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的處理方式
≡※≡※≡※≡※≡※≡※≡※≡※≡※≡※≡※≡※≡※≡※≡※
📖📖📖這裡來自賴宇凡老師的書喔📖📖📖
⒈ 發燒的處理方式
發燒代表體內在發言,發炎是免疫系統正在運作的象徵,也是痊癒的過程之一。因此,發燒不見得是壞事,發燒到後來產生問題,多半是燒的太高太久。如果寶寶發燒停留在39度至40度左右,表示免疫系統掌握全局,正在進行痊癒。這時,寶寶的溫度多會隨生理時鐘而有所不同,白天溫度較低,一入夜身體能量一聚集,免疫力就會集中火力殺病毒,這時溫度可能又上升盤旋在40度左右。如果寶寶發燒已超過40度,或白天起床後燒得反而比夜裡更高,表示免疫力開始失去控制,最好立即就醫。寶寶發燒如果穩定地盤旋在39-40度間,以下方式都能幫助寶寶退燒,讓不舒服的症狀減輕。
🔹服用離子鈣(calcium citrate)
發燒除了可以藉體溫上升殺死病菌和病毒,它也可以幫助身體釋出鈣。白血球是我們身體的免疫部隊,鈣會和白血球合作殺死病菌。因此,藉由營養補充品補充離子鈣,可以協助退燒。
*按品牌劑量每4小時服用一次。是長途旅行時必備的營養補充品。
🔹喝雞湯、骨頭湯
沒撈去油脂的雞湯與骨頭湯中有許多離子鈣,且油脂中含豐富的維生素D。維生素D可幫助離子鈣在體內吸收與利用,能有效幫助退燒。除此之外,雞湯和骨頭湯中的油脂提供發炎與消炎所需的原料。痊癒是一個從發炎到消炎的過程,原料足夠,發炎與消炎速度同時加快,可以縮短痊癒所需的時間。
*每四小時餵一次湯(如果寶寶想吃湯裡的肉或蔬菜都可以,但不要再另外加澱粉)
🔹服用魚肝油或魚油
魚肝油和魚油含有高量的Omega3,Omega3是幫助啟動消炎管道的營養元素。發燒就是發炎,因此在發燒時服用魚肝油或魚油,可以加速消炎速度,也就加速了退燒與痊癒。
*按品牌劑量每4小時服用一次。也可拌入不過燙的食物或湯中服用。
🔹 冷敷
發燒時最難受的地方是腦部,因為腦部溫度升高神經會很敏感地感受到。所以發燒時可以用冷毛巾反覆冷敷頭部降溫,或用冷毛巾擦拭全身降溫。發燒時神經系統受溫度影響會變得遲緩,就像喝醉酒的人一樣,所以不建議將寶寶放入冷水中降溫,因為若寶寶反應遲緩,可能造成危險。
🔹穿醋襪
穿醋襪可以幫助身體降溫,方法參見第95頁
📖📖📖📖📖📖📖📖
米寶發燒時,他想睡我就讓他睡、內內喝到飽、補充魚油、鈣、益生菌、頭部用冷毛巾擦拭降溫,反覆量體溫觀察,幸好都在39度左右盤旋,如果到了40度我就會帶去看醫生了
米寶也很配合,從出生到現在除了因為臍帶發炎吃了3天的抗生素之外,沒有吃過別的藥,之前皮膚的問題也沒有靠醫生給的類固醇治療就好了,流鼻涕的話一定會勤勞的吸出來,咳嗽會幫他拍痰,吐跟拉就給他吐跟拉,我自己也是一樣的處理方式。
米寶加油💪🏻
你還有幼稚園這個關卡等著你😌
≡※≡※≡※≡※≡※≡※≡※≡※≡※≡※≡※≡※≡※≡※≡※
#新手媽媽 #媽媽日常 #育兒 #媽媽視角 #育兒日記 #育兒日常 #育兒生活 #育児 #育児日記 #赤ちゃんのいる生活 #赤ちゃん #ベビー#米寶成長日記
火稚雞加速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孟巖:區塊鏈是數字科技霸權之外的第三選項
孟巖
2021年1月14日 16:55
把公權力讓渡給掌握先進數字科技的寡頭,並非社會治理的更佳方式。
