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
用你的膝蓋思考,你覺得哪一個價值觀,會對台灣比較好?
1. 保護環境
2. 破壞環境
https://www.facebook.com/CommitteeOf300Cats/posts/3902317313186438
--
1. 選「保護環境」的同學
你們保護了藻礁、擋下了三接、犧牲了台灣能源轉型,開心嗎?
2. 選「破壞環境」的同學
你們重啟了核四、排放了熱水、害死了周遭海洋生態,意外嗎?
--
大部分民進黨支持者,都是「保守派思維的支持環保」
如果在沒有進一步瞭解議題的情況下,得到的思考路徑就會是
保護藻礁 → 保護環境 → 好棒棒 → 同意
重啟核四 → 破壞環境 → 好壞壞 → 反對
所以要跟他們溝通的時候,需要讓他們少用膝蓋、多用腦袋,才有可能達到「環保不能墨守成規」的目標
--
方案一「藍綠對決」
如果把題目改成
1. 國民黨支持的保護環境
2. 民進黨支持的破壞環境
這下子就會有些長輩有警戒心了,國民黨從來沒在顧環保的,這一定是黃鼠狼給雞拜年
--
方案二「利益權衡」
如果把題目改成
1. 保護環境,但是會害台灣缺電
2. 破壞環境,可以維持經濟成長
看你是要小規模的訴諸冷氣、還是大規模的扯台積電,讓他們多想到一點後遺症,也是有機會促使他們反對的
--
方案三「情緒勒索」
先準備好附圖這一類圖卡跟藻礁照片,讓他們知道開發區域已經100%降到10%了
而且這幾天又提出了更好的方案,雖然比較貴,但是可以更減少破壞的程度
「難道你要讓這些拒絕溝通的人予取予求、亂浪費稅金嗎!」
--
想到多花150億而生氣是正常的
但是不要氣太久,我們接下來還有得忙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3的網紅高雄市議員-林于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市長施政報告質詢】在高雄好好生活! 市長施政報告質詢,我以「海洋城市」、「行人路權」、「工業管線管理」三個主題,作為首次在議場內和陳其邁市長面對面探討的題目。 👊🏻 亞洲新灣區 - 海洋城市不要再說說而已 高雄以海洋城市自居,觀光產業上卻欠缺從海洋出發的思考。目前香港因為政治因素,降低...
海洋環保題目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4.13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聲明 - 反對日本以鄰為壑,排放福島核污水入海!
2011年福島第一核電廠因發生核災,10年來持續產生輻射污水與污土,至今污水總量超過124萬公噸,日本內閣今日決議將把難以善後的輻射污水排放入海,將於兩年後執行。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提出聲明,台灣嚴正反對日本將輻射污水排放至海洋,使輻射物質進入到生態圈,造成輻射污染風險,更不應因成本考量,將鄰近國家的環境生態、海洋漁業與人民健康置於輻射污染的威脅之中。而此種便宜行事的做法更引發國際上強烈的抨擊,跨國發起的「福島核災將屆10週年,反對輻射污水排入海洋,終結核電!」連署由24個國家、311個團體共同聯名發起,台灣也有近40個團體加入連署表達反對。
福島核災已十年 輻射污水仍難以解決
福島核災是2011年發生的悲劇,但直到2021年還要承受核災帶來的污染還有影響,很多人以為核災結束了,但事實上經過10年,如何處置污水與核廢料仍然是日本政府最頭痛的問題,目前福島核電廠因為反應爐內至今仍有大量殘留的高放射性核燃料碎片殘骸難以移除,仍需持續注水冷卻反應爐心,每日有上百噸的輻射污水不斷被製造出來。東京電力公司目前用多核素除去設備(ALPS)來處理福島的核污水,雖然絕大多數的輻射核素都可去除,但卻無法除掉「氚」,因此一直儲存在廠區週邊,每5.5天就需要1個新水槽,現場蓄水量為140萬立方公尺,預計於2022年底飽和。
