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都已寂滅,生死不再輪迴】
《心經》經文中的「究竟涅槃」,是指當所有煩惱都已寂滅,生死不再輪迴,終於得到最大的解脫、永恆的喜悅。
胡蘭成先生在他著作的《心經隨喜》(如果出版)提到:「涅槃」是如數學的「零」一樣,相當於中國的「太極」,進入「涅槃」亦可說是太極修行。零是數學之始,太極與涅槃皆是萬法之始,是空的存在,是無限的存在,無限的蘊涵。
他說:佛的辭世,是涅槃;佛的誕生,也是涅槃。生死如一。
而我在《心經》讀到「究竟涅槃」,相對於前面段落中的「不生不滅」,發現:在「○」這個大型的宇宙圓輪中,既是「有始有終」,也是「無始無終」。生命看似「有始有終」,其實是「無始無終」。涅槃,和輪迴,也沒有不同了。
自我覺察的功課,是無窮無盡的。即使已經從「自覺」、「覺他」,到「覺滿」(覺智圓滿)而成佛,達到完美覺悟的境界,還是願意悲憫眾生,一次一次地重返人間,和眾生一起學習。
乘願歸來。從心開始,也重新開始。
🌿摘錄自若權《先放手;再放心——我從〔心經〕學到的人生智慧》
博客來:https://bit.ly/3Bxjjrv
🌿每本書內頁都有附贈若權親自設計《心經》手抄稿紙,與若權親筆示範抄寫《心經》
🌿抄寫《心經》同學們,今日(9/18)若要交功課,歡迎放置於此文下方喔。我今天的作業是76/108,你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與佛有約 - 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五次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由此特展的策展人之一曹德啟先生,他同時也是政治大學宗教所博士候選人,來為各個聽眾介紹此展。 本拓片展覽內容主要是石刻佛教造像碑的發願文。石刻造像顧名思義,是指在石頭上雕刻佛...
涅槃成佛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农历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萨圣诞✨
地藏王菩萨圣诞💫相传为地藏王涅槃得道的日子。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故也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并且成为了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
地藏王菩萨人如其名,如同大地含藏着无数善根种子。在过去世中,他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立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誓言,发愿救度一切罪苦众生脱离苦海。
其提倡孝道,重点超度救济父母 🌟 常常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救助苦难🌻 是拯救世间众生来之苦的一尊菩萨。
🙏🏻祈愿在地藏王菩萨圣诞之日,得其保佑,众人平平安安,无病无痛,离苦得乐 🙏🏻
---------------------------------------------
► 注册成为会员,获取更多福利🔝
http://www.masterpaw.com.my
#地藏王菩萨圣诞 #农历七月三十 #地藏节 #鲍一凡 #鲍一凡老师 #MasterPaw #福海集团 #MyFengShuiHolding
涅槃成佛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是世尊初次開車轉輪輪日!
就像鋼鐵人第一槌敲下,製造鋼鐵裝的最初第一敲,開啟了後面的漫威電影宇宙。
而佛陀成佛後,也在歷史上的今天開了車門,載了第一批乘客。
就來畫張圖送給世尊,感謝他這麼仔細的無私的分享這麼多奧義秘笈,還說了這麼多故事,從天上說到地獄,從動物講到藥叉...
雖只是一個小小的追隨者,但能上車真的感覺很開心。
那就來看看世尊初次開車都載大家看了什麼?
--
#紀念佛第一次為五比丘講四聖諦
聖嚴法師四聖諦講記節錄
四聖諦是基礎的佛學,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後的第一個夏天,最初在鹿野苑為五位比丘弟子所講的佛法,就是四聖諦。四聖諦的內容有三個層次,也就是所謂的三轉法輪:
此是「苦」的事實;
苦果定有其苦因,名為「集」;
此是滅苦之「道」;
此是苦「滅」的涅槃。
‧苦宜滅,集宜斷,道宜修,滅宜證。
‧苦已滅,集已斷,道已修,滅已證。
這是四聖諦的三個層次。
釋迦牟尼佛講了三次,當他講到苦已滅了,苦的原因已斷了,苦的修行方法已修了,實際上已經進入涅槃;到了第三個層次時,這五位比丘弟子也都全證得阿羅漢果了。
為何說是「四聖諦」?
‧是佛陀或阿羅漢等聖人所通達的四種真實的道理,故名為聖諦。
‧能如實正覺此四種道理而登聖位,成等正覺,故為聖諦。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初次說法度五比丘時,所講的就是四聖諦。
‧四聖諦的四種道理,是如實,非不如實,是真實不虛的,故名為聖諦。在佛的觀察和體驗,苦和苦滅,永遠是眾生所需要知道的,人類要想離苦,必定要斷絕受苦的原因,如何斷除受苦的原因,就必須修行滅苦之道。這是四種真實的道理,因此稱之為四聖諦。
‧「聖」有「正」義,能發無漏智,證涅槃之正理者,即成為悟道的聖者。
聖諦是什麼?
