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驛 帝冠式建築回家了!
如此值得紀念的日子,不禁想起19年前,當年我還在《台灣新聞報》擔任採訪主任,也曾經針對高雄驛的遷移問題,寫下相關的評論文章:
📰「高雄市諸項重大交通建設即將開工,尤其是捷運系統及鐵路地下化備受矚目,無論是工程的規模,還是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捷運及鐵路地下化將是改變高雄城市風貌的關鍵建設。
高雄火車站現址,未來將是重要的交通匯集地,所以在施工的過程中,火車站都必須面臨拆除或遷移的決定,才能讓捷運及鐵路地下化工程順利進展。
高雄火車站的建築屬於帝冠式建築,從日據時代至今已有相當的歷史,無論在其藝術價值或市民記憶的層次上,都具有相當的價值,所以市府一直朝向保存的方向研究,甚至已開始在規劃如果必須暫時遷移,可以舉辦全市性萬人拔河的社區營造活動,創造高雄市民的新共同記憶。
然而在昨天的一場地鐵處有關帝冠建築的遷移計劃說明會上,市府有關單位從顧問公司的報告中發現,遷移一座古董級的火車站,再將其於重大交通建設完工後遷移回來,必須花費二億多元,所費不貲。所以工程相關首長或主管,莫不鬆動原先遷移、保存的決定,甚至還有人表示折除重蓋比較便宜。
二億四千萬元貴不貴,真的很貴,假牙、年金、幼教券都可以加碼補助,從務實的面向來看,幹嘛為了一堆破舊瓦厝「浪費」這麼多錢,分給市民花用不是很好嗎?
其實,台灣就是在這種唯物的價值觀主導下,搞得每一座火車站長得一模一樣,從台中下車或從台南上車,城市風貌都是雜亂、無章,賓館、排班計程車,再來就是數以百計的名產店,不抬頭看看車站名稱,還真的不曉得自己身在何處?
高雄市難得有這樣一次藉由重大建設來重塑城市風貌的機會,但同時也是禍福相倚的危機。帝冠式建築不僅是文化資產,更是連結廿世紀與廿一世紀高雄子弟間的情感聯繋,換言之,百旬老翁與嗷嗷待哺的孩兒,都能同時依著高雄火車站找到對高雄市的情感。這種無形的、文化的價值固然難以數計,但卻是無價。
由於英國政府及民間對文化保存願意投注重大成本,使得今天台灣人遠赴英倫留學時,尚能在劍橋大學的校園建築中,俯拾徐志摩的愛情;回頭看看高雄火車站的保存問題,期許主事者決策時天平的法碼,除了單純的數字計算外,能再加上對文化的尊重與重視,也能展現對文化無價的認知。」
再次看完仍是無限的感動,見證光榮城市日漸蛻變茁壯,而我們想為這座城市奮鬥打拼的心境卻始終不曾改變!讓我們繼續攜手同行,一起向前邁進更精彩、更美好的高雄💪🏻
牙橋鬆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拼圖》
愛瑞克離開的時候留下了三盒拼圖。畢卡索的《格爾尼卡》、《3D立體地球拼圖》和莫內的《睡蓮》。
因為失眠的緣故,愛瑞克在深夜裡拼圖消磨時間。我半夜醒來上廁所就會看見他趴在客廳的地板上,在一堆支離破碎的拼圖碎片中挑挑揀揀,比對形狀、推敲顏色,如同下圍棋一樣專注把每一片拼圖下在它們應該存在的位置。
我曾嘲笑拼圖是寂寞和性欲過剩的人的遊戲,但我後來也變成了愛瑞克。
下班衝到市府捷運站趕搭末班車,跳上板橋線,在火車站換車,下一站,疲累。動物星球頻道說,蒼蠅對時間的感知比人類快速,人類抄起手邊傳單兔起鶻落的逆襲,對蒼蠅而言都像是清晨公園中老爺爺的太極雲手,蒼蠅身上若戴錶,那時間資本單位可以是一秒鐘再乘以十分之一。
我在報社編輯的工作就是一種蒼蠅時間。
十分之一秒決定一張主照/十分之一秒下一個標/十分之一秒查證一筆匯率或者機車包的正確拼法。
處在蒼蠅時間來不及吃晚餐,下班之後胃像是被卡車碾過一樣難受,身體很疲勞,可是大腦還處於某種類似用藥後快感未退的亢奮。回家後無法馬上入睡,看書注意力又無法集中,我的朋友林雅珍勸我不要看電視:「看了太多的《分手擂台》,你就會變成《大話新聞》、《全民開講》中那些call in進去的雲林王先生或屏東邱太太,膚淺而沒想像力。」
