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規「新秩序」?】林鄭要精簡城規程序 是要精簡什麼? #肢解城市規劃 #8月專研
近日林鄭一反過往「香港缺地論」,指「香港有足夠的土地,但(發展)速度要加快」,以「程序繁複」的理由,開始將土地問題的矛頭轉戰「壓縮城規發展程序」。有大量近年已開始/即將落實就建築物高度限制、園景及綠化上蓋面積、樓宇間距及樓宇後移等精簡審批的措施,亦有各種地產界、建制政黨及智庫提出更激進建議,包括修改城規條例、《收回土地條例》、《道路工程條例》,甚至揚言「簡化」公眾參與程序、「改革」補地價制度等,近日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更提議大規模放寬濕地緩衝區周邊的高度限制,向既有城規制度進行大手術,以期加快土地發展。
以上精簡流程的討論,流於實際的技術操作討論,艱澀難明,所以目前民間缺乏面向公眾的說明,使大家無法掌握相關技術改動,究竟正將香港城市規劃帶往何方。是次 #肢解城市規劃 專題特意邀請了幾位富有參與規劃程序的前線專業人士,透過深入小組探討各項精簡措施的關鍵課題,深入淺出解讀以上精簡城規措施對土地發展的成效、含義與潛在影響。
▌現行城規流程簡明透視
要掌握精簡措施的關鍵,需要先知道現時一個土地發展項目,由白紙一張到取得新地契,直至完成樓宇興建整個發展流程,究竟需要經過多少部門、法規及程序。
簡單來說,一般住宅發展申請主要涉及三個審批部門:規劃署、屋宇署及地政總署。
一、由規劃署支援的城規會根據《城市規劃條例》審議發展申請的各種內容,當中會有公眾表述及聽證會表達意見。
二、地政總署會負責就該發展項目,製訂/修訂一份用以發展管制的地契條款合約,有需要修訂地契條款就要計算出補地價的金額,樓盤發售前,須獲得地政署同意地契條款已經完成的「滿意紙」(Certificate of Compliance)。
過程中亦會因應不同情況牽涉不同部門 (例如運輸署、環保署等) 的參與,包括在城規會審議及批出許可條件或者在製訂地契條款時徵詢部門與局方的(技術)意見。
三、建築圖則的審批就會由屋宇署作部門協調,主要檢視圖則是否符合規劃申請時的訂下的要求,與及有否符合《建築物條例》標準,及後會獲批建築圖則 (或叫「開工紙」),工程便可以正式動工,最後工程完成滿足《建築物條例》要求,項目取得「入伙紙」屋宇署的角色就大致完成。
現在不少審批程序,例如高度限制、園景設計等,規劃署、屋宇署和地政總署之間被認為「疊床架屋」,且準則不一,故此政府先透過「簡化」尤其地政總署參與在內的「重覆審批」,從而加快土地供應。
可是,即將出爐的精簡修訂建議,卻不止是關乎城規流程的重覆審批,亦透過修例或放寬發展限制,聲稱能達到加快土地供應的效果,但這個聲稱的目的真的能夠達到嗎?
▌精簡程序 是否重疊 有否加快?
一個發展項目主要涉及三個審批部門,過往被批評部門審批角色重疊。現時精簡規劃程序有意刪走地政總署參與在內的審批角色,為求加快審批效率。
以建築物高度限制為例,以往一直以法定規劃圖則和地契兩方面規管,精簡安排後除了特別情況,建築物高限制不會出現在新訂立或修訂的地契內。
有建築業界覺得是項精簡某程度上合理,因為有時地契上的高度限制,有時來自舊的規劃圖則,規劃方面而言,分區規劃大綱圖不斷修改,不必又再重新找地政修改地契,只要規劃署把關就可以了。有規劃師甚至會提出地契中「建築物高度限制」本身多餘,因本身已有總樓面面積和地積比等規劃工具控制建築物的體積。可見,以上業界人士普遍認為目前的精簡程序措施是嘗試應對處理規劃申請時職能重疊的「官僚化」問題。
問題是,透過精簡審批這個少少的程序,是否能加快整個房屋發展的過程?
