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之前收到《愛的藝術》書稿時,我第一時間是心裡尖叫:「佛洛姆!是佛洛姆耶!」這本1969年初版的書,在五十餘年後被一個小粉絲捧在手上歡呼,因為我實在太喜歡這位精神分析大師的另一本巨著──《逃避自由》了。
雖然《愛的藝術》已經是五十年前的作品,佛洛姆也已離世四十餘年,但經典畢竟是經典,翻閱起來和一般的兩性書籍還是很不一樣。
一般人腦中想到談論愛的書籍,多半是教怎麼和另一半相處,尚無感情時如何吸引,感情中有裂痕如何溝通,相處無趣時如何重燃,長期關係怎麼維繫,四個字形容:如何「趨樂避苦」。
但是佛洛姆的重點幾乎不在這些技巧,甚至不執著在談論男女之愛,也談論親情、友情、甚至對神的愛,而我認為追根究柢,這些都是同一個根源──與他人融合的渴望。
我很訝異書上提到,實踐愛的一個重要元素是「紀律」。
***
「任何藝術的實踐都有一定的基本要求,不管我們討論的是木工藝術、醫學
藝術、還是愛的藝術。首先,一門藝術的實踐要求『紀律』。如果我不按照一定的紀律行事,就做不好任何事情。如果我只有『興之所至』才會去從事,則一門藝術充其量只會成為讓我愉快的嗜好,我永遠不會成為其行家裡手。」
我從來沒有把愛和「紀律」聯想在一起,但那句話卻又重重叩響我心中的大門──對啊,音樂是一種藝術,舞蹈是一種藝術,我們知道它的美,也知道音樂家的手、舞蹈家的腳是多少磨破又流血結痂的厚繭,花了多長的時間才能造就藝術,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愛」這種藝術只要純粹享樂就好,只要遇到一個「對的人」就好,而不需要下功夫去磨練精通它的藝術?
專注,耐心,紀律,紮實地磨練自己的素質,就像以前我學國標舞一樣,那些能站上台面風光耀眼的職業舞者,一定是花最多時間練核心、練基本步的,而不是只想耍帥擺Pose的。而愛也是如此。
***
那愛人要磨練什麼技術呢?我們可能第一時間會想,是要讓自己有魅力嗎?提升自己的條件?懂得體貼浪漫?知道怎麼滿足對方的需求?都不是。
「專注是掌握任何藝術的先決條件。」
「學習專注最重要的一步是學習獨處。獨處時不要閱讀,不要聽收音機,不要飲食。事實上,能夠專注意味著能夠獨處,而這種能力正是愛的能力的前提。」
「如果我只因為無法自己站立而依戀別人,那對方就會成為我的救生員,但我們的關係不會是愛的關係。弔詭的是,獨處的能力乃是愛的能力的先決條件。」
我剛好在《專注,是一種資產》裡寫到,練習活在當下,全心投入於手上正在做的事情時,我的焦慮型依戀的行為也下降了,和對方聊天也不是想獲取對方的注意力,而是自然地分享我的生活,同時也專注聆聽對方的訊息,即使原本只是很瑣碎的事。就像佛洛姆說的:「在專注中,哪怕不重要的事情也會多了一個新的向度,因為它已得到一個人全神貫注。」
那個全神貫注,是我們先給自己,給到能夠獨處時,再舒適地向外擴散。我們很難獨處,很大的原因是覺得自己獲得的關注不足,而不斷想向外討。但一旦出發點是匱乏和索討,又怎麼可能獲得健康的關注呢?更有可能的是,我們訓練了自己的潛意識,認為「關注只有別人才能給,我要變成對方喜歡的樣子,他才會給我,否則我會餓死。」而不斷形成負面迴圈。
我很喜歡這本《愛的藝術》,佛洛姆學理紮實卻不賣弄知識,也打破了講到愛時,我們老是想著要怎麼取悅、浪漫、幸福,卻忘了這些東西,只要有足夠的精神體質就能水到渠成,根本不用費盡心思去「追尋」。
如果你也是願意紮實修練愛人這門「藝術」的人,這本書推薦給你。
***贈書時間***
出版社會給推薦者一本贈書,所以這本《愛的藝術》,我可以送給大家抽獎:)
為了尋找最適合的有緣人,我會挑選「最有感覺、理由頻率跟這本書最合」的留言,贈送這本書給他
但是大家不要壓力太大,這不是徵文比賽,即使短短一個理由但是跟書的頻率很合,這本書還是非你莫屬~不妨跟隨心裡湧出來的直覺,寫下你覺得這本書適合你的理由吧!:)
***
想要參與贈書活動的讀者,請在本篇按任一個心情+留言「想靠這本書改變什麼樣的狀態」,例如:
「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我知道自己在修練愛的藝術上需要什麼樣的特質」
請發揮屬於你的版本(就算要抄我的也改編一下XD),我將在9/29(三)抽出一位幸運讀者,請出版社寄送這本《愛的藝術》給他哦!
