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很開心能參加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主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學術研討會,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東吳大學。那天知識量太大導致肚子餓,但又不好意思吃兩個便當,所以發現樓上有麥當勞還開心地傳訊息給朋友說:「妳學校好讚喔!竟然有麥當勞。」對方回:「我學校確實有麥當勞,但我讀的是清華大學。」
😔
當天研討會的下午茶點心很讚,我一直盯著桌上的司康流口水,但實在不好意思跟同學搶點心吃。😂
我擔心教授誤會我去現場白吃白喝,所以寫了一份作業證明我有認真聽課。
=======研討會開始=======
主辦單位: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協辦單位: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
時間:2020年12月5日(週六)09:00-18:00
地點: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
社會學家Max Weber於1920六月因感染大流行肺炎而過世,一百年後同樣遇到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我們紀念這位影響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經濟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思想家格外具有意義。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人文社會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合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紀念研討會,讓現代學者透過知識上的交流與韋伯對話。大多數的人都以為韋伯只是社會學家,對他的印象就是與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和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858-1917) 並列為「社會學三大經典作家」。如果更熟悉韋伯一些的人可能會知道其最著名的著作《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以及《經濟與社會》都是社會學經典,但較可惜的是,讀過這些著作的人,或許也罕有機會去深度理解韋伯的知識創造過程,以及為何他從不認為自己是社會學家。
這場研討會邀請了多位學者與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裴元領的論文<宗教是什麼?為研究韋伯宗教社會學的準備工作>以中國四書五經、易經、聖經、佛經、墨子、印度摩科婆羅多及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來分析韋柏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的<從新社會學的角度談韋伯>認為社會學的關鍵在於創造力,而不是有多少學派、生產多少論文。現在的環境已經不是社會學誕生的那個年代,而是數位社會時代,這個年代你(妳)在網路上的「帳號」比自己是誰更重要。在(法國後現代思想家)布希亞的時代,人們認為「大眾不在乎真實」,但到了今天,則是「大眾創造真實」——假新聞、偽資訊都是現代人的集體創造。跟性愛機器人做愛算不算出軌?未來趨勢已經不是在爭吵性別、性向,而是當機器人成了人類更好的選擇而非替代品時,這些倫理問題怎麼辦?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君玫的<韋伯與奧斯華德:一個能量社會學的想像>從化學家奧斯華德的「社會能量學的一元論」與韋伯的「多元社會學觀點」的對立衝突切入。根據她的研究,韋伯不認為奧斯華德的化學概念可以推展到人文社會,只是現代的人反而開始重讀奧斯華德的能量學(能量的關係),因為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確面臨能源、環境等新的問題。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賴曉黎的<從禁欲概念論尼采與韋伯的異同>研究尼采的《道德系譜學》與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宗教社會學》中,禁慾理想與韋伯禁慾主義之間的主要區別。