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集 PODCAST 上架!!
這次跟大家聊聊前幾天下台南南科考古館取材的經驗,順便製作了簡報影片,把許多拍到的照片整理在簡報中,一併附上整理的PODCAST內文。
-----------------------------------
台灣還有史前歷史?
相信很多人會抱持著疑問,那麼久遠的年代,台灣這塊土地就已經有人類的足跡,而且隨著年代的演進,還產生了不同的文化,以往對史前資料都停留在,那種電影原始人的概念,不過我想不同的地域跟環境,就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才對,如果不好好了解一下這段歷程,一定無法畫出符合故事中的氛圍。
剛好手上有個台灣史前的漫畫題材要畫,漫畫家對於故事畫面的呈現,一定是要置身投入,才會有對應的畫面產生,如此才有可能畫出心目中的具像畫面。
所以為了瞭解這段歷史,我決定走訪台南的南科考古館,因為這邊保存了許多有關台灣史前的資料,還有許多出土文物的展示,親身感受體驗,才是最直接的取材方式。
因為住台北,所以這次選擇搭高鐵下台南,一路上發生了不少小插曲,出門前手錶時間慢了10分鐘,差點沒趕上高鐵。在高鐵上,遇到認識的朋友,竟然就坐在我後面。
出門前才發現,因疫情影響,考古館需要提前上網預約登記入場,結果當天已經額滿,想說到現場再說,沒想到再刷一次頁面,就出現有人讓出名額,當然手刀下定預約。
下高鐵發現假日的接駁車沒班次,趕緊改搭火車等等的狀況,一切的巧合,讓整個行程好刺激,不過都有驚無險地度過,LUCKY!
來到南科考古館,當你踏入館區那瞬間,很難想像現在考古館的位置,在5-6千年前還是一片大海,對!沒錯!就是大海!這裡是高山經過雨水沖刷,順著河流把泥沙往外擴張,在與海水互相拉扯下,逐漸形成了這塊土地平原,才有現在我站的這個位置,有高山有大海有平原,山海原正是我這次漫畫案的核心,感觸特別深。
想像我站立的位置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經過不斷的演進後,才形成現在腳下的這塊土地,館中有一區特別展示了這塊土地的演化,大家可以仔細看看,大自然的變化真神奇,應證了土地是會成長的,現在就讓我來帶大家看看,館內有些甚麼特色。
整棟考古館用了類似方塊的造型堆積,聽說是仿造考古挖掘時,一層層挖掘方塊坑洞的感覺,館內有些走廊的窗戶,也是朝這樣的構想設計,牆壁裝飾切割成,不同層級的挖掘圖案展示,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設計巧思,其實看到考古館的外型時,有點意外,因為跟我正在進行的漫畫設定,概念本質上蠻類似的,歷史是由方塊組成,由方塊堆積,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尤其這一次的主題就是史前歷史,那更是要好好的感受一番。
進入會場後,先到櫃台買門票,然後跟著指示牌的指引方向導覽,有好幾個館可以慢慢看,不過要注意中午的休館時間就是。
上去的手扶梯旁,有許多挖掘的古物介紹看版,剛好是對照外面的牆壁圖案。首先進入第一個展館,也是我這次主要取材的地方,入場的空間用了好幾個投影機做環繞投射,這個館主要講述館區的由來,以及各種年代文物的展示,一進去就會看到,台灣史前到現代的各種文化演進,在這塊土地上,竟然就像一個三明治,一層一層的包覆著不同文化,每一層堆積著當代的文物紀錄,土地真的是最好的歷史保管箱。
旁邊有一個平台,展示著我剛剛講的,這塊土地由大海變成土地的過程與原因,上下皆有投影動畫演示,講解的相當清楚,接著就是各個年代挖掘出來的文物展示,展示的不外乎是,陶器、貝類、鐵器、玉器,骨骼等等...這些較不會因時間腐化的東西,不同的文化,就會有不同的器具呈現,像陶器就有很大的區分,不論是材質、外型甚至外表的壓紋,都有每個文化的特色,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隔,每個文化與文化的銜接點發生了甚麼事?這都是編故事時很可以發揮的地方。
另一區館方還做了一個各文化的環境模型,可以從居住跟地形變化上,了解每個文化的生活環境,做的很細緻,剛好有一些建築參考,當然是從各種角度拍了許多照片,資料不嫌多!
