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潑 島嶼無風帶 🇰🇷🇰🇵🇪🇸🇺🇸🇫🇷畢卡索的『韓戰禁忌』?】
#周末回顧:你有看過主圖這張畫嗎?這是大師畢卡索(Pablo Picasso)在1951年完成的《韓國大屠殺》。在冷戰時期,此作曾是南韓與西方自由世界「封殺」的「禁忌之作」。但在70年後的這個星期,這幅大師名作即將首次登陸韓半島、第一次在南韓首爾文化中心「藝術殿堂」公開出展——但《韓國大屠殺》與韓國本土的初次相會,卻也引發了許多幽微不堪的討論與回應。
.
《韓國大屠殺》是畢卡索生涯的「三大反戰名畫」之一,目前藏於巴黎畢卡索美術館。儘管無論在藝術技巧與公眾知名度上,《韓國大屠殺》的評價都不比兩幅前作——《格爾尼卡》(1937年,西班牙內戰,法西斯空軍對巴斯克小鎮的地毯轟炸,現藏於馬德里索菲亞王后美術館)與《納骨堂》(1945年,二次大戰,涉指納粹發動的種族滅絕大屠殺,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但就政治爭議而言,它卻是畢卡索戰後生涯的「問題名作」。
.
畢卡索的這幅作品,發表於1951年1月。由於半年前,韓戰才剛在朝鮮半島開打,短短6個月之內局勢就經歷了北韓入侵、漢城淪陷、仁川登陸、攻克平壤、中國參戰....等一系列戲劇化發展,因此畢卡索也將這幅畫命名為《韓國大屠殺》。
.
在這幅畫中,一群男性的武裝士兵,身著中世紀的歐洲鎧甲與刀劍,高舉著科技槍砲,瞄準著一旁赤身裸體的絕望婦孺——這幅「處決畫面」的構圖,也被認為是畢卡索對兩幅戰爭名畫,西班牙巨星哥雅(Francisco Goya《1808年5月3日》)與法國印象派大師馬奈(Édouard Manet,《處決馬西米連諾皇帝》)的致敬。
.
但大師的命名與作品續敘述,卻讓眾人感到極度困惑與困擾,因為與《格爾尼卡》的狀態不同,除了強調「反戰爭」之外,畢卡索並沒有進一步解釋這幅畫的意志背景。誰是殺人者?誰是被殺者?主動被動的腳色模糊,放在當代仍在廝殺進行式的「即時戰爭」背景中,也成為各自表述的東西大亂鬥。
.
一般認為——或者說「過去的南韓」如此解釋——畢卡索在《韓國大屠殺》裡的批評對象,應是美國與南韓的「自由盟軍」。因為在韓戰初期,南韓軍隊與美軍確實曾爆發多次爭議的平民屠殺慘案,像是南韓軍隊以清共為名殺死恐達20萬人的「保導聯盟虐殺事件」與「12月大屠殺」;或者是美軍部隊因無法辨識敵我,而無差別射殺南逃難民的「老斤里良民虐殺事件」。
.
更何況因為西班牙內戰緣故同情國際左翼的畢卡索,在1940年代就加入了法國共產黨——儘管身邊親友總私下認為畢卡索對於共產黨的支持,是情緒大過於理性(畢竟在西班牙內戰中,蘇聯是對抗佛朗哥軍團出力最大也實際馳援的國家),他本不理解、也沒有意願理解馬列主義——但畢卡索對於共產黨、蘇聯的支持,在藝壇中仍頗為知名。
.
於是,業界也傳出了許多謠言,懷疑這幅「韓戰作品」,是法共私下邀畫畢卡索的「政治業配」。而冷戰中的美國與南韓,也因此大力抨擊這幅「赤匪文宣」,封殺這幅畫作的展示與曝光討論——甚至直到70年後的今天,南韓方的策展單位,在展覽開始前還不斷接到抗議電話,痛罵主辦方:「展出這種共匪宣傳的汙名之作,是不是敵我不分!你們還算是韓國人嗎?」
.
但事實上,《韓國大屠殺》這幅作品,除了作者親下的「畫作標題」外,圖像之中並沒有很明確的韓國暗示。畫作當中,殺人的行刑軍隊,身著歐式鎧甲與未來兵器;被殺的裸體婦孺與綠色山河,也幾乎沒有東方特色與韓文化符號(畢卡索也不曾造訪韓半島,或展露出任何興趣)——正也因此,這幅畫當時也廣受法國共產黨的主力批鬥,譴責畢卡索的作品:「迴避了真相的控訴...沒有正面凸顯出『西方侵略』暴行事實。」
.
不過對於左右兩派的種種不待見,畢卡索本人倒是不以為然,他不特別宣傳這幅作品,也不特別解釋他的創作理念,只曾在輕描淡寫的表示:「《韓戰大屠殺》並無意指控誰、或在任何一方選邊站...如果說我的作品有立場,那即是絕對的反戰,我為人類宣傳、我只站在人類這一邊。」
.
然而時過境遷,儘管南北韓於法律上仍持續處於「戰爭狀態」。但在本次的畢卡索首爾大展中,大部分的韓國媒體與民眾,卻仍對「大師真跡」的來訪感到興致昂然,而對於《韓國大屠殺》這一爭議作品首度在韓國出展,更多也有種「我們的苦難歷史,曾是被大師筆觸所紀錄與看見」的微妙亢奮。
.
但在戰爭中誰雙手沾滿了鮮血?誰掩蓋了記憶?誰算是好人?或誰不是壞人?歷史的許多AB面卻也留下了許多刻意被遺忘的記憶——這正也是本篇回顧文章中,當時所提到的討論與反思之一。
.