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暨系主任黃厚銘的<消失於社會學中的理論與經驗間關係之多元想像>認為思想史、理論研究不該只存在哲學、歷史學中,但不少人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只有「質性、量化、田野」三種方法。講者取三大家理論與經驗之間的關係來說明:涂爾幹的「社會事實論」是用一個理論來掌握一個實在,並從經驗中來驗證理論是否符合實在,或從經驗中產生新的理論。韋伯的「理念型」則建構出一個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的東西,認為社會學是具體事實的科學,所以最抽象的法則最沒有用處,沒有辦法套用於所有社會。韋伯的理念型和涂爾幹的普遍可以適用的想法與抽象概念抵觸。如果是這樣,那麽,馬克思學說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狀態」,若將其核心精神從《資本論》中抽掉,只留下經驗證據,那這本書還能成立嗎?青年馬克思談了一個共產世界的理想狀態的理論,但《資本論》的實證經驗卻非如此。中山醫大醫社系副教授黃敏原的<韋伯的人論及其社會心理學考察>指出韋伯由理念引導世界圖像,認為需要我們「熱情」參與,並舉「清教徒可望成為天職人,我們則必須是職業人」的新教倫理為例。
每位講者雖然只有短短的20分鐘,但卻帶給現場聽眾如沐春風的知識啟迪。只可惜礙於篇幅與我的知識有限,僅能以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張旺山教授論文作為研討會代表,而與會學者豐富精彩的研究,大家可以按照論文題目搜尋拜讀。
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張旺山教授在其論文<韋伯的某種「人的科學」的構想:1895-1907>(Max Webers Konzeption einer “Wissenschaft vom Menschen”:1895-1907 )中提到,韋伯關於某種「人的科學」的構想形成,與他轉換人生跑道(由法學家轉變成國民經濟學家)有關。並且,這種「人的科學」的構想,從 1895 年弗萊堡大學就職演說首度提出,到1907到 1910 年已初步完成, 直到1910德國才成立社會學學會。講者在研討會上企圖論證韋伯的通才在各領域皆有傑出表現與貢獻,只是韋伯在學術領域中不斷跨界的強烈特色,也導致後人不斷地挑戰他的權威;但同時,各領域的學者得藉著韋伯的典範出發,才能開啟更多知識上的創新與可能。根據韋伯太太瑪莉安娜(Marianne Weber, 1926)的說法,青少年時期的韋伯花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製作了一幅 1360 年的德國歷史地圖,並在 15 歲那年的聖誕節期間再度寫了一篇長達 46 頁的論文<對印度日耳曼諸民族之民族性格、民族發展與民族歷史的一些考察 >。
但從小熱愛歷史的韋伯並沒有成為歷史學家,除了他的興趣廣泛外也有經濟上的考量——就跟我們尋常人一樣。韋伯 1882 年 5 月在海德堡大學註冊時,是以「法學」作為主修與職業學門 ,1884 年冬季學期轉讀柏林大學、1886 年通過第一次法學國家考試,直到 1889 年完成博士論文及1891 年完成任教資格論文完整了法學家訓練。所以,韋伯在 1892 年開始以私講師身份在柏林大學教授法學課程,並於 1893 年 11 月被任命為法學非教席教授。
韋伯的教職生涯並非一路到底毫無變動,這與德國的教育體制、韋伯個性與博學多聞都有關係,就像1893 年 6 月弗萊堡大學哲學學院就已經想要挖角韋伯去擔任「國民經濟學與財政學」的講座教授。 而韋伯在 1894 年 4 月初決定轉換人生跑道接受聘任,前往弗萊堡大學擔任「國民經濟學與財政學」的講座教授。這也意味如果韋伯只懂法學,是無法受到弗萊堡大學哲學學院青睞的,假如他的底子不夠也無法輕易脫離舒適圈,獲得更好待遇的工作。
韋伯於1919年1月28日受巴伐利亞「自由學生同盟」之邀,在慕尼黑大學所做的二場演講,<以學術為志業>與<以政治為志業>皆是「以精神工作為志業」的系列演講。韋伯後來根據速記人員抄錄的筆記,於1919年出版演講內容。為何韋伯會特別提到政治呢?在還沒了解韋伯前,我原以為像他這樣的經典學者不會沾染政治領域,但在閱讀這兩篇演講稿後得知,在當時德國的學術氛圍,韋伯意識到政治立場干擾學術領域造成的困惱。他在演講中呼籲——一種學術倫理的規範性訴求——政治不屬於課堂、教師扮演先知的徒然。在此摘引<以學術為志業>中對於學術倫理訴求的經典段落:「在文化團體以及政治團體的範圍內應該如何行動——這兩種完完全全是不同性質的問題。如果他接下來問道,他在課堂上為什麼不應該同時處理這兩者,那麼對這個問題的答覆就是:因為先知與鼓動家並不屬於課堂上的講臺。先知和鼓動家都被告知說:『要走上街頭去公開演說。』意思就是到容許批評的地方。」
擁有學者身分的韋伯排斥政治進入課堂上,但課堂外的韋伯卻希望透過候選而不競選的方式從政,來達到他參與制憲的目的。他在1918年12月25日寫給友人的信中,韋伯還信誓旦旦地認為:「看來,我在法蘭克福相當篤定能夠當選。」結果卻事與願違。韋伯也曾經感嘆地說,終其一生,他都是個「政治獨行俠」。從這兩篇演講稿中就能發現,韋伯身處學術領域與政治領域中,產生既熱愛又互斥的矛盾心情。
