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入滿滿惡意漩渦之中,小花不是第一個,但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是你、是你、還有你,從頭到尾揮舞著正義感的大旗,恣意謾罵!當風向一不站在自己這邊,就龜縮回去,彷彿一個涉世未深的小孩,開始推卸責任。拚了命的為自己的惡行找藉口。」
每一個社群網站都會變成Mind Voice,或者是說,在我們所生存的社會,這就是現在進行式,當有一些事情發生後,總有人妄想從一些蛛絲馬跡中,試圖重現事件的原貌,然後透過網路的霸凌實踐自己心中的正義。
該死的「鄉民的正義」還會透過集體膨脹、正當化自己的行為,但一旦出事之後,就開始閃爍其詞,連最基本的為自己說的話負責都作不到。
PTT是如此、FB是如此,甚至DCARD、IG與推特都是如此。惡意的語言往往比利刃更可怕,會傷人,更會殺人。
我不否認,透過社群網站的群眾智慧,能夠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之下解決問題,例如多年前的電影《鄉民的正義》就是敘述了PTT的鄉民,在抽絲剝繭後阻止了一位女孩尋短的故事。只不過,鄉民救了想要尋死的女孩,蔚為佳話,但是將女孩向死亡邊際的,卻也是鄉民們。「我要他們永遠記得,他們曾用BBS殺死一個女孩子。」
這種輿論永遠是兩面刃。
是呀!這些只敢躲在螢幕背後大放厥詞、敲打鍵盤,卻連事件的前因後果是什麼都不知道的鄉民們,確實是是在為惡。所以可以對著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品頭論足、指手畫腳,彷彿洞悉人生的真理,然後毫無遲疑的叫人「去死」。
景山澪奈、相樂文香從來就不是個案,而是一次又一次發生在這樣的社會之中。
模特兒楊又穎是如此、外交官蘇啟誠是如此、台大的馮琪淯也是如此,連我熟識的學妹,被信任的人強暴,都還要被這些鄉民貼上「活該」、「不檢點」、「破麻」、「破壞家庭」的標籤,身家全部被人肉出來,而鄉民們還沾沾自喜,自以為替天行道。
無知的惡意才是最大的惡意。
當柊一颯站在電腦前面,直播控訴輿論的霸凌,他訴說的對象不僅只是Mind Voice的使用者,更是每個在螢幕前觀看這部作品的你我。他看似打破了第四面牆的破了,走到觀者的面前,要大眾好好的反思,自己是否曾在任何的迫害上添了一塊磚。
網路霸凌是惡,為網路霸凌添磚卻又不敢承擔後果的,同樣為惡。《3年A組》到底是控訴還是救贖,至今沒有答案,然而在其中所看到社會的縮影卻是如此的深刻。
無知之幕ptt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怎樣解讀專家意見 (一)
「這個自稱是專家的傢伙到底在講什麼鬼啊?根本是企業找來的打手吧!你看他講的那些話能聽嗎?還是這個專家講話比較中肯,比較站在我們一般人這邊。」
「這些什麼專家,意外發生之前不是一直說都安全嗎?現在出事了不是躲起來,就是找一堆理由來搪塞,真是受不了。」
「我 Google 到 PTT 上講的說法,跟你這位專家說的不一樣喔。不要拿專家的頭銜來壓我,這是個講求民主、講求平等的社會,網路鄉民可是臥虎藏龍的喔。」
我不知道各位是否看過或聽過剛剛開頭那幾種說法,或是類似的版本,我自己--可能是因為一直在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所以其實還聽蠻多的,而且我也要坦誠,我自己也講過類似的話。
要是你現在在想的是:「怎麼了?講這些話有什麼問題嗎?我怎麼看不出來有什麼不對勁的?」也請不要擔心,我們就是要來談談「專家跟專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以及「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他們有問題?」
