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
嘉義市「醫起親子共讀嘉貝幸福」
109年起嘉義市的新生兒每人贈送一份升級版閱讀禮袋作為生日賀禮!
凡是109年1月1日(含)以後出生且父母任一方戶籍為嘉義市之新生兒,每人贈送一份加值『新生兒閱讀禮袋』。
知識的來源在於閱讀,閱讀是決勝未來的關鍵能力,嘉義市政府長年以多元管道推廣閱讀,除了教育體系外,文化局為學齡前孩童推動0-5歲閱讀起步走計畫已長達11年經驗,近幾年衛生局亦透過醫療人員、衛生所公衛人員於健兒門診及預防注射服務時推動親子共讀,增進每個家庭的閱讀機會。
「新生兒閱讀禮袋」由出生醫院醫療人員指導親子共讀技巧後贈送。對於不在嘉義市出生入籍嘉義市的新生兒,前往戶政事務所報戶口時,由戶政人員代為贈送。市府要讓每一位嘉義市新生兒收到人生的第一本書,閱讀從家庭開始、共讀從父母做起,希望每個家庭都能響起【為愛朗讀 十分幸福】的聲音。
#親子共讀嘉貝幸福
#為愛朗讀十分幸福
為愛朗讀十分幸福 在 #為愛朗讀十分幸福 - एक्सप्लोर करें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嘉義市「醫起親子共讀嘉貝幸福」. 109年起嘉義市的新生兒每人贈送一份升級版閱讀禮袋作為生日賀禮! 凡是109年1月1日(含)以後出生且父母任一方戶籍為嘉義市之新生兒, ... ... <看更多>
為愛朗讀十分幸福 在 [心得] 為愛朗讀\ - 精華區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因為看到版上有版友問一部關於戀母情結的電影,思索了一下,便想到《為愛朗讀》。
這部片是在幾個月前看的,若文章中劇情和角色名稱有誤,希望版友不吝指教 ^^"
我沒有看過原著小說,就電影來看的話,這部內容當然不能算是真正的「愛上母親」,
但是我想片中不斷轉換的象徵手法,已經透漏出近神話型式不斷出現的母題,那便是
戀母弒父──佛洛伊德口中的伊底帕斯情結。
喬瑟夫‧坎柏在其《千面英雄》便如此說:「...倒楣的父親最先把另一種倫理秩序激烈
侵入這種重現子宮完美境地的世間幸福圖像;因此,他主要被經驗成敵人。...」據此,
目前普遍的社會心理學說法便是:人類一被誕生之後,父親極可能是嬰兒經驗的第一個
「他者」。從這裡開始,我們不斷的「社會化」,遠離了坎柏所謂「聖母和聖靈二合一的
單元」的環境,以致於我們無法成為「自己的樣子」。《老子》中亦有「道法自然」(自
然:自己的樣子),而以「玄牝」、「天下之牝」(牝:雌性)來象徵道。「戀母」情結其
實就是人類渴求成為自己樣貌的途徑。父親,象徵著僵化的體制,不論是家中的父權、社
會的制度、一項主義、一種信仰,凡是無法能夠表達自己,使自我心靈受到壓抑、扭曲的
來源,我們總有一股源自內心的衝力(心理學家稱之為潛意識),想要去推翻他,「弒父」
的意象於焉設立。
這部片的切入點從女主角漢娜開始。在片中,漢娜受命於德國納粹,為政府體制工作。而
這點一直要到片子接近尾聲我們才得知。影片對漢娜的描述,我們看到從一開始對男主角
的幫助(讓淋雨的男主角回到她家盥洗),但卻又以一種彆扭的姿態回應(冷淡的態度語調)
,我們可以看到存在漢娜心中的矛盾,或許我們可以用戲謔的言語稱其「外表冷酷,內心
火熱」。如何得知呢?劇中漢娜沉浸於「文學世界」,隨著文字情緒高低起伏,與他回應
「現實世界」冷酷的舉措著實格格不入。而片中著名的片段在漢娜在教堂聽聞聖歌後,泫
然欲泣的神情(在這裡實在非常佩服凱特溫斯雷的演技精湛......q_q)。我們可以從中得出
一些結論:漢娜的內心確實是在追求著什麼的,我們姑且不要把它定義為「善」、「道德
」等,而暫時援引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的一句話──
「通過哀憐與恐懼的事件使這些情緒得到適當的淨化」。這是亞里斯多德對悲劇的影響力