我並不是一個對時事政治不感興趣的人,但是在這裏從來不談,因爲我相信專業主義。走出校門二十年以來,我幹過好幾個行業,談不上有什麼成績,但深知一個道理,任何一個實踐性(而不是純學術的)領域,八成以上的「真知」從不見於文字,只能出自實踐。所以,一個人能夠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搞明白一點事情,說清楚一些話,就已經很不容易。對於那些你可能很感興趣,而且也花了很多時間看媒體、讀文獻,但並沒有長時間專業從事過的事情,往往連基本的信息都是支離破碎的,甚至是錯誤的,遑論能有什麼靠譜的見解,所以應該保持謙遜,保持距離。
除非跟你的專業領域發生交集。
幻覺的幻滅
這次美國大選的亂局,國內外懂的不懂的不懂裝懂的已經很多,本來我就不懂,輪不到我們這些每天埋頭做事的人插嘴,但這幾天路轉峯會,因爲美國的互聯網科技巨頭統一行動,不但對特朗普家族統一封號,而且對於其黨羽「趕緊殺絕」,以至於過去幾年被特朗普搞得焦頭爛額的歐盟諸國也友邦驚詫了。而最令外界震驚的可能是對 Parler 的絞殺。依我看來,此事的嚴重性,甚至超過對任何個人賬戶的封殺。某些評論已經指出這件事情的諷刺意味:政府受 230 條款制約做不到的事情,在 230 保護之下的互聯網巨頭卻可以輕而易舉地對其他平臺做到。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雙標還真是耍得漂亮。人們終於問出了早就應該問出的問題:這個世界到底是誰在統治?這個世界正在走向何方?
當然,這次互聯網科技巨頭的統一行動,背後是有協調的。會有那麼一些「天下太平」主義者跟你說,所謂新霸崛起、權力轉移之說,純屬杞人憂天,發生的這些只是體現了美國深層政府的意志,沒有統一指揮,科技巨頭根本不會如此協調一致。因此一切並沒有脫離政治鬥爭那個軌道,那個自從《竹書記年》裏的堯舜禹時代和古羅馬格拉古兄弟遇害以來就爲我們所熟知的軌道。
但是,大多數明眼人還是看到了不同之處:關鍵不是會不會,而是能不能。這次,國際科技巨頭們已經嚮明明白白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能力:他們平時擺出一副殊死競爭、雞飛狗跳的模樣,好像永遠都尿不到一隻壺裏,讓大家放一萬個心。但關鍵時刻聯起手來,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更關鍵的還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效率問題。過去的人形容政變或革命代價之低,往往用「兵不血刃」來衡量。不殺人、不流血,已經是前人能夠想到的最舒爽的方式了。今天,科技巨頭們可以用手機發出一個指令,幾分鐘之內,幾個工程師在鍵盤上敲下幾個字符,在屏幕上輕點幾下鼠標,貴爲美國總統者,瞬間社死,且殃及池魚,成本幾近於零。革命瞬間成功,同志無須努力。所以啊,二十一世紀已經過了五分之一了,還有人嘲笑「鍵盤俠」,其實這些過時的腦子只是不瞭解鍵盤的威力。這次他們明白了,一隻連接在關鍵節點上的 10 美元的水貨薄膜鍵盤,威力大過萬馬千軍。
對 Parler 的聯合封殺宣告了中心化互聯網之上的自由主義幻覺的破滅。這是一個在內行人看來早就荒誕不經的幻覺,只是平時任你怎麼呼與號,大多數人都只會投以輕蔑的微笑。沒想到啊沒想到,華盛頓沼澤裏的大鱷魚會在這個時間、用這種方式把蓋子揭開,把妖怪放出來。人們不要指望數字時代的爬行動物能夠控制這些妖怪,他們連自己的筆記本都可以弄丟,而且恐怕老得來不及說出第三個願望,又怎麼能理解數字權力的威力?人們也不要指望華爾街能夠控制這些妖怪。如果按照現在這個模式走下去,二十年之後,華爾街只是這些科技巨頭雲服務器上的一個 APP。今天華爾街上的幾十萬人當中,只有一小部分會幸運地與科技巨頭聯姻結盟而雞犬升天,多數人的命運,你看今天的 Parler 就知道。