順著走道來到第二個展區,這一區展示模擬史前人類,那時的生活與精神模型,都是1:1的模型展示,體會史前人類那時的生活環境,有一些物件細節可以參考,例如衣物的穿著,使用器具的纏繞方式,都會以當時的環境假想還原,對於未來畫成漫畫還蠻有幫助的。
來到第三的展館,這裡展示的是跟考古作業比較相關的素材,他把地層切割展示,還有模擬挖掘的現場,各種挖掘出來的骨骼比對,有點像我們素描在學的藝用解剖學,還有分析台灣各地的地質比較,感覺學術性質比較重的一區。
接著下去是兒童親子區,不過去的時候沒開放,應該是定時會有一些影片活動的展示。
這次去剛好遇到,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裡面展示一些人骨墓葬的文物,看考古學家如何透過骨頭講故事,陳列很多相關骨骼的模型資料,角落有撥放一段史前人類的生存小影片,也有影片劇照、道具還有分鏡的展示,當天下午有這段影片的拍攝講座,其實也是特地為了講座下去聽,看影片如何用現有的文物資料,轉換成電影的概念,或許可以當成我轉成漫畫的一些參考,聽後有些收穫跟想法,還發現台上講座的主角演員,竟是我FB的朋友王國仁老師,真是巧啊~
這趟體驗,除了讓我更加了解台灣史前文化的演變外,也有了更深的故事想法,很多資料不能光靠搜尋或書本上去取得,實際走訪感受實際靈氣,真的會更加有想法,這也是我提供未來需要取材的人一個建議,很多是真的必須要親自看到,體驗到,才有辦法真實的紀錄下來。
在遠古那個沒紙沒筆沒電腦的年代,人類要如何保留自己的歷史,甚至保留自己曾經存在的紀錄,這次的體驗讓我了解,不管任何年代,人跟土地的存在是不會改變的。
誠如我故事中準備的一句台詞:
就用我們的身體跟土地,來告訴後代,這裡曾經發生的事吧!
對了,本來那天預計留宿台南一晚,隔天順便到附近的一些展館參觀,後來聽說一般美術館跟藝術館,周一幾乎公休,沒錯!無處可逛 !所以只好乖乖地打道回府,一切都是天意~
----------------------------------
#漫漫話畫
#南科考古館
#PODCAST
#youtub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觸動-NIN水彩創作展 專訪藝術家:NIN "NIN"來自名字中的凝,原本沒有特殊涵義,而她想為自己賦予意義,不僅感謝父母為她取了這個特別的名字;也希望在創作和生活裡如同此字——「凝」,能凝聚、凝視對她來說,重要的事物。 水彩渲染生命旅程中每一刻的感動 NIN自幼稚園...
照片轉素描 在 氣球達人 宋俊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2(日)
單元 8 - 棕馬 🐎
特殊頭型結構之拆解、整體比例抓取的方式、骨架與編織的搭配
說起最近製片的流程
這篇以備課期來說
我會先製作一個範本出來
針對每個泡泡去量測出確切的公分數
也會記錄每條充氣起來的尾巴留多長
接著用 Google 語音輸入的功能
搭配 Notion 的頁面做筆記的方式
口語化地記錄製作與思考的心路歷程
我也做了一份檢核表
作了以下的檢查框框
☐ 將氣球照片與參考照片丟入 Notion 的單元頁面裡
☐ 使用 Notion 謄打大綱、內容與開拍細節
☐ 將單元材料設備紀錄在各單元氣球材料表
☐ 用氣球袋子裝取會使用到的所有氣球
☐ 製作範本,可選擇用電腦紀錄、手機語音輸入或在筆記本寫下製作筆記
☐ 記錄充氣充多長,尾巴留多少,打幾下,泡泡多長,使用怎樣的氣球技法,要做怎樣的動作
備課的時間根據內容難度約 1~3 小時
之後就會進入開拍前的準備工作
由於還有其他照片要發
我就留到下一篇的羊來分享開拍前的檢核表
說來神奇的是
基本上我所有的創作都沒在用尺量測泡泡長度
但因為要讓學生知道我究竟折了多長的泡泡
因此在製作範本的時候對照著尺量測
