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雜談\\從【浮躁】MV聊意識流在台灣
台灣的1990年代其實很酷,經濟起飛,知識水平也高,大眾的思維都很先進,所以【浮躁】這種無論音樂與影像都不走邏輯與敘事,只試圖呈現「感覺」的前衛意識流MV才能出現在市場上。
當然,王菲不是台灣人,【浮躁】的導演曲雪兒也不是,但是當時的音樂影像市場,絕大多數是為了台灣這個市場而存在的。
在這之前,台灣的MV多半還是需要「故事」來撐起整段影像的,李立群在【台灣怪談】的脫口秀中談到他所唱的卡拉OK【我是男子漢】,說到"出現兩個男人拿著刀一直對砍,唱到最後「牟什麼事需計較,沒什麼事好怨嘆」,兩個人跳下海中"的描述就是明顯的案例,即使音樂影像本身的蒙太奇屬性較重,但是「劇情」是一個與大眾溝通的重要元素,越是有明確的人物、背景與邏輯,大眾代入影像的難度就越低。
而台灣1990年代解嚴後,文人思潮百家爭鳴,單位管制變得寬鬆,MTV與Chanel V的開台,以及大量歐美的影像作品流入,使得這個時期的影像作品變的相當多變,於是各種實驗風格濃厚的影像作品流入了商業市場中。
但是接下來的十年就出了問題。
我覺得問題就是出在後來跟上的創作者,發現玩「意識流」的自由度與寬容度太爽了,鏡頭晃一晃,玩各種特異的鏡頭,把正常的顏色抽掉,看起來就很前衛厲害,即使呈現的影像訊息很抽象(這一點很弔詭,影像訊息表達的不夠清楚,但是如果出現可以為影像解釋出一番道理來的人,又可以說觀眾知識水平低不懂),但是在當時的市場這樣做又真的有錢可以賺,於是就出現了一大批只愛玩這種東西的創作者。
結果就是我們這一輩的創作者,有很多人連基礎影像敘事的邏輯、燈光、攝影的基本技術、演員的表演指導都沒有足夠的領略。過去的經驗與資歷又讓他們不願去從頭去學習另一個面向的技術,因為做這種事等於是在宣告自己過去所做的事情是無用的。
然後當這一代的MV導演跑去拍電影的時候,往往就是各種災難。
觀眾是不會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的,王菲能做【浮躁】這種沒歌詞的音樂搭上這麼意識流的影像還能有市場,是因為她在之前當王靖雯時累積下來的大眾通俗作品累積的實力,才能讓她去做這種消費。
當Photoshop與Premiere、會聲會影這些在電腦上就可以運行的軟體出現,影像後製的技術門檻下降後,這些實驗風的創作者面對的商業考驗與競爭就更大,因為一個大學生只要把影片匯入軟體,加入色偏濾鏡,把色偏拉到極致就可做出很另類很不正常的效果了。另外,在數位單眼的價格平民化之後,景深與構圖的概念也不再是少數影像創作者可以拿來作為個人特色的武器了。
在這個時代,大眾的媒體來源不再單一,社群的影響力也變得更大,因此也會有更多勇於說自己「看不懂你在幹嘛」的觀眾。
簡單的說,內容相對薄弱,靠著硬體優勢弄玄虛取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大眾就是大眾,他們的需求就是娛樂,因此能讓大眾理解的影像作品,即使不一定有突出的視覺表現,但是內容受到歡迎,註定會是市場的主流。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謝春德,1949生於台中市,著名攝影家、藝術家。高中就讀一年即休學,當過鐵工廠黑手、廣告社學徒、郵局腳踏車管理員等。19歲便以前衛、超現實的風格,在精工社畫廊舉辦第一次個展。1970年代中期,謝春德與胡永、淩明聲、柯錫傑、莊靈、周棟國、張國雄、張照堂、郭英聲等人組成「V-10」(視覺藝術群)。197...
王菲 mtv 在 陳德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記得就是這樣的午夜,我會坐在客廳,等著Channel V或MTV頻道再播一首The Cranberries的MV。
那是1994年的事情,電視上播的是Dreams、Ode To My Family都好,當然最好是Linger,喔,那首Linger。
If you, if you could return, don't let it burn, don't let it fade
You know I'm such a fool for you
Do you have to, do you have to, do you have to let it linger?