有業界人士質疑,現時地政審批地契條款的程序,會多大程度影響房屋工程的進度。因為地契其實只是政府與發展商之間的一紙合約,不會令工程不乎合法規要求,似乎不太會影響工程進度。發展商只要在最後階段賣樓前滿足地契的要求就足夠,簡單刪去幾個條款,會有多大程序影響整個工程時間表?結論是,到目前一刻的精簡城規流程措施,對加快建屋過程有多大幫助,仍然是個大問號。
過往亦有就地政層面的「加快」嘗試,效果亦是一個大問號。以發展商極為關注的補地價問題為例,政府早於2014年推出的「補地價仲裁先導計劃」,嘗試加快處理農地改劃為住宅用地的地契修訂申請,但直到2021年的6月,地政總署回應立法會質詢時,卻沒有備存實際處理申請個案時間的整體統計數據,並解釋指「每宗申請的時間取決於該個案的複雜程度及所牽涉的問題」。就此,似乎政府都無法評估「加速」措施前後的成效。
▌審批程序以外的建屋能力限制
現時精簡規劃程序的措施,似乎就不能簡單地加快整體房屋供應,因為建屋步伐其實更多是受制於其他大環境因素,而非地契上的幾條條款。根據業界人士的觀察所得,舉例說現時公營房屋供應的速度更多跟工程部門的負荷能力有關。
過往公屋工程進度緩慢,其實不是全然是覓地問題,更多是覓地後卻無人可跟進工程。據業內人士稱,由於很多「靚地皮」已被政府賣地予私人發展商起豪宅或商廈等,剩下可供建公屋的地皮若不是「盲搶地」得來,就是先天條件不佳,需要平整土地。而負責平整土地的土木工程拓展署,內部有今年工程量的清單,若超出今年工程量的話,就會排後一年再處理,結果房屋署不是沒有土地建屋,而是有了土地,卻等了一整年才得以開展工程。
業界人士推測工程部門長期欠缺人手,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政府大型基建過多,當然這亦包括公眾所理解的「大白象工程」。如果將政府工程部門的人手吸引到明日大嶼等大型基建,似乎亦會令到整個工程界別的人手短缺,倒過頭來拖慢房屋供應,猶如搵石頭砸自己隻腳。
以上的例子顯示,現在政府「發展速度太慢」的定調似乎忽略了規劃程序之外的其他決定性因素,單單強調精簡加快城規程序,或者無助改善現時房屋供應不足的問題。
▌犧牲質素的「精簡」趨勢?
政府除了推行現時一系列的精簡措施外,不斷加快審批整個發展流程亦成為各個部門內部的首要任務。此時需要思考,這個「谷催加速」趨勢會對政府部門對於城市發展的把關及引導角色帶來什麼的負面影響?會否削弱本身監管下應有的質素?我們的城市景觀及生活質素,會否因而下降?
以園境規劃程序為例,過往一個發展項目的「園景設計總圖」(Landscape Master Plan)分別交由規劃署及地政署審批。2019年發展局發佈聯合作業備考第3號(Joint Practice Note No. 3),提出精簡園境的規劃申請程序,將規劃申請中園境設計一般交由規劃署作為主要審批,並交由屋宇署審批綠化覆蓋率(Site Coverage of Greenery)。
有園境建築業界觀察所得,過往規劃署及地政署的審批準則不一情況時有出現,亦有批評政府部門審批發展項目的園境設計十分主觀。上至發展項目的通風、園藝移樹、園境美化以及開放空間的佈置,下至會追問項目中種植一顆樹的品種類型,當中不時涉及主觀的判斷。相應地,這亦反映出部門會仔細監管園境的具體設計。若將審批準則統一,精簡成「點心紙式」的硬性要求,會不會使發展商出現「湊數交貨」的情況?
