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在你變成一個含辛茹苦、下半輩子都充滿怨念的女人之前,你有問過我的意見嗎?
如果可以,我寧願我不要出生,你不要為了我去撐一個圓滿,我寧願不要這樣長大,請你不要再說是為了我,不要再說我不知感恩,不要再說要不是你我哪有今天,你沒有問過我要不要這些「恩情」,不要把你的恩情跟怨念當成無限額度的黑卡,動輒提領,消費我的痛苦。
我寧願我今天這些都不存在,也沒有我,而你還是原來的你。
取自《女子力不是溫柔,是戰鬥》
……………………………………………………………..
各位朋友,早安:
「你不能選擇當誰的孩子,但你絕對可以選擇怎麼當你自己。」
今天晚上要談和解,我想把這篇文章分享出來當教材。或許晚上的時候,有機會提一提。
原生家庭的影響深遠,因為那是我們人格養成的最初。尤其母女之間的連結更深,細細內省整理,常常千絲萬縷。
這個工作很不容易,常要有人陪伴。都只靠自己,確實少了旁觀者清。但也許,這篇文章可以多幫您一點忙,讓您有多一點覺察,能更有能量。
祝願您,藉著這些能量,一步一步選擇找回自己!
.
ps. 這次出版社要求的贈書活動不太一樣,是要在「洪仲清臨床心理師」、「大好書屋」兩邊的粉絲團按讚,然後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分享並公開此文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這篇文章下方以及「大好書屋」粉絲團公布獲獎名單,再請中獎的讀者提供收件資料,由出版社為讀者寄出贈書。。
大好書屋
pps. 今天晚上的活動,主辦單位希望能有直播,歡迎各位朋友在7點半,在版面上就可以參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368801245302/
……………………………………………………………..
【文/ 劉冠吟】
「母親」對於女兒而言,就是一個女人的模範,一個直接吸收仿效的對象,好的壞的都收,我們就是這樣學習當女人的。母親通常是最直接帶孩子的人,孩子看著母親長大,母親如何裝扮自己,如何評論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母親快不快樂,孩子全知道。
母親其實不用太強大,但母親必須要有讓自己快樂的能力,不然孩子就會直接複製那些永遠打成死結的思維,這輩子要花上三倍五倍的力氣去學習如何打開這個結。
我跟我母親「重版出來」的缺點真真切切。饒舌音樂品牌「顏社」的老闆迪拉胖跟我是學生時代就認識的好友,此人知我甚深。有一次非常低潮的時候找他出來聊聊,他聽了我這個那個天花亂墜無數個煩惱,雙眼直直地看著我,跟我說:「冠寶(我好友們對我的暱稱),這麼多年來,我看著你,你一直都很努力,想做很多事去證明自己很棒、很強,但其實你本來就是一個很好的人了。」
我跟原生家庭感情很密切,但人性是這樣,極度的濃密,就會引發對極度孤獨的渴望。血親是一種弔詭的關係,我們用一生互相餵養對方,有時是感情、有時是毒藥、有時是潛移默化的意識形態、有時是幫助、更多的時候是情緒勒索。緊密的血親關係最上乘的,或是說勒得最緊的,稍不留神就往死裡掐的—一定是母女關係了。
▍奇妙的母女關係
我最好的朋友之一飛飛,出生在一個「經典」的破碎原生家庭。我稱之為「經典」,是因為飛飛的原生家庭具備了連續劇裡面所有會出現、讓人不悅的家庭因素:飛媽是爸爸再婚的妻子,前妻必然的愛錢,在爸爸死後將遺產火速搬光;飛飛從小目睹爸爸打媽媽,爸爸如同連續劇中亦必然的擁有不負責任的人格特質及暴力傾向。
飛飛並不是家裡唯一的小孩,下面還有一個妹妹,妙的是,妹妹在這齣什麼狗血元素都有的連續劇裡,竟然是一個平板角色。通常編劇不會這樣寫,但飛妹完全沒有擁有如同飛飛一樣的喜怒哀樂跟痛苦哀愁,就真的是一個,沒有對白、沒有戲份、沒有承擔,無法同情共感的平板角色。
「我爸打人就算了,但是用拳頭打我媽的眼珠耶,這是什麼打法?直拳打眼珠?」飛飛描述這些畫面的時候,語氣很平靜。我跟飛飛是大學認識的朋友,聊這些事情的時候,她已經是二十幾歲的成年人了,陳述故事很精確,沒有情緒,跟我講這些,不是抱怨,也不是討拍,只是分享一些個人背景資訊,讓身為好友的我更瞭解她。
