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有聽說過「黿」,但我相信幾乎沒有人親眼見過。
黿是外來種,學名Pelochelys cantorii ,俗稱沙鱉。是全球瀕危物種,在台灣列為二級保育類動物。
2018年南屯豐樂公園在進行水池清淤工程時,意外發現湖中有一隻黿。去年經何文海議員質詢,發現這隻黿的下落不明。追問之下,才知道黿已在2020年6月於台北市立動物園往生。因疑點重重,台中市議會也成立了「二級珍貴稀有保育動物『黿』死因調查專案小組」我也成為其中一名委員。
黿於豐樂公園被發現後,因《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不可野放,先被建設局送往位於雲林的私人魚塭安置,於2019年1月2日由中興大學接手照顧研究,後因負責照顧的教授過世,2020年5月21日移至台北市立動物園收容,黿不幸於6月2日往生。
也因此調查小組今年先後前往了中興大學與台北市立動物園開會,才發現黿的死因並不單純。
根據解剖報告指出,黿的體腔蓄積大量紅色液體,皮下瀰漫水腫,體腔脂肪漿液性萎縮,是長期營養不良的表徵。長期營養不良會導致免疫情況低下,讓黿最終因病而死。
根據專家說法,豐樂公園的黿可能是幼時即被放養,相對容易適應環境。但黿被發現時已經長大,突然被移到不熟悉的空間,會產生很大的緊迫。再者,魚池的魚苗密度很高,對因移動需要休養的黿,也會是很大的干擾。
2019年1月3日有網友於爆料公社上傳一段人群圍繞著貨車上的黿喧嘩,並隨意擺弄黿的影片,雖原po並未說明時間地點,但經我比對,這應就是當事黿無誤,顯然這是交給中興大學前所拍攝。這樣的舉止無異讓黿產生了相當大的緊迫。而這都可能是黿後續進食狀況不佳的主因。
回顧黿的身體狀況歷程,黿的體重從一開始被發現時的37公斤,到中興大學接手之前已急劇下降至32.6公斤,這段時間都被安置在雲林的私人魚塭。
也就是說,頻繁移動過程中的不適與先前安放在魚塭的決定,可能都足以對黿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今天我對此提出質詢,為什麼當時建設局會做出將黿送往私人魚塭的決定?這中間經過任何專業評估嗎?農業局的角色是什麼?為什麼黿出現異樣,專家卻未能即時介入?
《動物運送管理辦法》第四條明定,運送人員裝卸動物應依動物特性,採取適當的裝卸措施,以避免動物遭受驚嚇、痛苦或受傷;第十一條規定,運送人員以運輸工具運送動物時,應備具動物運送紀錄。根據2019年網友上傳的影片顯示,這隻黿在前端的運輸過程中並沒有得到適當的運送環境與保護,也未見市府有任何運輸的紀錄。
我認為,正是制度與程序的不完善,才間接性造成黿的死亡。
種種事後看來無法理解的決策,與台中市政府在過程中的輕忽,都讓人不解市府對於保育類動物的態度。
2014年河馬阿河的死,推動了《動物保護法》的修訂。
在台中市發現的保育類動物「黿」也不能白白犧牲,我要求農業局應制定一套指引與流程,讓各單位在遭遇野生動植物的特殊狀況時,第一時間能夠得到專業的諮詢與指引,且在運輸過程中也務必確實依《動物運送管理辦法》進行,避免悲劇再度重演。
為什麼要保護瀕危物種 在 ETtoday寵物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消息🎉(Iris)
為什麼要保護瀕危物種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很多手足被趕盡殺絕,死傷無數。
倖存的手足們紛紛說要移民,離開這個傷心地。
每個手足離開前,我都逐一跟他們道別。
「為什麼你不走?」他們總是問我。
「不了,香港的魚比較對胃口。」我。
「留下來會死啊!」
「我想死在香港。」
我沒有怪責離開的每一個手足,只希望他們走了,就別再回頭。
忘記跟大家介紹,我是一條中華白海豚,正名「印度太平洋駝背豚」。
早在幾百年前,香港仍未被英國殖民之前,我們一班手足就在香港定居了,我們世世代代都在屯門和大嶼山的海域生活。
首次在1637年被一名英國的旅行家及商人在航海時發現,當時他在日記中記錄,他看到一條「劍魚」,皮膚白得像牛奶,有部分皮膚比較紅潤。
的確,我們奶白色的身上帶有深色斑點,初生時全身呈深灰色,隨著年齡增長淡化為獨特的粉白色。
對於香港的漁民,我們是不受歡迎人物,哈哈哈。因為手足們一出現,海裏的魚都跑光了。我們的主要糧食是魚、魚、魚還有魚。我們休息或遊玩都會在淺水海域活動,等待潮漲時覓食。
所以漁船出海時看到我們的蹤影,總會搖頭嘆氣,更有俗語說我們是「烏忌白忌」。
香港的發展迅速,漁民也紛紛上岸,香港人對我們一直以來都認識不深。其實有沒有受到人類關注,我們一點也不在意。
但直至1990年初,香港環保人士突然將我們保育起來。為什麼呢?
