不下去,再加上2016年實施飽受爭議的「廢鈔」貨幣政策,廢止佔全國現金流量86%的大額鈔票,以打擊黑錢進行印度「支付革命」,但印度網民數不到四億(僅全國人口的1/3),且成年人中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僅占17%。底層民眾與偏鄉農村受創最重,一些偏遠地區甚至回到以物易物狀態
(印度農民)
莫迪的決策是錯的,廢鈔政策讓窮人受苦,讓富人受惠
2014年大選,莫迪承諾增加百萬就業機會,厭倦貪腐渴望有工作的年輕人都支持莫迪,但是2019年一月,印度媒體《商業標準報》(Business Standard),取得政府拒絕公佈的就業調查報告,印度失業率上升到6.1%,創下45年新高。
(印度民眾)
過去的五年是我們記憶中最糟的五年之一,對於這個國家的學生和年輕人來說,我們將確保莫迪政府,嘗到背叛年輕印度的滋味。
莫迪的批評者認為,這位強勢領導人破壞印度民主體制,干涉最高法院 大學 國家統計局等獨立機構,知名經濟學者拉詹,就因為反對中央的貨幣寬鬆政策,在2016年9月辭去央行行長職務。
(拉詹\前印度央行行長.經濟學家)
我的感覺是當我們進入選舉時,所有這些問題,包括就業 國家安全,還有政府對各種機構的尊重程度,比如中央銀行 中央調查局等,所有這些問題都將進行辯論檢視
《今日印度》(India Today)雜誌的民調顯示,莫迪的支持率以2017年初的65%為頂峰,到2019年1月降至上任後最低的46%,訴諸民粹和民族主義恰好成為莫迪祭出的利器。印度和巴基斯坦因為喀什米爾問題爆發軍事衝突,1970年代以來,印度首次將戰機飛進巴基斯坦領土。巴基斯坦立刻反擊,擊落兩架印度空軍米格21戰鬥機,一名飛行員當場被俘虜。激起印度民眾強烈的民族情緒,莫迪表示如果巴基斯坦武裝部隊,挑起或支持印度境內的攻擊行動,他將毫不猶豫地進行報復,莫迪成功地將公眾的注意力,從不佳的經濟記錄轉向國家安全,鞏固他大膽而果斷的領導者形象。
(Siddarth Vats\印度北部邦業務員)
在最近與巴基斯坦的敵對行動中,莫迪採取了強硬立場,這一切都要歸功莫迪
(拉詹\前印度央行行長.經濟學家)
印度大選前的熱門議題,從經濟轉為國家安全,這個氣氛有助於政府強調,莫迪才是領導印度的正確人物
批評人士說,莫迪強硬的民族主義立場,使印度成為一個分裂和動蕩的國家,而他的支持者表示,民族主義有助於激勵和鞏固他的政治根基
(Neerja Chowdhury\政治分析者)
他是否能得到多數選票還是個問號,但的確,有些人想給他再一個任期和更多的時間,因為他們認為他是一個說到做到的領導人,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一個敢於冒險的領導者,所以就看情勢發展吧,但如今印度是個非常兩極化的國家
莫迪領導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政黨,「印度人民黨」在與巴基斯坦發生抗爭後,即使重新贏得部分選民的支援,但印度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農民收入縮水 失業率不斷上升,執政黨企圖再次贏得過半席次的支持,幾乎確定是不可能的任務,馬拉松式的投票才完成第二階段,選舉結果5月23號開票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