即使是面對這樣的爸爸,飛飛的媽媽還是非常努力維持這個家庭,並不是因為經濟因素,飛媽其實是有養家能力的。我們都覺得,應該是為了一些女性傳統的堅持,以及更多的不甘心。
飛飛回憶起她小學六年級,有一次,媽媽要帶她跟妹妹去吃西餐,但臨出門前,飛飛才發現爸爸也要去。飛飛不肯去,飛媽「倒地大哭,以手捶地,小六生我雙手環抱胸前,冷眼看著我媽在地上扭動」。最後只有爸爸帶著從頭到尾沒進入狀況的妹妹去吃西餐。
到了飛飛的高中時代,各種因素交逼,「我媽身體出事,進了急診室,我爸都不願意簽字,差點活不了,我媽這才死了心。」穿著高中制服的飛飛出席了少年觀護庭,才讓法院結束了這段婚姻。爸爸過沒幾年就因病去世,生活並沒有隨著爸爸的提早登出而好轉,後來飛飛明瞭,自己一切問題的根源,其實不完全來自父親,更可能來自母親。
▍即便只是暫時丟棄,都是困難的
打出生開始,母女關係就是一種天然的寄生。媽媽說什麼都對,媽媽說錯一定的就是錯。孩子會知道害怕,但無法判斷真實的道理,孩子做很多事情只希望博得媽媽一笑,媽媽眉頭一皺,就像天塌了一邊。這種天然的灌輸跟依賴並不奇怪,就是人生而為動物的天性之一,像水泥灌進模型一樣堅固。小獸沐浴在母愛之中,渴望獲得更多的關愛,藉由情緒賞罰的訓練,奠基了人格的雛形。
要到了某種程度的社會化以後,小獸們才會發現哪裡有點不對勁,而這番檢視跟掙脫,將是人生中最長最難走的一段苦行。拆解、重組、寬恕?原諒?或是有時候你需要的,只是暫時先直接丟棄這些過去。但母女之間的糾葛何其複雜,即使「只是暫時丟棄」,都是困難的。
我跟飛飛相識十多年,一開始聽她講家裡的事情,多半就是跟著罵一罵。直到近幾年,我們才用一個全新角度,去看待她家裡發生的種種。
飛飛說,認真回想起來,媽媽的情緒總是很差,小學的時候寫生字本一寫錯字就是一個巴掌過來,繪圖本的顏色描出框線外面去,媽媽也往死裡打。小小的她不明白為什麼,覺得自己真是太糟糕,一直惹媽媽生氣,原來把字寫錯跟把顏色畫出去是這樣十惡不赦。要是自己再表現得好一點,媽媽就會開心一點,也會更喜歡自己一點。要得到愛好難,千萬不能犯錯,因為犯錯就不會被愛了。
整個童年都在賣力表現,仍然沒有換得母親的快樂。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飛飛還是一路以第一志願畢業,媽媽還是一樣沒有笑容,負面情緒如海浪一波襲過一波,沒有停歇。只要她人生中遇到什麼挫折,媽媽一定第一個跳出來指責她:「一定是你又怎樣怎樣了,現在才會這樣,你從小就是個怎樣怎樣的人,你就是活該,我早就知道你會怎樣怎樣。」
「怎樣怎樣」,可以填進各種想像得到的低下辱罵詞,罵起人來的母親彷彿被什麼邪靈附身,用一些低級的男性貶抑女性的用詞在對付她。當時的飛飛淚流滿面。時隔多年,我們在這樣的對話脈絡中梳理出來,媽媽在罵的其實是她自己,也復刻著那個在罵母親的爸爸。說不出犯了什麼的錯的媽媽,在婚姻裡飽受凌辱,卻帶大了兩個不錯的孩子,這個毅力非常人所有。媽媽真的沒有怎樣怎樣,但局面就是如此這般。這麼多年了,媽媽從沒走出去,找不出錯,媽媽只能先扼殺了自己,再一直怪自己,然後怪所有人。
這讓我回想起大學時代飛飛交往的初戀男友,是一個多情的才子,兩人愛得熾熱,但男生的熱情來得快去得也快。他生日當天,偷偷跑出去跟學妹廝混,飛飛好不容易捧著蛋糕找到了他,男生回說:「可是我在忙著耶」,飛飛問說:「那蛋糕怎麼辦呢?我等你吧?」男生回了一句:「蛋糕就丟掉吧。」
那天飛飛不知道徒步走了多遠,邊走邊哭,見到我的時候雙眼已經哭成鹹蛋超人,口中一直喃喃重複:「為什麼他這樣對我?為什麼?我怎麼了?」
一般女子發現男友在跟學妹廝混,鐵定大鬧一場,換作是我應該已經把男生打到五官移位,飛飛竟然直接哭崩,然後把問題矛頭指向自己,負面能量跟方向完全衝著自己來,那個可憐跟矛盾的場景,我至今無法忘懷。
▍原生家庭的深切影響
飛飛出社會工作一路順遂,這不意外,她本來就是一個工作能力很強,責任感過大,又深怕讓任何人失望的人。讀書時代的午餐時間一起吃飯,她一定都會先問我要吃什麼,總是亂吃且沒意見的我說不出什麼來,然後她再婉轉說附近有一間什麼好吃的,要不要一起去呢?即使對親密好友,她都是把自己放在後面。