對於現時政府「總加速」的綱領下,除了精簡規劃程序,有部門因審批不透明屢次被官媒狙擊拖慢土地供應,而政府部門內部亦被要求加快工作效率,否則將輕易「中槍」,成為現時「鬥官僚」的目標。有業界亦表示公營房屋項目的園境設計也需要配合加快,我們必須小心,會否因而犧牲園境設計時應有的全面質量。
有園境業界人士有聽聞,政府部門為求加快公營房屋供應(或需要彌補因土木工程署工程吸納量不足而導致的延誤),現時在制定某些公營房屋的園境圖則時,往往鼓勵採用「直線型」的模組化(modular)設計,嫌其他風格(包括曲線型)的設計興建速度慢,而這些曲線型設計對於整體景觀很多時有助益作用,甚或乎是個別地盤的實際需要。
透過犧牲因地制宜的園境規劃考量,而所換來的「精簡」成效,卻只是加快數天的制定工作,省時很少。這樣只會製造出更多倒模型公屋屋邨,而屋苑社區亦欠缺特色及變化,在地住戶的生活質素相信隨之而會被「精簡」。
▌公開補地價計算的雙面刃
發展商開發項目時,必須經歷修訂地契上的限制條款/改變土地用途等申請,因而須向政府就修訂前後的土地價值進行補地價,有發展商指這太浪費時間了。
現在開始有媒體吹風,政府正考慮列明「補地價」不同細項的計算方法,作為精簡城規流程的一個辦法。然而,「補地價」牽涉公帑收入,公眾利益影響極大,所以政府需要謹慎的補地價計算程序,避免公帑損失或招致官商勾結嫌疑,花這些時間站在公眾利益立場看似是必須的。
但現時,發展商正積極撼動這個多年來的安排。有不少發展商指很難預計政府會提出的補地價水平(業界一般理解是扣除所有成本後,政府會預留發展預期收益的20%給發展商以訂出補地價的金額,大型項目補地價金額可動輒上百億),所以以當發展商察覺到某些時期有條件接近的地皮的補地價金額便宜時,就會出現一窩蜂為數個不同項目申請補地價的情況。
因此有業界認為,對發展商而言,補地價計算準則更透明,發展商理論上有機會更主動向政府申請補地價。但同時,正如前面所述,「補地價」牽涉公帑收入,公眾利益影響極大,如果被地產商得知補地價的計算準則,亦可以預期發展商會針對每個細項數字向政府「拗數」,若然發生,這將必然拖慢發展程序,有發展商甚至會有理據,就政府開出的補地價及其安排司法覆核(相對於補地價的天價金額,司法覆核的律師費用可說是九牛一毛,若然覆核成功一次半次,發展商已經「賺到有突」,增加了發展商挑起法律挑戰的誘因),引起更長時間的爭拗,所謂「精簡」程序能夠加快發展的期望落空,欲速不達。
而無論是對政府還是地產商,補地價問題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前者是關乎龐大的土地收益,後者是巨大的土地利潤,若然挑起補地價的紛爭,這爭拗將沒完沒了,除了公帑有機會蒙上損失,更要命的是,發展商看似很關心的發展速度,很可能會被拋諸腦後。
▌最壞的還未到臨
最後,精簡發展管制督導小組現在正考慮推出最具爭議亦係土地利益核心﹕涉及總樓面面積以及補地價方法的精簡措施。連同一系列政府官員以及建制團體,針對濕地緩衝區大幅度放寬的發展管制,以及城規程序的民主參與部分。精簡發展管制小組的動態,即將成為新界北及明日大嶼等大型發展計劃以外,直接改變本地土地發展玩法,具相當技術性,同時亦最具爭議性的城市議程之一。
--
8月專研系列 #肢解城市規劃 全集:https://liber-research.com/steamlining_planning/
💪 研究自主 月捐撐起最新專研系列: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Podcast:https://liber-research.com/podcast/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潛行狙擊每集內容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索羅斯談索羅斯》贈書兩本,參加辦法請見部落格文末
在投資界的聲望比肩巴菲特、人稱「金融巨鱷」的索羅斯,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人之一,但許多人抨擊他是投機者,還嘲諷他推動慈善事業的舉動只是在購買贖罪券。甚至他在世界各地推動「開放社會」的基金會網絡,也被認為包藏私欲和禍心。然而,跟旁人的觀點比起來,我更有興趣聽他本人怎麼說。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soros-on-soros/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是本什麼樣的書?】
.
《索羅斯談索羅斯》是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的個人訪談和回憶錄的彙整,這本書收錄了他與前摩根士丹利總經理拜倫.維恩、德國記者克莉絲緹娜.可南的訪談稿。他本人生動描述了自己的金融事業起源,並分享了對於投資、全球金融、國際政治、新興世界秩序,以及權力責任的看法。
這本書總共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他談的是投資與全球金融,主要在說明他的投資理念,以及舉世知名的「量子基金」的崛起過程。第二個部分他談的是政治和慈善理念,闡述了開放社會的重要性,以及他的慈善精神。第三部分則是他的哲學思想,讓我們看見他的哲思如何影響他的投資行為。透過訪談一問一答的方式,我們可以透過採訪者的角度和提問,一步步認識這位金融傳奇的想法。
然而,凡事都不如表面上看到的那麼光鮮亮麗。在亮眼投資績效的背後,索羅斯也坦承自己的無國界開放社會理念還沒有受到大眾認同,他的哲學思想也不容易被理解。從這本書中,我終於窺見不同於媒體報導的索羅斯,以及在他不凡績效的背後,有著哪些另類思考的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
【1.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充滿缺陷?】
.