「焦慮型依戀 書」的推薦目錄:
- 關於焦慮型依戀 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焦慮型依戀 書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焦慮型依戀 書 在 大人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焦慮型依戀 書 在 Re: [討論] 焦慮型情人? - 看板Boy-Gir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焦慮型依戀 書 在 海苔熊- 焦慮依戀的人常常問我,他們逃避依戀的伴侶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焦慮型依戀 書 在 我就喜歡這一型的!|《依戀理論三部曲1:依附》|文森說書 的評價
- 關於焦慮型依戀 書 在 容易逃避跟焦慮的人必須知道的「依附性焦慮」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焦慮型依戀 書 在 180秒讀完岡田尊司的《孤獨的冷漠》聯合文學X海苔熊 的評價
- 關於焦慮型依戀 書 在 焦慮型依附ptt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焦慮型依戀 書 在 焦慮型依附ptt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焦慮型依戀 書 在 焦慮型依附ptt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焦慮型依戀 書 在 了解依附第一步—找出自己的依附風格- 感情板 - Dcard 的評價
焦慮型依戀 書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友人因為感情課題,這一年來認真探索自己的依戀狀態,推薦我看岡田尊司。前幾天看了其中一本《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其中一段,簡直萬箭穿心。
書上提到所謂矛盾型依戀:「原本是幼兒身上經常可見的不安全依戀類型之一,特徵是會做出與內心本意相反的行為。例如,內心原本想撒嬌,卻表現得很彆扭,或是說出與真心話相反的話為難別人,對別人不理不睬等等。」
「在逃避型與焦慮行混合組成的恐懼‧逃避型依戀類型上,也經常看見顯著的矛盾型依戀傾向。」
「矛盾型依戀容易產生人際關係不佳、社會適應困難的主因之一,在於那不只是矛盾型依戀的問題,更容易發展為矛盾型與否定是思考,或是兩極化思考。與其說是發展而成,不如說是矛盾型與兩極化思考,在本質上來自相同根源。」
「所謂的兩極化思考,指的是『不是百分之百肯定,就是百分之百否定,只能站在兩個極端思考』的認知傾向。
***
看到這幾段書稿,我內心各種孟克吶喊,我的天啊這不就是我嗎,我以前覺得自己在感情裡是是焦慮型依戀,原來更接近矛盾型依戀──那種明明就想要愛,卻說反話考驗對方誠意,或是感覺對方有一點點冷,我就會故意比他更冷,這種美其名是傲嬌的行為,實際上就是矛盾型依戀。
我更震驚的是後面這段提到「兩極化思考」,不是零就是一百的思維,那更完全是我原生家庭的活生生血淋淋化現。
比方說小時候可能只是在飯桌上提到菜有點鹹,家人就會翻臉認為我們「都」不知感激,「都」在嫌他做得不好,那以後他都不要做了等等。
又或者如果自己主動做了家事,家人說哪裡做得不夠好,我們也會炸毛說我好心幫你耶,那以後都不要做了,接著擺臭臉一個下午。
很多家庭也是這樣,幾十年來,都在進行這種只有零和一百的對話。
***
而我也完全認同書上說,兩極化思考是造成矛盾型依戀的根源。
因為對朋友/伴侶也只有零和一百的刻度,所以對方只要對自己有一點冷淡,就會覺得「啊我一定哪裡惹他不高興了,怎麼辦我們友情歸零了。」甚至刻意冷淡回去。
反過來當對方惹毛了我們,我們很容易就會覺得「算了這段感情沒指望了。」接著刻意維持普通朋友的距離。
但社會怎麼會是這樣運作呢?人際關係的刻度本來就是流動的,大部分的時候是好的,就加分;不好的時候,就扣分。最後隨著時間加加減減,分數高的就是好朋友,分數低的是普通朋友,好朋友不會是一百分,但一定是相處起來相對高分的人──但只有零和一百兩個選項的人,很難找到真正的朋友。