#名畫的故事 #MasacreEnCorea #韓戰 #歷史 #轉型正義 #美國 #蘇聯 #南韓 #北韓 #畢卡索 #PabloPicasso #藝術 #한국에서의학살
漢城淪陷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歷史上的今天 vs 推薦電影】1950-SEPTEMBER-15
仁川登陸 Battle of Inchon /《代號:鐵鉻行動》Operation Chromite, 2016
.
【韓戰】Korean War, 1950 ~ 1953
.
一般而言,韓戰自朝鮮軍於1950年6月25日向南進攻起算,至1953年7月27日,參戰方簽屬停戰協議止。因交戰方未有和平協議,法理上韓戰仍持續進行中。
.
這場戰爭可謂冷戰期間的一場「熱戰」:朝鮮首先以反侵略為由越過北緯38度線向南進攻,兩個月後漢城淪陷(今首爾),直至八月,南韓在美軍的協助下建立「釜山環型防禦圈」,戰況十分危急。美軍為了挽救頹勢,因此展開「仁川登陸」行動。
.
.
【鐵鉻行動】Operation Chromite
.
仁川登陸是由麥克阿瑟在韓戰爆發後視察戰場後提出的大膽構想;麥克阿瑟認為,缺乏機動性與現代化裝備的南韓軍,並無法直接與人數眾多的朝鮮軍正面對決,因此希望透過在漢城附近的仁川實施登陸,切斷朝鮮軍補給線,以舒緩在南方被包圍的釜山防禦圈。
.
這項龐大的兩棲登陸行動,麥克阿瑟動用了7萬5千名兩棲部隊官兵,於1950年9月15日上午開始登陸,並利用裝甲車協同陸戰隊員進攻,突破防線建立灘頭堡。
.
.
【第二次漢城戰役】Second Battle of Seoul
.
鐵鉻行動作戰在五天內成功將大量軍用物資運補上仁川港口與金浦機場;但預計緊接著奪回首都漢城的行動卻相對緩慢,讓朝鮮人民軍有了充分準備。
.
9月22日聯合國軍向漢城發動進攻,與朝鮮人民軍的T-34戰車中隊在漢城市區內發生激戰。漢城於三天後,在美軍的奧援下成功被聯合國軍收復;而在南方的釜山防禦圈也配合仁川登陸發動反攻,朝鮮人民軍開始往北撤退,仁川登陸戰才正式告一段落。
.
.
【推薦電影】
《代號:鐵鉻行動》Operation Chromite, 2016
導演 李宰漢
主演 李政宰、李凡秀、連恩尼遜
產地 美國、韓國
以仁川登陸戰為背景,故事聚焦在麥克阿瑟指揮下的南韓情報小組,奉命前往仁川蒐集登陸作戰所需的情報,並在敵後進行危險任務。
.
這項代號為X-ray的秘密行動確有其事,但電影裡的人名皆為虛構;事實上小組成員多半為美國CIA與軍事情報局所組成的游擊隊,並非以南韓士兵為主,電影在某方面為了戲劇張力有誇大之嫌。
.
.
【誰比較像麥克阿瑟?】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可說是美軍史上最偉大的五星上將之一,也被許多美國人民視為戰爭英雄;有不少好萊塢明星扮演過麥帥,包括在《日落真相》中的湯米李瓊斯,以及在《代號:鐵鉻行動》中的連恩尼遜。你覺得誰最像?
.
.
.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
.
**************
歡迎加入【 有梗電影俱樂部 】臉書社團,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需回答問題審核)
.
也別忘了按讚追蹤更多不同平台內容唷!
📣 PODCAST: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YouTube:http://pcse.pw/9ZNYT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
#電影 #歷史 #點評 #影評 #知識 #解析 #movie #history #歷史上的今天 #韓戰 #koreanwar #operationchromite #鐵鉻行動 #麥克阿瑟 #麥帥 #仁川登陸 #代號鐵鉻行動 #韓國
漢城淪陷 在 黃欽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重溫歷史,是為了讓我們從過去的歷史中解放
815韓國獨立紀念日:重溫歷史,是希望從歷史中解放
1948年的8月15日,大韓民國成立,韓國宣佈這一天是獨立紀念日,也是韓國最重要的國定節日。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韓戰,短短三天,漢城淪陷,北韓部隊幾乎席捲整個朝鮮半島。同年的10月19日,韓國第一師的部隊在仁川登陸之後反攻進入平壤,中國解放軍參戰,韓半島兵連禍結,不得安寧。
當年韓戰爆發時,第一個挨打的韓國部隊是駐紮在坡州的第一師,坡州在38度線旁,也是現在LGD面板廠、韓國文創產業中心,以及日月光接收Motorola封測廠的所在地。當年駐守坡州的第一師師長叫白善燁,平壤人,南北韓分裂之後逃到南韓光州練兵,被李承晚徵召駐守前線。倉促成軍的白善燁師撐不到一天就敗走,首都三天淪陷,這是韓國人最深沈的痛,老一代韓國人應該記憶猶新。我讀過「白善燁將軍回憶錄」,可以感受一個小國大將軍的無奈!
在大國勢力的權力分配下,北朝鮮依舊存在,並且成為東西方角力,以及中美G2對決時的籌碼。1992年,中韓建交,北朝鮮覺得被拋棄,轉身發展核武,試圖在大國角力的過程中,尋找自己的定位與價值,導致有今天的金正恩飛彈事件。歷史告訴我們,所有的政治人物追求的不一定是歷史定位,而是面對當時情境的權宜之計。
我們重溫歷史,不是為了重複歷史,而是希望從歷史中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