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需要覺察情緒背後的動機?/
我們經常不自覺地將負面情緒再度施加給自己、身邊親近的好友或家人,若對情緒有基本的認識與掌握,將會成為第一道防線,使我們跳脫負面情緒的漩渦,避免進入憂鬱、燥鬱或是抑鬱的狀態。
身心狀態的好壞決定了一切。縱使你有高於他人的聰明才智,若情緒一直處於負面狀態,也都無濟於事。此時需要將情緒感受調整到正面、積極進取的狀態,將有機會發揮無限潛能。
►►了解情緒背後的動機,能懂得與這些倏忽即逝的情緒感受共處,最終找到自己的方式轉化情緒,如此將幫助我們更了解及欣賞自己與他人!
/情緒不只是喜怒哀樂!/
你現在感覺如何?是快樂、安心還是滿足?又或是憂鬱、委屈和憤怒呢?我們每天都有各種情緒冒出來,卻鮮少注意到它。
你有否好奇過,為什麼會產生情緒?這麼多的情緒,除了往肚裡吞,還能拿它怎麼辦才好?每當情緒失控傷害自己或他人時,是否有方法可以改善?無論正面或負面,情緒都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模式與決策判斷。
►►不要害怕情緒,也不要放縱情緒
情緒是人類生理機制中細膩的存在,就像是由生理、心理與社會(環境)部門團結合作,製造出琳瑯滿目、令人眼花撩亂、剪不斷理還亂的「商品」。
有「情緒」是正常的現象,「情緒化」也是常見的事,但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覺察它,就可能更好地處理衝突,也可以避免沉浸在情緒中無法自拔。
►►當情緒產生時,可以先問問自己
‧「為什麼有這樣的感受?」
‧「這個感受背後的原因是來自於什麼事件?」
‧「以前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嗎?」
‧「當時產生情緒的背景為何?」
‧「結果怎麼處理這樣的情緒?」
──重新理解、分辨和決定用什麼樣的想法和態度面對。
取自《情緒動機──用神經心理學看穿行為動因》
……………………………………………………………..
各位朋友,早安:
這本書給青少年看,我想程度上不會差太多。書裡面的插圖也多,看起來很親切,作為情緒教育的補充教材也蠻好。
我最近常在想「流動」這個現象,談話的流動、情緒的流動、自我的流動……。簡單來說,我們人類或萬物一直是在一種流動的過程中,像生、老、病、死就是一種流動。
多一種說法,我們並非實質存在,只是在各種能量轉換中的過渡現象而已。但因為小我的基本設計,是會把流動的其中一段暫時的型態當真,並且希望恆久不變。
譬如,關係的品質或樣貌也在流動,聚散離合,也不一定是我們個人能全然操控。關係固然能經營,但那也是機率問題,想要有不會變化的關係,那也是妄想癡心。
我因為用這種眼光看世界,感覺內在的執著有些鬆動,苦痛能緩解。既然變化是擋不住的,那在盡其在我之後,也就自然看淡看空。
尤其孩子成長很快,這種眼光放在教養上也特別有趣味。不當真,還原到根本的流動,也少很多困擾!
跟流動合一,隨著自然的韻律走,而不是螳臂擋車地抗拒。有知有覺地順流、臣服,而不是無意識地慣性重複,人生也自由豐富。
只是,我這種說法或眼光,對大部分人來說,過於虛無飄渺。所以我常感覺這些外星話得要少點說,要不然常會看到對方滿臉問號,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
所以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想著,還是多分享這些簡易好懂的內容吧。甚至給長輩看,我猜都不太難。
祝願您,願意多感受情緒的流動,情緒的流動特別美麗!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834294663253482/
……………………………………………………………..
【文/ 詹育書】
孩子呀,你在想什麼?
總是黏在身邊的小寶貝,從幾何時開始不再和爸爸、媽媽說:「我最喜歡爸爸/媽媽了!」從幾何時不再將心中的祕密告訴父母?掐指一算,從國小六年級開始,孩子的內心世界越來越難理解。孩子的心中開始有許多祕密不想讓父母知道,對答回應總是:「喔,還好」「嗯,好」「好啦,我知道」。
這樣的現象是有跡可循的,早在西元1960年左右,心理學家就已經告知全世界:「人類到了青春期階段,會開始以同儕為重。」在這個階段裡,追求認同感、歸屬感和親密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雖然父母也同樣可以給予和同儕一樣的愛與支持和鼓勵,但為什麼叛逆期的他們卻頻頻往家庭外頭尋找呢?