於是我變成了愛瑞克,我開始拼圖,拼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1937年4月,德國法西斯空軍,悍然轟炸了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遠在巴黎的畢卡索懷着厭惡和鄙視的心情創作了《格爾尼卡》。畫中兩個動物和和六個人物透露著像是神諭一樣偉大的意義。悲鳴的馬、面無表情的公牛、負傷的母子。《格爾尼卡》難度在於畢卡索僅用了黑白灰三種顏色,無法從顏色分類下手,找標框、歸類形狀,尋找正確的圖塊如同在災難現場尋找屍塊。
拼了大概一張顧爾德《郭德堡變奏曲》的時間,指尖會微微發熱,一種無以名狀的感受正向自己靠攏,美好感覺像海浪又像微風,拼圖的樂趣即是在等待那樣欣快感覺的準時抵達,唯有如此,我才能再度把握自己的生活。
事實上那跟《格爾尼卡》一點關係也沒有,我拼《立體地球》和《奇幻米奇米妮嘉年華》也能守候到那種美好感受。
但愛瑞克不是,《格爾尼卡》是他最喜歡的拼圖,他重複拼湊《格爾尼卡》就像有些老影迷會看三十遍《教父》或《安妮霍爾》,拼圖碎片表皮有些斑駁,形狀磨出毛邊,有些碎片之間的咬合也都鬆動了,但是那幅畫空間層層的堆疊像是一個又一個的空房間,每排列一次都會進入不同的房間,發現新的情節。畢卡索對愛瑞克意義重大,是他某種意識上的乾爹。
愛瑞克曾在一場蘇美島的旅行途中跟我說過乾爹畢卡索對他而言是什麼,但我忘記他講什麼了。
我寫在翁達傑《一輪月亮與六顆星星》的旅行筆記當中也沒有交代這樣的事情。
「我在下雨的曼谷午夜街頭站著,一個瘦弱男孩牽著他的小象站在身邊,和我分享著一個小小的雨棚,笑聲和音樂在夜的邊緣隱約鼓譟著,男孩酒吧隱匿在黑暗之中。」
旅行行李能多輕省就有多輕省,在旅行當中從來不帶筆記本,想到什麼就寫在書中,紙面上歪歪扭扭的文字有時候是眉批有時是心事。30APR03的華航登機證夾在第128頁,翁達傑說:「風景改變不了什麼,但它卻帶來了休息,逐漸改變人們的性格,像流水改變了石頭。」
風景和石頭之間我用黑色鋼筆寫著:「敬那些節日,敬椰汁咖哩和酸辣湯,敬滿月派對,敬失敗的戀情。」
失敗戀情和風景石頭之間有什麼關連?我沒有印象。
我只記得椰汁咖哩和酸辣湯之間是愛瑞克從隔壁陽台爬進我的房間,給我看他的旅遊中畫的素描,描述他對畢卡索的愛戀。
度假村中的人各懷鬼胎,有一種像是屬於克莉絲蒂推理小說中悠閒而詭譎的氣氛。
我沿著沙灘的邊緣走,偶爾會回頭看看落後的人是不是跟上來了,偶爾小跑步向前和先走的人並肩。落後和超前的距離恰好完成一次完美的告白。
然而難堪的是自己在游泳池虎視眈眈的對象,和那隻搭在肩頭,遞上啤酒的寬厚大手並不是同一個人。
我在書上心不在焉地寫字:「我希望四年之後可以擁有那種暖洋洋的個性和強壯的體魄,而非耽溺在自己的情緒當中。」愛瑞克在我身旁談論畢卡索,但我沒有仔細聽。我從來沒認真聽過他說什麼。
住在另外一個房間的愛瑞克反覆拼著《格爾尼卡》,完成了就打散重來,夜復一夜,像是希臘神話中尤里西斯的女人,手中的彩衣縫了又拆,拆了又縫。
有一天,愛瑞克留下了三盒拼圖就離開了。
我開始在深夜裡拼《格爾尼卡》。
擺在拼圖碎片上的手機亮了起來。
愛瑞克傳來了簡訊:「已從新疆葉城經過新藏公路 順利抵達西藏阿里地區的獅泉河鎮。這裡海拔4255公尺,離拉薩1655公里,今天是七夕,在這裡離牛郎和織女星比較近,祝情人節快樂」。
牙橋鬆動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0402紐約時報
*【拜登尋求使用基礎設施計劃解決種族不平等問題】
1960年前後美國紐奧爾良市,一條高速公路穿越而過,將曾經蓬勃的非裔商業街,和當地的非裔社區分隔成兩半,關於高架是否應該拆除一直爭議不斷。而今拜登總統提出的2兆美元重建老舊公路、橋樑、鐵路和其他經濟基礎的計畫帶來了新的轉折:政府官員說,數千億美元將有助於扭轉政府建設方式中長期存在的種族差異,修復和定位各種基礎設施。其中200億美元,用於將有色人種社區與經濟活動“重新聯繫起來”,例如仍生活在克萊伯恩州際公路陰影中的非裔居民。