索羅斯在書中多次提到他的核心觀念:「我們對自己所處世界的了解本身就存在缺陷。參與者的觀點和預期事物的實際狀況之間永遠存在落差。有時候落差小到可以忽略,但其他時候這個落差都大到足以成為決定事件走向的關鍵因子。歷史是由參與者的錯誤、偏見與錯覺所建構的。」
這個很有意思的想法,就是所謂自我認知的易謬性(fallibility) :「我們的迷思與誤解會影響我們的決策,我們的決策又形塑了我們參與的事件。」所以對索羅斯而言,他不會堅持固定的投資方法、也不會固守舊有的想法,反而是從人們對世界和市場的錯誤認知裡面,看出時勢並且尋找潛在的機會,在趨勢發生反轉的時候從中得利。
除了把這個觀念用在投資上面,這個想法也可套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對大部分的人而言,「犯錯」是一件丟臉的事情,但是一旦你瞭解「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本身就充滿缺陷」這個觀念,你就會對「認清自己的錯誤」而感到驕傲。一旦我們意識到人類對事物的理解必然存在缺陷,就不會因為犯錯而覺得丟臉,只有錯誤而不去修正才令人感到羞恥。
他認為「科學」就是最好的例子,科學就是相信自身易謬性的學問。如果科學理論就代表最終的真相,那就不必再進行任何測試了,但如此一來科學也將停止進步。人們在放棄達成不可能達成的完美之後,進步的道路就會出現。
因此,承認自身的認知有所缺陷、而且並不完美,乍聽之下是個缺點,但其實也是個優點,因為只有不完美的事物才可以獲得改善。接納我們自身的易謬性,才能看見永不止息的改善機會。
.
【2.為什麼市場是錯誤的?】
.
在索羅斯開始投資的時候,當時的金融和學術氛圍大多認為「市場永遠是對的」,也就是所謂的效率市場理論。經濟學家假設投資者們擁有充足的資訊和理性的判斷,這會讓任何的投資標的維持在合理的價格。這個時候不會存在任何的超額報酬。
索羅斯對這個看法持否定的態度,他認為「市場充滿了錯誤」。從他的核心觀念可以發現,他認為所有的投資人對市場的瞭解是有缺陷的,投資人自己身處於市場之中,他們的觀點會被市場的狀態影響,接著做出的決策又回過頭來影響市場,而他擅長的就是找出這些錯誤,並且用來套利。
他創辦的「量子基金」(早年稱為索羅斯基金)在長達26年的投資時間當中,扣除管利費用後獲得了年化報酬35%的超額表現。當然,他最舉世知名的就是靠著狙擊英鎊一夜之間斬獲10億美元的操作,他發現了看似穩定的歐洲匯率機制表面下的漏洞,抓準了局勢反轉的時間大舉放空英鎊獲得了巨額報酬。
他給投資人的建議是:「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最好什麼都不要做。沒有勇氣堅持自己的觀點,就很容易因為一些零星的波動被騙出場。市場總是會摧毁弱者,也就是那些觀點站不住腳的人。要有自己的觀點才能避免被局勢呼嚨出場,但如果你的觀點是錯的,堅持的勇氣也可能讓你血本無歸。」索羅斯偏好在掌握有憑有據的觀點時,才選定一個立場。他在書中暢談狙擊英鎊的事件,就是這個建議最生動的實例。
.
【3.為什麼要學會接受自己的成功?】
.
索羅斯談到自己在投資領域的成功,如何讓自己對市場保持敏銳的嗅覺?他說:「危險最能讓人專注,我需要冒險帶來的興奮感才能透徹的思考。」冒險對他來說是讓思路清晰不可或缺的成分。值得注意的是,危險會帶來刺激感,但他並不喜歡危險,他想盡可能避免危險。那才是讓他血脈噴張的事情。
在管理所羅斯基金的時候,他跟另一位合夥人吉姆 .羅傑斯讓基金保持高績效的表現。但是冒險的刺激感和操作基金的壓力,讓兩人的合作開始出現嫌隙。他們協定改變管理模式:第一個步驟就是試著一起建立一個團隊;如果失敗了,第二個步驟就是建立一個沒有羅傑斯的團隊。如果再不成功,第三個步驟就是建立一個沒有索羅斯的團隊。
前兩個步驟都失敗之後,他和羅傑斯分道揚鑣。他把基金的名稱從索羅斯基金改成了「量子基金」,改名的官方說法是為了慶祝基金規模量子式地增加,不過真正的原因其實是要把索羅斯的名字拿掉。尤其在第二個階段,基金雖然高速成長,但只靠他自己操作基金,這個時候的壓力變得讓他難以承受。雖然基金做得有聲有色,但是他卻刻意否認自己的成功,每天仍像條狗一樣拼命工作。
在財富到達頂端的時候,他面臨了崩潰的邊緣。最後,他決定和自己的成功和解,也就是「承認自己是一個成功的人了」,即使這個心態有可能危害之後的成就(指的是投資)。他決定退居幕後,在這期間和最要好的合夥人拆搭、和第一任妻子離婚,將注意力轉向了政治理念和哲學思想。
.
