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展覽系列活動─【#ADA新銳建築師 #線上對談:新銳建築的35/45】
壓軸場的ADA新銳建築師對談,邀請到曾泊銘以及蘇弘兩位建築師,除了分享各自過往的學經歷之外,兩位在2020 ADA新銳建築獎的獲獎作品皆為公共空間類型,防疫新生活下的公共空間會有什麼樣的設計思維?兩位建築師在疫情期間的生活及工作模式有什麼樣的轉變?最真實的分享就在最終場對談活動唷!
🎬講者介紹:
🎙蘇 弘
Studio ++工作室 主持人、東海大學景觀學系及中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為巴塞隆納高等建築學院 ETSAB 建築碩士、巴塞隆納Elisava高等設計學院 展示設計新模態 學士後研究、東海景觀系 學士。於2017年成立Studio ++工作室,於建築、景觀、展覽與採集調研之間進行著多樣的嘗試,是嚴謹的研究也是熱情的探索,貼近那難以言說的親身感受,對地方做出熱切卻又疏離的詮釋與夢想。曾獲 2020 ADA新銳建築獎 佳作獎、2019台灣景觀大獎 公共開放空間類 佳作、2019國家卓越建設獎 規劃設計類 特別獎。
🎙曾泊銘
奧地利國立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碩士,台灣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曾任職莊學能建築師事務所、大函學乙設計工程有限公司(邱文傑建築師+莊學能建築師)及半畝塘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遊走都市、建築、室內設計及文化資產修復,嘗試於不同尺度的切換;關注的都市的公共與記憶、空間創造的策略與想像及構築細部的美學呈現。
++++++++++++++++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Drawing Ambience: Alvin Boyarsky and th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2021.05.08 SAT – 12.05 SUN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全票100元、優待票8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展覽介紹│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2946
同時也有1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1的網紅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how note | https://humansoffshore.com/shownotes/ep144/ 🎓 什麼樣的人適合念哈佛? 這週離島人邀請到擁有Harvard GSD建築碩士和 SCI-Arc建築學士,人在美國建築/數位製造產業擔任Design Project Lead的施博堯學...
「淡 江 建築 碩士」的推薦目錄:
- 關於淡 江 建築 碩士 在 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淡 江 建築 碩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淡 江 建築 碩士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淡 江 建築 碩士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淡 江 建築 碩士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淡 江 建築 碩士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淡 江 建築 碩士 在 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淡 江 建築 碩士 在 淡江建築所- 研究所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淡 江 建築 碩士 在 淡江建築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評價
- 關於淡 江 建築 碩士 在 64 [cc字幕] 瑞士ETH 建築與數位製造碩士 - YouTube 的評價
淡 江 建築 碩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年輕時去京都是幸運的,京都會一直跟著你。
每個喜愛京都的人,可能理由都不同,不過能挖掘到自己的內在,並且和京都產生連結,我想正是可以不斷回京都,不斷深入京都的方式,訪談也進行了那麼多人了,我喜歡看著每個京都迷切入京都的方式,還有和京都產生故事的方式,都是那麼不同,也都很迷人。
這次的訪談對象以斯帖,在看她的訪談文字稿時,會想起了不少自己喜愛京都的面向,她喜愛日本寺院、庭園、歷史和古老文化,即使回京都也很多次了,總是還是喜歡逛寺院(這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她喜歡重覆拜訪同樣的寺院(我也一樣),即使不諳日文,但因為有溫柔與溫暖的心,一樣可以和許多京都人產生交流與情感上的連結,這點也很令人感動。
有一個專門在介紹京都傳統藝術與文化的專頁-厭世京都(如果你喜歡京都傳統藝術,大推),有一次,在介紹伊藤若沖,我看到版主和以斯帖聊起了若沖和等伯等京都大畫家的故事和心之所嚮,這些都是對一般喜愛京都的人來說,可能較冷門或不熟悉的領域,看到兩人在版上的交流,總覺得有著一種眾裡尋他千百度的知音感。
以斯帖訪談文字裡提到的許多寺院、老鋪、咖啡館等,甚至與京都有關的書,很多都是我的心頭好,也是百去不膩的地方,所以讀來特有感覺,至於對於裡京都的博大精深,更是我們一生都探求不完的地方,接下來就請大家好好欣賞以斯帖與京都相遇的詩意溫潤故事吧!