才第一次知道原來我折了這樣長度的泡泡
那概念就像是畫素描時
我不會用尺去量我畫的這個筆劃有多長
哪段泡泡長度要折到哪個長度就停
也會取決於我所參考的照片
所以說能精確轉出與參考照片相似的氣球作品
更重要的是抓取比例的技巧
掌握氣球比例縮放的技術
也才能更換了氣球尺寸還能折出同樣的氣球造型
便能多出更多議價的能力
想學會我是如何用比例的概念製作每件作品的話
歡迎加入正在募資中的第四門氣球課
《氣球達人宋俊霖的十二生肖造型氣球課》
https://tbac.in/courses/balloonzodiac
募資倒數三天,趕快手刀報下去🐴
#BalloonArt #造型氣球 #バルーンアート
#棕馬 #馬 #馬兒 #Horse #うま #十二生肖
#氣球達人宋俊霖的十二生肖造型氣球課
照片轉素描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出外靠朋友】
後世看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作品,想到的多半是那些長型輪廓,線條簡潔,肌膚似乎帶著溫暖觸感,無畏流露情慾,創下拍賣高價的裸女圖像。但除此之外,莫迪里亞尼其實曾畫過不少肖像畫,雖說他自認並非專業肖像畫家,肖像畫不過是他藉由表現性強烈的輪廓線將圖像從雕刻中突顯出來的結果。而畫中主角多半是當時巴黎藝文界人士,比如莫迪里亞尼的朋友們,另外還有親密愛人、模特兒、女僕或鄰家女孩。
《雅各與貝斯李普茲》(Jacques and Berthe Lipchitz,1916)是莫迪里亞尼作品中僅有的三幅雙人肖像畫之一,畫中人是立陶宛雕塑家雅各.李普茲(Jacques Lipchitz,1891-1973)與俄羅斯詩人貝絲.基特羅瑟(Berthe Kitrosser,1889-1972)。他們在結婚時委託好友繪製這幅肖像,表面上是為了新婚留念,實際上是想解救莫迪里亞尼的經濟困境。
莫迪里亞尼和李普茲都是猶太裔巴黎異鄉人,剛來巴黎時皆落腳於左岸蒙帕納斯(Montparnasse),當時蒙帕納斯已經取代印象派畫家曾聚集的巴黎蒙馬特,成為最前衛的年輕藝術家集中地。
根據李普茲說法,莫迪里亞尼只花了兩天時間就完成此畫。
-----------
原來莫迪里亞尼第一天便火速畫下20張素描,最後根據小夫妻結婚照片決定雙人肖像畫底定版本,第二天隨即宣告畫作已經完成。當時莫迪里亞尼為人作畫價碼是這樣算的:〝每種姿勢10法郎,再加上一點酒〞,嗯,你也知道莫迪里亞尼是個不折不扣的波西米亞酒鬼,而且一邊創作也總還是要灌上幾口酒。
不過李普茲覺得這一幅肖像畫只付10法郎有點過意不去,何況他當時才剛與藝術經紀人簽下新合約,領了一筆簽約金,手頭較為寬裕。於是他故意跟莫迪里亞尼表示,身為雕刻家職業病使然(職業病當然是我說的),私心偏好肖像畫能多點實質量感。
莫迪里亞尼只得再多畫個兩週,好歹這邊那邊添個幾筆,好讓李普茲完成資助朋友的心願。以莫迪里亞尼作畫速度來看,這可能是他畫過最久的一幅畫,據說他剛到巴黎時,一天就可以畫出100多張素描。
-----------
《雅各與貝斯李普茲》實際作畫速度雖然才兩天,其他時間大概是喝酒比較多,反正已經畫得差不多了。但莫迪里亞尼卻鮮明巧妙地表現出中夫妻倆性格與角色對比。
背景如同畫家一貫風格,依舊簡單,大概看得出室內的抽象裝飾,丈夫隨興把手搭在妻子肩膀上。如面具般面容增添不同解讀的可能:妻子的大眼、雙脣和優雅頸項,顯得如此溫柔感性,正與丈夫表現於外的高度自尊形成對照,男方的小眼小嘴、歪斜鼻樑創造出一種諷刺效果,站姿也塑造出保護妻子的霸氣態度。
但如今除了這幅肖像畫之外,當年那些數十幅素描作品如今僅存男女主角單人肖像各兩幅。
身染病痛,酗酒、情緒化,加上偶發暴力行為和桀驁不馴性格,作品風格又不受賞識,莫迪里亞尼當時生活到底有多窮困?窮到讓朋友必須刻意製造機會接濟他?