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曾表示核電廠區內仍有總量1200兆貝克的氚,這意味著將來可能會釋放出更多受污染的水,排放至海中透過魚貝類而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日本民間團體建議可以用其他方式如透過大型水槽的陸地儲存與透過沙漿固化的儲存、以及增加儲存區土地的等提案,但政府卻在對這些提案沒有進行充分的討論下,選擇直接放流至海洋的做法。
2020年屢傳日本政府以現場儲水槽即將不敷使用為由,擬決議將輻射污水排放入海,不但引發日本全國漁會以及福島漁會表達反對立場之外;福島縣內有43個市町村(相當於鄉鎮市)的議會也做出反對的決議;此外,一項由福島縣縣民發起的連署,也募集了45萬筆連署名單,但日本首相菅義偉仍一意孤行,不顧在地民意反對,偏袒核電業者,不惜犧牲自己國家國民與鄰國權益。此種「以鄰為壑」的自私行為,令人憤怒,也突顯核電宣稱的「便宜」,其實是將污染處理成本與健康風險推給他人承擔,製造的假象。
核電代價高昂 日本不該以鄰為壑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曾號召民團在2020年5月赴台日交流協會外抗議,正式遞交反對意見書給日本政府,11月更在外交部前召開記者會,重申反對立場,請日本政府三思,不該以鄰為壑,傷害海洋環境,更讓東亞鄰國一併承受日本使用核電的高昂代價。
這些受污染的廢水,排入大海不只是會影響到日本的漁民,也會隨著洋流影響到台灣,將侵害我國漁民權益、增加我國輻射檢測成本、甚至威脅水產品消費者的健康。此次決策影響重大,核污水排放入海不會只有一次,這代表未來三四十年沿海可能要長期承受污水排放,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是長期累積的,另外,日本內閣決議將在兩年後才施行,為了保護海洋環境,仍需持續呼籲日本政府應改採其他處理方式,台灣政府也應該重視未來可能的衝擊,經由正式外交管道表達反對,為國民健康與周遭海洋環境把關。
福島核污水背景說明:
福島核一廠在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的東日本大地震遭海嘯侵襲,一號機至三號機發生「爐心熔毀」事故,甚至數度氫氣爆炸,造成大量放射物質外洩,是全球僅次於車諾比事故的最嚴重核災。為讓反應爐降溫,必須不斷注水,此外,滲入毀損建築的地下水和雨水也因此含有放射物質,使污水量增加。
目前福島約儲存了接近124萬公噸的輻射污水,這些污水含有氚(放射性氫),其輻射總劑量高達860兆貝克,難以透過緊急設置多核種除去設備(ALPS)將其去除。而目前儲存於水槽中的水有70%以上含有放射性物質,如鍶90、銫137和碘129,完全超過可排放的濃度標準,並無法透過二次處理將其完全去除。
2019年抽取的污染水再次增加到每日180立方公尺。等量的水經部分去污後儲存於1,000立方公尺的水箱。因此,每5.5天就需要1個新水箱。現場蓄水量為140萬立方公尺,預計於2022年底飽和。
「福島核災將屆10週年,反對輻射汚水排入海洋,終結核電!」國際連署,發起團體有24個國家,311團體,截至目前為止已有65,360人(來自86個國家)簽署了請願書。
網頁:http://chng.it/XgzQzHz6
【台灣也有近40個團體加入連署】台湾環境保護連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守望文教基金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看守台灣協會、PAPA非核陣線、環境法律人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台灣千里歩道協會、台灣永社、人本教育基金會、新北市愛鄉協會、林口社區大學、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綠色和平、綠黨、台灣公民自主發電行動聯盟、主婦聯盟南部辦公室、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綠能臨門一腳協會、台灣環境教育協會、台南新芽、荒野保護協會、美濃愛鄉協進會、屏東縣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高雄市公民監督公僕聯盟、高雄市鳳山社區大學、全國教保產業工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南部辦公室、台南社區大學、屏東縣教育產業工會