而在全球的其他一些地方,我們聽到的多是幸災樂禍的喝彩,彷彿此事與己無關。這實在圖樣圖森破了。數字科技是一種新的世界性力量,它崛起的如此之快,而且還在不斷加速。多數人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即使有,應對的手段也往往是過時的,效果也只能是局部的。我們對此並不陌生,當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將工商業文明託舉成一種新的世界力量的時候,東亞各國普遍採用閉關鎖國、重本抑末的對策,對內的確抑制了工商豪強集團的崛起,但卻在幾百年之後整體傾覆。
硅基文明大趨勢不可阻擋
就數字科技本身而言,現在還處於一個很早期的階段,大約相當於發現新大陸之後兩百年、也就是 1700 年左右的時期:財富已經奔湧,但國王還是國王。歷史的來看,今天這個時代的算力密度還太低,能量供給還太少,連接速度還太慢,算法還太弱,碳基靈長類動物的低水平干預還太多。不過,感謝摩爾定律,數字科技給社會帶來的衝擊與顛覆,可用不着等上幾百年。在「一百億人口」和「十萬億智能設備」這兩個目標中,後者可能更快實現。假以時日,這個世界上的資源主要由智能機器消耗,生產和消費主要由智能機器完成,戰鬥和執法主要由智能機器執行,並且開始出現爲數上千萬的、能夠進行腦機互聯的、經過基因改造、能健康生活兩百年、被尤瓦爾·赫拉利稱爲「智神(Homo Deus)」的新物種。到那個時候,人的社會地位主要取決於跟智能機器的親疏。這種變革,無論我們多麼保守,都不可能幻想它僅僅只影響經濟,而不會溢出到其他領域,不會重構人與人的關係,不會改造社會的秩序和結構,不會重新定義全球地緣政治。所以,既然五月花號登陸新英格蘭,結果並不只是克隆了一個英格蘭,那麼馬斯克上火星,不管他自己的初衷如何,難道只會是給人類克隆一個新的居住地?我這般年紀的中年人,只要稍微注意保重身體,便很有機會活着見證太陽系新數字羅馬帝國的誕生。三體,可能不是科幻小說,而是稍加隱喻的預言。
我想說的是,不管你怎麼看待我開的這些腦洞,也不論你個人情感上支持還是反對這樣的趨勢,世界走向數字化硅基文明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特朗普集團的互聯網社會性死亡只是這一大趨勢碾壓過後留下的一堆刺眼的路邊枯骨。
數字公權力的寡頭化不是好事
趨勢不可變,但是路徑不止一條。我們要考慮的,只不過是在這個大趨勢下,我們有沒有更好的路徑選擇。
現在的路徑是什麼?就是少數幾個在市場化競爭當中獲勝的全球數字科技寡頭,在未經授權也不受有效監督的情況下,掌握龐大的公共權力,並以運營私營企業的方式來運用這種權力。按照現在這條路徑走下去,新的數字科技寡頭要麼通過沖突、要麼通過潛移默化的改變,遲早會成爲這個世界真正的統治者。一些國家通過傳統方式,或許能夠在幾十年的時間裏對內壓抑這種力量的成長,但是這種壓抑不可能長久,只能是暫時的、局部的,並且日積月累,會因爲抑制了創新力量而導致整體性的落後甚至傾覆。
我們是否應該爲新霸權的崛起而歡呼?既然人類自古以來一直生活在一個金字塔體系之下,絕大多數人不是在這個霸權之下,便是在那個霸權之下,或許對於塔尖的更換大可採取一種袖手旁觀的態度,甚至應該歡迎和讚美這種改變?或者,嚴肅一點說,把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公權力讓渡給掌握先進數字科技的寡頭,是否是社會治理的更佳方式?