那個時期的我們,一心想要探索更寬廣的世界。但父母呢?對父母的想法是什麼呢?那時總覺得父母一點都不了解我們,只會一昧地管教我們,希望我們不要變壞,希望我們多讀書。如此相較之下,朋友似乎更能滿足我們的需求,他們知道我們多麼有趣,他們知道父母所不認識的那一面。
如今做了父母,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他們的世界吧!在這階段與其將風箏拉緊,還不如放手讓風箏自由翱翔,放任風箏在外闖蕩時,如果他們走偏了怎麼辦?放心,此時拉一拉風箏線,先別急著劈頭大罵,用心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無論孩子真實的想法是什麼,也別急著否定,試著包容他們的想法,即使不盡正確,這也是他們成長經歷的一部分。
沒有跌倒就沒有成功,人們總是這樣跌跌撞撞過來的,若能在孩子失落的時候,包容他們的情緒,當他們的支柱,並給予愛和溫暖,比起逼問孩子在想什麼,「陪伴」才是他們這時候最需要的養分。
Point/
‧青春期以同儕為重,不喜歡將內心的感受告訴父母。
‧父母可以試著同理孩子的「熱血」。
‧青春期孩子的教養就像放風箏一樣。
Overview/
孩子到了青春期時,不像小時候一樣黏著爸爸、媽媽,父母心中難掩失落的情緒,變成關係越演越烈的因素,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吧!也像放風箏一樣,讓他們到外面闖一闖。
…………
要當「虎系」還是「佛系」家長?
孩子到底要怎麼管才好呢?放任孩子的行為,走偏了難以抓回軌道;控管孩子的行蹤,反而使孩子難以承受心理壓力。「虎系」和「佛系」爸媽,是以上兩種作風的極端。虎系爸媽秉持「我們什麼都要管」的精神,孩子的一分一毫行為都要掌握在手中,眼裡容不下一點差池。而佛系爸媽則是「我什麼都不管」,放任孩子自由發展,孩子自己會長大成人。
虎系家庭的生活是場緊密到令人窒息的家庭關係,這類型的爸媽經常使出「情緒勒索」的絕招,虎爸、虎媽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孩子,當孩子出現不符合他們期待的行為時,虎爸、虎媽內心的止水瞬間驚濤駭浪,「孩子怎麼可以這樣傷害我」「我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們好呀」如此波濤洶湧的情緒不懂在內心翻騰,勒索著自己,也勒索著孩子。
相反地,另一種佛系家庭實如名稱,在冰冷的家庭生活中,相信生命自有出路。而這類型父母的絕招,其實也沒有什麼絕招,就是讓孩子自由闖盪,說到這裡,許多人應該很羨慕吧,羨慕父母不會管教自己的行為,然而,活在佛系家庭中的孩子其實一點都不快樂。
他們渴望被父母重視,也渴望被父母看見,有的時候,適度的管教是一種關心,因此,當自己不被關心時,孩子內心有許多疑問在心裡打轉,像是「我是不是爸媽生的小孩?」或是「我是不是路邊撿來的小孩?」最後,有些孩子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反而做出「引人注目」的行為,故意調皮搗蛋和違反校規,都是在呼求父母的愛。
所以,要當「虎系」還是「佛系」家長呢?從二選一的答案裡很難找出最適當的答案,所謂適得其反,在管教中找到平衡而因材施教正是這樣的道理。要放任孩子去飛,也要適時拉孩子一把,這的確是門學問。但是,每個爸媽都是第一次擔任父母職,不要擔心做得不好,也不要擔心孩子會走偏,只要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從每一次的錯誤中勇敢地認錯並改進,無論哪種教法,孩子能平安且快樂的成長,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心願吧!
Point/
‧「虎系」什麼都要管,「佛系」什麼都不管。
‧中庸之道才是正解。
‧不要擔心自己或孩子「做不好」,你們可以一起成長。
Overview/
虎系父母常用情緒勒索孩子,佛系父母常放牛吃草,兩者中沒有好與壞之分,中庸才是正解,不用過度擔心自己的角色做得不夠好,相信彼此,過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長也是種浪漫。
…………
職業婦女,蠟燭幾頭燒?