原來我一直覺得自己和人很難融入人群,真正的根源和這樣的思考模式有關。被岡田尊司精準地分析出這樣的想法,整個覺得被穿心得很徹底,但又覺得很痛快。
因為矛盾型依戀的人,被這樣全有或全無的日子折磨得很累了。我也想到很多心靈療癒的案主,他們提到自己交朋友也很困難,又或者總是在討好伴侶──你說這種思考也會導致討好嗎?我覺得會。
因為太害怕依戀的對象掉到零分,自己又沒有零和一百之間的刻度,所以往往花加倍的力氣表現得好、讓對方喜歡、稱讚自己,這樣對方在自己的心中就不會掉到零分了──畢竟這是一種不安全依戀,打從心底是不希望喪失依戀對象的。
但反之,如果討好失敗,對方的反應不如預期,兩極化思考的人也會很極端,要嘛憤怒地指責對方不珍惜自己的犧牲(希望對方會表現出歉意,這樣就可以維持他在一百分),要嘛直接抽離付出到異常冷淡的程度,因為對方是零分了,不值得自己再付出一絲絲(但這時候內心會受害者情結大爆發),又或者希望靠這種冷淡,成功讓對方激起愧疚,拼命道歉和討好,那就能恢復他一百分的地位。
這種為了兩極化思考,導致我們做盡一切想維繫一百分的精神恐懼,反倒是折磨關係的殺手。
***
然而光是啟動這一層覺察,就是非常大的解方。
一旦意識到自己有兩極化思考,時時刻刻就要覺察自己是不是用這種方式對待別人。
如果發現自己受到一點批評,或沒有拿到心中最滿意的對待,下次別馬上小劇場爆發把關係推到零分,做出激烈的言論和行為。取而代之的是思考一下,這件事真的有這麼嚴重嗎?(通常都沒有)如果要反應的話,我可以怎麼說更理性又溫和?
面對別人的兩極化思考,我們也要拿出覺知,意識到對方這句話不是真的在攻擊,而是被「全有和全無」的視角困住,覺得自己全盤被否定了,才會用這麼嚴厲的話反擊。
可以請對方冷靜,重述稱讚對方有價值的地方,表示自己只是提出一些想法。另外也可以在氣氛比較平靜的時候,彼此溝通什麼樣的用詞和口氣,比較不容易刺激到兩極化思考(例如用「如果可以的話,希望____」更好,取代「我很討厭這個。」)
有時候即使只是這樣的小進步,都能讓兩極化思考者,甚至各種不安全依戀者,在關係上有深刻的解脫。
===========
#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
#柚子甜剝心事
閒聊日常:
臉書:YS Tian
IG:柚子甜
===========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焦慮型依戀 書 在 大人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的,是關於「#迴避型依附者的相處模式」。
為何要談這個呢?我們這幾年開了不少跟兩性相處相關的課程,無論是【戀愛大人學】,或是周慕姿老師的【成熟大人的伴侶溝通學】,都有講到關於依附理論、或是依附障礙造成的相處衝突。
很多情侶都是「焦慮依附」跟「迴避依附」(逃避型依戀)的組合,以至於很多伴侶衝突以及溝通障礙,都是源自於這兩種狀態的底層衝突。
事實上,很多同學問我的問題,或是最近我們開設Podcast問答信箱後有不少兩性關係的問題,常常也是因為這個緣故,就是因為彼此不理解對方:焦慮型依戀者不了解逃避型依戀者,逃避型依戀者也同樣不了解焦慮型的另一半。
所以這次我就想來跟大家聊聊,到底該怎麼跟迴避型、逃避型的人來相處。
但我也要先說,我終究不是諮商心理師,對於依附理論還有心理學,雖然這幾年看了不少書,但並不敢說有很全面的理解。只是因為自己算是非常明顯的「迴避型人格」,所以本次就以我的狀態,來跟大家解釋迴避型的人到底都在想什麼,以及為何這麼想。
我不敢說這能完整套用在每個迴避型的人身上,但或許閱讀過後,你會對我們這種人能有更多一些的認識。
迴避型的人最常見的問題(或該說是迷思):
迴避型人格並不需要跟人產生連結?討厭談戀愛?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認知,因為迴避型的人並不是不需要人喜歡,也不是討厭跟人產生關聯,當然也需要交朋友或是談戀愛的。只是,迴避型的人普遍有著比較低的人際安全感。
所謂比較低的人際安全感,就是我們根源上會覺得,自己以外的人都不安全、也不可靠,跟陌生人走太近很麻煩、很耗神、甚至可能會傷害到自己!
