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媽的孩子真是寶(文末有奶奶的牛奶魚湯做法)
每次我回家,蘿老媽數十年如一日的習慣就是都要預先規劃好明日菜單,好提前做好採購計劃。也就是說我才在吃今天的晚餐,他已經問到明天的晚餐去了。
住在漁村的好處是,餐餐都有新鮮的海鮮可以吃,蘿老媽說我的愛吃痣特別厲害,自從那個他習慣買魚的老漁夫生病之後,很久都沒有讓他喜歡的漁獲可買,但今天,就讓他買到了新鮮的海魚可煮牛奶魚湯(不是加牛奶是因為煮出來的湯頭顏色如牛奶般乳白)
所以今天的晚餐餐桌有我從小喝到大喝不膩的牛奶魚湯、加了萬用蒜油的燙地瓜葉、神器烤的虱目魚肚和黑豬肉香腸,還有甜到像泡過糖水的水果玉米......這些看似家常但卻是瑞典每次回台必吃的料理(然後視訊的時候小志先生報告今天小孩煮了什麼給他吃,果然是有媽的孩子就是寶,明明有人信誓旦旦的說要練廚藝的呀)
明天,你們猜蘿老媽會不會上松板豬和蚵仔煎.....
主婦神助手燒烤神器可見詳細介紹:http://lorina.pixnet.net/blog/post/48209619
下單連結:https://meim.ai/f340e3
明天就結團了喔!
蘿奶奶的超營養牛奶魚湯做法在這裡:https://lorina.pixnet.net/blog/post/31782242-第一週月子料理~dha牛奶魚湯
漁夫先生菜單 在 Joyce 食尚樂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週末前送上食記^_^ 問翻的 200元的 #匈牙利紅酒牛肉歐姆蛋包飯 是這間的,問翻的 #現烤比利時鬆餅 也是這間的,再次爆文的 #法式脆皮吐司 又是這間低調咖啡廳的😱😱😱😱😱 一見鍾情後,我們們與 小Connie愛夢遊造訪了幾次,陸陸續續攻佔完我們想品嘗的菜色, 豐富菜單,用料實在又平價👍👍 不論是義大利麵或是燉飯口味上的細膩度絲毫不馬虎❤️❤️ 現烤的比利時鬆餅和法式吐司讓我們念念不忘,多樣化的飲品選單各款都非常到位,咖啡、奶茶、蘇打、 #英國唐寧茶、啤酒等,正餐或下午茶時段,每次前來都有相當好的美味印象❤️❤️❤️ 餐點好,環境舒適,氣氛溫馨,服務貼心還 #不收服務費, #低消門檻低又不限用餐時間 ,#有wifi, #全時段供餐,若能繼續維持好品質絕對是間讓人有歸屬感的好餐廳😘😘 推薦給大家囉♥ JoyceWu。詳細食記👉
http://joycewu1120.pixnet.net/blog/post/206026723
💃特別推薦💃
(甜)
#現烤比利時鬆餅
#法式脆皮吐司(甜)
#巧克力先生
(鹹)
#匈牙利紅酒牛肉歐姆蛋包飯
#泡菜松阪豬義大利麵
#漁夫出海捕魚去燉飯 (晚餐限定)
#牛肝菌菇燉飯佐水波蛋(晚餐限定)
Cafe Fondue訪度咖啡
💃💃💃💃💃💃
#全時段供餐
#低消門檻低
#有優惠套餐
#不收服務費
#不限時
#有wifi
漁夫先生菜單 在 Mi Cazuela 移動的鍋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鍋子裡的秘魯 - ik 食物盒裡的派對 ]
今年八月即將移動前往秘魯南部之前,作為告別利馬美食的最後一站,我們選擇回到 “ ik ” ,再次回味那屬於利馬的秘魯味道。
於是 “ik” 成了我們在秘魯唯一造訪兩次的餐廳。美味的料理,細膩的故事,美好的一切。
「高級餐廳的社會責任」
對於某些人來說,品嚐昂貴的食物是種奢侈的享受。這樣的話聽在以追求美食為人生目標的我來說,幾乎是不可置信。然而我們也應該試著理解這種論調的背後意義。如果所謂的「昂貴」指的是追求珍稀食材的滿足,那麼我會同意「奢華的享受」不等於「美食的品味」。但如果那是一間充滿故事和想法的高級餐廳,或許我們應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