科學是探究世界真面目的一種途徑,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系統。就算它不完美,我們現在的世界早就不是靠施展咒語或向神祈禱在運作的,而是透過許多分工細密的專業,各自依照著可以被檢驗的科學方法在維繫、進步著。如果不是這樣,你就得擔心今天吃的早餐是不是細菌叢生、你現在看著的螢幕會不會突然爆炸、待會搭公車是不是會突然摔到山谷下、搭的捷運會不會出軌,以及吃的感冒藥是不是混著牛蛙的舌頭跟蝙蝠的眼睛之類的。我們現在不會擔心這些事情,正是因為各種專業在支持著現代的生活。
等等,你可能覺得不太對勁,覺得我講得太武斷了。因為你的確會擔心早餐那杯奶茶裡頭的大腸桿菌是不是太多了,讓你喝了就拉肚子。你也聽說過之前有些手機真的就爆炸了,製造的公司還得全面回收幾百萬隻手機,損失慘重。你也看過新聞報導,甚至可能認識的人就遇過,巴士摔下山谷或火車出軌之類的意外。而就算感冒藥裡頭不會有牛蛙的舌頭跟蝙蝠的眼睛之類的,你也會擔心藥廠的品管會不會不夠嚴謹,使得學名藥的效果比不上原廠藥,讓你吃了反而拖延病情。
這就是我們現在面對的情況:就算我們了解了科學方法、有了科學思維,知道如何不要讓自己輕易掉入偽科學跟謠言的陷阱,這世界好像問題還是一大堆啊,而且這一大堆問題都是那些應該比我們更懂科學方法、更有科學思維的專家,以及聽了這些專家意見的政府、企業等大組織搞出來的,這些問題可不是假的,是真的存在、真的發生過的,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讓我們失望,叫我們怎麼對專家能有信心呢?
所以我們現代人到底該怎樣看待專家跟他們的意見呢?
(下一篇週四刊登)
----------------------
之前在自己的線上課「科學思辨力」有一堂就是講這個題目,最近更是被多種我不懂的專業議題(例如華為、貿易戰、國防......)同時撞擊,許多專家各執一詞,我想即使跟我一樣,抱持無知者信念的人,也會覺得認知疲憊。我想藉由這系列文章(大概四篇),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做法,也希望聽聽大家各自的解決之道。
#鄭龜嗑什麼暫停一天
----------------------
【推廣】 全球之聲 亞太公民媒體高峰會即將舉辦,歡迎參加。這是影響我最深、我也參與最久的一個網路計畫,起源自哈佛大學柏克曼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我相信這場活動會很有意思的。
https://asiasummit2019zht.globalvoices.org/
無知之幕ptt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泛知識節開幕致詞
謝謝大家,歡迎來到台灣知識密度最高的活動, 泛・知識節,我是主辦單位,泛科知識公司的知識長,鄭龜。
知識就是要用,不是空談。我的好朋友, 哇賽心理學的總編,睡眠心理學專家, 蔡宇哲 (Yu-Che Tsai) 老師曾經跟我說,如果一場演講,開頭能先收集三個Yes ,這場演講成功的機會就會比較高。
所以現在呢,我會說三個陳述,如果你同意,請大聲說 Yes,不同意,就大聲說 No,不確定就不用出聲。
第一,#我認為自己很無知。Yes or No
第二,#我不吝嗇地分享所知。Yes or No
第三,#我不會因為被更新、#更好的證據打臉,#就惱羞成怒,#而是會因此改變立場。Yes or No
謝謝大家,剛剛這三句話,就是我的「#無知者宣言」,如果剛剛你的回答都是Yes,我比較有把握你會喜歡接下來的兩天,如果不是全都 Yes,那我希望接下來的兩天能帶來一些改變。如果剛剛你的回答都是 No,那就謝謝你買票進場。