要比擬的話,迴避型的人其實很像森林裡的小兔子,接觸到陌生人時,會遠遠地警戒、觀察,除非覺得對方確實是可以讓人安心、能理解我們、不會很麻煩,才有可能慢慢靠近。要是初期就覺得這人好像很危險、或是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就可能會巧妙地逃走。
你可能會覺得,這也太奇怪了吧?
我不否認。可是會成為迴避型的人,據說都是原生家庭或小時候,曾有過讓他們覺得自己以外的他人似乎不太可信的經歷。
可能是跟父母關係冷淡,也可能是父母不太可靠,聽過我的【人生難題的系統思考法】,大概也就知道我小學時期遇過嚴重的霸凌,很小的年紀就看過人類的黑暗面,所以對他人總會預設地覺得:「先不要太相信人,先拉遠距離好好觀察再說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編工商
對這段故事有興趣,以及想知道後續的,歡迎來參加我們的【人生難題的系統思考法:學會策略思考、讓你別再只是直球對決】>>https://bit.ly/3qYqum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之,大部分迴避型的人,就算之後成長了,事業很成功,或是能力不差,在人際關係上還是會很害怕跟別人一下子靠太近。因為萬一發現別人很難相處怎麼辦?萬一被別人拒絕或傷害怎麼辦?不然,就是覺得別人不可靠,不要隨便讓自己依賴別人,因為最後可能會被丟下還是得靠自己。總之,就是因為會有這樣的擔憂,所以才會顯得比較對人冷漠以及不太願意主動靠近社交。
也因為是這樣的思維,大部分迴避型的人,在戀情上都會跟焦慮型的人走比較近。
因為焦慮型的人跟迴避型的人剛好相反,焦慮型的人比較像是熱情的柴犬。他們看到你好像不錯,就會伸著舌頭、很熱情地不斷主動靠近。
迴避型的人一開始會不適應,但推開或逃避幾次後發現柴犬不為所動,就會覺得:「啊,有人這麼喜歡我,這人應該是真心的,而會覺得有某種程度的安心。」
但當然,真的兩人交往之後,焦慮型的過度黏膩與過度需要知道細節,又會讓迴避型的人覺得麻煩跟被控制。於是,雖然一開始被這類人吸引,但後續相處過後,就常會因為太過黏膩而開始想逃走。
這時候,迴避型的逃走,會引發焦慮型的焦慮,於是就想黏得更緊,往往就會讓狀況不可逆了。
也因此,你如果是焦慮型的人,你得充分理解迴避型這心情,讓自己能「始終不嚇到對方」。
至於溝通上,也得採取不會讓對方想逃走的方式。這部分因為比較複雜,有各種變型,所以如果你與伴侶之間長期有類似「你追我逃」的困擾,那我很推薦你來參加周慕姿老師的【成熟大人的伴侶溝通學】課程。
老師會借助心理學,幫助大家對於「怎麼跟焦慮型/迴避型的人相處」有更清楚的概念!
【成熟大人的伴侶溝通學】
>>https://bit.ly/3cJKPq7
焦慮型依戀 書 在 海苔熊- 焦慮依戀的人常常問我,他們逃避依戀的伴侶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在萬念俱灰的情況下,岡田尊司在這本《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書的最後面,竟然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提出了具體的改變方法,並且我 ... ... <看更多>
焦慮型依戀 書 在 我就喜歡這一型的!|《依戀理論三部曲1:依附》|文森說書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原文書名:Attachment & Loss: Attachment (Volume 1) 中文書名: 依戀 理論 ... 焦慮 和瘋狂連環call~~~ 所以呢我覺得這理論還是挺有意思的 # 書 單# ... ... <看更多>
焦慮型依戀 書 在 Re: [討論] 焦慮型情人? - 看板Boy-Gir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看到這串心有戚戚焉於是就來回文了。
雖然上一篇原PO已經講得很完整很實用
這篇主要是分享一些經驗,
希望能提供給有同樣困擾的版友一些參考。
我自己也是原PO提到的焦慮型情人,
這種狀況不只出現在交往關係裡,
學生時代單身時也常會有對同性朋友過度佔有慾、不希望朋友跟別人太好
或很容易喜歡上只講過幾句話的異性等等,
簡單說就是小劇場很多又玻璃心,超難相處的類型。