1.請您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是學甚麼的?做過甚麼事情或工作呢?現在的狀態是?
我是以斯帖,喜歡畫圖,高中參加過卡漫社,大學時期讀的是法文,擅長的科目大都跟文學有關,是個徹頭徹尾的文科人,讀碩士時雖然研究所本身的研究方向多偏政治經濟,但我卻私心地以研究文化遺產觀光為論文題目,出社會後決定追從興趣進修了設計相關的課程,目前是平面設計師,努力朝網頁設計師邁進。
2.談談你和京都的緣分是何時開始的?第一次京都是甚麼時候呢?
從以前就喜歡待在古老、有歷史感的地方,廟宇、教堂或清真寺建築裡有種令人平靜的氛圍,雖然我不是特別哪一宗教的信徒,但我想無論是哪個宗教的神明都沒有規定「異教徒」不能感受宗教建築的美好,所以比起東京,最先讓我對日本感到興趣的是京都。
國三時第一次讀了夢枕貘的《陰陽師》後便對京都有著魔幻般的憧憬,其中充滿妖鬼的優雅古都和神秘莫測的晴明,在枯燥痛苦的求學生活裡為我點亮些許微光,平安京在我心中,就像書中說的一樣,像一道咒語,不斷召喚著我。
升高中的暑假和家人終於第一次踏上京都,從京都車站走出來的瞬間立即被其充滿現代感的外觀嚇到,不但不覺得醜,反而感到相當有趣,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時候應該是正在舉辦紀念新選組的活動,車站外貼了好大張的淺蔥色底的宣傳海報,讓高中時期身為卡漫社社員的我相當興奮。
3.總共回去了幾次京都?或是曾經長住京都多久?
目前至今去了11次(老實說是11還是12自己有點模糊)
4.不斷回京都的原因是甚麼?或是選擇住在京都(或在京都念書、打工)的原因是甚麼?
每次去京都都會在心裡想說「嗯,來那麼多次,下次一定要去其他地方了!」
但每一次計劃旅行時又會「不小心」看到跟京都有關的新消息,新開的咖啡店、甜點店,哪家老舖又重新轉型設計了新的產品等,或許其實是心中根本還覺得不夠吧,那些造訪過的、沒造訪過的店家,那些還未去參拜過的寺院,每一次總是會有還看不盡的遺憾,所以每一次又不斷「回家」。
我自己非常喜歡參考各個寺廟的季節限定參拜行程,習慣先去觀光案內所看有什麼特展,每一間寺廟都有寶物,展出的時間也都錯開,每一個季節都有東西可看,這也是讓我非常期待去京都的原因。
5.你不斷回京都或住在京都,多年來,對京都的感受是否有改變?