有三個原因使作爲普通人的我對此表示質疑。
第一是對這種新公共權力的來源不信任。現代社會公共權力的來源是有一整套觀念和制度體系的,這套體系與市場體系是不同的。雖然也有一些優秀企業家轉型爲優秀政治家的先例,但整體而言,市場競爭並不是選拔優秀公務人員的有效機制,更不是合理的授權機制。換句話說,一個私營科技企業主,因爲在市場競爭中獲勝,便獲得了巨大的公共事務權力,這個權力的來源是不合理、不健康的。
第二是對這種新公共權力的運行過程不信任。數字科技寡頭權力的高效率、低成本、強效果,與其決策執行的任意性、不透明性和不受監督結合起來,不單普通人毫無還手之力,就算是傳統秩序中的強者也只能甘拜下風。就像這次封殺特朗普和 Parler 事件所展現出來的,這些寡頭在運用權力的時候,其效率是如此之高,效果是如此之好,遇到的反抗如此之虛弱無力。寡頭們對於其不同行爲和主張之間內在的自相矛盾毫不在意,甚至懶得對外解釋,平時一言九鼎的政治領袖們只能隔着大西洋嘟囔幾句「有問題」,此岸或彼岸的所有機制對它們基本上產生不了任何監督和約束效力。如果你懷疑絕對的權力是否一定產生絕對的腐敗,那麼二十一世紀就給了你一個最新的驗證機會。只不過,試驗失敗的代價將會極其沉重,因爲不久之後,隨着人工智能、新一代無線通訊、物聯網和機器人的水到渠成的發展,科技寡頭消滅對手的能力,可就不止限於互聯網虛擬空間了。那時候,我們中大多數人能夠想到的最佳人生,可能就是暫時坐穩數字奴隸。
第三是是新權力崛起過程中與舊權力的衝突,會不可避免的將大量普通民衆捲入其中,改變很多人的命運。這個問題極爲現實,現實到正在好幾個地方以不同方式發生。正因爲如此現實,所以此處略去不表。
請不要誤會我,我並不是不歡迎硅基數字文明的崛起。如果一定要在人羣中劃分左中右,我肯定屬於「降臨派」。只不過,正如之前所說,我認爲趨勢不可避免,但路徑還是可以選擇。確實存在另外的道路。這裏指的「另外的道路」,並不是讓某些國人沾沾自喜、自信滿滿的「最近的事件表明全世界只有我們纔能有效應對和切實防範」的道路。坦率的說,我並不欣賞這第二條道路。隨着民主黨上臺,擁立有功的數字科技寡頭們將獲得怎樣的回報和縱容,我們且拭目以待。但一個不祥的預感是,如果他們和我們各自沿着現在這條路子走下去,已經過去的 2018 年可能是中國與全球數字科技頂峯最接近的時點,未來的差距可能會越拉越大。
也許還有第三條路線。
區塊鏈:第三選項
這次 Parler 被封之後,一些聽我介紹過區塊鏈與去中心化互聯網的朋友就給我發了消息,說一下子就明白了去中心化互聯網的意義。但其實,我覺得他們並不是真的明白。
目前全球的區塊鏈技術社區正在構建一個去中心化的互聯網技術棧,區塊鏈在其中扮演核心的角色。這個新的互聯網技術宅在存儲層、計算層、互聯層和應用層都基於區塊鏈的範式、或者乾脆直接用區塊鏈來開發。人們把這種新的互聯網叫做去中心化互聯網,或者開放互聯網,或者 Web 3.0。在這個新的互聯網技術棧還很稚嫩。嫩到什麼程度呢?性能低下,存儲不可靠,價格昂貴,而且使用起來非常麻煩。但它有它的力量。在它上面開發的應用,刪不掉、封不了、藏不住、改不動,只會規規矩矩、不折不扣按照既定方針辦。如果 Parler 基於這種技術構建,那麼就不存在被關電閘、拔網線的風險。
數字資產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就是這種力量的最初展示。在過去的一年中,全球數字資產的規模增長了三倍多,而 DeFi 的規模增長了三十多倍。但是這些應用從某種意義上加深了人們對區塊鏈的誤解,比如把區塊鏈視爲爲一個絕對自由主義的、對抗一切監管的異類。
但其實,區塊鏈真正的本質只有一點,就是「照章辦事」。