小時候媽媽在廚房的背影,爸爸出門上班的身影,是大部分家庭共同的回憶,也是性別刻板印象中的公式。如今,這個公式被大家當作「期許自己一定要過好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警惕。但是,隨著焦頭爛額的工作與日常生活,不知不覺地複製了「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樣貌,還來不及矯正,就被幾頭燒的生活壓垮了。
當蠟燭燒得滿頭都是的時候,想想這些工作裡頭,哪些是「喜歡」?哪些是「規範」?又有哪些是「不合理的責任制」?釐清自己的情緒後,再針對問題與伴侶溝通。但記得,溝通要建立在理性與愛的基礎上。
總之,在職場與家務之間的平衡,是一門比數學還要深奧的學問,因為在這題目裡,1+1=2的公式是不成立的。生活在這世界上的女性辛苦了,辛苦住在社會裡的框架,不過我們也很幸運地生活在這個世代,我們獲得資訊的速度遠超過賈伯斯發明iPhone之前。我們擁有更多選擇,即使生活中的無奈還是存在的,可是我們更有「力量」理解這個世界,跳脫框架,建構屬於自己的生活模式。
開心地「做自己」是件令人開心的事,若妳還沒嘗試過這份自由的感覺,就一起從今天開始吧!
Point/
‧家務分工方式不是天經地義。
‧釐清哪些是「社會規範」,而哪些是「自己的意願」。
‧與伴侶溝通時要理性而堅定且帶著愛。
Overview/
職業婦女既要上班,也要處理家務事,而男人努力賺錢養家即可,但在過去的社會中,家務分工和現在不同,因此,家務分工方式不是天經地義,試著釐清自己的想法,理性地和伴侶溝通吧。
.
以上文字取自
情緒動機──用神經心理學看穿行為動因:手繪圖解100種必懂情緒知識,了解自己、同理他人的轉化關鍵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5682
@昶景國際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CJPublishing/
.
【8/24截止】贈票活動_82年生的金智英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3818351421514473
已額滿8/29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父母 什麼都要管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05/18 星期一 絕對音樂】
「「追求」是從自我的角度考慮,忽視了事物內在的微妙規律,所以常常事與願違。
「吸引」則是從完善自我、奉獻自我出發,順應了天理,投其所好,因而皆大歡喜…」
SO~~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
請努力完善自己,創造自然的吸引力吧!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fm997.cityfm.tw
*************************
《爸媽管很大! 如何活出獨立人生?…》
「我真不懂,我都30歲了,爸媽還什麼都要管!出個門,一下說我衣服太醜該換一件、一下嘮叨跟朋友約的地方太遠,為什麼要約那裡,有沒有帶傘?要幾點回家?問題一堆,好煩!」小如滔滔不絕的和朋友抱怨起爸媽有多煩人,身邊的朋友也都點頭如搗蒜。明明都成年了,究竟什麼時候,爸媽才能真的把孩子當大人看,不再嘮叨和干涉?
嘮叨事小,最怕爸媽說「這個工作不適合你」、「這個對象不好」、「你這麼做不會成功」…這種關於人生的大事,即使你心裡不斷的告訴自己「我可以」、「我做得到」,他們不知道我這樣做才是對的!
但在不知不覺間,爸媽的想法、或無意間的一句話,又開始影響你,你開始動搖「我真的是對的嗎?」尤其狀況不順利時,爸媽的話又會襲來,讓你不禁懷疑「會不會他們說的,才是對的?」
該怎麼與父母溝通,展開自己的獨立人生,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到幾件事:
一、不只有支配孩子的爸媽、還有也想被支配的孩子
雖然我們可能極力否認,但家庭輔導專家指出,其實我們心裡,有一定程度,也認為父母的話是對的,可能是過去的經歷,讓我們覺得爸媽好像比較有經驗、或是沒自信自己能夠做出比爸媽更正確的決定、又或者,我們不敢承擔自己做決定卻失敗的風險,因此不斷被影響著。
二、父母也有他們的限制 不能告訴我們 他們沒有經歷過的
日本作家櫻場江利子曾在書中提到這樣的概念,在過去的年代,不是每個爸媽都有大學學歷,但這個世代,人人都可以是大學生。所受的教育不同、成長環境不同,所面對的人生也不同。
