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翠玉白菜 ◎魯蛟
昨夜的清露猶在
今晨的泥香猶存
即使再在時間裡埋上千百年
還是依然脆嫩
還是依然晶瑩
而那只猛猛饕餮著的螽斯
仍然是不能用指去碰的
一碰 就會
跳
走
--
◎作者簡介:
魯蛟,本名張騰蛟,山東省高密縣人,民國十九年生。初曾任職軍中,後服務於行政院新聞局,歷任編審、專門委員、幫辦、副處長、處長、主任秘書等職,歷時近二十年。民國四十三年開始發表新詩、童話和小品,二十七歲加入紀弦所倡組之「現代派」,並與友人創辦《桂冠》詩刊,並於四十九年出版了現代詩集《海外詩抄》。後來的創作範圍擴大到散文、小說、童話、評論與傳記文學,結集出版的共有《時間之流》、《菩薩船上》、《鄉野小集》、《原野之歌》、《溪頭的竹子》等多種,另有《王正廷傳》、《蔣作賓傳》、《葉公超傳》及主編的《行政院新聞局史》。
散文作品〈聆聽〉、〈溪頭的竹子〉和〈那默默的一群〉先後於六十九年、七十三年、八十六年被選入國中國文課本。並曾榮獲國軍文藝金像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文化復興金筆獎、文化建設詩教獎。
--
◎小編哲佑賞析
魯蛟兼擅詩文,寫文章則用本名張騰蛟,有幾篇散文如〈那默默的一群〉、〈溪頭的竹子〉被選入課本中。這首〈翠玉白菜〉,並不是國中正式課文,而是出現在單冊的「國文補充教材」裡,但相信許多人對這首詩都不陌生,它也頻繁地出現在各種習作、考卷之上。
這首詩只有十行,是一首生動的小詩。從詩題上來說,作者在「翠玉白菜」前上加了「清」字,集中在確切的物品上,也為這首詩加上了歷史深度。其實翠玉白菜成於十九世紀,是近代藝術品,之所以成為故宮鎮館三寶,除了雕工精緻之外,還在於其承載的漢文化精神,以及其做為清宮收藏品的「正統」地位。因此,昨日的「猶在」就不僅是玉器完成的當下,而是指民國以前的古中國(「清」為象徵),千百年來彷彿延續不斷的「漢文化」。
再三強調我就在此,一如昨日全然未變,這當然是描寫藝術品捕捉瞬間的功力,但也彷彿也呼告著,這是中國文化的新體舊魂,我們正是中國文化的繼承者。螽斯為多子多孫之義,饕餮的螽斯也象徵著綿延不絕的子嗣,象徵著新中國的生命力。這首詩生動的寫出了翠玉白菜的細緻,以及其背後的文化意義,常久被選入教材之中,無疑也潛移默化了一代人對中國、對漢文化的想像。
--
美編:佳郁
圖片:自繪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1/20210108.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國立編譯館 #魯蛟 #翠玉白菜 #故宮博物院
現代詩選考卷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打分 ◎梁海彬
我不忍心給孩子打叉
他們教我的遠比我能教他們的
更多更多
他們用眼神開示我
用微笑點悟我
他們的出人意表 只是保留了自由的靈魂
他們的刁鑽為難 只是保留了生命的熱感
他們不是故意推翻顛覆
只是保留了探索的基本
權利
他們會說謊 但他們會因此而落淚
他們互相毆打 但他們用同樣的手救出溺水的甲蟲
他們的畫筆不會出現同樣的世界
他們是初次到訪的異鄉人
永遠閃爍的雙眸 倒映出我沈濁的雙目
我們給孩子們出考題
我們拿著一套標準答案在考場前面徘徊
我拿著答卷握著紅筆在冒汗的手心裡
準備給他們打分
孩子們無憂無慮地在考卷上作答
作出了一個個詩一般的答案
孩子們又在人生的選擇題填上選項以外的回覆
如夢似幻
又真誠又美好
我握著紅筆的手在微微顫抖
孩子們還不甘心
僅僅為我們作答呢!