這幾年遇到一個很賞識她的老闆,飛飛很盡力在工作上表現,擔下了超載的工作,但是老闆的這份賞識這份愛,其實很沉重。老闆本身是一個很有才華但工作能力平庸的人,同組同事們又一個比一個笨,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為了老闆的這份賞識,飛飛拚了命似的在工作,其他同事留下的爛攤子、趕不到的死線、看起來不可能的案量,全都完成了。老闆不吝表現對飛飛的欣賞,總是在大家面前誇她,對她特別好。
這樣共事了三年,到了第三年打考績的時候,飛飛意外得知同組的笨蛋同事阿花—一直在闖禍的那個阿花—考績竟然比飛飛還好,飛飛就崩潰了,找老闆質問。實際上,那公司有個不成文的濫俗,考績是用輪流的,連續得了兩年好成績的飛飛,這一年輪到承擔爛考績。這樣的濫俗,很多老派公司都有,公家機關尤甚,考績流於形式。
考績用輪流的,是很常見、許多人都麻木的事,稍微解釋一下成年人都能懂。偏偏感情用事的老闆一被質問,口氣也不好,跟飛飛兩個互相指責對方,原本三言兩語就能解開的事,變成一場劇烈的感情相互勒索。在職場上彼此依賴的兩人,兩敗俱傷,老闆馬上提出要調單位,過沒多久,飛飛就辭職了。
事發當時,我還在國外渡假,一回到台灣,飛飛就奔到我家狂哭,絮絮叨叨地說著此事,唸著阿花憑什麼考績比她高,老闆憑什麼怪罪,她怎麼都想不懂,眼睛又再度變成鹹蛋超人。在職場打滾多年、什麼險惡場面都看過的我,一聽就覺得這個劇情也太簡單,簡單到讓我疑心大起。不過就是個考績用輪的爛習俗,通常老闆會私下按捺幾句或包個紅包就沒事了。這麼簡單的邏輯,一向聰明的飛飛會不懂?
「你真的很在意考績這件事嗎?老闆不是跟你說這是用輪的?而且你已經輪了兩年的領先耶?」我問,坐在沙發上哭到脫水的飛飛說不出話。「而且像我們這種工作能力好的人,自己都很清楚,不太需要考績這種東西吧,大不了換間公司就是了。」脫水的飛飛還是說不出話。我太瞭解她了,她在意的才不是考績甲乙丙,而是老闆的愛,那份她人生中少有的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按照教育部的百科:「泉水乾涸,魚兒以口沫互相潤溼。語出《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比喻人同處於困境,而互相以微力救助。」在職場上賴以生存的這兩條魚,老闆依賴的是她的工作能力以及對老闆才華的仰慕,飛飛依賴的是老闆對她喜愛及倚重,那種沒有她不行、就你最懂我的感覺。原本不應該發酵成這樣的職場上下屬關係,卻因為各自踩到個性的殘破處,雙方都痛得撕心裂肺。
於此同時,飛媽那端也沒閒著,同樣的上演情緒勒索、指責、破口大罵、哭泣的無間道,舉凡房子漏水跟鄰居間的修繕問題、自己的腿拐到看醫生、飛飛要多久回去吃飯一次等等,都可以輪播一次上述戲碼。
直到與老闆的狀況同時發生,飛飛再也承受不下去了,傳訊息給媽媽將從小到大憋在心裡從沒講過的話全盤托出,從生字簿、插畫本一路細數成長中的種種創傷,訊息的結尾是:「我沒有忘記這一路上,你是怎麼對我的,所以現在才要演母女情深那一套,很抱歉,我做不到。」
與媽媽斷了聯絡的幾個月後,到了農曆過年,左思右想許久的飛飛,還是提起勇氣,帶著禮盒跟紅包回去。結果,回到老家,電鈴沒裝上、電話無人接聽,無法上樓的飛飛打手機給平板角色妹妹,叫她把電鈴跟電話裝回去。
上了樓,四十坪的老華廈,被飛媽跟飛妹堆東西堆到連一個站的地方都沒有。那麼久沒見了,兩人還是一見面就開演老戲碼,飛媽不需要暖身就可以登場,再度數落飛飛都不回來陪她、不顧家、忘恩負義、不惜福、以後會有報應等等。這齣家庭爛戲的結尾是飛飛大哭奪門而出,找了一間過年期間幸虧還有營業的小火鍋,一邊哭一邊吃。
辭去工作後的飛飛,幾度出國旅行,去一些自己去過、熟悉也喜歡的地方,也去一些從未去過、但心嚮往已久的地方。我三不五時就在手機裡收到飛飛的旅遊照片,冬日大雪中包得像熊的她,熱帶國家中盡情享受美食的她,坐著電車漫無目的遊走的她,看似自在,卻沒有比較好。知她如我,只能在她想說話的時候陪她簡訊聊個盡興,然後留給她一句:「如果你真的想離開這個世界,跟我說一聲,我跟你那麼好,有資格先知道。」
她說,好。