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因為興建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我們才得到大眾關注。另一方面,因為興建機場要大量填海,我們的居住環境受到嚴重破壞。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華白海豚被選為「回歸吉祥物」,更被譽為「海上大熊貓」和「海上國寶」等稱號。
吉祥物?是什麼東東?!可以吃嗎?
我只知道在1998年7月6日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正式啟用,我們的手足只剩下250條。
雖然數量銳減,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表示,因為在台灣西岸、越南、泰國、印尼和印度都有我們手足的蹤影,所以沒有被定為瀕危物種。
然而,在香港海域的手足已所剩無幾。但我們這「吉祥物」的減少,並沒有阻礙香港經濟發展進度。
海上交通日漸繁密,統計每七分鐘就有一艘船經過,高速客輪船引擎的高頻噪音,妨礙我們在海裏溝通與導航。2015年,一位年輕的雄性手足,不慎被螺旋槳葉片幾乎割斷尾巴。
當時的普查團隊編定手足編號為WL212,海洋公園派人將手足撈起送往公園救治,並將六歲的手足為名「希望」。
諷刺的是,「希望」在四日後傷重不治。
人類總是這樣,口喊著保育,所做的卻是另外一回事,又過了幾年,機場決定增建第三條跑道,彷彿誓要將我們趕盡殺絕。
反對聲音愈來愈強烈,2014年香港機場管理局就在宣傳單張中解釋,在香港與中國大陸之間,有「39至339平方公里不等」的水域作為中華白海豚棲息地。
請問,我需要說謝謝嗎?單單是第三跑道,就讓我們喪失6.5平方公里。
政府說,他們所行的政策是「先建興,後保育」。
真可笑,我們都死了,還保個屁啊?!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在廣東珠海的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其中一篇文宣寫:『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這個承諾我們保住了。』
而我們在香港海域只剩下32條。
就在這個時候,我們終於都迎來轉機,因為肺炎疫情的關係,各國都封鎖出入境,海上航行班次大減,在2019年底,數量回升至52條。
手足們回來了,但我知道這只是短暫的時光。
我只想說一句:「手足,走了就別回頭啊。」
喜歡歷史故事?花半秒like & share
在香港被消失前,用故事將歷史留住。
全書以故事瞭解歷史,用手繪地圖繪畫當時狀況!
《屬於香港人》六月出貨。
為避免這本書「被消失」,唯一方法是「沒存在過」。
所以只接受預售,有多少預訂,就印多少本。
不會公開發售。
預售網址:(可寄海外)
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
為什麼要保護瀕危物種 在 保護瀕危物種- 圓頭漫畫- 人類每年殺害逾億鯊魚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人類每年殺害逾億鯊魚,保護瀕危物種,現在不開始就來不及了!拒絕「被動吃翅」 #護鯊,健康的海洋需要鯊魚。 #我不翅了#拒翅. ... <看更多>
為什麼要保護瀕危物種 在 【講座主題——搶救台灣瀕危動物】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除了石虎和台灣黑熊之外,你知道台灣還有哪些 瀕危 動物嗎? ... 甘地曾說:「要知道一個國家的偉大之處和道德有無進步,就看他們如何對待動物。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