網紅理科太太曾在影片裡提到:「我不會告訴我的小孩以後要做什麼工作,因為我不知道未來世界會怎樣,以前就沒有youtuber這個職業」。爸媽只能告訴我們「他們的能力所能理解的」,但其實每個世代的挑戰不同,自己的能力、經歷其實都與父母不同,我們有能力選擇「父母當時所不能選擇的」。
三、能夠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並溝通 才是成熟長大的開始
「你們就是不了解我」、「你們為什麼要這樣」如果每次爭執總是如此回應,不僅無法解決問題,爸媽也只會覺得你就是長不大、鬧脾氣的孩子。
作家五百田達成在他的書中提到,到了一定的年紀,應該把父母當成上司或是朋友,當上司說,你工作應該如何時,你絕不會吼回去說:「你不了解我」,你會去思考原因,即使你不想追根究底,也會圓融回應:「好,我知道了」。
我們的目光決定我們的世界,當我們習慣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並回應父母,很難讓父母感受到我們其實已經是大人,要學會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並理解父母擔憂的點是哪些?為何擔憂?並提出雙方都能接受的「具體可行」辦法,與父母理性溝通,才能化解父母的疑慮。
家庭輔導專家提醒,你確定你真的長大了嗎?不妨檢視自己是否具備「獨立思考」與「成熟的溝通能力」,想過獨立人生,關鍵在於「清楚自己是什麼、要什麼」,清楚自己的角色立場,明白如何對上對下圓融應對,清楚方向,做出對的堅持,你的長大,就能讓父母看在眼裏、放心在心裏。
作者:蕭令婕
(文章來源:http://www.fruitsmedia.net/?p=4207)
***************************
父母 什麼都要管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無知的怪罪者」,這種人把溝通視為殺戮活動,冷酷地朝對方的失誤猛烈攻擊,絲毫不理會對方的心情。
無知的怪罪者自以為是地拼命訴說著問題的起因,他會告訴我及受指責方他的評斷,毫不在意另一方(同事、孩子或是家人)的想法是什麼,這些無知的怪罪者熱衷的不是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而是竭力揭發對方的所有缺點、錯誤……
取自《先傾聽就能說服任何人》
*****************************
這是個很好的案例,我認為是真實互動的可能性很高。但如果我人在當場,不一定能像作者處理得這麼好,我相當佩服。
我的立場一直很清楚,我不認為所有人都成熟到能進入溝通。可是我相信,問對問題,對對話的進行可以有關鍵性的幫助。
當我們暫時放掉了自我,又或者說,允許自己體驗自己的脆弱與不堪。一切在寧靜之後,直覺會帶著我們找到切入點,找到愛的可能性。
當我們在關係裡真正相愛,我們會幫助對方成長,我們會彼此傾聽對方,成為彼此的明鏡,讓對方看清他的樣子。藉著如此深刻的了解,我們會互相成就,並且支持對方。
我們願意深深地進入對方的失望與無奈,而那些深度,都會成為一種對自己的理解。
愛一個人最簡單的路,就是好好地傾聽。祝福您!
*****************************
同理心震撼教育
【文/ 馬克.葛斯登】
憤怒比利劍更傷人。
──印度諺語
在早期,開始執業經歷過一段時間之後,我愈來愈厭煩聽到不願意彼此傾聽的同事、家人或是夫妻間的相互抱怨,受不了雙方或多方不斷爭論著「誰說了什麼」的猙獰面目。我也不懂為何這些人都要搞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在這些幼稚的爭吵中,我頂多只能幫助他們暫時休兵,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彷彿是暫時把還在出血的傷口包上繃帶,無法從根本解決那個裂得很開的傷口。
我替肇事者起了個名字,叫「無知的怪罪者」,這種人把溝通視為殺戮活動,冷酷地朝對方的失誤猛烈攻擊,絲毫不理會對方的心情。(在我的診間裡最常聽到這種一味指責的話:「他老是把有期限的案子拖到最後一刻,從來不聽我的建議,覺得自己什麼都最懂,總是一副居高臨下、很了不起的樣子,沒有人喜歡他,因為他不懂得團隊合作,還有一件事……」)。
無知的怪罪者自以為是地拼命訴說著問題的起因,他會告訴我及受指責方他的評斷,毫不在意另一方(同事、孩子或是家人)的想法是什麼,這些無知的怪罪者熱衷的不是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而是竭力揭發對方的所有缺點、錯誤,等他講完就會往後一坐,看著我說:「這樣你要怎麼處理?」
