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發威 #去哪兒 #避暑勝地
即將邁入秋季,炎熱的感覺絲毫沒有退散,要在台北尋找一處避暑勝地,首選就是內雙溪的古圳與古道了!
總裁這次帶我們探索三條古圳(登峰圳、坪頂新圳、坪頂古圳)、兩條步道(坪頂古圳步道、大崎頭步道)、兩條古道(瑪礁古道、內雙溪古道),走訪縱橫交錯的健行路線,可以了解古人開墾引水的工法與智慧!
參加總裁帶路的健行團,最不一樣的地方,是沿途會認識許多與常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植物、地質特色、歷史背景與生態環境,簡直是一本會移動的百科全書啊!😆為了讓團員們記住當天的解說內容,行前特地發給大家幾頁自己製作的健行筆記,裡頭有近百種常見的植物名稱(水冬瓜、倒地蜈蚣、狗矸菜、野薑花、合果芋、糙莖菝契、雞屎樹、山蘇、紅樓花⋯等)、健行路線、以及途中會經過的景點與地理特色,都幫團員記錄下來,回到家可以複習,實在非常用心!👏
集合出發地是車友們十分熟悉的聖人瀑布附近的溪和宮,再往上走一小段會看到至善路三段370巷(往大崎頭古道、平等里) & 至善路三段371巷的路牌(往鵝尾山),我們往370巷前行,開始這趟沁涼的古圳與古道探索之旅!
「小橋流水人家」是映入眼簾的風景,正如元曲作家馬致遠的作品「天淨沙·秋思」的意境,當旅人行經於此,見到溫馨的小橋流水人家,想起遠方家鄉,暫時洗滌了心靈的疲憊,帶有秋意的惆悵之情!
越過田尾仔橋,便是綠意盎然的坪頂古圳步道,右邊是一般遊客常走的階梯步道,但總裁帶我們走左邊的水管路,由此可以看出從清朝至今,平等里的居民還是仰賴山中的溪水生活,沿著水路往上切,首先來到1909年(日治時期~明治42年)建造的「登峰圳」,全長7公里,鑿山洞約400公尺,雖然已超過100年歷史,卻是這裡最年輕的古圳,往左走一小段路,可以走到隧道口再原路折返,沿著步道繼續拾級而上,會來到第二條古圳「坪頂新圳」,建於1849年(清朝~道光29年),全長4公里,鑿山洞約300公尺,向左走也是可以來到隧道口,向右走則是會來到取水口,簡單來說,坪頂古圳步道串連了三條古圳,從地圖來看就像三橫一豎的「王」字,繼續往上走會來到第三條,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坪頂古圳」,建於1835年(清朝~道光15年),全長3公里,鑿山洞約60公尺,以上三條百年古圳的圳溝都有經過整建,可惜的是,原本以石頭堆砌的圳溝,部分改由水泥砌建,反而讓魚蝦蟹類無法躲藏,而坪頂新圳隧道口附近的圳溝,因為旁邊是陡峭的山坡,特地設立一整排的鐵欄杆,雖然是為了遊客安全,卻破壞原本的自然美感,曾經引發反彈聲浪,還好只有這一小段啊!我們觀察到石頭堆砌的圳溝,才可以看到豐富的魚蝦蟹類,與自然共生共存的古人智慧值得學習!
經過三條百年古圳之後,會來到步道的最高點「清風亭」,涼亭旁有三條步道,一邊可通往平等里(平菁街95巷),另一邊是大崎頭步道,以及另一側沒標示的山徑(會看到榕樹上的藍天登山隊指示牌),可通往四條古道(瑪礁古道、內寮古道、竹篙嶺古道、內雙溪古道),總裁這次帶我們走林相茂密的瑪礁古道,這條路線可以通往內寮古道、竹篙嶺古道(可走到擎天崗,屬於魚路古道南支線,是早期先民扛轎迎娶,以及運送硫磺、漁獲、茶葉、藍染⋯等物資的路線),而我們選擇從瑪礁古道下切至內雙溪古道,最後回到坪頂古圳的取水口,沿途綠意盎然,又能聽到潺潺流水聲,是山友的玩水秘境,坪頂古圳取水口這段保留了清朝時期的建築工法,彷彿走入時光隧道!