發稿單位: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此為一跨團體的串連平台)
2013年309全國廢核大遊行,北中南東共有超過22萬人上街要求終結核四、核電歸零。遊行結束後,數百個民間團體為串起台灣自主的公民社會力量,共同組成了「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廣招環保、人權、工運、教育、性別、社福...等各領域的公民團體,以「團體」作為成員單位,但不包含政黨組織,現已有超過兩百個公民團體加入。
♡
海洋環保題目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本來想說桃園的事情,高雄的民代可以低調參與,但,實在有點看不下去,只好來交代一下前因後果。
藻礁這個題目,牽涉很複雜,簡單說:
1⃣特殊的藻礁生態系統,大潭藻礁在台灣應該是獨一無二,在世界也是奇特地景。
2⃣在沒有其他條件下,開發破壞這樣的地景,非常可惜。
3⃣但經濟部以「2025年,天然氣的發電比例,要達到50%,所以必須要新建天然氣接收站」為由,要開發大潭藻礁腹地作為天然氣第三接收站。
這個題目,甚至也有南北平衡的問題,目前天然氣第一接收站(位於高雄永安)跟第二接收站(位於台中港),都位於中南部,因此經濟部也用另一個理由:北部必須要興建第三接收站為由,選定桃園大潭。
⚡⚡⚡⚡⚡⚡⚡
這個天然氣接收站開發案,看起來好像是最近的案子,但其實從2017年初,就開始吵了。
當時桃園在地聯盟理事長潘忠政率先出來反對大潭設置接收站,後來,學者也陸續加入戰場,當時我在漁業署,有一次在漁業會議結束後遇到中研院鄭明修老師,鄭老師語重心長地跟我說:「我們的專業被拿來背書,很不甘願」。
後來,2018年中,大潭接收站進入二階環評,除了鄭明修老師外,中研院院士劉小如、長期研究海洋生態的陳昭倫研究員,都為了這個案子,對政府做出公開呼籲。
劉小如甚至在2018/10/08環評會最終回召開當天,發公開信給行政院長賴清德,認為環評案件不能交換(當時賴清德院長以「通過三接、停建深澳電廠」來換取環評通過),呼籲他疼惜環評委員、不要讓環保署跟環委繼續被折騰。
最後在2018/10/08那天,大潭第三接收站的環評案,通過了。
🐸🐸🐸🐸🐸🐸🐸
2018/10/08那天,發生了什麼事?
當天參與環評會的,總共10名環評委員(7名官方代表+3民間專家代表)。特別值得一提,在環評會召開的當天上午,#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請辭。當天民間的14名環評委員,只有3名出席(另有3名迴避,其餘8名民間環評委員未出席)。
出席的環評委員,扣除主席未投票,以7票贊成、2票無效票決議通過。
(這個票數,也就是說,應只有一名民間委員投下贊成票,其餘兩名投下無效票,其餘應出席的8名民間委員以「未出席,表達對這個案子的無聲抗議」)
以上為當初大潭接收站環評通過的背景說明。
🙈進入下半場🙈
兩年多後,為何這個事情又重新被拿出來討論?因為公民團體無法接收當初環評決議,在大潭接收站準備動工之際,決定以「公投」方式,讓全民來檢視三接興建的合理性。
無奈,本來是純粹公民團體發動的公投(到現在也才9萬多份聯署,如果是政黨發動也太掉漆),在國民黨這兩天加入後,演變成藍綠對抗的政治話題。
我不得不說,公民團體的行動,政黨就應該尊重,不要從頭到尾沒有參與跟關心,最後才進場把水搞濁!
撇開政黨攻防,究竟大潭藻礁的開發案,關鍵爭議在哪裡?
1⃣對於全台灣的天然氣需求量是多少?如果在2025年需要達成50%的天然氣發電比例,那麼中油必須給一個評估:2025全台的天然氣需求量為多少?缺口是多少?有以上評估,才能去合理解釋:為何第三接收站必須要現在興建不可?
