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找血管》
除了某幾間醫院現在還要求實習醫生為病人「打豆」(靜脈滴注)外,現在大部分醫院都有抽血員負責抽血和打豆的工作。不過打豆仍然是醫生需要掌握的技術之一,因為在需要急救或病人血壓不穩等危急情況,往往要由醫生盡快找到血管進行靜脈注射,未必能等得及抽血員的到來。事實上在急救的時候,實習醫生其中一個必要的職責就是打豆和抽血。
試過有個情況不多好的病人深夜血糖低,但抽血姑娘由早上開始一直幫不到這位病人打豆。護士神色緊張,叫我快點去嘗試一下,好讓她能盡快注射糖水。(「houseman,病人不能死於低血糖啊!」)我努力試了幾次,最後還是突然在最「大路」的手肘摺位找到一條將近無色的血管,成功打到豆。那時候病人還有一點意識,懂得跟我配合,自己伸出手讓我作嘗試。及後離開病房趕往處理其他病人途中,我接到電話,要去certify剛剛那位病人死亡。我大驚,剛才還跟他道歉說弄痛他,怎麼轉眼就去世了呢?回到病房,護士說幸好剛才及時下到糖水,過後獲得了一個正常的血糖讀數,確認病人血糖於去世前已經回覆正常。
除了緊急情況下需要我們打豆,我們也要為抽血員打不到的豆「包底」。七月第一天開始工作,我就遇到幾個抽血員抽不到的血和打不到的豆,那時候我還心想,如果連他們如此專業都打不到的豆,我怎麼可能成功呢?後來我還是決定向下一更的抽血員求救,為表誠意我幫她推著她的抽血車,一個一個地看著她成功抽到血打到豆。而她也大概知道我初來乍到,一邊打一邊分享自己的心得,自此我成功率大增。後來我發現這樣也是令我們急速成長的方法之一,因為我們要負責的豆baseline都已經比較困難的,所以反而練就了我們到危急情況下,能夠更加得心應手地應付難度一般的血管。
抽血員打不到的豆,主要分為兩種。其一是病人上肢已經因被多次抽血而弄得瘀痕處處,但原來下肢仍有美麗而且未經破壞的血管,只是抽血姑娘礙於權責所限,未能在該處嘗試。一看這些病人雙腿,我就會立刻放下心頭大石,盤算自己應該一兩下就能成功。不過聽病人說,在雙腿下針,會比在上肢抽血打豆痛得多,所以若非必要我都不會在下肢下手。
而另一類病人,就真的不容易打了。這包括那些全新腫脹的瀕死病人、因為吸煙或其他原因血管硬化的病人,還有那些長期使用靜脈注射藥物的癮君子。
其實我挺喜歡為後者那些IVDU (IV drug user)打豆,一來因為他們不介意跟我一起找血管,甚至會如數家珍地介紹過往能成功打到豆的血管,整件事非常搞笑。二來他們耐痛能力奇高,就算我有時候真的一點血色都看不到,要靠我對解剖學的認知,在「應該有血管」的地方下針然後在裡面撩來撩去直到有血液回流再一把推進導管,他們都可以面不改容,絕少流露出痛楚的樣子,更不會破口大罵。三來一但成功幫他們打到豆,他們會非常感激,我也會成功感滿滿。
傳說中這些癮君子會預留一條黃金血管予醫護人員做急救之用,但迄今為止我還未遇過這樣的「高手」,最後都要靠不斷的拍打、細心的找尋和無窮的創意,在大腿、雙膝、手指等奇怪地方才能成功打到豆。
在我工作的地方,抽血員都非常專業,我十分尊敬他們也感激減輕我們的工作量。有時候遇到難打豆難抽血的病人,她們大多都不介意仗義相助,我們一個在上肢一個在下肢一起找血管,最後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可以說我們已經盡力了。待明早主診醫生巡房,再決定是否有非靜脈注射的替代藥物,或者是會否嘗試其他更入侵性的方法下藥。
不過我一直有個疑惑,護士一般甚少參與打豆的工作(我遇過碩果僅存幾個願意跟我一齊努力找血管的護士,也是心下感激非常)是因為護士課程沒有教授相關技巧,還是又是惱人的官僚權責所限呢?