沿著坪頂古圳再度走回清風亭,即將進入此趟健行的尾聲,回程我們走大崎頭步道,這條路線其中一條小徑可以通往海拔510公尺的鵝尾山,那裡有一個圖根點基石,途中有居民開墾的梯田,這時正好遇到金針花盛開,搭配遠方的大屯山景與藍天,就像一幅愜意的自然風景畫,美不勝收!再走回大崎頭步道,會經過一大片保存相當完整的梯田與幾處民宅,大崎頭的梯田風光可說是台北市數一數二的美,水梯田佈滿了水生植物「滿江紅」,彷彿大地的調色盤🎨,遠觀又像巨人的階梯,十分壯觀!
走完一公里的大崎頭古道,會再回到至善路三段370巷 ,也就是剛開始出發的路徑,這樣環狀一圈走下來,因為沿途有總裁精彩生動的導覽解說,大約花了五小時,非常輕鬆自在的健行路線,又十分消暑!
想參加總裁帶路嗎?去哪兒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xEZqbV
集合時間:9/29(三)上午08:00
集合地點:溪和宮對面的公車站
交通工具:可自行開車/騎車或可於士林捷運站搭乘小18公車(坪頂古圳步道口下車)
路線:溪和宮~坪頂古圳親山步道登山口~坪頂古圳~溪和宮
高度爬升:271M
走讀時間:約5-6小時
午餐:自理
人數限制:6人成團(歡迎揪好友一起來走讀,最多12人)
費用:$600(包含領隊解說/300萬旅遊責任險)
PS:健行全程配戴口罩,在空曠處拍照時才將口罩拿下來喔!
#古道
#古圳
#內雙溪
#至善路
#陽明山
#平等里
#清風亭
#登峰圳
#聖人瀑布
#坪頂新圳
#坪頂古圳
#瑪礁古道
#內雙溪古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690的網紅Marcos & Jinny相許旅記,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聖母山莊 #抹茶山 #MtMatcha #StMarianHikingTrail #秘境 【一分鐘看路徑】:【五峰旗風景區入口】直走看見聖母山莊路標左轉 ➡️看見產業道路後右轉向上直走直到看到石梯向上是【天主堂】➡️面對天主堂左側路徑向上爬是緩升的碎石道路直到【通天橋】從五峰旗入口到通天橋約[3....
瑪礁古道公車 在 貝琪梨 旅行藝創空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山林健走筆記]
二〇一八、三、一 週四 內寮古道、瑪礁古道
一直以來不乏遇上如此窘境的情況,如果要對外國友人推薦只有在地人知道、能讓他們驚豔的秘境,常一時間說不上來,阿里山、日月潭、陽明山、墾丁和台北101,這些能脫口而出的景點,或許讀了旅遊介紹書的外國朋友比我還更瞭解。
我決定開始走訪台灣野郊山林,原由是這樣的,我自詡為生態旅遊攝影師,世界走了將近五十個國家,驀然回首,赫然發現對於台灣的自然生態卻相當陌生。
近日我接了一個攝影工作案子,由於工作內容的關係,我必須拍攝台灣自然生態,這倒是難倒我了。拍攝本身只需要花一天的時間,行前卻花了我好幾天的時間研究台灣有什麼自然生態旅遊的行程地點,扣除掉把動物圈養在一定範圍內的動物園、生態保護園區之外,帶領遊客前往動物原本生活環境內的生態旅遊行程,大抵除了花蓮出海賞鯨豚之外,似乎並沒有像馬達加斯加有帶領遊客前往國家公園裡的樹林去追蹤野生狐猴群、 烏干達盧安達有進入國家公園裡的火山雨林去尋找野生銀背大猩猩、沙巴有專門帶領遊客去觀賞野外長鼻猴的動物生態旅遊行程。