後來有了對象,因為對方讓我很安心,目前又同居中,是不會懷疑對方劈腿或查勤,
但我發現自己會很想得到對方的讚美,或不斷確認對方的心意。
例如常常問「喜歡我嗎?我好喜歡你!」、
「我有哪裡好、為什麼喜歡我?」等等。
甚至工作上合作對象無心說了一句話,
或外表被不認識的異性隨意品頭論足,
都會疑神疑鬼玻璃心崩潰難過非常久。
其實這樣會讓閃光很煩,也溝通過很多次,
最近在看心理醫師,才有稍微改善一點
最近在心理諮商師蘇絢慧老師的粉絲頁看到她直播介紹
岡田尊司的《依戀障礙》這本書,
我看完以後才從裡面認識焦慮型情人這個名詞。
依戀和上一篇原PO講的依附是一樣的,來自「依附理論」這個詞
每個人的依戀形式會根據嬰兒時期與母親的關係,
還有童年時期與養育者之間的關係來發展。
書中將它分成:
1. 安全型
2. 焦慮型
3. 逃避型
三種,也有混合焦慮和逃避型的案例。
除了安全型以外,其他類型都有或多或少人際關係上的問題。
像上面提到的,焦慮型的人很常出現以下特徵:
容易愛上別人、很自卑很在意別人的眼光、
對過去受到的傷害記得特別深、時常擔心被討厭、
對伴侶沒有安全感、喜歡控制親近的人等等。
逃避型的人則可能出現對伴侶的情緒無感、
認為人際關係很累很煩、寧願專心工作也不想社交、
把人際問題丟給別人處理、很難從肢體表情解讀別人意思、或搞錯對方意思等。
根據書裡的說法,童年常被父母忽視或否定、或者父母情緒不穩定,
對孩子態度忽冷忽熱、或者父母控制欲太強、
還有成長過程中師長同儕甚至戀人都會影響到我們的依戀形式,
如果本來是安全型的人,另一半是焦慮型的話,自己也可能變成焦慮型。
我看完以後回顧自己的童年,也的確在童年時常常受到否定,
我媽媽以前情緒很不穩定,小時候的記憶就是非常動輒得咎
兩、三歲時和弟弟打鬧碰到媽媽就會被丟進浴室裡關到爸爸回家
或是用情緒勒索的方式要我們去學不喜歡的才藝等等
到了青春期又有被霸凌的經驗,導致自己非常沒有自信,
動不動就擔心自己是否被討厭了,
或者被認為沒有能力、外表醜陋之類的。
書中分析,這是來自童年時應該成為「安全堡壘」的養育者沒有發揮功能
導致焦慮型的人會不斷想要尋找能夠依附的對象
才會很容易愛上人,或是分不清楚戀愛和普通人際關係的情感
對不該投入情感的對象產生過多的依附等等。
我看了書裡的分析非常有共鳴,也比較能夠瞭解為什麼我個性會這麼討厭。
會時時提醒自己要留意自己的行為並努力改善,
而不只是沒有目標的自怨自艾。
當然依戀形式不安全的人也不見得都是壞處
書中提到很多文學家、藝術家和政治人物也都是依戀障礙者
雖然他們的婚姻關係跟家庭關係一團糟
但反而可以把創作當成安全堡壘,迸出更多的創作能量等。
另外書裡也有提到這種類型的親友或另一半要怎麼陪伴、改善。
看了能夠理解焦慮型或逃避型的癥結,比較不會想幫助又被對方惹毛最後只好疏遠。
有一條是:成為對方的安全堡壘
其中提到包括情侶在一起像小孩一樣做一些幼稚的事,也可以幫助改善。
現在我和閃光比較有共識,在這點上覺得我們做得蠻好的(日常生活很幼稚的意思XDDD)
這段蘇絢慧老師在直播也有說得比較清楚,
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找書或直播影片來看,就不贅述了。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能夠確實依附的對象
如果沒有這樣的家人或伴侶
那找到有興趣的事也可以,
如書中說的嘗試創作、培養照顧他人、
重新帶給自己安全感,還有「自己真的是被需要」的成就感
而不是一味告訴自己「這樣是不對的,你要變得更好、不能帶給別人困擾」
根據我的經驗這樣能暫時壓抑情緒,隔一段時間爆發起來會更難受
希望對有類似處境的版友有些幫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15.51.13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y-Girl/M.1476598685.A.FEF.html
一起努力!
不過書裡也有提到有時候父母看起來很「正常」的家庭也會養出依戀不安全的孩子
也有很多其他因素混雜在裡面,或本來是安全型但被交往對象影響之類的
如果版友們有找到其他的相關書籍也歡迎推推!
我是焦慮安全型,是偏焦慮型但有部分適應力的類型,
比正統焦慮型還好一點
※ 編輯: summercool (118.163.142.247), 10/17/2016 10:53:2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