【4.什麼是開放社會的理念?】
.
索羅斯不斷在書中提到「開放社會」這個政治理念,其實跟他的生平還有核心觀念,有著很大的關係。他是一個出生在匈牙利的猶太人,曾經被納粹追捕過,也嚐過匈牙利共產統治下的滋味,直到他17歲的時候移民到英國,才開始明白開放社會與封閉社會之間的差別。
他認為開放社會的基礎是:「我們認知到我們的行動是出於對事物的瞭解充滿缺陷。沒有人擁有最終的真相。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批判性思維模式,我們需要設計能讓意見、利益不同的人和平共生的機制規則;我們需要保障權力有序轉移的民主形式政府;我們需要能提供回饋和允許錯誤修正的市場經濟;我們必須保護很尊重弱勢意見。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法治。」
相反的,法西斯主義或共產主義會將社會導向個人被群體凌駕、社會被國家主導、國家為了自以為的「最終真相」服務的狀況。在這樣的「封閉社會」裡,人們沒有自由。開放社會是建築在我們對自己易謬性的認知上;封閉社會則建築在否定之上。
這個觀念讓我對開放和封閉的體制該如何抉擇,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如果我們相信索羅斯的核心觀念:「我們的確都會犯錯」,那麼,相對於一個沒有自由思考和選擇空間的封閉社會而言,開放社會顯然更為理想。但是,即使如索羅斯有著龐大的人脈和基金網路,仍然難以撼動封閉社會正在逐漸回歸的現象,問題出在哪裡?
他認為會認同這個觀點的,只有那些親自體會過或強烈反對封閉社會壓制的人。那些一出生就可以享受到開放社會各種好處的人,就不會自然體會到這一點。這是開放社會的嚴重缺陷,自由就像空氣,人們認為理所當然應該存在。但就像清淨的空氣一樣,如果不珍惜它、不保護它,很可能就會失去它。
.
【5.為什麼他自稱失敗的哲學家?】
.
索羅斯在年輕的時候,很熱衷於思考哲學方面的議題。但是他在這本書裡,坦白地說道他認為自己是個「失敗的哲學家」。雖然在他的投資和政治理念的背後,支撐著的是他的哲學思想,但是他為人熟知的事蹟仍然是「金融巨鱷」、「市場驅動者」和「打垮英格蘭銀行的人」。
他感嘆道,金錢並不是他人生的重點,對他而言,金錢是達成目的的工具。他的職業生涯一直以金錢為重,是因為他意識到這個社會傾向於誇大金錢的重要性、和用金錢定義價值。我們以作品能賣到多少錢來評價藝術家,你能募集到多少資金來評價政治人物,政治人物則往往以自己能夠在檯面下賺到多少錢來評價自己。
就像我們熟知的媒體報導一樣,索羅斯之所以被世人認可,並不是因為他的哲學思想或是公益慈善,而是因為他賺錢賺得很成功。主流價值對金錢和財富的偏愛正是他所說的「易謬性」:我們對金錢的迷思和誤解會影響我們的決策,我們的決策則形塑了我們參與的事件。因此,同時具有投機者、社會運動人士、慈善家、哲學家身份於一身的索羅斯,在外界毀譽參半的評論之下,或許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瘋狂。
如同我最近讀到的另一本精采財經書籍《致富心態》所言:「沒有人真的是瘋子」,我們的想法和對世界的理解,是由我們人生經驗看到的0.001%的世界所構成,再加上這些理解本身也可能充滿缺陷,所以從我們的眼裡望出去,很多跟我們想法不同的人看起來是瘋子,但事實上,沒有人真的是瘋子。
.
【後記:帶有自傳性質的訪談】
.