滴定管讀數 在 Jeffrey’s 不可思議的英文學習法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深夜好文分享—如果我辦的到,你也辦得到! 』
最近滿多同學跟我分享他們的所遇到的學習困難,如果看完incredible這本書,那你將對人生充滿信心!因為一個語言遲緩的孩子都能當到清大英文助理教授,那天賦超凡的你,成就會更高!
【不可思議的英文學習法--我是六秀之才?】
這段故事一直到我二十幾歲才知道。當我知道這個故事時感到萬分驚訝!原來我小時候是一個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反觀我現在的職業,每天必須講上十幾小個時的話,還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直到五歲之前,我連一句話都不會說,媽媽一度以為我是啞巴,還帶我去各大醫院做大腦斷層掃描、聲帶檢查、心理諮商等診斷,卻始終找不出原因。在三十多年前,醫學發展不如現在發達,當時的醫生或長輩總是安慰我爸媽,說這孩子是屬於「大鳥慢飛型」。實在很難想像,如果是現在的父母,早就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了。多虧今日科技如此發達,各大醫院除了提供語言職能治療,有一些醫院甚至提出一種特別診療,稱為早療計畫。
無計可施底下,媽媽只好去求神問卜了。在阿嬤的介紹下,媽媽帶我到高雄甲仙的濟公廟,問神明為什麼我那麼大了還不會講話。起乩後,濟公師父左手拿著葫蘆,右手拿著扇子,不僅走路搖搖晃晃,說話還顛三倒四的。他說:「甭煩惱!他命中注定是六秀之才命格!聽嘸?他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博士班都是狀元,嚨是第一名,真會讀書!這個孩子將來是拿筆的,以後必須一直講話才有錢賺,他現在只是把話省到以後再說,所以安啦!甭驚、甭煩惱!退駕…。」
聽到神明這麼說,媽媽頓時安心不少。人在徬徨無助的時候,總是會訴諸於宗教力量,藉此撫慰心靈並尋求解決之道。事實上,我真希望在我懂事之後就能聽到這一段故事,也許我的人生會因此完全不同!
在心理學與催眠學中,有一種理論,稱作「自我實現預言」。所謂的自我實現預言,就是每當我們早上起床或是晚上入睡前,在照鏡子刷牙洗臉的時候,如果能夠對著鏡子裡面的自己加油打氣、自我鼓勵,預言的成功率將會大大提高。根據醫學報導,人類的大腦腦波在剛睡醒與入睡前呈現ALPHA狀態,此時人類的潛意識最能透過潛意識的語言來加以改寫。
換句話說,如果你可以打從心裡或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一個很優秀、很傑出的人,你的行為舉止以及學習方式就會切換到傑出人士應有的模式,經過日積月累、一點一滴的改變,你也一步一步地在實現自我預言,最後真的成為成功人士。這種神奇的做法,在宗教學上,有的宗教稱之為禱告,有的稱之為祈願,其功能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信徒在禱告或是拿香祈求的時候,大腦也會進入ALPHA狀態,在聖歌或佛經的伴奏下,對神明說的話其實都是自我暗示,例如我們常祈求「希望我的身體健康。」、「保佑我段考考第一名!」、「包庇我生意興隆。」等等,這些話都會植入我們的腦波並寫進潛意識裡,進而改變舊有的行為連結,達成心目中預設的願望。祈求或禱告真的有用嗎?看看廟裡還願的人潮以及教堂裡的信徒痛哭流涕地感謝上帝,就不難發現很多人透過這樣的方式達成願望、心想事成。同理可證,每天對自己加油打氣或自我暗示,也一定能達到相同的功效。