之見解。在這裡約略同於孟子所謂的「惻隱之心」──同理心。我們在見證一些偉大的英
雄事蹟、無瑕的愛情等事件(而這種事件卻如同嘲諷般,往往大多出現於藝術創作),往往
會動心、落淚。亞里斯多德稱之為「洗滌」。會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人們往往會將
自己投入於角色之中,與之共患難。亞里斯多德僅說到這,未對於人類這種投入現象多做
分析。而從現今的社會學家我們可以約略得知,人類的這種行為來自於對「現實世界」的
不公、殘酷,甚至對於自己肉身的有限,諸如死亡、衰退等,所做出的回應、行為。而造
成這些現象的,皆來自於既成體制的壓迫。這一切似乎都形諸於潛意識之中。
漢娜面對文學作品、聖歌,同樣是受到故事情節的「洗滌」而感動著。這種淨化過程,便
是面對僵化體制所做出的反應。僵化體制是「死」的象徵,「只有誕生能夠克服死亡」。
這是羅曼‧羅蘭說過的話,也是海明威的創作理念。面對文學作品所召喚而出的精神流動
,是抵禦這個僵化現實世界的其中一條進路。
但我們萬萬不可忽視來自體制的傷害。隨著劇情的推演,我們看著漢娜如何從矛盾、掙扎
,進而身陷為體制下的魁儡。她離開了男主角,那個為她朗讀,能夠在她生活掀起波瀾(也
許是透過文學作品,亦也許是透過男主角的愛慾,總之,那些「活著」的事物。)的男孩,
回到了龐大的體制底下──壓抑著人類情感,行種族優越主義和軍國主義的納粹政府。希
特勒誤用了(不論其有意或無心)尼采的強力意志哲學,配合物競天擇的理論,僅將自身的
以及納粹的意志和種族高度提升,進而擠壓了他國和猶太(還有同性戀、異議份子等)的存
在。在那裡有納粹意志的昂揚,一切個人的意志(如同上述的同理心等)只能不斷地被消磨
殆盡。
我們回到男主角的境地。男主角在劇中亦隱約受到來自家庭價值觀的壓迫(這裡的壓迫是
什麼我有點忘了@@,只記得男主角在家裡用餐、舉動的侷促和尷尬,一反他在面對漢娜的
模樣)。他對漢娜的愛慾,可視為一種自我放逐。回到前段所說的,我們同男主角一樣,
到後面才知道漢娜的身分。也許吸引男主角的是漢娜的一種神祕的、無法被定義的氣質,
又或者是在冷漠環境底下成長的男主角,那次雨天漢娜的援手成為感動他的契機,甚至,
漢娜對文學作品的感知,亦深深地令男主角着迷。對男主角而言,她是他僵化的解脫,她
令他感到「自然而然」。一如前面所述,漢娜是他母親的形象(片中刻意安排的老少配,
十分有可能是因為這點),他愛上了她。
體制底下的漢娜終究被審判。一如片頭男主角為漢娜朗讀的《奧德賽》一般。這是一個伏
筆。我們都知道《奧德賽》是描述奧德修斯在打完特洛伊戰爭後,因為殺戮無數,希臘眾
神對他返鄉的磨難之旅。男主角說奧德賽便是旅程的意思,其實只說了一半(當然在片中
他也沒想那麼多,他大概只想趕快做愛。而,性欲是不是「自然」樣貌底下的子集,這個
我不打算討論,不過《老子》中有言:「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XD),奧德
賽代表的更是贖罪的旅程。什麼是罪?我們不宜急著把「反抗體制下的法律」便當成是罪
。希特勒的律令現今我們看來,很多不都是罪惡嗎?劇情直指「否定、剝奪別人的生命」
,這一點便是罪,這是爭議比較小的說法。(當然,這也會觸及到廢死與否的問題,即─
─公權力能否剝奪一個人的生命權?不過這問題太大,此不贅述。)
漢娜雖不是操刀者,但是(體制化下的)她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死與否。她囚禁了教堂內,
納粹所謂的「罪人」,並縱容大火肆虐他們的生命。她挑選了小女孩踏上死亡之途,而這
也是劇情的有心安排。
「體制化」的母親,扮演的便不再是慈母的角色,而是──多半是繼母、壞母親的形象。
法國學者馮士瓦‧伏拉歐指出,《灰姑娘》、《驢皮公主》、《白雪公主》、《母牛和兩