我在閱讀《索羅斯談索羅斯》這本書的過程中,就像是在聽爐邊故事一樣,聽索羅斯親切且真摯地回答採訪者一個又一個提問。有些財經方面的術語我雖然聽不太懂,但是仍然可以領略他的思考如何導致接下來的手腕和決斷。雖然有些歐洲、拉美國際政治的議題我不熟悉,但是可以體會他的哲學思想如何影響他的政治理念。
從包羅萬象的訪談內容中,索羅斯原本神秘的面貌,逐漸還原了出來,他的思想、他的驕傲、他的成就、他的困頓,在文字之間表露無遺。其中,在許多嚴肅的提問裡面,採訪者問了一個比較緩和的問題:「索羅斯先生,什麼能帶給你快樂呢?」他回答道,會吸引他的是「觀念的歷險」。
他接著說:「『思考』是我存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在年輕時很喜歡做哲學推論,我浪費了很多時間在反覆咀嚼某些想法,但後來才發現人們從『行動』中能學到的比思考更多,所以我成了一個行動派思想家,讓思想成為我採取行動時的重要依據,而我的行動反過來對我的思想演進扮演重要角色。這種思想和行動之間的雙向關係成了我的哲學和人生招牌。」
總結我從索羅斯身上學到的事情,那就是我們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存在著缺陷,要幫自己打造出一個能夠接納錯誤和持續修正的系統,透過行動去探索潛在的機會,得到回饋之後,再透過思想去調整步調。接受自己並不完美的事實,就能擁有永不止息的改善動力。
.
《索羅斯談索羅斯》x2本抽書贈獎,感謝 堡壘文化
https://readingoutpost.com/soros-on-soros/
潛行狙擊每集內容 在 新新聞周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735期《新新聞》精彩內容
罷韓上場,解讀藍綠算盤
26年前擔任立委時,韓國瑜因贊成興建核四廠,曾遭反核團體提案罷免。當年雖未被罷免,但韓得到台北縣民近38萬張罷免同意票,一直是歷來罷免同意票最高紀錄。韓國瑜大概沒想到,26年後他貴為高雄市長,竟會再度面臨被罷免難關。
罷韓投票進入倒數,罷韓團體力促支持罷韓的選民出門投票,民進黨也開始配合動員;韓營及高市府則是堅守「不激化、不對立」,試圖以市政成績冷卻市民投票罷韓的情緒。
罷韓投票衍生的政治效應,牽動南台灣藍綠選票版圖消長,左右國民黨權力結構的再次重整。綠營內部也計算著如果罷韓成功,怎麼布局市長大位。
對藍營而言,韓國瑜到底會不會選黨主席更受大家關注。若韓國瑜當黨主席,對國民黨的影響會如何?韓國瑜會怎麼走他的下一步棋?而藍營黨內菁英將如何因應?
罷韓若過關,綠營派系代理市長之爭開打
地方上針對「後罷韓時代」的局勢已開始超前部署。據了解,民進黨各派系早已各自布局,尤其在地方黨部主委之戰,菊系人馬高閔琳敗給湧言會立委趙天麟之後,菊系將第二場戰爭鎖定在罷免韓國瑜過關後的代理市長。
朱立倫爭黨魁,強碰韓國瑜
雖然朱立倫仍以角逐二○二四年總統為目標,但他自從不參與黨主席補選後就陷入被邊緣化危機;明年再搶不下黨主席,爭取總統提名會更加辛苦。且萬一韓國瑜加入戰局,朱立倫、江啟臣形象相近,票源也多所重疊,兩人只怕都難敵有韓粉力挺的韓國瑜。
美中新冷戰 中國在港築「柏林圍牆」,台灣會成為西柏林?
港版國安法對香港社會的勸降、恫嚇、分化效果已然浮現。反送中運動之所以逼得北京被動招架,是因為港人團結一致,不割蓆、不分化,如今氣氛微妙轉換。
不管北京或港府怎麼解釋,許多港人相信港版國安法就是對一國兩制的否定,他們急忙地兌換外幣、學習網路「翻牆」,甚至找出過去被稱為「二等公民通行證」、過渡時期的產物──英國國民(海外)護照,人和錢都要逃出香港。
就地緣大局而言,香港自由自治能否撐住,關鍵是美國的態度與對策,而川普真的能制裁北京嗎?
在美中對抗格局下,美國印太戰略正成形,進行對中國長期圍堵。新冷戰正在形成,香港夾在美中兩霸權對峙最前線,台灣也在這條前線上。20世紀冷戰的核心是「德國問題」,而今日新冷戰的難題是「中國問題」。
而台灣面對香港情勢的改變與新冷戰的形成,要怎麼對港人伸出援手?在國際貿易經濟的競爭上,哪些產業將有機會取代「非自由香港」?台灣會成為西柏林嗎?