張旺山教授也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及,韋伯一生始終對政治有一種「秘而不宣之愛」,因此,他對政治學的貢獻,也使得諸如《政治學的經典作家》(Klassiker der Politik)這樣的書,不得不將他列入政治學的「經典作家」之列。韋伯提出「正當支配的類型」的學說時,雖不是為了政治學而生,但卻影響了政治學領域,並被政治學者所用。Carl Heinrich Becker(1876-1933)曾依照韋伯的期望並提供優渥的條件,希望聘他為波昂大學的「政治學」講座教授,但後來韋伯基於私人理由選擇了到慕尼黑接 Lujo Brentano(1844-1931)退休後所留下的國民經濟學講座教授的空缺。1920 年夏季學期,韋伯甚至在慕尼黑大學開設了一門進階課程,課名就叫作「一般國家學與政治學(國家社會學)」。
我們廣為傳頌韋伯的博學多聞,但卻忽略了就是因為他懂太多、擁有太多知識,常讓他面臨抉擇的痛苦。在一封韋伯於 1887 年 9 月 30 日寫給他的大姨丈包姆加騰(Hermann Baumgarten, 1825-1893)的信中,韋伯就曾坦承:由於「種種實際上的利益――對這些利益的規制,乃是法律發展的基本課題呈現了種種的結合,而這些結合在我看來,用我們的科學的那些手段,是無法加以掌握的」。這意思是韋伯體悟到法律知識的極限,而將其排除在自己的興趣與職涯之外。
雖然講者一樣只有短短二十分鐘,但卻提供了韋伯豐富的知識之旅。韋伯在學術職涯上並非如我們習慣的教育體制,只能線性發展的刻板印象。在這意義下,韋伯的一生為台灣學者、學生帶來的啟示是:在求知、求學的旅程中,「修正」與「調整」是再正常合理不過的現象了。我們不要被一時的挫折擊倒,休息夠了爬起來就好。同時,韋伯的一生也提醒我們面對知識要謙卑,那是因為人擁有的知識都有極限與界線。即便博學如韋伯也不斷地受到各領域的專家挑戰,但知識就是憑靠在如此的堆疊中精煉與豐富。或許韋伯可以成為各種領域的專家,但他卻未定義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就是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的所知所能有限。不過,韋伯逝世百年後其知識系統並沒有因為各種挑戰崩潰,反而留給社會學界與對社會科學有興趣的每一個人,可以憑著韋伯的典範達到他以前辦不到的事情,與少經歷他在肉體與精神上的煎熬。
最後,由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與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韋伯學說與二十一世紀對話」只是第一個一百年,未來將會有兩百週年、三百週年與韋伯對話的學術研討會。雖然韋伯的生命逝去,但他卻能持續地啟發後人追求知識,熱愛生命與社會;死亡只是瞬間的終點,卻是邁向精神永恆的起點,韋伯的學問與精神永存在知識宇宙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天下有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蘭博基尼好像和火雞是完全不能扯在壹起的概念,但是卻實實在在牽扯起來。 感恩節是西方傳統的節日,屆時會放假三天,合家團聚,在節日的的宴會上有壹道必不可少的名菜“烤火雞”。可是為什麽感恩節要烤火雞呢?這要從感恩節的由來說起,1620年,英國壹些主張改革的有誌之士打算退出國教,自立新教,這些清教徒引起了英...
清教徒新教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阿潑: 🇺🇸🦃一個感恩節各自表述】
#週末回顧:「疫情這麼猛,今年還要特赦火雞嗎?」作為許多美國家庭大團圓的感恩節,今年在疫情肆虐之下仍顯得令人不安。美國CDC多次提醒民眾,感恩節仍要守住防疫安全,盡量避免長途旅行,就算家庭親友聚會,恐怕也要在社交距離與配戴口罩中度過今年的感恩節。
儘管情況特殊,但每年白宮例行的「特赦火雞」傳統,仍照常會由總統川普進行。沒有意外的話,這會是川普任內最後一次的火雞特赦——只是選後以來各種訴訟車輪戰和爭議,川普本人減少公開露面談話的次數,現下的氣氛顯得有些微妙。
今年挑選的火雞來自愛荷華州(本屆大選仍由川普拿下),根據愛荷華州當地媒體20日的報導,千挑萬選才選中的兩隻火雞,已經平安送到白宮準備「被特赦」,並且收留養在專屬的保護區中,永遠不會變成感恩節的大餐。
感恩節的火雞消費,也能反映美國國內的經濟與農產景氣。不過吃火雞的傳統,由來卻是眾說紛紜,近代的研究認為與移民歷史和身分認同有關,是歐陸移民為了特意強調融入美國社會,而拿美洲的火雞作為象徵。
從五月花號開始而生的主流美國建國故事,其實都有感恩節的影子。透過節慶符號的轉化與創造,反覆強化「美國人」的身份意象及美國價值;現代的感恩節,儀式般地肯定了帶著清教徒經驗的美國信仰,移民也可透過加入這種美國傳統,成為「正港美國人」。但也不是所有「美國人」都過感恩節跟吃火雞...