不是說「年輕時去巴黎是幸運的,巴黎會一直跟著你」嗎?我想對京都來說也是一樣的。
第一次去的時候,有種和偶像見面的迷妹心理,什麼東西和體驗都很珍貴,什麼嘗試都是第一次,我還記得連去餐廳吃飯時,把覺得設計得很漂亮的紙杯墊,小心翼翼的收進包包帶走,還有像去文之助茶屋吃蕨餅時拿到的火柴盒,到現在都還留著,這些細小瑣碎的事物彷彿連結我和京都的記憶,當然也包含與我前往旅行的家人的記憶。我到現在(前年)去京都時也依然不忘去觀光案內所收集好看的平面文宣,我想應該也有人跟我一樣,房間有一個地方都要拿來收藏那些紙張,也捨不得丟。
這幾年下來,或許是自己也慢慢成熟,開始自己有能力可以花錢出國,京都對學生時代的我來說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地方,旅遊資訊和消息更加流通,讓我感到自己似乎逐漸能和這座城市平起平坐了。讀文化人類學時,恰巧讀到了有關「部落民」的事情,我感到相當震撼,雖然我明白日本是個至今階級相當依舊嚴明的國家,雖然嘴上沒說,但部落民就像他們心中的潛意識歧視,範圍不只是京都,是整個關西地區都是如此。我後來也特別留意了部落民的居住地,去現場一探究竟,大概就在出町柳車站附近往北的區塊,確實,和熱鬧繁華的市區相比,和賀茂川旁的高級別墅住宅區相比,那裡特別顯得破落且安靜。
後來在百萬遍手作市集前,我遇過兩次反對核武的團體在抗議連署,那時候台灣恰巧也經歷完太陽花學運,就和家人跑去連署了(笑)還得到兩隻可以動的紙鶴小禮物,成員都是老太太,很親切地示範給我看紙鶴要怎麼動。
或許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黑暗面吧,不想讓外人知道的地方,京都也是慢慢在我心中從高不可攀的夢幻都市逐漸走下天際,當然,我也因此更能用客觀的眼光看待京都。
6.談論一個你在京都難忘的經驗?或是你和京都的故事?
有一年冬天去京都,沒遇到雪反而下起冷雨,我和媽媽去參拜真如堂,適逢淡季果然只有我們跟三兩外國人觀光客,真如堂的工作人員發現我們原來不是日本人,一位老先生立刻拿著英文解說走出來,一間間帶我們介紹。真如堂其實不大,參觀完本堂後去了其他間和室欣賞障壁畫,那麼冷的天氣裡,我們兩人包成粽子,老先生身上應該只穿了襯衫和毛衣,他講解認真,雖然英語算不上非常流利,但加上肢體語言和我對日文的一知半解,還算溝通愉快,講解到後來看到老先生的鼻涕都快流出來了,覺得有點不捨。
其中,他講解一面障壁畫,一朵蓮花盛開,凋謝,枯萎,最後蓮花的種子遺落下來,而一旁不理解生死循環的白鶴則露出疑惑的神情,像是在說著「為什麼?為什麼?」,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天氣寒冷加上沒其他觀光客,總覺得特別能體悟畫中的情感。
老先生講解完後親切地和我們道別,走進員工室拿起日清泡麵準備用餐,後來我二訪真如堂便沒有再看過他,希望他至今依然身體健康。
7.在京都,你有認識到甚麼樣的人或事情,對你來說,很深刻或是意義重大的呢?
這件事應該要說從之前一次,京都遭遇很嚴重的颱風摧殘說起,有定期關心京都的人應該都知道嵐山淹大水以及平野神社倒塌的悲傷消息,那時候看到新聞覺得「哇,好嚴重喔我的天啊」,忽然想起我非常喜歡的一間寺廟就在嵐山的山上,聽說連化野念佛寺都休息一天整理寺境,我突然非常擔心那間寺廟的情況。不會日文的我意外地找到寺廟的官網(而且還有英文版),於是我寫了一封英文信過去詢問狀況,不到一小時我便收到寺廟人員(後來才知道原來是現任住持的父親)的回信,更令人感到驚喜的是他以流利的英文回覆,並表明十分感謝我的關心,他們只有境內倒了幾棵松樹,其餘建築和最著名的羅漢像們均無大礙。
去年疫情剛開始時,日本有一陣子鬧口罩荒,我後來透過社群媒體聯繫上他們,得知他們沒有太多口罩可以使用,附近藥妝店也完全缺貨,雖然很想寄口罩,但台灣那時也禁止寄口罩到國外,所以我後來把手工布口罩寄過去,並隨信附上可以放不織布在裡面等說明,過了一陣子後便收到他們的道謝訊息,他們也在社群媒體上發出那三個口罩的感謝文(我自己是有點尷尬啦)。我想明年或後年,再次能造訪京都的時候,應該可以去跟他們真人相認一下了吧(笑)
8.你最喜愛京都甚麼季節?你最難忘的京都旅行(生活)經驗是?