-----------
莫迪里亞尼1906年來到巴黎,剛好目睹隔年畢卡索畫出立體派創始之作《亞維儂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1907),也剛好眼睜睜看著這位在他眼裡缺乏服裝品味的西班牙小個子(其實畢卡索也承認莫迪里亞尼是唯一穿著有點品味的畫家),名氣越來越大,身價更是逐漸水漲船高。
但是恃才傲物如他,不想加入任何畫派,亦不願追隨畫壇熱潮,而是從非洲雕刻和羅馬尼亞雕刻家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âncuşi,1876-1957)那兒擷取靈感,再從希臘建築的柱狀結構、文藝復興的古典雕刻、羅特列克的大膽線條、塞尚的簡化細節、高更的異國風情、野獸派的溫暖色彩、立體派拆解物體後的平面…等眾多元素中逐漸摸索融合,至1914年因經濟困頓難以負擔雕刻所需的石料成本,再者,雕刻過程產生的粉塵讓他年少時便罹患的肺病更形嚴重,讓他不得不從雕刻轉回繪畫後,發展出個人專屬風格。
儘管身處立體主義和抽象藝術烽火燎原之際,莫迪里亞尼卻仍堅持古典情懷,以具象表現為主,讓形體拉長、變形,完成了個人專屬,結合古典與現代的獨特藝術表現方式。
-----------
他的人物畫裡,如杏仁般眼睛、近似平面的輪廓下扭曲的面貌特徵,和細長比例都來自非洲面具的影響。這些缺乏瞳孔如面具般的人物肖像畫,視線不再與觀者相對望,讓你猜不透畫中人物情緒,反而導引觀者轉身凝視自身內心世界,或許淒涼、茫然,卻深刻而神祕。
莫迪利亞尼才華出眾,但他的作品在他1920年因肺結核去世後才獲得市場矚目。雖從1915年已步入創作顛峰,但始終未能享受自己辛苦灌溉出來的藝術果實,何況那時藝術市場受到一戰影響,曾經蕭條了好一陣子。莫迪里亞尼只能拿著畫作到蒙帕納斯小餐館換取餐食或酒精,而這一幅幅心血可能也被擱置一旁,與麵包、起司和香腸共同堆放於角落裡,夜間再成為米老鼠們的玩具被啃咬、踐踏。
-----------
與梵谷類似,莫迪里亞尼也為了藝術創作奮力燃燒生命,甚至自虐,生前都受到極度蔑視,並且都沉溺於苦艾酒海中,加速痼疾惡化而英年早逝;另有一說,他酗酒和抽大麻都是為了減緩並掩飾自己的結核病情。
然而莫迪里亞尼不像梵谷有個好弟弟西奧和家人協助保存畫作,他的許多作品都因長期居無定所、生活混亂以及被世人輕忽踐踏,早已毀損佚失。相較於如今拍賣天價,更是讓人對於許多時候顯得勢利膚淺的藝術圈感到諷刺與惋惜。
這幅新婚肖像畫只留存於李普茲夫妻手中大約五年,幾經轉手,最終在芝加哥藝術學院安身立命。幸虧出外靠朋友,因為莫迪里亞尼潦倒時獲得的暖心協助,我們才得以見到畫布、顏料、構圖、形式和技法之外,無價友情的溫度。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照片轉素描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觸動-NIN水彩創作展
專訪藝術家:NIN
"NIN"來自名字中的凝,原本沒有特殊涵義,而她想為自己賦予意義,不僅感謝父母為她取了這個特別的名字;也希望在創作和生活裡如同此字——「凝」,能凝聚、凝視對她來說,重要的事物。
水彩渲染生命旅程中每一刻的感動
NIN自幼稚園起便愛上畫畫,在她的記憶中最一開始接觸的媒材,有鉛筆、色鉛筆、蠟筆等等,而後她努力考取上高中美術班,正式接受素描、水彩、創意表現、水墨等媒材的訓練,其中NIN特別喜愛水彩,深受色彩渲染的變化所吸引。那時NIN雖自認在技巧上並不突出,但畫室老師誇她不僅有天份更具有自己的風格,因而帶給NIN很大的鼓勵,也開始去思考所謂的個人風格是什麼。
同時NIN深受日本動漫文化影響,在求學時期閱讀大量的動漫畫作品,始終對畫漫畫抱持著憧憬,也將少女漫畫的風格融入自己的創作,尤其鍾情於手繪,當鉛筆在紙張上「刷刷」的手感,總能帶給她沉靜的感受。而平常喜歡聽音樂的NIN,她認為有時「安靜」且專注的作畫也不無聊,畢竟心若能靜,是比較重要的。
創作媒材能呈現一個人的個性
以鉛筆構圖,用水彩上色,NIN從高中開始就以此模式來創作,在校期間大多是描繪靜物、景物為主,她個人的創作則是透過人物來表達居多,彼時的NIN也還沒有具體想要畫的主題,倒像是她直覺式的抒發她內在情感,當水份與顏料撞擊,在畫面上渲染開的效果,似乎很能反映她內心的波動及流動。尤其水彩是一種充滿變化、不可控制的媒材,或許她越來越熟悉工具的操作,但顏料水份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更別說如此表現方式很瀟灑、自在。大片面積的揮灑雖然豪爽,細緻度也需堆疊多層,若適度掌握,水彩其實是充滿彈性的創作媒材。