▍榮格也解不開的題,薑母鴨可以
在冰天雪地的北緯國家,她住在一間設施完善的小套房,浴室廚房一應俱全。飛飛說:「一應俱全的意思,其實就是我要怎麼傷害自己都是很容易的,工具很多。」旅行到世界的盡頭,想著自己人生中的種種,想著自己為什麼把自己的人生搞成這樣,想著自己的人生裡要得到愛,為什麼這麼難這麼坎坷,坐在房間裡小沙發的她淚流成河,把自己的上衣哭到擰得出水。「這個時刻我可以體會安東尼.波登的感覺,人生真的好苦,雖然世界上還是有些愛你的人跟你愛的人事物,但巨大的痛苦,還是讓你想要放下這些而離開。」
我在遠遠的那方聽著她說,想不出什麼深奧道理,只能回她:「嗯,那邊太冷了,我覺得你現在去泡個澡,然後好好睡一覺,早一點回台灣。台灣現在也很冷喔,但我在吃薑母鴨,就是你家附近那家很好吃的,你吃過嗎?」
「回來吃薑母鴨吧。」我在手機上再打一次這句話送出去。
在這個當口上,就算飛飛傳訊息給榮格,我想榮格也不一定解得開這道題,但薑母鴨或許可以。薑母鴨是個魔性的字眼,人生中其實還是有很多膚淺的東西是美好的,像是台灣冬天的薑母鴨、羊肉爐,還有想跟你一起吃薑母鴨的我。
據她後來說,她就是默默地脫下淚濕的衣服,直衝浴室把自己泡得紅紅熱熱的,泡到有點疲倦鬆軟感,然後裹上被子,睡個好覺。
有一句話很土,但我還是得用:「解鈴還需繫鈴人。」面對人生種種的結,我們只能靠自己解開。我鼓勵飛飛去找老闆好好談一談,也推薦飛飛去看了一個很溫柔的身心科醫師。
飛飛跟老闆說,她氣的是她一直都最為老闆盡心盡力,但是考績不如人。但她也知道,她要的不是考績,是一直以來老闆對她的倚重跟愛惜,「我知道我非常渴望被肯定被愛跟重視,這點大過一切。」老闆說,這些其實他都明瞭,這幾年在職場飛飛大小戰事無役不與,飛飛是自己人,他以為他不說,飛飛都明白。他也知道自己的才華高過工作能力,外面的人講得難聽,自始至終,飛飛都護著他。
兩個殘破的人再度安慰了對方。這不是最好的結局,但旁觀者如我覺得很不錯。雙方說出心底的話,尤其是,說出自己的弱項,說出自己在強烈爆炸的情緒後面複雜的動機,即使只是殘破的人互相安慰也無不可。說到底,人生而在世,誰能十全十美?誰能有一份完整如滿月的心靈?能夠找到知己堪可藉慰,就算是三隻腳的椅子,亦能互相扶持在這世間站穩。
要一個血親結構外的人,去理解原生家庭的痛苦跟糾結,是多麼困難,即使是夫妻,即使是好友,要梳理十幾二十年複雜結構,還原幾千幾百個錐心的現場,都是困難的。但只要是一次同情共感的理解,對於在無間道裡輪迴的他們,都已是一份無上的溫柔。
▍我能不能選擇,不要當你的女兒?
在三十歲後段,我跟飛飛耗費了大量時間去討論關於飛媽的種種,盡量還原一個她從小看到大的女性典型,再回溯她從兒時吸收到的種種,用做學術研究的精神、抽離的、盡量客觀的(雖然很難),去解析她為何成為現在的她。
心理諮商師說,飛飛已經取代父親,成為這個破碎家庭的配偶角色,媽媽的精神支柱兼凌遲對象,這個分析也同樣解讀了為什麼歲數相差不多的飛妹,一直是情緒淡薄的平板角色,因為在這個結構裡,飛妹就真的單純扮演了孩子,而飛飛隔離了所有孩子應該承受的殘忍與痛苦。
另一個心理諮商師說,飛飛心底應該還是很想跟媽媽和好,或是希望媽媽的狀況能有所改善,至少母女關係不要像現在這樣惡劣;但,諮商師說,現在飛飛最主要的課題就是要顧好自己,千萬不要覺得自己遺棄了媽媽。畢竟在此之前,她已經耗盡青春,陪媽媽走過了千山萬水,卻尋不到任何解方。
「我覺得我媽不會有任何改變了。」某天飛飛傳訊息給我,絕望地說。「我忍耐了這麼久,好不容易講出口,講得這麼白,她好像在平行時空,不知道是聽不懂還是不以為然,完全沒有要溝通的意思。這樣也好,我以後也不用再忍耐了。」
我揣測著飛媽的角度,再回想飛媽常指責飛飛的那幾句話,「我覺得你媽媽心裡對目前為止的人生,跟你的劇情應該是完全不一樣的。你媽應該覺得,她才苦咧,她一生都很苦,為了你跟你妹,『這種情況下』她還忍耐了你爸好多年,『這種情況下』含辛茹苦把你們姊妹帶大,『這種情況下』你卻沒有繼續陪在她身邊反而逃開就是不知感恩⋯⋯」
「可是『這種情況下』,孩子寧願不要長大啊。」飛飛說。
我可不可以不要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
你可不可以不要再為我犧牲?