罷韓一旦過關,司法好戲才要開鑼
韓國瑜透過法律訴訟對付罷韓的腳步從來不曾停歇,如果他被罷免掉,提出司法訴訟的目的可能是為拖延補選時間,他可以在補選前隨時撤告,不但有機會讓他欽點的人選遷籍高雄參與補選,也可能成為他和國民黨談判時的政治籌碼。
六月六,趙天麟掌市黨部第一仗,怎麼解菊派海派矛盾?
趙天麟於五月二十九日接下民進黨高雄市黨部主委印信,掌兵符至罷韓投票日僅一周,如何部署罷韓兵棋成功達標?他說,民進黨公職很早就開始協助公民團體成立罷韓連署站、確保罷韓案成案,接下來將透過組織系統發出一百萬通簡訊或LINE全力催票。
蔡英文應戰港版國安法,劇本早寫好
中國硬推「港版國安法」,台灣如何因應此牽一髮動全身的變局?蔡英文政府是否事前掌握相關情報?兵棋推演做到什麼程度?有否規畫好如李登輝擔任總統時應戰台海危機的「十八套劇本」?
習近平讓香港變成中國反西方前線
習近平主義代表「偉大民族復興」的民粹路線,對外採取更加進取的外交政策,挑戰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對內加強對香港控制,逐步收回治權。這些動作可以統稱為「反西方的民粹主義」。香港在習近平主政年代成了「前線」。
蘇貞昌振興三倍券,唐鳳扮駭客親自封測
振興券的發放,關乎蔡英文政府紓困績效,還牽涉與前總統馬英九發消費券誰對、誰錯之爭。要贏面子,裡子也不能輸,行政院長蘇貞昌上下一把抓,還要求天才大臣唐鳳親自對系統進行封測,最終拍板發振興「三倍券」,每人花一千元可換回三千元。
花蓮民眾憂汙染反卜蜂,法規有破口中央地方互推
花蓮近期最具規模的抗爭,是反肉品大廠卜蜂集團設置養雞場。居民質疑卜蜂為降低生產成本,選擇沒有訂定自治法規的花蓮大舉進入擴場,代替在西部無法擴張養雞場的生產力。卜蜂發言人劉明哲則表示,若花蓮縣要訂定自治條例,公司願意遵守更嚴格的標準。
許宗力領軍大法官,推倒18年前通姦釋憲案
法務部挾著七成反對民意,並抬出大法官釋字五五四號,主張要不要用刑罰處罰通姦應由立法機關審酌。但十八年前的解釋不敵時代潮流,聲請釋憲的法官和鑑定學者全都力挺廢除,連司法院也直言違憲,打得法務部幾無招架之力。
遭台鋼謝裕民狙擊,友訊董娘走人
知名網通大廠友訊由兩位獨立董事召開臨時股東會,市場派取得主導權,會議進行不到半小時,就以七五.二一%通過解任現任公司派董事長胡雪等四名董事及一名獨董。這是台鋼集團謝裕民今年的第一件「狙擊」代表作。
港生籲教育部速開放入境復學,教育部準備好了嗎?
在台灣《難民法》尚未完成立法,《港澳條例》又極少發揮政治庇護功能的狀況下,港人若要循正式管道來台居留、移民,只能透過投資、創業、技術、婚姻或就學等方式,其中以就學的成本最低。教育部及各大專院校準備好了嗎?
