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紅了,是該回來 #新竹南園 走走了。
在以茶湯浴洗塵後,接著我帶著相機到草地上集合,要參加的是「#人文管家深度導覽」,要導覽的當然是由台灣現代建築思想的啟蒙者 – #漢寶德教授 規劃設計的南園。很幸運的,負責這場導覽的管家,是從聯合報員工休假中心時期就在這的一位原住民長者,彷彿前朝遺老,一景一物、信手捻來都是數不盡的君王軼事...
從兩百多歲的台灣原生種小葉紫檀,講到配合當時聯合報發行人王惕吾八字所設計的建築裝飾元素。來到高處涼亭向層疊山巒望去,看得不只是秀麗風景,原來這裡也是風水寶地。
我貪圖著正美的光線打在這一步一景的園林裡,手上的 50mm 與 135 mm 兩顆蔡司定焦鏡輪著換上拍攝,多按幾下快門,一不小心又再脫隊,快步再跟上,多聽幾句管家說著關於這裡的故事也算賺到。若跟我一樣喜歡攝影,來南園,肯定會拍得過癮!
The One南園人文客棧
Zeiss Consumer Products Taiwan #台灣蔡司大使
📷 Zeiss Milvus 50mm f1.4、Zeiss Milvus 135mm f2.0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漢寶德教授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種不接受環境,而要改變環境的動物】
1.
從小到大,在各種論述中,『人是萬物之靈』是我們最常看到的話之一。而到底靈在哪裡,也是百家齊鳴,各有不同的角度。
現在,且看這一位是怎麼說的:
『在天地間......動物與環境之適應如同齒輪之相契合。冬眠的刺蝟等到春天再行新陳代謝,而回到生命中。蜂鳥拍擊著空氣,把針樣尖的嘴伸到花蕊中去。......地鼠鑽洞,好像有人把牠設計成機械往復的零件一樣。.....
『但是自然— 生物的演化— 並沒有把人類配合到某一特定的環境中。......他的生存裝備粗陋;然而.....卻給了他一個適合一切環境的裝備。在成千成萬的動物中,爬的、飛的、行走的、游泳的,只有人不為環境所侷限。他的想像力,推理的能力,他情感的敏銳度及堅韌度,使他不接受環境,而要改變環境。而人類世代以來再造環境的一連串發明,是另一種演化— 不是生物的,而是文化的。我把這一系列的光榮文化的頂點稱為「文明的躍昇」。』
這段話出現在布羅諾斯基(Jacob Bronowski, 1908-1974)為《文明的躍昇》寫的第一章開頭處。身兼數學家與科學史家身分的布羅諾斯基所寫的這本書,被譽為「洋溢著魔術般的詩意」,其來有自。
2.
很多事物,都是不受時間所限制,歷久彌新。
1968年,史丹利.庫布利克和亞瑟.克拉克所合作的《2001太空漫遊》,即使在53年之後的今天再看,也要驚嘆。
同樣的,成書於1973年的《文明的躍昇》,在48年後重讀,也是如此。這本書的起源,是遠早在國家地理雜誌頻道、Discovery 頻道,各種其他科學新知頻道出現之前,由BBC製作的十三集電視紀錄片。布羅諾斯基親自撰寫劇本、擔任旁白,在紀錄片播出之後,再整理成書,而為其後不計其數的科普書拉開序幕,也立下里程碑。
今天重讀這本書,仍然被其氣派所震懾。
書有各種吸引人的可能:有的是嚴謹,有的是深厚,有的是有趣,有的是豐富,有的是脈絡清楚,有的是縱橫跳躍,有的是周全,有的是犀利,有的是簡明易懂,有的是令人回味.......
而真正的氣派是:能統攝這一切,並且了無斧鑿㾗跡。
說來像是不可能的事,但有的書就能做到。
《文明的躍昇》正是其一。這是一本上下古今,透過從科學到藝術到社會的多面向角度,解說人類如何開發自己多方面天才的歷史。「我要把他的思想,特別在科學上的思想,連到人類獨稟的天賦的來源上。.......人之成長乃因發覺了自己天賦的完整,他的天才與官能,在此過程中他所創造的,是他了解自然,了解自我的階段中所留下的紀念碑──就是詩人葉慈所說的『不會蒼老的智力紀念碑』。」
而這是一本只有三百來頁,可以在床上像小說般拿起閱讀,一拿起就放不下手的書。
當年建築大師漢寶德讀了之後,會親自執筆翻譯介紹給國人,他在當時的感受可以體會。而漢寶德教授本身的學養,也讓他執筆的這個譯本不只轟傳當時,在今天也熠熠生輝。
3.