升上大學之後,當時台灣正掀起一股手寫鋼筆的潮流,NIN因此接觸到鋼筆和墨水,她發現墨水的色彩比水彩顏料更加鮮豔飽和,同是水性的媒材,便嘗試把墨水當水彩來玩;隨著創作累積與成長,透過墨水NIN漸漸發現自己有更從容、奔放的表現,她開始放掉一些多餘的筆觸、下筆更果斷、並開始嘗試留白,在畫面當中由繁入簡,留下越來越乾淨、明確的軌跡。
NIN雖熱愛漫畫卻鮮有其作,而以插畫為主要創作形式,她表示較難習慣透過漫畫故事的構成來傳達自己的思想,但NIN也漸漸摸索出自己較擅長的感性、抽象等的手法,把焦點先放在用插畫的單一情景,引發觀者的想像空間。接著,為了將插畫與漫畫兩者融合,她開始構思主題、整理想法,用畫面來說故事,NIN了解到這是一條值得一輩子琢磨下去的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以後,如果持續畫著,不曉得能去除掉多少瑣碎,留下多少獨特的、屬於她的詮釋。我們也不由得期待著,有一天NIN能以創作——好好訴說一個屬於自己的完整故事。
藝術需落實在生活當中
「真誠的心會透過作品傳遞出來,影響他人。」創作之於NIN,可能是情緒,抑或是溝通的橋樑。當看到美好的事物、殘破的事物她會想記錄下來,所謂的殘破有時候是悲哀的,也有悲傷中帶著美感的。她認為創作與作者本身是連貫的、有所一致,跟隨心情、成長、各種經歷而有流動與變化,以及真誠地表達自己在這過程當中的體會。如果流於技法,那會讓NIN有所警惕,提醒自己的作品不能只是漂亮而已。
臨摹照片、經由電視網路的圖像來描繪,這都比較像是紀錄並無自己的想法,然而當NIN漸漸的在生活中有所領略之後,堆疊成靈感的來源,不停地轉化、發揮、用她的方式演繹。這個狀態常常是整理回顧生活之外,也能分享給有共同心情、類似經歷的人,相互勉勵。創作者透過創作在表達自我、跟自我的奮鬥時,是能激勵人的,NIN認為這也是一個與他人產生連繫的媒介,當我們對自己誠懇,作品就會把這份心情傳遞出去,感動別人。
關於展覽主題「觸動」,NIN展示2016年inktober系列與近年各種用水彩、鋼筆墨水所畫的作品,都是特別能觸擊她內心的創作。希望透過現場展示的手稿呈現出生活的痕跡,也是她一直以來想嘗試的;作品能與人之間更直接地接觸。過去展出曾試過垂吊原稿的展出形式,此番特別參考日本插畫家中西直子2017年在Beher食物研究圖書館「記憶のMon Petit」的原畫展,而現場分享的創作也是十分生活化的,「因為近距離,所以更有機會觸動人心!」NIN笑著說,藝術來自於我們的生活,那創作又何嘗不是一種生活的展現呢?
藝術家簡介:NIN
2005年開始於同人誌販售會販售刊物與周邊。
2011年考取視覺類街頭藝人執照。
2014年開始嘗試繪畫教學,與複合式藝文空間、插畫基地合作開班授課。
目前以發表插畫、漫畫作品為主,以網路、展覽、印刷週邊等形式分享。
學歷: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畢業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m5RLQE7H1A/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YRWheOCyunHdSaR-6Ghiw1WLaIw)
照片轉素描 在 又被我學到了- 【素描軟體】PhotoDonut 照片轉素描軟體下載 的推薦與評價
小編今天想要介紹一款照片轉素描軟體,素描濾鏡的功能類別有素描模仿、繪畫濾鏡、手繪濾鏡、抽色濾鏡. 如果你想將照片修成素描效果的話,那這一款照片轉素描軟體我覺得應該 ... ... <看更多>
照片轉素描 在 #尋找app <實體照片轉為Q版or素描風> - 3C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尋找app <實體照片轉為Q版or素描風>. 3C. 2016年11月18日13:41. 想要有一張架構接近實體的圖片例如我拿手機拍隨便一個桌子然後透過APP轉成Q版的圖案或是像是畫出來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