#美國 #感恩節 #火雞 #Thanksgiving #川普 #Trump #PardonTurkey #清教徒 #印地安人 #北美原住民 #國家認同 #移民 #歷史記憶
清教徒新教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世道人生:五月花號400周年祭 (李怡)
在所有支持特朗普的評論人當中,我大概是唯一不看好他選情的人。我不止一次這樣寫,也同時說「希望我猜錯」。但很可能真猜對了。
大選的逆轉發生在11月3日晚上,特朗普領先的六個搖擺州,突然同時停止了計票,然後一個晚上,大量郵寄選票湧到,都是票投拜登,於是逆轉了。儘管近日盛傳有舞弊,不過郵寄選票在美國是合法的,儘管它有作弊漏洞:它無法確認每一張選票都來自投票者本人;它無法確認每一張選票都出於投票者本人意志;它無法確認從投票者手中到被點票之處,過程中不會被人做手腳。過去郵寄選票沒有出現過大紕漏,一來因為郵寄選票只是極少數,多是駐外軍人,而今年因應疫情而出現大量郵寄選票而且影響了最終結果;二來是美國選民有了極大變化。
今年是五月花號(Mayflower)抵達美洲400周年。1620年這船載有102位英國人,他們認為歐洲的基督教已經腐敗,而他們要追隨《聖經》的精髓,在美洲建立一個把信仰、道德、正義等放在第一位的國度。這些被稱為清教徒的人,訂立公約,立誓創立必須由被管理者同意授權的自治團體,依法而治。他們確定了美國的根基:一、聖經和基督教文明(保守主義);二、個人發財致富的拼搏冒險精神(個人主義和資本主義);三、法治和選舉(憲政民主)。
其後,美國的獨立戰爭、獨立宣言和憲法,都反映這種精神。而其思想基礎,就源於對舊約聖經的信仰,這是人民心靈的永恒城堡。
美國的自由派曾嘲諷說:保守主義者認為,所有的社會問題本質上都是私德問題。保守主義大師Russell Kirk回答:這句話千真萬確。如果在一個社會裏,人們信仰持久的道德秩序,懷有強烈的是非感,具備正義和榮譽的個人信念,那麼無論採用何種政治機制,都是一個良善的社會;相反,如果人們道德散漫,對規矩一無所知,熱衷於滿足物慾,那麼無論公開的體制如何宣稱民主自由,它都很糟糕。
美國先賢訂下的體制是好的,但近些年許多美國人就守不住新教的道德秩序,走到Kirk所說的「相反」那裏去了。作為移民大國,美國近幾十年人口的結構有很大改變。據今年6月人口普查,3.3億人口中,白人的比例已經從30年前的八成下降到六成。其他族裔當然較少新教的道德傳承。
即使是白人族群,信仰基礎也發生了變化。這2、30年以來,美國從政府官僚到私營機構,從大企業管理層到學術界的精英,從荷李活到媒體人,他們是全球化大潮的得益者。精英們關心的是在國際化中如何賺錢、出名、享受各國的美食文化服裝,他們在美國東西兩岸的家,只是在世界各地參加各種活動和會議飛來飛去過程中的一個落腳點。中國作為全球化中崛起的暴發戶,對美國各層面滲透。美國從政界到各行業,都與中國有利益勾連。
200多年前美國第二任總統阿當斯說 : 「我們的政府不具備能力去對付不受倫理和宗教約束的人類情感,我們的憲法只是為有道德和宗教信仰的民族制訂的,它遠遠不足以管理任何其他民族。此憲法只適合於有道德與信仰的人民。」
美國還有沒有一半人守得住新教的道德傳統?在全球化催生的金錢怪獸的利益誘導下,在疫情惡魔的攻擊中,我想起北島的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所以特朗普的冒起可能只是人類走向墮落過程中的一次回魂。
五月花精神漸行漸遠,謹以此文祭。並繼續激勵自己和讀友,雖悲觀但仍然要積極地面對人生。
清教徒新教 在 天下有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蘭博基尼好像和火雞是完全不能扯在壹起的概念,但是卻實實在在牽扯起來。
感恩節是西方傳統的節日,屆時會放假三天,合家團聚,在節日的的宴會上有壹道必不可少的名菜“烤火雞”。可是為什麽感恩節要烤火雞呢?這要從感恩節的由來說起,1620年,英國壹些主張改革的有誌之士打算退出國教,自立新教,這些清教徒引起了英國政客的不滿。被英國政客迫害,被迫逃亡到了美國。而此時,這片土地是未經開墾的荒地,火雞和其他野生動物隨處可見。而此時印第安人雪中送炭,為他們送去了食物和衣服。為了感謝印第安人的款待,在11月第四個星期四把火雞烤成鮮美的佳肴送給印第安人。因此感恩節由此而來。
清教徒新教 在 博客來獨家限量書盒版四月 的推薦與評價
第一部華文界認識清教徒如何影響世界的宏觀大作#深入分析西方基督教文明如何影響近代世界歷史發展══ 四月 ... 宗教改革運動孕育的基督新教精神與清教徒文化,如何 ... <看更多>
清教徒新教 在 【7分钟了解清教徒• 朗读版】1. 英文圣经之父威廉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7分钟了解 清教徒 • 朗读版】【简明 清教徒 历史】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 清教徒 历史呢?因为基督教既是真理又是生命,那些伟大的 清教徒 努力地活出这个信仰。 ... <看更多>
清教徒新教 在 清教徒和新教徒的区别 的推薦與評價
清教徒 应该也是信奉新教的,这一点没错。但是新教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简要的回顾一下宗教改革的历史。中世纪的西欧全部是天主教徒,天主教的一个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