要重複問三遍,因為那很重要。
早在Nirvana、Oasis之前,The Cranberries可能是我第一個認識的,並且在乎的「另類樂團」。
國三聯考前,最要好的朋友騎著腳踏車拿了一張Everybody Else's Doing It, So Why Can't We?的CD到我家門口,我聽了,世界再也不一樣了。
我今天也一直想起他。
我們失去聯絡很久了。
高中那三年恰好是The Cranberries最當紅的時候,王菲的翻唱,然後每個玩團的女孩都在模仿王菲,而她們模仿的其實是The Cranberries的Dolores。
在各種音樂比賽的場合,一定會聽見女孩聲嘶力竭唱著Zombie,她們多希望自己擁有Dolores的聲音,像天使,輕盈,卻又那麼有力量。
高二下學期的吉他社成果展,我們團演出的其中一首就是Dreams,請來一個女中的同學當主唱,和弦我現在應該還記得。
女神這兩字現在已經太浮濫了,但Dolores就是90年代搖滾青年的女神,獨一無二,永遠無可取代。
我和很多人今天都想對她說:I grew up listening to you. Thank you for shaping my yout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6Kspj3OO0s
Do you have to, do you have to, do you have to let it linger?
因為很重要,所以要問三遍。
#legend
王菲 mtv 在 總編輯の永續時尚隨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Alessandro Michele接手Gucci新任創意總監一職後,為這個品牌再度帶來許久不見的鋒頭。不論男女裝都挹注了花朵般燦爛的色彩與輪廓,極度女性化的設計融入了趣味圖騰。多數時尚媒體都認為Michele破除了性別意識的窠臼,予以高度的評價,推崇Michele是新時代的潮流革命家。
但若對現代服裝史有些了解的人,應該就不會提出這個看法了。在上一世紀,20年代的可可香奈兒女士卸下女性馬甲、70年代的Yves Saint Laurent的Le smoking Suit菸褲裝、80年代Jean Paul Gaultier的女性內衣外穿和讓男人穿上裙子......等等的性別革命早已完成。 將性別意識再度提出是多餘的,這早已不是議題了。在我看來,Michele的最大貢獻是重拾舊時代講究細節、華麗唯美的風格,將Normcore的無聊極致趕下舞台。
我在實踐大學研究所的學生倒是提出這是文青潮流復興的觀點,這就比性別意識有趣多了。那麼究竟何謂文青呢?我在網路搜尋到流傳於ptt的一份問卷,可以檢視出你是否擁有文青特質。這46則令人莞爾的提問,笑點就在真得是頗為貼切的形容。
對於許多人來說這些講究或許過於假掰了,文青常一不小心就變成諷刺的封號與標籤。但不得不說Alessandro Michele陰鬱帶點神經質的性格確實頗有文青風範,他講究細節與復古的風格也符合文青所愛,但文青偏愛獨立設計師品牌,這個全球知名度高的奢侈品牌,對他們來說似乎就稍顯庸俗了。 但Michele為這個品牌帶來耳目一新的風格,少了豪門氣息,多了少男少女的小小清新或許能扭轉既定觀感。
周末就以竇唯與王菲的18歲獨生女--竇靖童於2014年推出個人原創單曲《My Days》這首歌,做為美好的ending。簡單的曲調與中性裝扮,她不做作的小清新不知是否能獲得文青的青睞呢? 。
【PTT你有文青特質嗎之46問】
文青都愛村上春樹
文青都愛攝影(基本上是單眼或是LOMO底片機)
文青都極瘦
文青褲子都窄的像褲襪
文青都穿極簡但貴的衣服
文青很雷光夏
文青很後搖滾
文青can't live without convers all star
文青的頭髮不能打薄
文青都戴看起來沒什麼但貴到不行手工粗框眼鏡
文青喜歡歐洲遠勝過美洲
文青不用wretch
文青都會學法文或西班牙文
文青只看深夜MTV
文青愛去誠品看書
文青在很暗的咖啡館看書
文青不吃便當
文青煙抽很大
文青咖啡喝很大
文青酒喝很大
文青一定要有MAC小白POWERBOOK
文青要會樂器
文青房間一定要有吉他
更高階的文青還會組團
文青都去真善美看電影
文青服裝雜誌都看裝苑