這個星期天,3月21日下午3點,我們邀請謝佩霓來談《文明的躍昇》。
之前,和佩霓聊天的時候,聽她說當年在魯汶大學畢業之後,正當在歐洲有很好的事業發展之際,卻在1997年選擇了回臺灣,不由得好奇問她為什麼做這個決定。
謝佩霓說:「為了漢寶德老師。」
那時正是漢寶德忙於臺南藝術大學創校的時期,期許佩霓把歐洲的人文精神帶回來,她也就同意了。
現在由佩霓來談漢寶德教授翻譯的這本名著,精彩可期。
時間|3月21日(日)15:00-16:30
地點| image3非常圖像空間
講者| 謝佩霓 (Peini Beatrice Hsieh) (策展人、藝評人)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Q7eLL9
付費活動,講座當天可全額折抵《文明的躍昇》書籍消費。
《文明的躍昇》
博客來 https://bit.ly/3s4UVI8
誠 品 https://bit.ly/3dt6ipg
金石堂 http://bit.ly/3aymYtJ
讀 冊 http://bit.ly/3k0cMxc
大 塊 https://bit.ly/3pzFJRM
漢寶德教授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圖像裡的時空旅行和周末的活動】
前天我的貼文把時間說錯,是3月13日星期六下午2點,在image3非常圖像空間為大家導覽3月份的主題:「圖像裡的時空旅行」。
《萬物宇宙史 :創世》Alpha 是首要重點。這是漫畫界最高榮譽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大膽創新獎」得主延斯・哈德如同電影般的宇宙進化啟示錄。
《樹之書》作者的新書《圓之書》,是圓圈的百科全書,用圓圈貫穿建築、都市規劃、設計、時尚、科技、宗教、天文、物理,探究「圖像和資訊傳達」的人必讀!
奈良美智的特展在台北開展,同時我們重新出版這位藝術家唯一的自傳性質,對世界深情告白的書——《小星星通信》。
《動物腥球頻道》,是鎖定動物啪啪啪的主題。
這是「 小高潮色計事務所」主理人色長,在疫情時代,化身成為人類腦袋的「按摩濕」。
有漢寶德教授留傳下來的翻譯名作《文明的躍昇》The Ascent of Man,是詩意的博學者布羅諾斯基的巨著,我們重新排版校訂後出版。如果搭配著《萬物宇宙史 :創世》一起讀,是絕配。
此外,有《極地探險家的美好生活祕密》,瑞典探險家厄凌‧卡格,再度反思現代生活的死角,在冒險與日常之間進行再校正。
順便把周六和周日兩天的三場活動資訊一起貼:
▋ 圖像裡的時空旅行
時 間|2021年3月13日(六)14:00
地 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5F image3 非常圖像空間
講 者|郝明義
報名連結|https://bit.ly/2Nx0QXK
▋ 漫畫大叔歸來!鐵男孩強勢出擊
時 間|2021年3月13日(六)15:00
地 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5F image3 非常圖像空間
講 者|麥人杰 X 黃健和
報名連結|https://bit.ly/3rIlumF
▋ 色色出擊!《動物腥球圖鑑》新書分享會
時間|2021/3/14(日)15:00-16:30
地點|image3非常圖像空間(台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5樓)
講者|小高潮事務所主理人-色長(本書作者)
費用|199元/人
報名| http://bit.ly/3c95W4Z
✵ 此活動為付費活動,敬請預先網路報名,線上付款,
漢寶德教授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漢寶德教授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今(29)日立法委員林佳龍參加教委會舉辦的「大故宮公聽會」。林佳龍表示,從必要性、可行性,故宮都提不出針對立委的質疑。大故宮計劃就是一個大問題,建了會成為國家的大災難。
林佳龍表示,大故宮計畫預算一變再變,形同兒戲。林佳龍質疑,大故宮計畫規劃建築師劉培森,早在民國87年就幫故宮編列第五期擴建工程,工程規模與目前大故宮計畫幾乎一致,僅文創園區部份有,當時劉培森建築師幫故宮編列經費僅有34億,事隔15年後借屍還魂,經費暴增為10倍高達340億,很明顯的這個大故宮計畫內部隱含太多不合理的狀況。
大故宮計畫從提出到經過立法院審查,經費從320億到220億,自籌款從257億到164億,藝文園區從50億到20億,經費數據立基何在?擴建有沒有必要?原地擴建可不可行?一年來故宮從沒有正視解決回答立院的質疑,從工程面、財務面及後續營運面經不起考驗,立委也評為是空包彈!
