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角】
#公眾教育
#物種選擇
#喜聞樂見VS精挑細選
在之前的許多文裡,都有提到動物園在選擇物種時所需考量到的要點,自身的定位、園區空間與環境、地理位置以及飼養管理技術和教育價值等等,今天就簡單的來舉幾個例子,幫助大家更了結其中的奧妙~
打個比方,如果今天要從零開始規劃一家動物園,非洲區有個物種的空缺,我們該選擇喜聞樂見家喻曉的明星物種長頸鹿,還是因應族群復育與物種研究而選擇麂羚?選擇長頸鹿可以吸引更多遊客前往觀賞但也有被質疑爛大街的風險,而麂羚則可能引發世界各地的愛好者討論卻又缺乏展示效果與知名度。再更進一步的討論,長頸鹿跟麂羚要選擇哪種,是最常見的網紋長頸鹿與黃背麂羚,還是較少見的馬賽長頸鹿與珍氏麂羚甚至斑紋麂羚?這裡面實在牽涉到許多問題,比如前面提到的珍氏麂羚(Cephalophus jentinki),世界上已經沒有任何動物園飼養展出(最後一隻個體在格萊迪波特動物園死亡),假若真的有幸獲得了個體,後續要怎麼進行血液的更新?繁殖的後代是否需要分送?在協會組織不支持的情況下是否能夠堅持保留此物種?確實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參透的。
然後為了吸引喜愛動畫片的小朋友,投資方希望能規劃出企鵝的展示,並以其為原型創造出動物園的吉祥物,這時比起需要建設專屬場館並耗資維持極凍環境的寒帶企鵝,選擇小藍企鵝、黑腳企鵝等適應常溫環境的物種將為展示帶來更靈活的變換空間,只要搭配造浪設施與水霧降溫,也能營造出清涼的消暑感,還能給予以為企鵝都住在冰天雪地的遊客們觀念上的當頭棒喝,是亞熱帶與熱帶地區動物園的好選擇。
再來就是如果有定位相似的動物,該選擇難養的還是好養的,比如犰狳跟穿山甲、佛法僧跟蜂虎、綠水龍跟斑帆蜥等等,飼養難度較低的展示較容易維持,有時甚至能自如的進行混養操作,還有助於讓保育員一次負責多個物種,減少人力成本;而飼養門檻高的,可以拓展國際知名度、吸引外來愛好者,也加速保育員的技巧訓練,還能做為展示的主體,圍繞其佈展,最重要的是,牠們很酷。
最後是當你確定了展體中心的主角物種後,其周圍用於烘托氣氛、補充說明的小展箱該如何選擇,是小型兩爬還是哺乳類,或者更進一步來些水族缸或昆蟲展缸,不同類群物種展示的更新週期也不同,比如節肢動物的壽命就相對較短,時常需要大規模的更新展示,對於資源不足的小型動物園來說有佈展上的困難,但小獸類的福利問題、魚類的環境豐度還有兩爬的溫度梯度也都是小空間會有所侷限的,如何在權衡利弊後作出決定,可以說是一種幸福的奢侈煩惱。
一直強調過,動物園的展示就像劇場表演,展場是舞台,而物種就是活躍其中的演員,針對不同場合選擇不同角色承擔不同需求,讓每個空間都能被最大限度的利用,就是動物園策展人最幸福的負擔,一般人的我們雖然可以通過經營模擬遊戲略知一二,但其中真正的心酸與甘美,或許只有真正身處那個位置的人才能體會。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