如果我在國小就知道我是六秀之才,也許可以藉由不斷的自我暗示,一步一步完成「我是狀元」的自我預言。但遺憾的是我直到研究所才知道這一則故事,我也沒能成為狀元。記得國小第一次段考結束後,在回家的路上,跟同學一邊嬉鬧一邊走回家,大老遠就看到媽媽佇立在門口,東張西望地,好像在找什麼似的。原來媽媽一直在等我回家,只為了問我考第幾名。我用手向媽媽比了我的名次,想不到媽媽高興地跳了起來,趕緊把這個消息告訴爸爸還有姑姑。從小姑姑就最疼我了,她也因為這個「好消息」大方宴請了親朋好友,並在宴會上向大家宣布這個喜訊。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覺得讀書原來有這麼多好康的。宴會上,姑姑要大家舉杯為我慶賀,我心裡也喜孜孜地喝著果汁。接著姑姑拿出一支新手錶,說要當作我的賀禮,大聲喧嚷著:「我們姓張的,就要出狀元啦!雖然,第一次段考瑞麟只考第四名,不過下次要考前三名就輕鬆啦!」。
我考第四名?我急忙解釋,我不是考第四名耶!我是考…第四十四名…。語畢,宴會氣氛忽然轉為一陣尷尬,因為四十四名就是倒數第二名,大家都知道我們班上有一位智能不足的學生,而我唯一贏的人就是他!這時候媽媽跳了起來,急忙地問:「你不是跟我比第四名嗎?」原來,當時我比了兩次四的手勢,媽媽只看到第一次,便立刻轉身告訴大家這個「好消息」!原來這一切都是誤會,我的六秀之才也是一場誤會!國中三年,導師給我的評語都是「資質平庸,不堪造就。」高中三年苦讀,也只考上私立大學夜間部。總總跡象,證明我不是很會讀書!
如果我可以在上小學的時候就知道我是六秀之才,在自我鼓勵底下,或許我真的可以成為六秀之才。美國有一群教育學家與心理學家做了一項實驗:在某一所國小裡,學校隨機抽樣選出三十名學生,組成數學資優班。在開學的第一天,教務長與導師分別上台致詞,非常隆重地向每一個小朋友解釋,告訴他們所有學生都是萬中選一才能進入這個學校,他們更是從這一千多名學生當中所挑出最資優的前三十名。在師長不斷的暗示下,這群學生果然表現得如有神助,數學學科的表現確實比別班小朋友優異!這個實驗證明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被鼓勵,鼓勵或稱讚的話會使孩子的大腦釋放腦內啡,對學習產生愉快的感覺,於是良性循環,愈學愈有興趣。很明顯地,我在最重要的時期錯過一次自我暗示的機會。如果當時我的老師與父母能一搭一唱,說我是萬中選一的奇才,我大學聯考數學也不會只考六分了。
我也曾責怪媽媽,為何沒有早點告訴我這個故事,原來故事是有後續發展的。多年後,媽媽曾偷偷回濟公廟問師父,為什麼這個孩子不怎麼會讀書,沒想到師父竟回答:「歹勢,和尚我那天喝醉酒了,胡言亂語,青菜講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用放在心上!」
我的讀書問題好像連神明都無解,媽媽怕我聽了會難過,也就沒有告訴我,她擔心負面評語會影響我的心情。也是,若按照自我實現預言的理論來看,如果我從小就被灌輸「我不會讀書」、「我的問題連神明都無解」,我想我一輩子應該都會困在這個魔咒裡。
但是資質平庸的我還是完成了碩士學位,並且考上英語博士班。語言遲緩卻考上「英語」博士班;不會讀書卻很會教書;說話不輪轉,卻受邀四處演講激勵學生!其實,濟公師父說得一點也沒錯,我很會讀書,但我只讀我有興趣的,例如英美文學和口筆譯,我不讀數學、物理、化學,所以我國、高中無法名列前茅;我很會說話,而且還是面對台下成千上萬個人(以下附上學生聽講感言為證),儘管一對一的面談時常讓我手足無措、辭不達意;我是第一名,我是個能將複雜繁瑣的概念,轉化成輕鬆有趣的第一名好手,雖然我的個人休閒時間因此被每天排滿的課表與逐年調漲的薪水壓縮。
就像神明說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用放在心上!」我這個「假」的六秀之才,「真」得實現自我暗示的預言了!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難免遇到許多波折與苦難,不過,不~用~放~在~心~上!因為這些挫折與失敗都是blessing in disguise(祝福來偽裝的)!