(一)苦聖諦
有苦難相,苦已發生。也就是說,聖人已經知道了三界眾生即是受苦的事實,由於苦難、苦厄、苦惱等的現象,使娑婆世界的煩惱眾生,頭出頭沒,流浪生死,永無了期。
(二)苦集聖諦
有生起相,使苦的事實發生。就是先有了引生苦果的行為,構成了受苦的原因,才會發生苦的結果。從聖人的立場所看到的苦的原因,是由於眾生在煩惱愚癡中造作種種不善行為,而形成一種力量,名為業力。這股力量,就是將來要受苦的原因。
(三)苦滅聖諦
有寂靜相,苦已中止。聖人已經實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苦已是不存在了,停止了接受苦的事實。
(四)滅苦所修之道聖諦
有出離相,使苦停止。如何使得苦的事實不再產生或停止呢?必須要修滅苦的道,那就是運用正常、正當的生活,以及清淨的身心,杜絕造作種種惡業的機會。修道和非修道的生活是不一樣的,不修道,一定永遠在造作苦的因,不斷地接受苦的果;修道則不再繼續造作苦的原因,自然也不會再有苦的結果。
--
也感謝聖嚴法師的解釋,想念您。
我要上車了,彼岸見。
涅槃成佛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與佛有約 - 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五次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由此特展的策展人之一曹德啟先生,他同時也是政治大學宗教所博士候選人,來為各個聽眾介紹此展。
本拓片展覽內容主要是石刻佛教造像碑的發願文。石刻造像顧名思義,是指在石頭上雕刻佛像。這是非常慎重,珍貴難得的經驗。造像完成時,刻下發願文記錄緣起過程、時間、共同出資的佛弟子、指導法師、造像內容,最重要的還有個人或眾人發願造像目的。發願是學佛、修行成佛的起點,可稱為初發心。發願造像供養佛陀,同時請佛見證、護持眾人的修行。發願產生的動力既是向上供養佛,也是祈請佛向下護持。藉由造像,發願者與佛陀之間深層地溝通互動,這是我們將發願文的展覽命名為「與佛有約」的原因。
「與佛有約」,約定的內容分為供養與護持。何以造像供養?佛教強調佛形像(色身)莊嚴美好,非世間語言所能比喻。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令觀者無上歡喜,目不能捨,心更嚮往,由此走上學佛之道。可以說在佛教傳播上,文字與圖像並重,尤其是對初階者,佛像莊嚴是直觀入門的捷徑。
佛教又說畢竟空,三界唯心,色身如幻;故《金剛經》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又如《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古來名僧大德都深知圖像的重要,《續高僧傳》記載唐代淨土宗大師善導(613-681),造淨土變相三百多幅。日本的雲遊僧圓空(1632-1695),盡其一生日夜雕刻木佛像,行腳四方以佛像與信徒結緣,他刻了十萬尊以上的佛像,至今在各地寺院遺存約五千尊。他們都成功地透過佛像傳播佛法。如展覽拓片內容所見,或個人發願,或信眾相約共同集資造像,表明他們供養佛陀,虔誠修行的心意,與古代高僧的願力沒有兩樣。僧俗積極複製圖像,造像無數的過程,是佛教藝術的特徵之一。
「與佛有約」約定的第二部分是請佛護持,或稱保佑、加持。為何需要請佛加持?發願是修行者實踐的第一步,也可以說是自力,而佛陀加持可以說是他力;自力與他力互為表裏,相互輝映。修行菩薩道者,在實踐生活中唯恐自力有限,智慧不足,故祈請佛力加被,速成佛道。現實世間紛擾不斷,飛來橫禍難以預料,故而需要觀世音菩薩無時不刻的保護,「千處祈求千處應」,滿足世俗人的需求。
佛陀出家,修行證道的初發心是為了解脫無常世間,超越生死輪迴。他證得圓滿正覺,說法度化無數弟子,最後在雙樹之間側臥,宣稱進入常樂我淨的無餘涅槃。弟子們依法火葬荼毗後,將無數的佛舍利子分送天下,造塔供養,流傳佛法。從此佛陀不在世間,進入像法時期。僧眾為了克服佛法即將消失的深刻憂慮,除傳抄經典,講經說法之外,更加強對佛舍利的崇拜。世間護法的皇帝如印度阿育王為弘揚佛法,供養佛陀,在各地造八萬四千佛塔;隋文帝也仿效阿育王,積極在全國各州造立舍利塔。
在無佛的時代,修行者造像祈願,將來往生彌勒菩薩所在的兜率天宮。彌勒菩薩在久遠的未來將下生世間成佛,並且廣大說法,令所有眾生開悟。修行者往生兜率天,將來也隨著彌勒下生,聞法開悟。這是最初往生者的心願。到了南北朝末期,阿彌陀佛西方淨土逐漸取代兜率天,成為世俗信眾臨終往生的標的。阿彌陀成佛前曾發四十八大願,其淨土極樂世界莊嚴光輝,滿足物質需求,修行精進,更方便的是信者臨終前只要發願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十次,必得往生。
從展覽拓片可看出,發願者涵蓋社會各階層,皇帝、貴族、官吏、將軍、士兵、僧人與民眾,不分貴賤,在不同的時空,各自發願,共同參與供養與實踐學佛修行的經驗,此展共分分為六大展區。
• 壹、莊嚴
• 貳、崇因樹果
• 叁、現世利益
• 肆、修行實踐
• 伍、佛法復興
• 陸、淨土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