我自己喜歡冬天,老實說就是因為人比較少啦(掩面)加上還有冬季限定的甜點!
有一次關於雪的印象非常深刻,那是在曼殊院外面的弁天茶屋用餐,冬天客人很少,店裡面只有我跟家人,暖爐的熱氣和燃香的香味讓整個空間非常舒適,環境相當清幽,廚房內細小的聲音彷彿遙遠,我們坐在可以看到外面小庭園的窗邊,天氣晴朗,餐廳外通往曼殊院路上蒼茫灰濛的樹群被陽光刷上一層亮白,標準的冬日景象。老闆將我們的餐點送上後,此時外面突然下起雪來,第一次清楚地在陽光中看見雪花,真是如櫻花花瓣,一片片交疊著落下,身在室內的我們像是觀看著無聲電影,鏡頭跟隨輕如棉絮的飛雪於空中漫舞,只見雪花一下往右傾斜,一下往左飄移,順著某種節奏,慢慢停歇於石頭或青苔上,第一次發現原來雪的美,並非只有高山雪原那種遼闊,也有細緻優雅的時刻。
順帶一提,弁天茶屋是主推蔬食的素食餐廳,雖然我是個無肉不歡的人,但他們的料理卻非常好吃,推薦給之後有興趣造訪的人。
9.你最喜歡或推薦用甚麼方式認識京都?為什麼?
我自己喜歡走美食+咖啡+寺廟(無限輪迴)的行程,美食跟咖啡應該不用多說,日本食物鮮少會讓人失望(當然是偶有踩雷),如果能對日本文學、古蹟、日本傳統美術或佛教藝術有更多了解並有興趣欣賞,我想應該會對這個城市更加著迷。
例如說,在嵐山和宇治都有源氏物語的重要場景,可以或多或少感受並想像一下當時的風情,或著是在參觀寺廟時因為某一尊佛像雕刻令你感動,或著是因為看了動畫來到桝形商店街,探訪最接地氣的在地店家,看到江戶時代保存至今的和服等,我覺得一定會對京都更加喜愛。
同樣,這裡貼文只刊出一半,有興趣的朋友請點閱網站文章詳閱全圖文,京都迷訪談計畫已經完成九篇,歡迎大家也回頭回味這些與京都產生連結的迷人故事。
淡 江 建築 碩士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捷運與我之二,北淡線
在台中捷運車站和車廂內,我有種在北淡線的錯覺,但窗外的景色建築沒那麼擁擠。
張渝江 章魚哥 Eugene Chang
台大土木法律學碩士,芝加哥伊大財經MBA
土木技師,土木技師公會副理事長
淡 江 建築 碩士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Show note | https://humansoffshore.com/shownotes/ep144/
🎓 什麼樣的人適合念哈佛?
這週離島人邀請到擁有Harvard GSD建築碩士和 SCI-Arc建築學士,人在美國建築/數位製造產業擔任Design Project Lead的施博堯學長。學長大學時在淡江,輾轉到了美國東西岸的學校進修。除了在美國的各大事務所如Morphosis服務之外,在學時也曾到日本和奧地利實習,對台日歐美的建築實務都有認識。
歡迎大家來聽聽博堯學長分享過去這十年來在建築上的累積與思考, 和就學與就職的經驗。
-----
Ep144 - 建築之於藝術 設計之於構築:施博堯
https://www.poyaoshih.com/
#建築 #美國 #Harvard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Digitalfabrication
0:00 美國已解封?
3:06 離開台灣的契機
7:39 SCI-Arc
13:07 Harvard GSD M.Arch2
27:40 哈佛畢業然後呢?