https://www.nytimes.com/2021/04/01/us/politics/biden-infrastructure-racial-equity.html
*【受科技反彈和經濟樂觀情緒提振,華爾街再創紀錄】
標普500指數有史以來首次收於4,000點上方,第二季度伊始就創新高。微軟在週四上漲了2.8%,該公司獲得了價值高達220億美元的合約,為美國陸軍製造增強現實護目鏡。Alphabet也大幅上漲,漲幅為3.3%。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了1.8%,過去兩天的漲幅超過3%。標普500指數上漲1.2%,至4,020點。
https://www.nytimes.com/2021/04/01/business/sp-500-crosses-4000.html
*【美國再現槍擊案,含一名9歲男孩在內有四人死亡】
週三,一名槍手在南加州一處房地產公司開槍。當局稱,死者包括一名九歲男孩,當時他的母親試圖保護他免受傷害卻遭到槍擊。警方表示,這起槍擊事件可能與“嫌疑人與所有受害者之間存在的商業和私人關係”有關。此前美國已連續發生兩起大規模槍擊事件。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31/us/shooting-orange-california.html
*【佛洛伊德案庭審第四日:醫護人員出庭作證,證實膝蓋壓制致死】
這是陪審團首次聽到有關佛洛伊德醫療狀況的描述,救援人員稱,他們抵達現場後,佛洛伊德已無生命跡象,這證實了他在前警官Derek Chauvin用膝蓋壓制下當場去世的說法。此外,佛洛伊德的女友描述了他們為戒毒共同付出的努力,律師表示,陪審團在聽取相關證詞後,應忽略他的藥物成癮行為。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4/01/us/derek-chauvin-trial-live?_ga=2.221095512.1988148611.1617071151-1305779676.1608620621
*【菲律賓外交部長強烈譴責曼哈頓菲裔移民遇襲案】
該國外長建議在美同胞發起反擊,並稱“種族主義者只懂得武力”。菲律賓官員常常將該國海外勞工移民的福祉和利益視為國內問題,這些移民的匯款占到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近十分之一。
https://www.nytimes.com/2021/04/01/world/asia/asian-attack-new-york-philippines.html
*【Covid-19實時更新】
#專家稱,由於在南部等州,冠狀病毒檢測減少,再加上解除限制,民眾回到日常生活,使病毒傳播的監測失控。
#對臨床試驗數據的最新分析表明,輝瑞-BioNTech冠狀病毒疫苗繼續提供強大的保護,而沒有嚴重的安全隱患。
#緬因州下週三對16歲或16歲以上者開放Covid-19疫苗接種,維吉尼亞州將於4月19日跟進。
#香港將于下周恢復接種複必泰疫苗。近兩周前,香港曾因瓶蓋鬆動和一些藥瓶發現洩漏而暫停使用該疫苗。生產商表示,暫未發現證據表明包裝缺陷有損疫苗安全性,詳盡調查仍在進行中。目前香港750萬人口中僅有6%接種了第一劑疫苗。
#多國專家警告,大流行仍未結束。當前部分國家和地區已放寬與疫情有關的限制,但專家指出,儘管疫苗接種帶來了希望,未來的道路也更加清晰,但現在放鬆警惕還為時過早。美國密西根等州感染情況再度惡化,此前義大利醫院也爆發一系列疫情。
#巴基斯坦將允許居民購買中國及俄羅斯疫苗,而不用排隊等候。
#拜登總統表示,德州遊騎兵隊決定將其43,000個座位的體育場全部開放是“不負責任的”,並敦促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的球迷戴上口罩,並在賽季開始時遵守社交距離規範。