孤兒》等故事原型,便有此架構。母親(或是具有母親形象的,如漢娜之於這部片),亦會
「社會化」,受制於體制的價值觀(美醜的妒忌、成就高低等等),如此一來,壞母親便會
出現,阻撓故事中「女兒」的發展。《灰姑娘》中的繼母、《白雪公主》裡面的皇后都是
這種象徵。但我們別忘了,《灰姑娘》裡面亦有「生母」扮演著慈母的角色,母親作為孕
育兒女的始源,前面所提及的「二合一單元」的境界,是伴隨著母體的(繼母無法對「他
人」兒女有此種回饋亦是此種象徵──不是說生母就一定慈,繼母就一定差,也不是說非
親生的母親就不具有慈母的特色,皆為一種隱喻)。
漢娜在劇中便具有生母和繼母兩種形象的角色。她讓那些小女孩為她朗讀文章,當然我們
沒有看到那場景,但卻從中感受到溫暖。隨著其他被審判者娓娓道出漢娜的行徑,我們的
心情急轉直下──漢娜最後終究將那些女孩送上審判,繼母(被體制化,或說父權化)的形
象展露於此。
男主角或許仍能從漢娜身上發現一點僅存的慈母形象,不論是一開始對小女孩的「溫柔」
,或是儘管被迫,仍一肩扛下所有罪狀的「無私、包容」,都是作為前面所述的生母象徵
。所以他決定陪漢娜踏上贖罪之旅。但這一切少了原初男孩般的衝動,因為男主角自己亦
身陷何為「正義」的泥淖。男主角的教授或許在這裡是對的,漢娜有「扛罪」的必要,
漢娜的「死」是無法避免的結局。
這裡我想到關於「範疇」的問題,牟宗三在《中國哲學十九講》有提到。到底什麼是正義
?蘇格拉底說正義應該如何如何。如果今天你攔下了一個搶匪是伸張正義,那我們攔下一
個「劫富濟貧」的搶匪呢?說到底,蘇格拉底還是不能說出正義的定義。他的學生亞里斯
多德更是直接說了「範疇」,指我們該如何如何下定義,認識世界。但我們要知道,終究
是「範疇」才會出現死的「體制」,令人無法自然而然,以致於形成十八世紀的理性思維
和軍國主義等發展。中國的儒家不下一(死的)定義,《孟子》中即有:「嫂溺不援,是豺
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此「權」便是權宜的變通,是
活活潑潑的心,麻木則不仁。而中國有這麼好的哲學傳統,卻演變成專制(非孟子的「王
制」),就牟宗三老師的說法,至韓非手中的法家是始作俑者,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XD...
漢娜的死,在男主角來看,是一種不正義的結果。也許我們也都會這樣覺得。但是究竟什
麼是正義?在這部片中,這樣的情節內,哪一個才是義舉?「扛下眾人的罪惡,一如肩負
體制的醜陋」,如同耶穌扛著十字架一般,這種犧牲而終止一切紛亂的行為。但是漢娜不
是耶穌,漢娜是有「罪」的(我們從行為上看,不從定義。孔子亦曾說宰我不仁,亦是由
一事件而發;「權」是變通,但是變通後仍需「抉擇」,行此抉擇與否,方是孔子所謂的
君子與小人的差別。漢娜的罪,由此看來,便是對於將要死的人無法「援之以手」了)。
所以她的死,不能復生,卻是贖罪所必須。而這一切,又必須在「自我了斷」底下更顯其
意義。一如喬瑟夫‧坎柏所說:「昨日的英雄將成為明日的暴君,除非他今日便將『自己
』釘上十字架。」奧德修斯的磨難是這樣,漢娜的自殺也是這樣。
片末漢娜所留下的錢財──給予,雖然微薄(我記得只有幾張......),但一如前文所提《
母牛和兩孤兒》的故事主題,故事裡的母親死了之後,先是變成一隻乳牛,繼而扮成一棵
樹,照樣繼續哺育他的孩子。漢娜的生母、慈母形象再由此透露出來,亦是片中必須傳達
給觀眾的。Read for me,片名為一祈使句,宛若出自漢娜的囈語,想必也是作者的巧妙
經營吧。
廢話好多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5.51.71
※ 編輯: beyonf 來自: 218.165.51.71 (06/29 00:0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