林佳龍指出,大故宮計畫根本行政院還沒核定通過 ,故宮已經偷跑 ,先行逐年編列320億預算,並在102年編列1億8千萬元環境改善工程費。對於如此重大的國家計畫,尚未核定,林佳龍認為故宮已經發包1500萬做先前規劃,且先前計畫採購公報顯示 只有一家廠商有興趣,評審委員11位,其中故宮內部非工程建築專業的委員就超過6位,過程啟人疑竇。
林佳龍說,101年九月已經先行將長達10年的大故宮總顧問服務標案發包給台灣世曦公司,原公告發包預算為7.9億,最後以6.3億決標,這個費用是採用總計畫320億去估算,招標書 中故宮與台灣世曦的費用「施工前服務」1.8億總包價法是固定費用,「細部設計審查服務」與「施工中服務」採工程費1.25%百分比法計價及「辦理系統驗證語認證及其他」才採實作方式給付費用。他質疑,這根本就是固定費用,是以320億去估算,未來不管工程規模變為多少 ,故宮給台灣世曦的費用就是固定!
自然災害是各界對大故宮計畫最大的擔憂。劉格非教授進行「極端降雨事件下之災害潛勢分析」成果,在沒有興建大故宮的情況下,故宮院區內不同地點分別有可能產生邊坡滑動、落石、淹水與土石流等的災害。林佳龍指出,劉教授在公聽會上說,「若是」情況不嚴重,「往往」採取工程方式就可以確保安全,「若是」台北市政府與故宮合作,工程上是可以避免「大部分」災害,以上是沒建大故宮時的地區的健康檢查,已有這麼多條件假設,難道劉格非的研究是建了大故宮後地質的保證嗎?
林佳龍也提出,劉格非教授的評估僅考量雨量情形,大自然中的地震問題,劉格非的報告完全沒有提及,試問,當大地震來臨時,故宮所有館舍安全性如何?
林佳龍提出質疑,大故宮計畫編列的隔震費用,遠遠超過一般市價行情,況且大家都知道隔震僅能隔除部份水平地震加速度,但現在的地震不僅有水平地震加速度,往往垂直地震加速度不比水平地震加速度小,甚至還有複合型的扭曲地震加速度,這些都是隔震所無法解決的問題。
林佳龍指出,在故宮南院的選址過程 ,故宮對全國各縣市開出的必要條件 ,就明白告知不准有土石流、山崩、淹水、斷層等條件,現在故宮外雙溪正館這些災害都有 ,故宮明知這些風險是人力無法克服的天災 ,卻不另尋更加地點興建安全的故宮 ?漢寶德教授都在會議中提過,大故宮最好的方案就是到別處去建!
故宮所在的山坡地帶,過去被列為山坡地保護區,20年前新光吳家申請緊鄰故宮作為1050坪的建築開發案,該案件已經送市府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將近20年,迄今台北市政府仍舊以山坡地不准開發不通過環評為理由,不同意其開發。林佳龍在公聽會提出,大故宮將在院區增建8萬500坪面積,為什麼要允許平面體積超過新光建案(1050坪的建築開發案)的80倍、體積更甚超過百倍的「大故宮」擴建?這次的環境影響評估審查要做幾年?為什麼環評還沒過就要編列預算做這個做那個?