35:09 在傳統事務所思考未來的設計角色
38:39 美國求學的壓力
42:01 熱衷於建築的理由
45:51 回台發展計畫
-----
★更多詳細資訊,請參考Show note | http://bit.ly/hop_shownotes
★支持離島人 | http://bit.ly/hop_suppor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XIplh1xEBM/hqdefault.jpg)
淡 江 建築 碩士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Show note | https://humansoffshore.com/shownotes/ep137/
🇬🇧 為什麼這麼多景觀人都在英國??
這週離島人邀請到雪菲爾景觀建築師:趙家弘。家弘擁有雪菲爾大學景觀碩士,在台灣時也曾在淡江建築和中原景觀學習。目前在英國PLACE Design + Planning Ltd任職景觀建築師。
歡迎大家來聽聽家弘離開台灣攻讀景觀的契機,這疫情爆發一年多來在英國的各種轉折與辛酸血淚。
-----
Ep137 - 雪菲爾景觀第三彈:趙家弘
#Sheffield #雪菲爾景觀 #landscapeDesign #英國倫敦
0:00 Intro
2:03 東倫敦?南倫敦??
8:01 疫情爆發一年後,英國遠端工作狀況
10:53 離開台灣到英國的契機
20:47 建築vs社造vs景觀
24:33 雪菲爾大學景觀碩士
29:21 倫敦景觀工作上的眉角
32:20 想永遠待在倫敦的理由
38:04 英國的排外情結有因為疫情增長嗎?
40:34 回台計畫?❌
-----
★更多詳細資訊,請參考Show note | http://bit.ly/hop_shownotes
★支持離島人 | http://bit.ly/hop_suppor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cjS-XR5tTk/hqdefault.jpg)
淡 江 建築 碩士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學成績搞砸了,還有可能去世界最好的建築學校嗎?
這週離島人邀請到在目前在英國從事建築設計的楊博輔。博輔學長目前在英國知名建築事務所Foster+Partners歷練。自淡江建築、進入交大建築研究所,後期獲得獎學金前往米蘭的Domus Academy深造。並在今年獲得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建築碩士的學位。
歡迎大家來聽聽這週的離島人播客節目,來聽聽博輔學長如何以在海外工作為目標,展開選校選組的長期規劃。
★Show notes | https://humansoffshore.com/shownotes/ep102/
-----
Ep102- 探索建築的下一步:楊博輔
#FosterPartners #UCL #Domus
0:00 intro
1:40 從淡江、交大、Domus到Bartlett的求學經歷計畫
9:32 Bartlett建築相關Program的內容
11:56 在Bartlett印象深刻的案子
26:48 獲得英國Foster事務所工作
34:28 什麼樣的條件在英國求職比較有優勢?
39:32 大型事務所在COVID疫情下的對應措施
47:42 未來計畫拿英國的建築師牌?
53:21 又要挖坑辦活動了嗎?!海外建築人對於未來的想像
-----
★支持離島人 | http://bit.ly/hop_support
★追蹤離島人 | http://bit.ly/hop_instragra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fNJT3N45zk/hqdefault.jpg)
淡 江 建築 碩士 在 淡江建築所- 研究所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昨日放榜,有幸錄取淡江建築所,想請問是否需要先找好指導教授?賴怡成、黃奕智、柯純融這三位教授的研究室主要是在做什麼? - 淡江,建築,研究所,碩士 ... ... <看更多>
淡 江 建築 碩士 在 淡江建築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推薦與評價
ofArchitecture,TamkangUniversity.,淡江大學建築學系成立于1964年,創系主任為建築師馬惕乾。碩士班成立1981年,博士班課程於2004年起開設於土木系博士班建築組,是 ... ... <看更多>
淡 江 建築 碩士 在 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淡江建築 研究所A+U交互建築工作室(Transactive Architecture Studio) ... 0 comments. Album [交流分享] 碩士生趙婉婷在加州理工波摩納校區交換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