2016 年,IBM 觀察到一個名叫「以太坊」的新的區塊鏈項目的崛起,於是派了一個叫 Henning Diedrich 的聯絡員與以太坊核心團隊接觸,負責瞭解以太坊的特點。當時 IBM 內部對於區塊鏈的認識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在機構間共享數據和流程、創造信任以降低交易摩擦,二是設備民主。這些看法不可謂不深刻,但是這位聯絡員去研究了以太坊之後,帶回來一個不同的結論,他把以太坊描述爲「一旦部署了程序,就確保準確執行」的公共計算機,「確定性」是以太坊最大的特點。後來他的報告略加潤色之後公開出版,恰好在我離開 IBM 之前讀到,是早期對我認識區塊鏈產生決定性作用的兩三本書之一。
我想換一個方式表述 Henning Diedrich 的結論:區塊鏈是目前唯一能夠確保規則得到剛性執行的計算網絡。理解了這一點,我所說的「第三條路線」也就清楚了。
確實有可能基於區塊鏈的思想和技術構造新的互聯網,它安全、強壯、可靠,最重要的是具有規則剛性。區塊鏈可以在進一步激發企業家精神的同時,有效地限制數字科技寡頭公器私用和暗箱操作。作爲唯一擁有立法權的人類組織,政府可以通過區塊鏈實施更加高效的社會治理,對於這樣的基礎設施應該是歡迎和積極推動,而不是視如畏途。民衆則能夠得到規則的保護,享有免於被徇私打擊的恐懼。至於真正的企業家和創新者,他們失去的只是攫取和濫用權力的惡毒誘惑,得到的卻是一個輕輕朗朗的市場和無需破壞規則自相殘殺的健康的競爭環境。也許更重要的是,區塊鏈的規則剛性會迫使政府、公衆和企業坐在一起,認真的討論人類要給必將到來的硅基時代建立什麼樣的元規則,從而促進新的治理機制的產生和成熟。也許只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人類才能作爲一個整體避免《黑客帝國》和《終結者》所預告的命運。
當下而言,我絲毫看不出世界可能轉向第三路線的可能性。總體上,人類還是點頭哈腰地沿着第一路線狂奔而去,只有我們這些少數的異類,在區塊鏈和 DeFi 的道路上不知道搞什麼東西,不被人理解。但我希望這次的事件能夠提醒人們注意這個問題,注意到這第三條道路的存在。特別是那些有影響力和決策資源的人,你們在天基物聯網、全自動武器和武裝機器人到來之前,還有幾年時間思考和做出不同的選擇。之後,可能也只能向普通人一樣,考慮何時、以何種方式向科技霸權屈膝投降。瞭解一下區塊鏈吧,不要被「去中心化」的文字遊戲嚇得踟躕不前,畢竟,對中心威脅最大的,不是去中心,而是下一個中心。
資料來源:https://www.chainnews.com/zh-hant/articles/124856336082.htm
火稚雞加速 在 WanChi's Time 晚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愛你,還有掰掰
以前我以為能夠呈現愛情最完美的應證,就是長長久久的在一起,確保每個細節和完美狀態。最好不要吵架、不要素顏、不要瑕疵,就像故事書最後的圖一樣,花朵開滿庭院,晴光灑滿天空,從此以後過的完美無暇的幸福快樂。
░ 「北鼻,你為什麼喜歡我?」
根據心理學家 Rachel Needle 的研究,人類在經歷關於愛情的經歷和行為中,大腦會產生某些特定的化學物質,例如催情素 (oxytocin)、多巴胺 (dopamine)等。這些功能會讓我們感到興奮、想要進一步取得親密的聯繫和連結。所以不管是男生或是女生,當我們遇到具有吸引力的人,嘴角會忍不住往上揚,「當我們遇見喜歡的人時,心臟會加速跳動,整個人的狀態會變得有活力。」
而我們知道一段關係,同時會存在正面回饋和負面回饋。正面回饋,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美少女。負面回饋,會讓我們覺得,對方真是全世界最噁心的青蛙。