我試圖在網上搜尋,無法搜尋到諸如前往觀賞野生台灣獼猴、山羌、穿山甲生態體驗或是觀賞台灣黑熊的行程,不論是能讓國外遊客的旅行團,或是部落客分享能讓國內遊客參考的健行路線。或許考量到台灣山林既有毒蛇又氣候多變,觀賞野生動物的生態旅遊行程不確定性過高,穿山甲和黑熊瀕絕的數量,亦不是說想看就能看見,難以像國外那般發展。然而,一經查找資料,台灣山林地仍有許多特殊的野生動植物,值得探訪,想到自己生長在這個島上,卻反而與這些其實交通不出半天即可觸及的自然世界老死不相往來,著實可惜。
出發前,忙於其他事務,三更夜半才就寢,破曉前那兩個時辰,竟輾轉未能成眠,腦中想像著山野怪譚的故事情節,還有不乏聽聞親友登山遇上起霧迷路,荒野中奇遇指點迷津的紅衣女孩或是白鬚老翁的故事,頻頻成為新聞主題的山難搜救情節云云,在腦海裡駭浪般翻騰。
鬧鐘尚未尖叫,我便驚坐起身,起床開燈,某個瞬間意識到並且感到不解:為何自己對於一個人到台灣的山林野外健行如此恐懼?而過去自己一個人夜半到阿拉斯加的深冬野林,一個人到火地島國家公園健行,一個人在挪威真正歐陸最北端的北角健行,一個人到芬蘭伊納里湖畔健行,一個人在福克蘭群島島上不到十個人的半原始島桑德斯島健走尋找野生企鵝,相對台灣的郊山荒野許多,皆未曾出現這般的擔憂與焦慮。
究竟這樣的心魔打哪兒來的?我又想起,先前與常年出海導覽賞鯨船的海友,在東加王國時的一段對話。生長在台灣這樣的海島,絕大多數人長年生活在距離海岸車程不到兩個小時的地方,仔細想想,卻與海洋相當不親近,看著東加王國的島民,不論是放學後還穿著制服的國中生、看起來還未上學的小朋友、傍晚在港口邊集合跳瘦身操的大人,興致一來便自在地從港口邊往海裡跳,徜徉在踩不到底的澄澈海水裡。而台灣有長長的海岸線,卻被數不清且持續無性繁殖增加數量的消波塊怪獸所包圍,從小長大總不乏長輩的諄諄告誡,別去海邊戲水,一種「大海是危險的」意識不斷地被灌輸。直到三十個年頭過去了,我才第一次克服心魔,在南太平洋上體會到,原來那種不需要背著沈重的呼吸器,也能漂浮在踩不到底的深洋上感到自在的滋味,從恐懼海水到忍不住嘗試學著其他會自由潛水的同伴一樣,直接閉氣下潛幾米,竟感到歡欣快活。
我收拾好裝備出發,我想唯有透過親身走一趟,方可能破除對台灣山林恐懼的心魔。近日閱讀劉克襄先生所著的北台灣漫遊,裡頭描述了一趟他帶領國外友人到內寮古道賞鳥的經歷,不料文末標記著2000年8月,我驚覺已是十八年前的遊記了,出發前另外在網路上搜尋了兩年內到此遊歷的新文章,步道有了新闢的入口,顯然十八個年頭改變許多,我正巧亦想看看那些劉公筆下記述的路徑更迭了幾多。
動身前往內寮古道,搭乘捷運到士林站,從一號出口出站往右走,在路邊站牌等候小19公車,班次大約一個鐘頭一班,若從起站劍潭捷運站搭乘,到終站內寮站下車,莫約需要四十五分鐘。平常日的上午,小型巴士的小19公車,竟塞滿了乘客,我僅能站立在公車門後的位置,難以再容納下一位上車的乘客。沿途操著捲舌口音的乘客們在故宮站下了車,隨著行駛的路線遠離市區往山裡行進,提著麻布袋的大嬸、搬著一大保利龍方盆植物的阿伯也都陸續下車,我環顧車內,除了我以外,剩下幾位顯然與司機熟識的乘客,相互搭起話來,其中一位大叔聽起來也是前來登山健行,其他大嬸們似乎是在地居民。