當然我不是說一餐要價上千台幣的料理不貴,相反的每一次的品嚐對我而言都是不小的負擔。然而當我漸漸 “吃懂” 某些俱有強烈使命的高級餐廳所代表的社會意義,我更明白了他們存在的必要性。
就拿南美洲的美食指標大國秘魯來說,“秘魯菜” 的復興和風潮使得國內標榜 “秘魯味” 的餐廳如雨後春筍般地遍地開張。這樣的飲食現象對於國家整體料理水準的提升的確值得讚賞。然而許多古老食材和烹調方式卻在新時代裡一波波的求新求變中逐漸流失,關於文明古國長久歷史脈絡下的飲食文化,也因而有失傳的風險。
高級餐廳所擁有的資金與人才優勢,使得單單一間餐廳也能成為食材資料庫。加上主廚的創意,過往美好的飲食經驗更得以在現代重新詮釋。這也是我獨鍾 “Central”,“Astrid y Gaston” 和 “ik”的原因。從他們的料理我看見的不是這一季要以什麼稀有食材或噱頭征服客人味蕾,吸引媒體吹捧。而是真正追求料理源頭再創新的使命感。
對我而言,一道料理如同一首曲子,一幅畫作,也是藝術表現的一種。「過去的味道」或許無法完全複製,但美好的用餐回憶卻能帶給人們滿足的愉悅。高級餐廳代表著飲食潮流的指標,同時表現了傳承的社會責任。
「 “ik” 紀念原創的名字」
說了很多題外話,其實這些都是我在“ik”獲得感動之餘衍生的感想。
餐廳的創立有個故事,“ ik ” 的取名來自原本的主廚 Ivan Kisic 名字的縮寫,他本來就是秘魯非常知名的廚師,同時也是 “Central” 餐廳主廚在藍帶的同學。籌備期間卻因為車禍而過世,後來由他的雙胞胎兄弟 Franco Kisic 承接了他的夢想,因而將餐廳命名為 “ ik ” 紀念他 。直到目前為止,餐廳菜單仍有絕大部分出自 Ivan Kisic 的手稿與原創。
“ ik ” 從 2014年初開始交由 Ivan Kisic 的堂妹 Monica Kisic 掌廚。她不但擁有生物學的博士學位與甜點專業的背景,更曾經待過紐約的 “ Blue Hill ” ,一間強調自然農場概念的餐廳。如此複雜且傳奇的故事,造就 “ ik ” 在一開始就註定與眾不同。
「從硬體開始的現代秘魯風格」
除了特殊的背景故事,餐廳的理念呈現出我嚮往的樸實與真誠。整個建築從外而內以 “food box”作為室內設計的主軸概念,彷彿整間餐廳就是市集攤販裝著蔬果的食材箱,牆上的木條則是使用回收的木頭。
西餐廳少見的圓桌也是 “ik” 想要傳達分享的用餐概念。而且每張餐桌都會打上不同圖案的燈光,分別代表秘魯的圖像,像是漁夫,樹枝等等圖騰。但當服務生地上菜單後,立刻又會自動轉換成方便閱讀的光線。用來分享菜餚的餐盤是用利馬南方城市 “Ayacucho” 特產的石頭製作的,每個都非常厚實且獨一無二。至於餐廳背景音樂則出自 Monica 先生之手 (在紐約工作的音樂家),融合 Andes 和 Amazonas 的自然音樂。
「食物盒裡的派對」
雖然我們在 “ik” 都是單點,但因為他目前的 “Tasting menu” 本來就是原本的菜單的搭配再組合。兩次刻意錯開的菜色其實也等於tasting menu了。若要跟 “Central” 幾近藝術品的餐點相比,“ik” 沒有看不懂吃不出來的分子料理,但卻是樸實美味中的經典。「食物盒裡的派對」,歡樂愉快的體驗是我對於 “ik” 的風格體會。
2014年獲得秘魯 “Summum” 評鑑為最佳新餐廳的 “ik” 是我認為當年度英國 “餐廳雜誌” 評選 “拉美五十大餐廳” 榜外的遺珠之憾。然而我相信充滿熱情與使命的主廚 Monica 會繼續帶領 “ik” 走出他們的秘魯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