文青的文青雜誌是誠品好讀
文青的房間牆壁一定是自己漆上顏色 (即便是白色)
文青的房間都貼看不懂的語言的電影海報
文青的房間會有奇怪造型的燈
文青的房間牆壁上貼滿各種拍立得或是LOMO照片
文青的房間不是極簡黑白就是極復古
文青的床包組不是IKEA的就是MUJI的
文青的文具跟筆記本都是MUJI的不然就是誠品買的
文青的房間有一整牆看不懂的書
文青的房間有一整櫃玫瑰大眾買不到的CD
文青不打一般便利商店或麥當勞的工
文青打工首選不是誠品就是很暗的咖啡店或小白兔唱片行
文青一年四季要跑許多場音樂季
文青最愛逛創意市集
文青的爸媽最好是醫師律師教授或高官
文青不會大笑
文青永遠很多莫名其妙的煩惱
文青是憂鬱症很大族群
文青不會破口大罵
文青一不小心在自己的世界裡
#Gucci #AlessandroMichele #MyDays #LeahDou #竇靖童 #文青
https://youtu.be/jhUcii81mnk?list=RDyq8kTCRml3E
王菲 mtv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謝春德,1949生於台中市,著名攝影家、藝術家。高中就讀一年即休學,當過鐵工廠黑手、廣告社學徒、郵局腳踏車管理員等。19歲便以前衛、超現實的風格,在精工社畫廊舉辦第一次個展。1970年代中期,謝春德與胡永、淩明聲、柯錫傑、莊靈、周棟國、張國雄、張照堂、郭英聲等人組成「V-10」(視覺藝術群)。1974年,謝春德召集吳念真、林清玄、馬以工與古蒙仁等作家及攝影家林柏樑與梁正居,記錄台灣景觀與人文。1976年謝春德再與胡永、鄭森池、李啟華主編《現代攝影》雙月刊,戮力推廣現代主義攝影。
謝春德曾為《時報週刊》攝影主編,以及MTV和CF的導演,代表作為王菲〈我願意〉MV、裕隆汽車與中興百貨廣告等,屢獲時報廣告金像獎。同時,他也是電影《兒子的大玩偶》、《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老莫的第二個春天》、《殺夫》,與及雲門舞集、蘭陵劇坊、雅音小集、當代傳奇劇場、太古踏舞團、光環舞集、優劇場、表演工作坊等劇團的劇照師,亦曾擔任《今年湖畔會很冷》藝術指導。
謝春德早期個展有《古典的聯想》、《吾土吾民》、《窗與鏡子》、《時代的臉》、《家園》等等。1986年《時代的臉》攝影系列,謝春德為藝術工作者、文人學者以及影視演員如金士傑、席德進、三毛、趙無極等拍攝肖像。1988年,謝春德創作集結成《家園》一書。2002年發表《無境漂流》,集結數位後製與影像實驗的技術成果。2003年,投身餐飲業,與莊月嬌開設食方餐廳,名列全球百大餐廳之一。
2011年推出《Raw(三重)》系列,於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舉辦《春德的盛宴》,被選為當屆五大傑出作品之一。2013年歐洲藝術電視台ARTE來台拍攝謝春德專題紀錄片。 2013年,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謝春德回顧展《微光行/謝春德》。
謝春德風格多樣,意象猛烈,色彩濃豔,敢於直視人身慾望。近年,謝春德集中心力於視為最重要作品【平行宇宙】三部曲的創作,其第二部《勇敢世界》,以阿茲海默症老人為主題,於2016年發表個展,獲得廣大迴響。規模更為巨觀、結合影像、音樂及裝置藝術的第一部《天火》系列,於今年(2018年)9月在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
《天火》個展以「空間裡面的空間」、「多重宇宙穿越」、「超越死亡」為核心,將抽象概念全面實體化,謝春德藉此演繹自身的宏大生命觀,展演瀕死時的獨特領會,以及夢中與死神對決,隨後請求寬限生命的怪奇經驗。自言生命是撿來的謝春德,一方面透過《天火》展示生命有更多神奇可能的平行宇宙觀點,另一方面也寓意歷劫而回如浴火洗禮的重生感。
相關新聞
https://goo.gl/219A91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mY5s57ru0/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