☆購入這本書,加入本站鐵粉行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9855?sloc=main
滴定管讀數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懷念一個人:文茜的世界周報》專訪札哈哈蒂,當代最偉大的女建築師去世兩週年紀念專輯之一 (1950.10.31-2016.3.31)
【2014年《文茜的世界周報》專訪建築大師札哈哈蒂 札哈哈蒂2004年獲得建築界最高桂冠普立茲克獎 不但是最年輕也是首位女性得主 建築概念受中國園林造景.建築形制.流動且空無 不以成敗論英雄念念不忘台中古根漢】
北京朝外大街,建外SOHO十一樓,SOHO中國執行長張欣,《財富》雜誌,全球最具影響力的50位商界女性之一,領著我們參觀她們的項目,「這個是我們兩年前開幕的銀河,這個是我們下週六要開幕的,上海的凌空SOHO,這個是昨天大家看到的望京SOHO,這個是我們現在還在設計還沒有開始動工的一個項目,這個是誰設計的,也是札哈,所以這一組都是札哈,」SOHO中國執行長張欣。
《財富》雜誌寫著,儘管SOHO中國營收約25億美元,規模並不算大,張欣可能是國際最知名的中國商業女性,而她的國際知名度,相當程度上要歸功於,建築師札哈哈蒂開發的建案,「21世紀我們再回頭看,從這個四四方方的的,極簡主義的包浩斯的風格到現在,起點就是札哈哈蒂,而現在她的這種有機的,液態流動式的設計已經不光是在建築上,我覺得以後人們在看建築史上呢,她是一個轉折性的人物,」SOHO中國執行長張欣。
札哈哈蒂出現在望京SOHO,開幕記者會上,頂著染過不同顏色層次的長髮,黑色削肩緊身套裝,黑披風,黑短靴,黑鬚蓬鬆大戒指,腳受了傷,只得緩緩落座,依舊氣場十足,建築師裡,她是唯一的女王,張欣也是,地產界罕有的女性CEO,見識眼界過人,十多年前就找過札哈,兩度試圖合作,開花卻未結果,直到銀河SOHO順利面世,流暢俐落的弧線,驚人龐大的量體,倆人同登事業頂峰,「高層建築在材料或是建造方面不是難度所在,最難的總是在於,我們在創新的路上如何突破界限,」建築大師札哈哈蒂。
札哈哈蒂的創意從來不知界限何在,2004年3月21號,獲得建築界最高桂冠,普立茲克獎,是獎項創立25年來首位女性,還是最年輕的得獎者,「無限風光在險峰」這句話,她肯定領略透徹,點滴心頭,曾被業界戲稱為「紙上建築師」,意思是設計作品僅只於圖紙上的想像,維基百科列出她前十年未能實現的作品,長長一串,直到1986年,才真正完成第一座建案,「如果你現在來看,我在香港「峰」俱樂部競圖時畫的一些設計圖,其實稀鬆平常,但在當時 30年前的人們無法理解,他們認為是蓋不起來的,」建築大師札哈哈蒂。
札哈哈蒂接受,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專訪時,首度披露1981年,第一次的香港和中國行,對她建築思維的影響,「那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旅程,那趟旅程讓我再度愛上了自然的風光,(為什麼),因為我是非常城市的人,但是那趟前往中國的旅程,讓我和過去聯結,因為我已經好一陣子沒有去伊拉克了,那段旅程雖然不算長,但是又讓我和中東聯結起來,因為那些地形,河流等,還有當地的一些傳統等,」建築大師札哈哈蒂。