每年的泛知識節,也像是我們公司的成果驗收,接著就讓我來介紹一下過去我們做了什麼。
但一開始,我要先講失敗的部分。因為如果沒有面對失敗,就只是自欺欺人。
首先是 #大環境:去年的選舉跟公投結果,給我很大的衝擊。我們過去花了那麼多時間推廣科學思辨,但選舉與公投的過程以及結果,表示我們做的完全不夠。
再來是 #產品。跟我的朋友,優秀的策展人 蘇仰志 舉辦的 雜學 ZA SHARE 雜學校 比起來,泛知識節參加者少多了;照慣例本來應該在去年底舉辦的泛知識節,因為資源調配不佳而延期到今天;泛答這個我寄與厚望的問答平台,因為我們能力不夠,失敗; 泛科幻獎 找贊助非常非常辛苦,以至於原本規劃的大型推廣跟衍生計畫也縮減。
最後是個人層面。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 爆紅,優異的表現,凸顯了泛科的缺點,其中一個最明顯的缺點就是我自己,所以我決定卸任,把總編輯的職務交給我信任的年輕同事 雷雅淇。
所以,在接下來我介紹比較成功的部分之前,我需要大家幫我,用強烈的刺激讓我振作起來。
有沒有人自願?我需要三位現場朋友到台前來。謝謝。
請用很嗆的語氣復述我說的話,嚴厲地對我說:「為什麼理科太太那麼紅,泛科學不會紅?」
#對不起!
(附註:這句話是一則PTT上的熱門討論: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47017758.A.16B.html )
「為什麼雜學校好幾萬人參加,泛知識節人那麼少?」
#對不起!
「為什麼你們泛科跟主流社會一點共識也沒有?」
#對不起!
感謝三位,我記住你們了。
我已經打起精神來了!如果這兩天還有人有種當面嗆我的(笑),也請把握機會。接下來,讓我來講一些我們做得比較好的部分。
———
首先,承蒙夥伴的支持,在激烈競爭之下,泛科知識獲得了第 17 屆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的新創事業獎 #金質獎。
我們也在2018年,和一樣對未知領域充滿探索熱情的好夥伴「FlyingV」結盟,推出了陪伴迷茫職場原始人的線上課程。我們也和中興大學一同成立了 #興大泛科學院,共建越來越茁壯的知識經濟生態系!
2018年,我們也把好奇心的疆界推到極致,舉辦了以科幻文學寫作為主的「泛科幻獎」!我們相信,透過科幻能帶領我們想像未來、揭露還沒發生卻至關重要的議題、航向前人未竟的宇宙冒險,回答那些科學還沒辦法回答的事。
待會,我們也將舉行第一屆科幻獎的頒獎典禮,不管怎樣,我們將會持續舉辦泛科幻獎!對未來充滿無邊際想像的你,請好好把握機會,趕快搭上火箭!
泛科知識旗下有好幾個垂直媒體,包括 PanSci 科學新聞網、 @娛樂重擊 Punchline、 PanX 泛科技新聞網 、 旅飯 PanTravel 與 Taster 美食加,今年我們將會以策展方式製作內容,不只有線上文章,還有不同形式的影音、線下活動。
娛樂重擊則將推出全新功能!讓你可以建置屬於自己的 #觀影履歷,以及一個完整的台灣戲劇與台灣電影資料庫!以上各式各樣的產品,還請夥伴們多多給我們鞭策和鼓勵。
而說到了新內容,我們就在此公開你這輩子保證沒有看過的東西!泛科學全新企劃「可能性調查署x布袋戲」登場!(播放影片)
———
知識就是力量。1924 年,距今 95 年以前,有一群台灣人辦了一場 #無力者大會,這段歷史故事對我個人有很深刻的影響。希望約略百年之後,我們一起參與的這場「無知者大會」— 泛知識節,能帶來同等的影響。
各位知識的胚胎,泛知識節,台灣知識密度最高的活動,台灣無知者的大會,正式啟動!
這兩天,就讓我們一起浸在知識的羊水裡頭,兩天之後,我們就是不一樣的人了。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