「北鼻,你為什麼喜歡我?」
「因為妳很好笑。」
「不是因為我很有才華嗎?」
「不是,因為妳很好笑。」
「真的?」
「真的好笑。」
░ 所有的故事都是這樣
我曾經緊緊的、親密的、黏糊糊的,擁有過一段七年還是六年多的感情。
雖然細節記憶有點模糊,不過,那依然是我最深刻的感情經歷。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一個人除了愛戀的吸引之外,還能夠和另一個人建立生活連結。
那時候的我們時,常眨著稚嫩又新鮮的眼睛到處探險,可能找出陣頭大哥的溫柔眼神,或是看到南臺灣被酒味薫暈的日落。就像多數情侶一樣,我們相處越久,說的話也越來越少。到後期,我們一天對話的時間剩下睡前意識清楚的瞬間。我們看過對方憔悴、迷失、失落的背影,也看過對方在舞台上接受掌聲,得意又發光的身影,陪伴對方度過很多不同階段的生活,像朋友、是情人,也成了讓彼此感到安全自在的家人。
談過這種戀愛的人都知道,那時候,即便目的地的環境很酷熱,寒冷,即便需要在貨車上睡覺、長途徒步背著拍攝器材、坐在難坐的機車後座,但只要有對方在,只要能夠一起完成共同目標,過程再難熬都不覺得痛苦。
░ 愛包括擁有,及失去。
後來,他在彼此最迷惘的時候,選擇離開我。有陣子,我懷疑自己哪裡不夠好、我**過那個女孩,或是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我開始讓自己看起來變得很好,真的只是「看起來」。那年的生日,我因為沒收不到他的生日祝福,一個人在花蓮飯店大哭。過陣子正當猶豫自己要不要主動敲對方時,馬上看到社群軟體,他和那個女孩的合照。那張照片裡有七年前,那個笑得很滿足,臉頰兩球飽和笑頰的他。
瞬間我突然懂了。原來愛包括擁有,及失去。
░ 時間不是原因,滿足感才是。
感情能夠長久,不是因為在這些時間裡,誰付出多少或委屈什麼,而是雙方能夠在關係裡,感受到更多的正向回饋。反觀我和對方,卻為了滿足自我對於感情的期待,努力為了對方改變、調整。或也可以說,最後都只剩下自己主觀的「為你好」來和對方相處。
現在在線上,正在火熱交往的每隊情侶,都能列出來和伴侶繼續在一起或離開的原因清單,包括情感上、身體上的親密關係,家庭責任或在一起生活的經濟利益等等。那麼,是什麼原因會讓這些情侶做出繼續經營、或是分開的決定呢?
是關係裡的「投資效益」。
這裡的投資不是見好就收的意思,而是當我們願意繼續對於一段關係的繼續付出或展現忠誠度,是來自「滿足感」,當我們和伴侶之間的正面回饋和負面回饋,都能到達平衡、或是正面回饋更高時,我們會在情感需求中感到滿足。只要感到滿意,我們就願意持續付出、投入。
反之,若這種感受減少,或是會在其他關係中能實現更多滿足感,我們會減少對於感情的投入程度,就會更有可能分手。所以不一定交往時間越久,我們會有更多滿足感,而是雙方都能夠持續在關係裡得到滿足感。
░ 最完美的結局,是我和你過的幸福快樂
其實最想分享的是,我們都知道,每段關係裡都看到不同面向的自己。我也曾反思當初自己和對方,最後少了很多溝通和理解。人會變,但我們總以為「對方就是這樣」,所以當對方在互動過程裡,得不到正向回饋,漸漸也無法在關係裡付出。
分手不是因為誰犯下的錯,而是你們或其中一方沒辦法激發多巴胺(笑),感受到感情中帶來的「滿足感」。
愛與不愛,和有沒有在一起完全無關。如果因為離開,對方更能在新生活裡,實現內在情感需求,得到更高的滿足感,那看到對方「幸福快樂」會不會才是真正的「我愛你」呢?
「最完美的結局,不是我們過的幸福快樂,而是,
我和你都過的幸福快樂。」
#wanchi在這裡呀#wanchi寫情書#wanchi燉雞湯
#這是創作文
#這是創作文
#這是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