札哈哈蒂在北京,這座古老的皇城大興土木,留下兩座量體巨碩,造型流線的建築群,乍看之下似乎與紫禁城秩序嚴謹,格局方正嚴密的規畫輪廓大相逕庭,札哈其實經過仔細的觀照和論證,「我認為包括紫禁城以及許多傳統園林,不論在蘇州或甚至上海,他們對於地形地景的設計一點都不死板僵硬,而是非常流動性的,如果你看到裡面那些被水侵蝕過的石頭,我也受到這些石頭造型很深的影響,關於侵蝕作用這件事,不只是石頭如何形成的,還包括他們如何打造類似風格的建築物,藉由空出這些建築物的一部分,你可以創造出一種空間的感覺,空無的感覺,所以我們在設計的時候,幾乎同時潛心鑽研這些建築,空無的意義是什麼,我覺得如果你仔細觀察中國園林,它們是非常具有流動性的,不只是那些石頭如此,而且他們以非常具有組織性的方式安排,它們有點像是迷宮,」建築大師札哈哈蒂。
根據札哈的說法,不論銀河SOHO,或者望京SOHO,這兩項建案的設計靈感,其實來自於中國的地景,中國的長城,「這種像是雕刻,或者是創造出類似山谷,山峰的概念,在不同的建築物之間創造出奇怪的關聯,就像是你來到了長城,不管你在長城的哪裡,你都可以看見長城,你看見山丘以及岩石等,所以這會給你一種在城市的空間裡,卻可以放眼大景的感覺,而不會只被侷限在某一個點上,」建築大師札哈哈蒂。
札哈哈蒂,1950年出生於巴格達,在黎巴嫩就讀數學系,1972年進入倫敦的建築聯盟學院就讀,她說自己早期的風格,受到俄羅斯前衛藝術家,流動空間觀念的影響,喜歡那種流動,和重力離異(divorce)的感覺,一直思考著如何設計出看起來輕盈,彷彿可以飄浮的建築物,札哈受訪時還念念不忘,讓她贏得普立茲克獎的作品之一,台中古根漢美術館,「我認為(古根漢)是非常棒的設計,他們應該繼續蓋下去的,我們做了非常棒的總體計畫,看來整體的建築,可以把它拉開來,一個是歌劇院,一個是博物館,還有市政廳,這是為何這個建築物有一個尾巴的原因,胡志強還在台中市嗎,(胡志強,在啊,他是我的鄰居),你應該提醒他(繼續蓋古根漢),(你要和他說話嗎,我可以打電話給他),沒關係,」建築大師札哈哈蒂。
對建築師來說,競圖成敗或者興建與否,變數太多,勝敗乃兵家常事,他們多半了然於心,不致於介意,但札哈卻直率地,對於未能獲得落籍所在的倫敦,或者英國建築界接納頗為在意,「我覺得倫敦的建築需要另一種面向,我們在那裡幾乎什麼都沒有,我們是有倫敦奧運游泳場館,以及一些小型的案子,但是我們對於這個城市的天際線沒有任何影響,而那是我想做的,我是英國籍,但是他們對我並不認同,不視我為一份子,他們不了解我,我認為倫敦不了解我,像我說的,不論任何情況下,一方面我得到很多批評,另一方面我有很多粉絲,所以這也算是一種平衡吧,但是我不認為他們真的,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沒有一直監視他們是如何評價我的,但是我覺得,他們不理解我,」建築大師札哈哈蒂。
札哈哈蒂在東方確實得到,比西方更大的實質肯定,而終於,這位世界甚至世紀建築大師,作品終於要落腳久違的祖國,伊拉克了。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滴定管讀數 在 [問題]關於滴定管讀數問題- 看板Chemistr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為什麼滴定管中如果是有色溶液,且水平面是凹陷時,就要讀取管壁的刻數
而滴定管中是無色或淺色溶液,且水平面是凹陷時,要讀取凹陷處的刻數
感謝回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5.230.12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