在終點站下車,我環顧四周,候車亭在柏油路的分岔處,左右打量企圖釐清書上描述的原始古道登山口和近年新闢的步道入口,引來同是前來健行的大叔注意,我們聊了起來,原來大叔是登山達人,經常帶領登山隊來此健行,網路部落格文章裡頭提及有熱心山友新闢入口和長年維持步道,指的正是大叔。他相偕我同行,由於前一日大雨,許多山林裡蔭潮處的路徑泥濘不堪,和在非洲烏干達前往尋找野生高山銀背猩猩時,在火山雨林裡走的路有幾分相似,但這日天氣晴朗,陽光從林蔭樹葉間灑下,儘管擔心耽擱大叔原本的健行時程,我忍不住時不時停下拍照,台灣的郊山野林秀麗莫過此,而其實從都市中心前往至此,利用大眾交通工具居然不出一個半小時即可抵達,多年來居住在台北城裡與此,僅是一念之隔。
我跟在大叔後頭,先是從一處廢棄民宅旁的階梯,扶階而上,穿入林中。說是廢棄有些太過,確實是無人居住,但是不至於荒廢到無法住人的程度,大叔告訴我這棟宅院的主人過世後,主人兒子不想繼續住在這裡,便閑置於此,感到甚是可惜。
進入林中,起初前人踩踏過的步道痕跡很明顯,不難辨識,我一邊走一邊隨性拍攝,倒是察覺到沒什麼鳥類、動物出沒。繼續往前,實際上應當是往北、往海拔更高處前進,後面開始出現步道路線難以辨識的狀態,我這時相當慶幸跟著大叔,尤其抵達番婆厝之前的一小路,步道路線跨越一處小溪流,我想像倘若是我自行前來,必定又將會被跨越小溪流前往左的那些腳印給誤導,就像當年大霧中在挪威真正的北角健行時一樣,正確的步道與小溪流交錯,迷霧中看不見小溪流對岸指引方向的石堆,就這麼被許多一樣走錯的前人腳印給誤導,迷失在三百六十度看起來的都一樣的大霧裡,晚上將近九點,身處北緯71度的荒郊野外,一個人,迷霧中,想起當時大霧裡野鳥的黑影,仍讓人心有餘悸。
關於番婆厝的番婆,是據說是一位先生,因為個性古怪,在這裡改了屋厝,被原住民以番婆稱呼,真實姓名不可考了。而今番婆厝的石牆早已傾頹,乏人整理,大叔表示今年傾塌的更嚴重了。
繼續走,聽見鳥叫聲,聞聲趨步,注意到有幾棵結果實的樹,幾隻雀鳥穿梭在枝梢間覓食。我停下屏氣等待時機拍攝,不一會兒大叔直是喚著我隨他往前,
原來是他看見長尾椋鳥,我們小心翼翼地趨近,可惜似乎被牠發現,牠往高處枝頭飛,長尾羽毛的鮮藍在枝葉間閃爍,肉眼看得相當清楚,但拍攝不下來。
我們繼續往靠近七星山的方向前進,沿途觀察到幾處鬆軟的泥土坑,大叔說明這是穿山甲所掘的洞穴,這種有著堅硬的外殼,卻抵擋不了人類殘害而瀕臨絕種的動物。「好想看喔。」我嚷嚷著。大叔告訴我,他之前曾經看過穿山甲寶寶,捧起來會在手心蜷曲成一個球狀,很可愛。那樣的經驗,令人好生羨慕。
過沒多久,我們終於離開林地,來到一片草原,就著一處避風處的斜坡草地上,我們席地野餐,這天天氣微陰,但見遠處山頭有鷹盤旋。短暫歇息過後,先是穿越另外一處「松石草原」,這名字也是大叔取的,這處較平緩的坡地,旁邊有幾顆身形曼妙的二葉松,還有幾顆巨石,大叔說他將這片地原本很高的雜草除去,整理出這片小草原,讓來這裡上山健行的人有個地方歇腳。
下山時,由於我趕著搭四點前的公車回去,幾乎不做停留,迅速地穿越林中的步道往入口處移動,中途經過一處聞到嗆鼻的屍臭味,原來是一頭牛,大叔說前天來還沒有發現,想必是這兩天內死亡的。可惜這一路除了鳥類、一頭牛屍體,沒有看見任何其他的動物,大叔看過的穿山甲、山羌,都是可遇不可求,或許再來個十趟,總有機會碰上吧。
瑪礁古道公車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登山人一生。一定要會一次師
向七星山致敬五路大會師活動
人生就像一座山,每座山都是人生的實習課
為了表達對山的感謝!讓我們一起向山致敬!