為防中資查外資,台灣亞洲金融中心夢難圓
中國強行通過港版國安法,讓美國認為香港只是「中國一個城市」。從去年以來,香港社會與政治的動盪,對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影響甚鉅,國際資金先前就已持續撤離香港,但台灣在接收這些資金上,卻有法規稅率等先天上的問題。
助港人來台政治避難,也要防北京伺機滲透
陸委會正著手修正《港澳條例》施行細則,參考日、韓等國經驗補充政治庇護的部分,使香港人士來台庇護制度化。但中美的新冷戰態勢,台灣成了地緣政治的戰略要塞,對港人人道救援,不能不防中國藉此滲透破壞國安防衛網。
北京煮青蛙溫水變大火,港人急走資、走人與翻牆應對
去年中港政治觸發經濟不穩因素後,如何開設「離岸戶口」調走資金,或是港元換外幣,以求在財政上尋求「安穩」,成為不少香港中產的談論話題;媒體報導及網上很多移民及海外置產資訊,「走資」已成為茶餘飯後的日常話題。
川普重啟美國,明年底失業仍達一成
即使美國武漢肺炎死亡、確診人數還在攀升,經濟卻早在喧擾示威中重啟;經濟學家說,經濟復甦不像開關電燈那般容易,從谷底立刻翻身的V字型成長不可能發生。聯準會主席鮑爾說,復甦是一條漫長的路,「在今年年底前恢復過去的樣貌,不可能實現。」
書評》治療自己監獄病的光頭漢子
廖亦武稱,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洗腦監獄,以前的監獄長是毛澤東,也是祟尚暴力的變態監獄病人」,毛澤東和習近平都不知自己得了監獄病。而廖亦武記錄他人監獄病是為減輕自己的監獄病。
韓國瑜怎麼從一人救全黨走到全黨救一人
罷韓展現的民意帶給從政者很大震撼,莫不引以為戒,提醒他們從政要初心不變。罷韓這一役給政客一個教訓及警惕──不能太貪心。政治人物誠信一旦出問題就如船體破大洞,在民意潮水嚴酷檢驗下很難不覆舟。
專訪立法院長游錫堃:想為國會搬新家,助台美建交
儘管擔任國會議長是人生的意外,游錫堃以美國總統就職選在國會山莊並發表演說為目標,為提升「國會功能與地位」,拋出國會遷建案做為任內重要課題。他盛讚總統蔡英文與美國的外交關係歷來最好,「台美建交也許不那麼快,但何時要來,沒人知道。」
潛艦國造抄劍龍設計?輸出許可成謎、裝備降規
潛艦國造案進度吸引外界關切,據稱我方已買回劍龍級潛艦荷蘭原廠的設計原圖。但近日傳出台灣尚未取得最關鍵的裝備輸出許可,亦傳出有某個國家關切是否偷偷向廠商買入裝備情形。且在急推建案下,軍火商開價自兩倍起跳。
創意家副董朱良能,退役上尉變身房地產代銷達人
創意家副董朱良能原本在軍旅服務,為了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毅然決然轉換跑道,進入房地產業服務。三十年的房地產職場生涯,他自銷售第一線一步一步往上爬,靠的是客戶與長官對他的信任。而這樣的信任,源自他能看到別人的好、欣賞別人的優點。
台灣保護港人也要防第五縱隊
多次移民潮讓台灣吸引人才,提升了國際競爭力。在香港面臨生活體制與自由受到威脅時,台灣如能吸引相關人才,勢必豐富台灣社會文化。不過,在台港往來綿密、人員複雜下,也要防範「第五縱隊」滲透,啟動自身的國安機制。
各國陸續取消特殊待遇,香港將被中國內地城市趕上
儘管川普五二九宣言沒具體行為,被很多人認為軟弱,但美國取消香港特殊待遇,在觀念上香港已被視同為中國普通城市。這抹殺了香港相對內地的優勢,一個麻煩的香港和一個牢牢控制的內地城市,北京會更喜歡哪個?這是不言而喻的。
港台只是美國逗弄中國的草螟仔
美國對中態度,本就如此,不因蔡英文連任就職演講而特別緊張,也不因港版國安法就要全面開戰。美國沒有挑台灣或香港為中美的決戰點,台港是美國拿來逗弄、挑釁中國大陸的草螟仔,台港則身不由己,或許草螟仔都算不上。
「北市新東區」價量失色,投資客、自住客怎下手?
因為有「東區門戶計畫」、三鐵共構等重大建設加持,南港房市看似晴空萬里。其實對長期持有的企業、投資客而言,南港確實是塊潛力無窮的寶地;但對一般買房自住的民眾而言,南港並非熱門的購屋區域。到底南港的房子能不能買?
中美瀕臨新冷戰 美鴿派奏起棄台論?
從貿易戰、科技戰到疫情戰,在中美對峙越演越僵的同時,美國鴿派也似乎與台灣漸行漸遠。從強調交往合作、尊重核心利益、維持低盪關係到劃分勢力範圍,面對中國在東亞與世界強勢崛起,美國鴿派學者的主張不時飄散出姑息主義、孤立主義味道。
佛洛伊德之死 引爆全美反警暴怒潮
5月25日,明尼亞波利斯市警方接到報案,逮捕了一名疑用假鈔買菸的黑人男子佛洛伊德,他沒有反抗,但雙手被反銬趴地,還被白人警察單膝跪在脖子上,壓制時間長達8分46秒。呼救無效的佛洛伊德最終失去意識,送醫後宣告不治。
後備部隊是無效戰力?教召大變革
為提升後備戰力,國防部現正針對「動員組織整併」、「調整部隊類型」及「調增教召強度」等三面向進行全面檢討,且依據今年漢光三十六號演習驗證結果做調整。初步擬出「增加天數」與「加大頻率」兩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