我能不能不要當你女兒?
我能不能選擇,不要繼續當你女兒?
▍人生沒有如果
孩子無法選擇在哪個家庭出生,孩子沒有能力篩選成長過程中接受到的資訊,甚至無力去抵抗受到的任何對待。媽媽,在你變成一個含辛茹苦、下半輩子都充滿怨念的女人之前,你有問過我的意見嗎?如果可以,我寧願我不要出生,你不要為了我去撐一個圓滿,我寧願不要這樣長大,請你不要再說是為了我,不要再說我不知感恩,不要再說要不是你我哪有今天,你沒有問過我要不要這些「恩情」,不要把你的恩情跟怨念當成無限額度的黑卡,動輒提領,消費我的痛苦。我寧願我今天這些都不存在,也沒有我,而你還是原來的你。
但,人生沒有如果。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無法選擇出生,無法選擇出身,無力改變成長過程,無力幫助已經深陷泥淖的親人,無力償還那些對方覺得深似海而硬加於你的恩情。但我們一定可以讓自己不那麼相似,不那麼受對方牽制,一根毛一根刺,慢慢拔除。
對於與母親相像的種種優點,身為子女的自覺性反而比較低。其實那些內化的正面力量,亦帶我們渡過人生萬重山。
我母親是個性圓滑、容易交到朋友且樂於助人的女人。從小看著她的生活樣貌—就算自己不甚好過,也願意對人伸出援手;即使是一通電話的關心,即使是非常遠的關係的拜託—只要她覺得整個局面讓大家受益,她就會去做。「我們能被別人求助,代表我們自己有能力。」這點深深影響著我,讓我在成為嚴厲苛刻的目標導向者之餘,還能真心關切別人。活在世界上的時間長了,才深深體認到這是一件多重要的事:「永遠都對別人再好一點」。
對於吸收自母親的缺點,總是在長大成人後變得比優點顯眼。輕微症狀如我,也在學著篩掉那些深植在我腦海中、我比較不適應的價值觀,然後在每個快把自己逼死的關卡,深呼吸一口氣,放掉這個深深種植在我靈魂中的完美控制狂人格,把腦中那個從永康公園急奔回家的高跟鞋聲音關掉。我很感謝她,但我不是她,我只想成為我,我也只有能力成為我。
即使那樣的相像是深植在靈魂裡的,在你每個沮喪的時刻,又再度散落在你周遭的空氣,你聞著那些似曾相識的思維,覺得你又要再度陷落在某個附身的靈魂。不,你們是不一樣的,即使要拔除一萬根的刺,你也該明瞭,你們曾經很像,那是因為你很在乎她,但你們早就是完全不同的人了,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們已是各自呼吸、各自運轉的獨立星球了。
我們是看著母親學習當女人的,跟母親可以很相像,也可以很不像,孩提時代的你或許無力解套,但長大以後的你一定可以。即使需要跋涉一段長長的路,在途中飽受愛與不愛的追殺及殘破的自我懷疑,還是可以打磨出一個比較接近理想的自己。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前面說,飛飛跟她的老闆像《莊子.大宗師》裡講到的那兩條困在陸地的魚,相互吹氣濕潤對方,一種非常浪漫的相濡以沫,實則所有的相濡以沫,都是帶有痛苦成分的,與老闆的互相扶持還能稱為是萍水相逢中的一點溫暖,一個渴愛的孩子遇到了一個賞識的臂彎,母女關係卻絕少是這樣理想的依賴。
莊子在本篇的下半段說了:「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兩條都快垂死的魚,互相吐沫救助潤澤對方,還不如在江湖中忘了對方。沒有人有能力拯救另外一個人,除非被救的當事者有心。也沒有人真的會完全復刻另外一個人的宿命,除非你自己根本不想逃出這個輪迴。互吐泡泡到雙方都乾涸至死,不如想辦法擠出這塊泥濘回到水底,然後相忘於江湖。
親子關係是一條看不見盡頭的路。我自己同時身為女兒、母親,深知母女關係對一個女子人格成型的著力之深。我最常跟我女兒說的話是:「你喜歡哪一個,就選哪一個。」她看到我發怒,會問我為什麼這件事情讓我不開心,我說,因為這件事情的某個點讓我不喜歡,但你可能很喜歡,這只是媽媽的感覺。以此類推,我的喜怒哀樂,我的喜好選擇,都是我的,你有可能有跟我不一樣的,關於你自己的那些,「你要好好想一想,看看自己的感覺。」