#匈牙利儘管是世界上人均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仍計劃放寬限制。
#油漆繪15萬顆心,悼念在英國被Covid-19奪走的生命。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4/01/world/covid-vaccine-coronavirus-cases?action=click&module=Top%20Stories&pgtype=Homepage
*【病毒和經濟困境肆虐巴西,博索納洛即興發揮,令人困惑】
波索納洛冠毒疫情嗤之以鼻,儘管目前巴西醫療體系已崩潰。他嘲笑反對黨議員,正為彈劾他而努力,面對主要對手重返政壇,他揚言要競選連任。本周,他下令對內閣進行全面改組,並撤換了武裝部隊的領袖,但沒有解釋原因。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31/world/americas/brazil-coronavirus-bolsonaro.html
*【援引安全風險及司法威脅,BBC駐華記者離開北京】
沙磊(John Sudworth)表示,在有關新冠起源和新疆的報導後,中共宣傳機器針對他和BBC展開了愈發猛烈的攻勢;他還提到了潛在的司法威脅,稱不受阻撓或騷擾地在中國進行獨立報導已經越來越難。其妻子表示,他們一家離開時,便衣員警一直跟蹤他們到機場。數周前,中國曾召見英國駐華大使,因其在微信發文為國際媒體的中國報導辯護。除了沙磊夫婦,近期已有大批外國記者離開中國。
https://www.nytimes.com/2021/04/01/world/asia/bbc-china-john-sudworth.html
*【香港繼續鎮壓反對派,著名抗議領袖被定罪】
包括在香港被稱為“民主之父”的大律師李柱銘和媒體大亨黎智英在內,因在2019年組織和參加一次未經授權的遊行,七名民主派資深領導人被判非法集結罪,將面臨最高五年的監禁。其支持者認為,這是對香港公民自由的嚴重侵犯。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10401/hong-kong-democracy-protest/
*【日本面臨國內壓力,或難繼續對新疆問題保持沉默】
日本是G7集團中唯一沒有參與因該議題對中國制裁的國家,但在該國維吾爾活動人士的推動下,公眾瞭解已不斷增強,議員們也越來越多地呼籲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如果日本完全加入到向新疆政策施壓的行列中,將在西方的行動中增加一個至關重要的亞洲聲音。
https://www.nytimes.com/2021/04/01/world/asia/japan-uyghurs-xinjiang.html
*【緬甸軍方打擊媒體與記者,試圖控制輿論】
自政變發生以來,安全部隊已逮捕了至少56名記者,取締了數家線上新聞媒體,並破壞了通訊網路。一些年輕人開始拿起手機,到前線記錄下軍方的殘酷鎮壓行為。
https://www.nytimes.com/2021/04/01/world/asia/myanmar-journalists-arrests.html
*【觀點:蘇伊士運河堵塞事件與全球化的未來】
自1980年代以來定義全球化的長途供應鏈隱藏著風險,而這些風險可能幫助推動全球貿易進入下一階段,屆時巨型貨輪將不再是故事的中心。
https://cn.nytimes.com/morning-brief/20210402/bbc-china-journalist-hong-kong-democracy-pro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