主辦單位:台灣山岳雜誌
活動日期:104年11月1日/星期日
《會師五路線》
(1)絹絲瀑布線 領隊:黃福森、許美霞
路線:陽明山教師研習中心→菁山路登山口→絹絲瀑布→觀景平台→擎天崗→竹篙山
集合地點:陽明山教師研習中心/集合出發時間:上午10:00
(2)七星山冷水坑線 領隊:游旨价、古庭維
路線: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七星山主峰→七星山東峰→冷水坑→擎天崗遊客
集合地點: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集合出發時間:上午9:00
(3)魚路古道線 領隊:柯元琳、張志湧、黃柏勳
路線:上磺溪停車場→許顏橋→百二崁山泉水→擎天崗城門→竹篙山會師
集合地點:上磺溪停車場(皇家客運)/集合出發時間:上午9:00
(4)天溪園荷蘭古道擎天崗路線 領隊:崔祖錫、劉庭易
路線:聖人橋公車站→天溪園(萬溪產業道路)→草原→石梯嶺→擎天崗→竹篙山會師
集合地點:聖人橋公車站(劍潭-小18)/集合出發時間:上午9:00
(5)平等里線 領隊:伍元和、郭英豪、王洵、張賀融
路線:坪頂古圳步道口→清風亭→瑪礁山→碉堡→竹篙山會師
集合地點:坪頂古圳公車站(劍潭-小18終站)/集合出發時間:上午9:00
《敬山的儀式》
1.伍元和:話古道今陽明山
2.各領隊:介紹台灣山岳雜誌123期經典會師路線/目的、心情故事
3.與書裡走出來的人物/台灣山岳作者群粉絲見面會
4.現場有獎徵答
5.面向台北市最高峰:向七星山──舉杯致敬!
◆報名:
請將姓名、生日、身分證字號、行動電話、參加路線(或依照意願填寫)
寄至台灣山岳信箱 E-mail:taiwanmt@ms24.hinet.net
我們會在10/23彙整回覆您並在fb公告確認名單!
瑪礁古道公車 在 Marcos & Jinny相許旅記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聖母山莊 #抹茶山 #MtMatcha #StMarianHikingTrail #秘境
【一分鐘看路徑】:【五峰旗風景區入口】直走看見聖母山莊路標左轉 ➡️看見產業道路後右轉向上直走直到看到石梯向上是【天主堂】➡️面對天主堂左側路徑向上爬是緩升的碎石道路直到【通天橋】從五峰旗入口到通天橋約[3.7公里]腳程[一小時]且通天橋有涼亭與洗手間適合休憩➡️過了通天橋右上石階開始【聖母山莊登山步道】全程[1.6公里]有瀑布林蔭但海拔落差700多公尺很考驗體力與耐力一路爬升直到【聖母山莊觀景平台】海拔905公尺➡️觀景平台對面的山莊有洗手間與休憩處一旁有一條上坡路徑是往【三角崙山】➡️遇見第一個岔路右轉直走後看到一個寬闊林蔭處可以卸下重裝備左邊陡上路段目測約垂直80度雙腳並用攀繩陡上後直走就會看到【三角崙山東南峰】三角點(三角崙山海拔是1029公尺)➡️下山時要攀繩陡下 回到寬闊林蔭處後斜對角有一條路徑下山是前人登聖母山莊的舊步道【巴唐古道】➡️巴唐古道下山路程是新步道道(1.6公里)的一倍 大約3公里才會接回鄰近通天橋的石階路 沿途草叢高且路徑小路滑必備登山杖➡️回到通天橋後繼續走3.7公里回到五峰旗風景區入口。
==========
開車:
GPS定位【五峰旗第二停車場】
https://g.co/kgs/jSHsJW
就會看見五峰旗風景區入口與路線牌
搭大眾運輸工具:
【葛瑪蘭客運】到【礁溪轉運站】➡️轉搭台灣好行公車到【五峰旗風景特定區】
葛瑪蘭客運時刻參考:
http://www.kamalan.com.tw/run_3.php
台灣好行公車時刻參考:
https://www.taiwantrip.com.tw/bus/1?x=1&y=1
#聖母山莊 #抹茶山 #登山 #絕美空拍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EV8jbAIdH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