除了大是大非的道理之外,舉凡審美、情緒、人際互動、生活狀態,我都希望她「好好想一想」。她現在才四歲,確實很難好好想一想,但我說,你可以體會自己的感覺,你真的開心嗎?還是因為你的朋友都想這樣,所以你也選了?還是因為媽媽喜歡,所以你選了?多探索一些,多嘗試一點,身為媽媽當然心裡還是有些期待,或許你跟我很不相像,也不符合我的那些期待,但你是自在且快樂的,這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人生有一件事情很重要但很困難:找到自我,不要偽裝成別人。這個偽裝可能是你的保護色,或是你根本渾然不覺,或是你覺得必須要這樣才能活下去,你長久以來習慣那樣的活,或是你覺得根本擺脫不了,又或是你覺得那些與你切不斷的都是你的責任,你必須償還,必須拯救。做為一個人,遺棄自己的出身實在太可惡了,你心底覺得自己是個逃犯,你不明白為什麼得到愛那麼困難,不明白為什麼你長那麼大了還是渴望稱讚,不明白為什麼有些奇異的時間點你就會捲進某個情緒的漩渦,吼著那些不像你平日說的話,做一些像以前傷害過你的人的事情,但那根本不是你。
我們都是這樣看著母親,學著當女人的。不管你多喜愛你的母親(或是相反),你都已經「只是」你自己了。每個人都有資格無條件地被愛,就算你的母親沒有如此回應你,那也不代表你失去了愛的能力。
小時候,母親就是你的天,當你變成大女孩,會發現世界上有各式各樣有趣的人。現在你必須專注地看著自己,重新學習當女人。雖然心底那個小女孩偶爾會害怕,偶爾會抓狂,但那沒關係,因為你會照顧她。
你不能選擇當誰的孩子,但你絕對可以選擇怎麼當你自己。
.
以上文字取自
女子力不是溫柔,是戰鬥:再簡單的小日子,也需要挺身前進!
博客來:https://reurl.cc/1x1nLm
金石堂:https://reurl.cc/Kk0ynq
誠品:https://reurl.cc/D9ANkE
讀冊:https://reurl.cc/R4zKVr
大好書屋
.
已額滿_7/14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我們與和解的距離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368801245302/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清 大 動機 甲乙 在 YY La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留意最後hashtag】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最後提示
.
一、整體提示
.
1. 考評局在會議中明言,甲、乙部的內容無關,乙部的寫作內容不必引用甲部,同學不必浪費時間在此。
2. 考試時務必留意聲帶提示整合拓展及見解論證的論點數量,聲帶提示寫多少是王道,此時不必挑戰權威(如2017年整合拓展,每個角度可以使用多於一個例子,一改以往做法)。
3. 三分鐘準備時間:建議速看一次乙部題目,了解基本寫作任務,然後仔細閱讀甲部試題。
4. 四分鐘整理甲部時間:盡快完成修改,主要花時間仔細閱讀乙部材料,尤其閱讀材料第一及/或第二項資料。參歷屆試題,重要的資訊如寫作任務通常會在第一或二項資料披露,其他內容則可速看,例如剪報、數據,只要掌握當中要點則可,其餘可待錄音後仔細研讀。
5. 妥善分配寫作時間:合併卷乙部寫作時間為一小時十五分鐘,時間更充裕,不應存在時間不足的問題。整合拓展和見解論證不能顧此失彼,太多同學花極多時間雕琢整合拓展的內容,這不可取,留意我課堂和錄影所述的理想時間分配。(見解論證不少於25MINS)
6. 建議有考2018會展大型模擬試同學考前再看一次「考生表現」誠意之作,文件附有具體例子。
.
二、甲部
1. 雖然2017年內容及題目較淺,但不要掉以輕心。
2. 現時錄音內容較短,討論的議題不會太多,角色的性格及立場大致一致,緊記務必要分辨清楚說話者的聲音、態度及立場,以掌握錄音脈絡。
3. 小心審題,留意題目指示如:「塗滿圓圈」、「剔/叉號」、「填英文字母」或其他要求;亦要小心留意題目的評分方法是否「扣分制」或「只可填一個答案」,不要因無謂的錯誤導致失分。
4. 錄音播放前必須先把握時間閱讀題目,尤其很有機會會出「綜合整段錄音」的題目,因此,必須小心審題及閱讀題目指示。
5. 小心題目用字,留意題目有沒有標示性的用字,如人名(XX的意見、XX的看法、XX對XX的看法)、考核範圍(對XX的影響、就XX的內容而言)。
6. 作答時盡量避免「邊聽邊答」,因為多項選擇題的答案大多會在錄音中出現,因此,應先從錄音中摘取相關資訊,把資訊消化後才作答。
7. 作答比喻題必須小心考慮說話者的語境,同時亦宜分析題目中喻題的詞性。
8. 多項選擇題多運用剔除法幫助作答。
.
三、乙部
.