漢寶德教授 在 漢寶德教授:東西建築十講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Share your videos with friends, family, and the world. ... <看更多>
漢寶德教授 在 【懷念漢寶德老師】 一生關心臺灣建築、文化 - فيسبوك 的推薦與評價
【懷念漢寶德老師】 一生關心臺灣建築、文化、教育的臺灣導師漢寶德,於本月20日因病辭世,享壽80歲。 為了感念、感謝漢寶德老師,講義於近期將陸續分享曾與老師進行的 ... ... <看更多>
漢寶德教授 在 [心得] 台灣建築界的祖師爺—漢寶德- 看板chjh88_303 的推薦與評價
PS:以下是我一位同學出給我的功課,因為她說我對台灣建築藝術實在懂太少
逼我查資料做功課=.= 下面是我找到的東西,分享給有興趣的同好
有許多人常在批評說台灣現代的都市建築「很醜」,可是很少人知道醜在哪裡,或是哪裡
出了問題,但是漢寶德先生在【漢寶德談美】這本書中,就直接明講這是因為「未受張開
眼睛的訓練」。
漢寶德,1934年生,成大建築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及普林大學碩士學位,曾任東海大學
建築系主任及講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
。漢寶德先生是二十世紀後半,引領台灣現代建築思潮的主要舵手,促使本地建築從戰後
的日本粗獷主義與中國宮殿式建築的桎梏中解脫,接軌國際現代建築的潮流。
漢寶德先生被譽為現代台灣建築界的教父、祖師爺,他設計過許多台灣知名的建築,融合
傳統中國式風貌於現代中,漢寶德主張「建築應該要和人的呼吸合為一體」;此外,現在
台灣許多著名的建築師,如黃永洪、姚仁祿、姚仁喜兄弟、登琨豔、古蹟專家李乾朗、台
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等人,都是漢寶德的得意門生。
漢寶德的一生,除了以建築為己任,思考建築與人文的關係外,為了普及科學教育,他花
了12年的時間籌設完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並擔任首任館長,以創新規劃與深厚學
養,將科博館經營成最具吸引力的博物館。
本集除了邀請漢寶德先生現身說法外,另外將帶領觀眾一窺漢教授聞名的收藏,看看美如
何融入現實生活之中。
【關於建築以外的事情】
蔡:如果我們純粹把漢寶德先生當成是一位建築師的話,那你在書裡面也可以找得到跟建
築有關的著作,比方說像他「寫給青年建築師的信」,或者是把他的建築作品直接蒐集成
的一本叫做「築夢者」作品集;可是實際上你如果注意漢寶德其它著作的話,會發現他關
切建築以外的事情也很多,當中有一些幾十年來並沒有改變,比方說你如果讀漢寶德先生
著作裡面說:「台北是一個很醜的都市」,一直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是經常在媒體上面看
到票選台灣或者台北長得最醜的一個建築物,這幾十年下來你覺得台灣有變好看一點嗎?
漢寶德(以下簡稱漢):還是沒有!我認為台灣是在改變,也是在改變得比較好看一點,這
一點我不能否認大家的努力,因為這是建築,一方面建築是水準稍微有所提升,那麼另一
方面呢,各方面的財富已經到達一個水準,慢慢大家都考慮到美觀,這是緩慢地成長的情
況;可是我為什麼還是要談美學,因為我覺得以全世界來比,我們在進步,大家都在進步
,我的感覺是我們好像太慢了,何況我們本來就是落後的,像這樣子慢慢去磨,不知道能
磨到哪一天,才會真正磨出一個水準出來,所以我還是覺得應該提倡…公共建設是政治性
的決定,換句話說,一個在權力上的人,他們本身美感修養如何,這是個很大的問題,社
會大眾對他們的要求如何,這是另外一個大的問題,如果這個根本不改變的話,很困難的
!
【漢寶德談美】
蔡:如果我們現在到書店裡面去找中文談跟「美」有關的書,找到的類型會五花八門,你
可能以為你找到的是要談想要學的東西,可是結果翻開書裡面似乎又找不到你要學的東西
,像我手上拿的這一本「漢寶德先生談美」,他裡面也提到說過去中文裡面的美學教育者
,他們所講求的這個「美」其實是很混亂的,比方說您提到像朱光潛先生這一類的美學教
育者,跟您所相信的美學教育還是有差距的,所以一直到現在,如果要叫你選的話,你其
實選不出什麼中文書是好的教科書?
漢:我是覺得美學是一件事情,美是一件事情,我曾經寫了一篇文章說美學不是美,美學
是討論什麼是美,這個你有你的意見、我有我的意見、哲學家們各有各的看法,美學是哲
學的一部分,所以不同哲學背景的人,他對美學有不同的看法,吵來吵去~~這吵架吵得很
熱鬧,可以產生很多博士論文,但對我們社會大眾沒用!!我覺得今天真正要從事大眾美
學,使我們國家整個美感教育提升,就回到本源只談這個「美」字,不要東扯西扯,弄得
非常玄虛、非常了不起,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美就是美!人人都懂得美!美是生而
有之的一種能力,問題看我們怎麼樣培養它,怎麼把它變成一個生活的原則,這是我的看
法。所以回到根本,不要談那些玄虛的事情、虛無飄渺的東西,中國的學者大部分是從文
學的角度談美,因為過去最重要的藝術是文學,它不是美術,文學家談「美」很自然地談
到「美」的層級,談得有點虛無飄渺…這樣一種藝術,不是落實在生活裡,不是說他們談
對不對的問題,一時之間沒有辦法落實,所以它就達不到真正的「美」的目的。
蔡:所以像你的建築專業背景,那一種接觸「美」的方法是比較落實的,對不對?