他們蹦跳著
向我們發問
一朵雲能浮沈多少做夢的魚兒?
一座城能消費多少純真的花朵?
一弧月能勾起多少黑熊的愁思?
一顆心能承載多少悲傷的兔子?
孩子們的笑聲響起
笑聲像一隻只白色的小羊
叮叮噹噹地划過無邊的草原
一湖池怎麼留住魚竿的 堅定不移?
一竄珠怎麼兜住阿嬤的 層層掛念?
一束光怎麼輕撫樹葉的 斑斑駁駁?
一盞燈怎麼包容 燭火的真心告白?
不遠處 一隻紅筆在我的
頭頂上盤旋
等待我落筆
我身上是別人給我 打叉 打勾 打分的烙印
孩子們無視那些傷疤
他們牽起我的手
一起
往遠處迷霧的森林奔去
(刊登於《联合早報.文藝城》)
-
◎作者簡介
梁海彬,1985年生,新加坡人。他是文字工作者、也是劇場工作者。寫小說、散文、詩歌、劇評,創作早已是他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他著有散文集《房間絮語》,文字創作記錄在:
http://thethoughtspavilion.wordpress.com
-
◎小編柄富賞析
詩是一種反轉的藝術:當我們以為孩子不懂事,且很有可能這麼繼續以為下去,當我們一再看見他們貪玩、打架、說謊,以一個學生的姿態犯錯;我們慣性地把自己想成老師,你看,我們擁有這麼多正確答案,我們從不無理取鬧,我們永遠可以取得高分,因為一張張發給孩子寫的考卷,我們是出題目的人。詩人想到、詩人願意,讓自己成為學生,身為所謂大人,我們擁有的或許只是喪失了自由的無趣,守著秩序的殘忍,而孩子們,會是這樣的我們的老師。
這首詩的作法開門見山,卻不簡單,仰賴於詩人的柔軟與善感。首段破題自己替孩子「打分」的不忍,因為詩人看見孩子能教會自己的,遠遠比自己能教他們的更多。這種不忍彌足珍貴,固然有一種身為大人的「偶像包袱」在,卻為後兩句的破題對比了更低姿態的謙虛。說謙虛也好傲慢的感覺,但只有願意與孩子等高,看見他們眼裡的世界;並再回到一位經驗所成就的大人眼中,才能寫出這些作為的珍貴可愛(因為小孩子可能根本不覺得這些有什麼)。這種姿態的調整,高低視角的切換,我們是打分的人也是被打分的人,便成為了這首詩的內在動力而且源源不絕。
結構上,有許多句子相當亮眼,第四段整段真的是閃閃發光,而且天然 。我相信現代詩的原型就是這類自然且精神的句子,如礦石的心臟不必仰賴加工,就讓路過的人看見了感覺幸福,與幸運。另外一些段落則是支撐情節轉折的功能性句子,如倒數第二段,即使不美也相當深刻。更有兼之感性與功能性兩者的佳句:第七段的「孩子們還不甘心/僅僅為我們作答呢!」翻轉了他們的笨拙與固執,且為他們的好奇給出了新的解釋,讓詩繼續往下走。
若要建議這首詩還有能夠修改的地方,有些排比,譬如倒數第三段的句子稍顯多餘厚重,略去或者再精簡,應當也不會影響這首詩的好。末兩段詩人寫出了作為一個大人,都曾經是被重重打勾打叉而來的孩子,孩子們卻不在意我們的重重傷痕,只一心想帶我們往更神祕、更好玩的地方去玩耍。這個結尾是虛,卻也充滿了延展性,願不願意接收這場探險遊戲的邀約呢,各位阿姨叔叔。
賞析寫到這裡突然有個感想,一首好詩原來可以讓賞析變得很多餘。這首好詩推薦給你們。
-
美術編輯:@arteditor053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打分 #梁海彬 #孩子 #大人 #標準 #自由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8/20200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