1. 語境意識:
1. 自行溫習常規七期騎釘所載之格式:2018會展大型模擬試錯漏甚多,小心書信格式,不要再把前稱式及後稱式混合使用。另外,要有心理準備考核不同格式文體。
2. 構思首段時,不妨多留意寫作動機,如:為什麼要寫演講辭?書信寫給誰?怎樣得知XX機構的徵稿?尾段則可多呼應文章的立場。
3. 「祝你LEVEL 1」的常犯錯誤:書信上款寫「致」/「給」、上款寫收件人全名、自創祝頌語,如「祝生活健康」和「身體愉快」。
4. 注意用語,不宜主觀。
5. 留意身份,分辨上行、下行等,避免過份謙卑,如對學弟妹用「愚見」等字眼,或望對方不吝賜教或指正。
6. 有時間重讀歷屆範文(筆記或林場已載5**考生獨家示例),掌握何謂「謙遜有禮」、「不卑不亢」……
.
2. 整合拓展:
1. 2017年錄音內容作用極少,整合拓展所能抄錄的資料不多,拓展空間相較亦窄,規定同學要根據整合部分寫作。課程已根據最新出題模式自擬充足練習,相關技巧、注意事項詳參筆記內容。
2. 整合拓展仍存在變數,出題模式有新舊之別,常規課程已全面涉獵新舊兩種答題模式,詳參暑期課程及常規筆記。既來之,則安之,按照題目要求靈活變通即可,你們受的訓練遠遠超乎想像。
3. 需摘錄聲帶所有角色言辭內容,彼此的論點、提示有可能互相補足。整合亦須有所歸納,不宜只把資料羅列,詳細之拓展方法可參筆記的拓展七式。
4. 「整合拓展」部分不必使用現實例子,論點及論據需要以文本的內容(錄音及閱讀考材)為依據。
5. 注意寫作時間的分配:今年會展大型模擬試有很多考生無法完成所有寫作目標,因此失分甚多!
6. 必須緊記小心審題,留意錄音對題目字眼的說明及解釋。
.
3. 見解論證:
1. 跟從聲帶提示1:兩個論點大約300字一段,三個論點大約200字一段。
2. 跟從聲帶提示2:提示不要兼論,可以一句起兩句止;沒有強調「不要兼論」,則按一般正反立論比例處理。
3. 特別注意「二選一」題型是否有比較的必要:小心留意題目有否「更」、「較」等帶有比較意識的用字。如無,該題未必需要作比較。
4. 常規課程已全面教授所有見解論證題型的推論結構與框架,詳參筆記相關技巧及自擬練習。
5. 整合近三年見解論證出題模式,必須掌握此柱的考核焦點。論證能力思維與獨家見解十式,詳參常規筆記。
6. 不必使用抽象字眼,也不必使用修辭。例子:「跟隨個人興趣,相信必會在路上不斷付出,得到自己心中的勝利」;「同學如無興趣,愈到困難時,又怎會有動力去解決呢?就如你明明喜歡吃糖,卻偏再你吃巧克力,你也會覺得不開心或難以接受吧!」同樣不可取。
7. 留意錄音提及的論證角度,同時更要留意自己的論點是否從有關角度構思。
8. 不妨多思考持分者特質、現今社會常態等與「背景補充」相關的內容,這些背景均有助你充實論點,提升論證效果。
#格式如果玩嘢唔洗怯
#見解驚新題型就溫我地會展mock
#今晚我會有片段提示
清 大 動機 甲乙 在 Rabbie 創業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要不斷的通過問題去澄清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
【 職場|就怕看到你什麼都必須要的樣子 】
當一方提出不合理需求時,另一方的反應跟做法才是最後決定一件事情成敗的關鍵。情緒化是使不得的,走極端更是使不得。
✎ ┅┅ 本文閱讀時間約 2 - 3 分鐘 ┅┅ ✎
有朋友給我講了最近的生活:公司非常忙,很多項目都在急速推進,眼看所有細枝末節的執行全都開始火燒眉毛了,每個人都不眠不休的卯起來衝。
但客戶朋友們卻不緊不慢的對工作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更好」要求,讓大家都特別著急上火,甚至不爽了起來。
我回覆他說,「這不就是廣告人的常態嘛,咱們都是通過這些經歷成熟起來的,要學會管理自己,不要去太多抱怨和不滿。」
他回道:「那您一般是怎麼處理這樣的情況呢?當項目推進碰到了很多讓人不能心平氣和的反饋意見後。」
我想了想,整體來說我好像不是一個不接受別人意見的人,但也從來都不是一個盲目聽取任何意見的人。
#意見來了,#第一件事不是要記下來,#而是試著分析這些意見的動機,#可行性和目的。
❏ ❏ ❏
不是每個意見都是可執行的,也不是每個意見都是真的為了把事情做好。
比如,我們聽到較多的修改意見是「先保守吧,不出彩沒關係,先別出錯。」這種意見的動機就不是為了極致出品,而是不給自己找麻煩。
我也會經常拿到一些讓人坐臥不安的客戶反饋,仔細的看,客戶朋友都沒有說錯任何一個字,但這些內容放在手上總覺得沉甸甸,隱約透露著不安。仔細揣摩這些反饋,發現問題是出在說話者對於「完美」的不合理追求上。
這其實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一個又便宜又高品質又快的東西是不存在的;
我們必須要在利弊之間作出抉擇。
就像女人買不夠衣服,男人買不夠汽車一樣,這世界總還欠我們一個更好的東西。更好的東西一定會出現的,但並不是每一次我們要的時候就能馬上被變出來。
❏ ❏ ❏
我們做出來的東西也不可能是世界上獨一份的完美出品,總還有在各個方面提升的空間,除非有錯誤,不然也只能大家一起看在哪個方面可以再調整到更好,而每一個修改要求都會牽連出更多相關的其他問題,那些被牽連出來的問題又是不是我們可以承受的結果?