很難讓這種人平靜下來或是閉嘴聽聽對方怎麼說,有一天,我聽從直覺在聽到半途就插話,也因此誤打誤撞出解套的大絕招。
為我帶來曙光的是法蘭克林一家人,他們來找我是因為十五歲的大兒子哈瑞,他很叛逆、不寫功課、不做家事,什麼事都不願意配合。父母試了很多方法,要他待在房間反省、停掉網路……都沒效果,甚至還得到更大的反效果,孩子整天繃著一張臉,視父母為仇敵,在診間,我觀察到這家的媽媽比爸爸還要生氣。
這三人坐下來之後,我問他們前來的原因,媽媽便開始劈里啪啦,碎碎念著兒子的種種缺點,爸爸安靜地坐著,似乎是同意媽媽的說法,但是也懂孩子為何會有這樣的表現。在媽媽叨絮不休的當下,孩子雙臂交叉放在胸前,還把棒球帽拉下來蓋在臉上,很顯然他是被逼來的。
我必須讓這對父子也參與談話,但是又不能讓媽媽覺得受怠慢,我心裡轉著各種解決方法。終於想到一個方式。
「瓊恩,」我以堅定的口吻叫了媽媽的名字,避免聽起來有一絲不耐。「如果我問哈瑞,今天來這裡為何浪費時間又浪費錢,他會怎麼答?」
「什麼?」媽媽還沒數落完哈瑞又臭又長的缺點,所以腦筋一下子轉不過來。
我重複了一次剛才的問題,然後補了一句:「瓊恩,你站在哈瑞的立場想看看,告訴我為什麼他會覺得今天的諮詢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錢。」
這時,情況有了很有意思的翻轉,媽媽終於閉上嘴巴;爸爸有點不解,好奇地看著我;兒子交叉放在胸前的手臂垮放下來,甚至下巴也抬低下來一點,表示我讓他有興趣聽了。
瓊恩想了一會後回道:「哈瑞覺得浪費時間,應該是認為媽媽又要唸個不停,爸爸雖然沒開口,但可能也是站在媽媽那邊,這跟在家裡有什麼兩樣?」
「真的嗎?」我看到媽媽已經從攻擊轉變成理解的階段,因此打算再推她一把:「如果我問哈瑞對這件事有多灰心,你覺得他會怎麼回答?」
媽媽回答:「他會說他很痛苦,快無法再忍下去了。」
「那假設我問他要怎麼做,或是想怎麼做,你覺得他會如何回答?」
「他會說他只能繼續裝聾作啞,然後盡早遠離這一切。」
到了這時候,原本默不作聲的父子倆已經全神貫注在聽媽媽講話;然後我轉過頭去看爸爸,問他說:「你認為你在處理哈瑞的事情上,哪一點最讓瓊恩覺得失望?」
這時母子都聚精會神想知道爸爸會說什麼,爸爸想了一會後說:「瓊恩應該會認為我表面贊同她,但是又讓哈瑞覺得我挺他,認為根本就是媽媽太超過。」
「如果我問瓊恩對老公這種態度有什麼感覺,她會如何回答我?」
「我想她會說覺得很孤單,每個人都跟她作對,沒有人幫她。」
聽到這裡,瓊恩開始哭了起來,然後說:「我很討厭自己必須扮演黑臉,但是小錯不管,將來可能會釀成大錯,如果哈瑞不看重這些小事,有天一定會遭殃的。」
這時候,我終於看到哈瑞藏在帽子下的眼睛,而且他也不自覺地放下原本交叉在胸前的手臂,我問他:「哈瑞,如果我問你爸媽,他們對你是覺得失望、沮喪還是擔心,你覺得他們會怎麼回答?」
哈瑞猶豫了半晌,然後似有所悟地說:「他們兩個應該都會說是擔心我。」
「他們是在擔心什麼呢?」
「他們擔心我最後會一事無成,窮困潦倒⋯⋯,但是他們什麼都要管,我快喘不過氣了。」
「我知道他們管教小孩的方式有待商榷,那我們先聊完你剛說的第一點,你若一事無成、窮困潦倒關他們什麼事?」我問。
「因為……他們愛我。」哈瑞彷佛是有生以來第一次領悟到這件事。
就這麼輕而易舉,整個諮商已轉變成父慈子孝的畫面,一家人開始非常合作,沒有人還在生悶氣、互相攻擊、或是讓對方難堪。三個人說話的口吻充滿了愛與關懷,
不像初進診間時,好像是染上狂犬病似的,一直想撲到對方身上亂咬。
經由這次的新發現,我開始利用這個技巧來幫助患者修復與事業合夥人、主管或下屬之間的鴻溝與裂痕(原則3開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用這個技巧幫助兩位反目的律師握手言合),因為它可以讓彼此交惡、憎恨的人立刻放下敵意,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我們可以把這個技巧稱為「同理心震撼教育」。
.
以上文字取自
先傾聽就能說服任何人:贏得認同、化敵為友,想打動誰就打動誰。[暢銷慶祝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9526
.
花蓮公益講座_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4928098212372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