漢:原因很單純,為什麼「美」...西洋人看「美」跟東方人看「美」是不一樣的,西洋
人看的那個「美」,是很根本的「美」,東方人因為中國文化背景的「美」,談得有點玄
虛,我在書上有一篇文章畫了個圈圈「美的核心」,美的邊緣一層一層的,中國人談美是
談外緣的美,不肯談核心美,不是我們看不懂,是不肯!為什麼?我們覺得美是可怕的東
西,中國文化不讓人接觸美的東西,不讓人接觸太美的聲音,不讓人接觸太美的女孩子,
因為恐怕你會墮落,當「美」這樣看,就避談這東西;所以我們中國人沒有人體畫?因為
他怕畫得太美會蠱惑人心,反過來說西洋談美,它很基本,他覺得美就是美,把它呈現出
來,把「美」看得很神聖,所以西洋一開始尤其是古希臘,人體是裸體,裸體它是美,大
家喜歡給你看讓你欣賞,但是沒有邪念。從根本上談「美」,也許在很高傲的很玄虛的「
美」上面,他們要跟我們學習,但基礎的「美」上,我們跟他們學習,因為他們有這樣的
美,所以他們的建築從兩、三千年來就討論建築的美,已經把建築這些東西當作美的基礎
。
【分成兩個方向的漢寶德著作】
蔡:如果我們看漢寶德先生的著作,大體上可以看出兩個方向,一個方向他基於做為一個
有使命感,希望促成大眾美育的一個寫書人,他會提醒大家,或者是提醒年輕的建築師,
提醒一般的民眾,美在生活裡面應該扮演的角色;另外一類的書,他開始描述他自己的生
活,包括他的回憶錄,或者是他自己收藏了一些文物,在文物裡面所體認到的美跟人類過
去文明的關係,那些書讀起來我就覺得很有趣,如果正在看電視的你,是跟漢寶德先生一
樣,對美有很大的講究,可是住在台灣這樣一個其實普遍上對美沒有什麼感覺很麻痺的地
方的話,到底要如何自處。我在看漢寶德老師寫古物的書裡面,請問是不是因為大環境比
較醜,所以你自己就收藏很多來把自己環繞在美的東西裡面?是一個在台灣生存的方法嗎
?
漢:這個也不是大環境醜不醜的問題,我會喜歡這些東西,因為現在人的生活總是有一些
休閒時間,休閒時間你是準備把它投入在什麼地方上呢,是自己尋找一個自己的愛好…我
找到的愛好,只是古文物通常就是太貴了,可是也有便宜的,價錢高低跟美感高低不是一
定的,並不是有錢人買到的東西,一定是最好、最美的,最貴不一定是最美,我們這個沒
錢的人,也不能說沒錢--錢不夠的人,我們也可以玩古代的文物,可以從美感跟文化意義
上來享受收藏,我覺得也蠻有趣味的一件事情,所以我這幾十年來,偶爾買點東西玩一玩
,朋友們說這能不能跟讀者們分享一下,所以我就開始寫這種文章介紹,很淺顯的介紹一
下。
蔡:一般台灣對於古董的報導,很多時候不免會偏向價錢的部分,就是哪一個古董賣到了
多麼驚人的價格,實際上造成了一般民眾會誤以為說只要有年份的東西都很昂貴,有的時
候一個宋朝的碗可能幾百塊錢、幾千塊錢也買得到,不一定要非常地貴,只不過它不是皇
家用的考究東西,是一般老百姓用的廚房裡面東西而已,我看漢寶德先生的文章好像覺得
說這些比較樸素的生活裡的東西,你覺得比較美?勝過那一些皇家弄得金碧輝煌的東西?
漢:這當然是不一定,皇家有的是非常美,可是不一定美,民間東西有時候從一個不同的
眼光來看,你會覺得它非常地高雅,可是當這個時代過去了,使用的人跟使用的功能已經
消失了,這個時候再放到你面前,用純粹形式美的眼光來看它,可以欣賞到它真正的美感
。
蔡:所以如果是一個裝泡菜的罐子,不管它的功能,看它那個罐子的線條...今天不客氣
講,像拿到唐宋一件東西,我們真的不曉得它是做什麼的,或許都叫做容器,大部分不知
道這個壺是茶壺還是酒壺,因為那個壺已經不在那個環境之下再使用了,它反倒變成一個
很有趣的一個遊戲,一個思想的遊戲,一種純粹作一些文化的詮釋,是很有趣的事情,這
時你就可以跳出用途、想法,也跳出這個人是窮人還是富人用的東西,那開始純粹就看它
的形式,欣賞它的美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4.104.4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