這是個同時需要思考的事。
比如,一張戶外廣告的設計如果是暗色系的,在晚上效果不好,行人注意力比較難被獲取。
當「晚上效果」這個問題被抓出來,要求被修改時,是否還要保留暗色系的設計風格呢?
如果兩者皆要,問題則變得比之前更復雜,大家需要一起頭腦風暴一下解決方案,而不是簡單把需求扔給設計師。
如果我們能在這張海報的投放處多安置一些燈光,可能問題就能被解決。
因此,要做修改的就不是設計師本人,還是要聯繫廣告投放處的負責人,對加燈光的執行性進行研討。
當然這個建議又會關聯出執行周期、費用、安全等等更多問題。
但我想說明的是,如果所有當事人都不這樣思考問題,而只是簡單粗暴的把所謂修改意見扔給設計師,那份修改意見就會讓人壓抑且無奈。
❏ ❏ ❏
有幾個標誌性的工作習慣,是沒有經驗的朋友在與廣告公司合作時經常會做的:
- #前期需求梳理沒有詢問到所有的相關單位 -
比如,自己的上級、項目相關的上下游、執行人員等等。所以當執行開始推進,每一次有新的人或部門介入,就會有顛覆性的修改意見,甚至相互矛盾的多方修改意見
- #需要過多選項 -
每個需求要給出幾個選項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求過多的選擇,會讓決策變得非常困難。
我聽過一個企業對廣告公司的要求是,第一次提案要有七個選項,如果挑中了其中的兩到三個,其中每一個選項回去之後又需要再延展七個。
我聽完這個故事之後的第一反應是:你確定這不是客戶在故意整廣告公司嗎?
- #野蠻要求修改意見被執行 -
不管是客戶本人,領導還是同事提出的意見,不允許討論,不允許變通,盲目要求把所有的細節都執行出來。
這不能說明當事人有能力,只能說明他不作為。
❏ ❏ ❏
相對的,沒有經驗的廣告公司人員也不能冷靜理性的處理好拿到的反饋,導致問題堆積惡化,最後在某一個方面爆發。
比如,有人因此工作量過大病倒或離職,項目最後趕不及時間上線導致經濟損失等。
#當一方提出不合理需求時,#另一方的反應和做法才是最後決定一件事成敗的關鍵。
情緒化是使不得的,走極端更使不得。越是忙亂越要保持冷靜,並且不斷提醒自己:千萬要把新的事情從一開始就處理對,不然為此付出的代價一定是利滾利式的洶湧而至。
❏ ❏ ❏
微信時代最討厭的就是所有人都在一個小小的輸入框裡提看法,很多文字都沒有經過揣摩和精簡就被扔了出來,因此信息接收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要花力氣試圖理解正確對方的意思。
更不要說在微信群裡,每個人都人在表達自己沒有思考的想法,多重信息疊加,要把最終統一的反饋總結升華,則難上加難。
#不需要來回的閱讀對方的信息,#要不斷的通過問題去澄清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
提問、重複、講出自己的理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無他的較好做法。當我們再次說出對方(多方)的意思,完整正確,被對方(多方)肯定後,第一步工作才算完成。
在急急忙忙的跑去找做事的人轉述該意思之前,務必要花點時間思考和討論由此產生的相關其他問題。
像前文提到的戶外廣告例子,如果最終反饋是要做的在晚上也出挑,那色彩搭配就可能被調整,對方是否可以接受這個調整?如果不能,那所有投放的位置都有不錯的燈光照明嗎?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只有這些都經過了安排調查,才能比較精準的找到接棒者把事務推進下去,至少從承接方把工作的繁複程度降到最低。
盡量不給自己挖坑,避免做一步看一步改一步的低效模式,至於對方是否可以把自己顧好,也盡量做到利己利人,就不在掌控之中了。
❏ ❏ ❏
同樣的事情其實並不僅限於甲乙雙方的合作,就算是在乙方內部也可以試著這樣去減少工作的怨念,承接方(設計師、文案等等)也可以試著管理好每一次對話,把工作的效能推向最高,創意人員工作出色的一大標志就是能管理好溝通對話。
畢竟我們都不喜歡心情敗壞的重複勞動,大家也最害怕看對方什麼都必須要到手的樣子。
以上,同行見笑。
-
🎧 原文發佈於微信:https://goo.gl/WRJ4tR,對上述內容有興趣可關注我的公眾號古里奧(ID:coolioyang)。
🎧 臉書所有文章目錄:https://goo.gl/rZ64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