如果只是因為大潭電廠2021燃氣機組要營運,所以現在馬上要在大潭興建接收站,恐怕有點缺乏全盤評估的急就章。「燃氣電廠旁邊一定要有接收站」,這個假設不成立。
2⃣除了大潭接收站,北部的天然氣接收站選址,還有基隆外木山的協和接收站也正在進行環評,以及各方一直建議的台北港,可作為接收站。但中油一直以「技術上不可行」來打槍這個方案,但真的有這麼不可行嗎?
台北港過去原規劃為基隆港的輔助港,後來打算轉型為國際的貨運轉運中心,但是並未很成功的轉型。因為台北港腹地大,作為接收站條件上沒有問題,但新北市政府在2017/11/8及2018/5/30兩度發文經濟部,表達反對立場,加上中油評估台北港興建第三接收站期程過長,所以作罷。
(補上鄭明修老師在2018/9/12環評會上說的一段話:「張景森請我們去台北港現勘,我是說4、5年內很快就可以完成填海造島做接收站,今天會議資料竟被改成要18年,然後說18年無法如期供應,這實在太鬼扯到極點了。那天只是現勘,並沒有達任何決議,我覺得被陷害和出賣。」)
3⃣現在,經濟部以「迴避敏感區、尊重生態、保護藻礁」的說帖,試圖說服民眾,三接的開發對生態衝擊很小,但是依據過去的經驗,只要開發進行了,後續的事情就是不可逆的了,
因此包含中研院鄭明修、輔大公衛系劉希平、逢甲運輸科技及管理所李克聰、師大地理系王文誠、銘傳建築系王价巨 … 等環評委員,在二階環評會議上,才會認為中油在開發前的評估不足、給的資料不夠充分,導致集體離席抗議,甚至連袂中研院劉小如院士、成大考古所劉益昌、台大環工所李公哲,在最後表決會議上,以未出席表達立場。
🗣最後,我想說,這是一個公民發起的連署,請政黨勿以政治力模糊焦點,讓台灣藻礁還沒被接收站破壞,就先被政治染色,
❓另外,大家有沒有覺得很奇怪?為何是台電的天然氣發電需求,卻是中油成事主?
海洋環保題目 在 高雄市議員-林于凱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市長施政報告質詢】在高雄好好生活!
市長施政報告質詢,我以「海洋城市」、「行人路權」、「工業管線管理」三個主題,作為首次在議場內和陳其邁市長面對面探討的題目。
👊🏻 亞洲新灣區 - 海洋城市不要再說說而已
高雄以海洋城市自居,觀光產業上卻欠缺從海洋出發的思考。目前香港因為政治因素,降低遊艇、帆船等旅客靠港意願,高雄正應該把握機會發展海洋觀光產業。
👊🏻 好好生活 - 長輩放心出門、孩童安全上學
高雄的交通環境對行人,尤其年長者和身障人士非常不友善。我提出「斑馬線體檢」、「公車問題體檢」兩個體檢項目,要求市府進行全面檢討。
👊🏻 高雄是工業城市,不是工業「區」城市
今年9月前鎮區乙烯事件,再次提醒高雄市民,我們住在地下有工業管線的城市。這次的質詢中,我也提出工業管線管理升級建議。
--
高雄市議員林于凱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fishkai.lin
海洋環保題目 在 城寨 Singj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在香港長大」
主持:猶利亞
嘉賓:鄭慕賢博士, 蔣志超博士及蔡國豪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Dr Vivian Cheng, Dr Frank Cheang & Samuel)
題目:《創意環保實踐及環保有煮意》
逢星期三 8:00 ~ 9:00 pm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Grow.up.in.Hong.Kong
- - - - - -
本集嘉賓蔣志超博士是一位海洋生態學家,他致力透過教育策略來推動保育工作,鯊魚保育是他近來的一個研究課題。蔡國豪博士近年轉向環保煮食方向發展,跟他昔日所推動及發展的魚菜共生及生態園項目關係密切,至於鄭慕賢博士一直致力推動創意教育,她提出六種創意環保實踐來訓練小朋友。
海洋環保題目 在 城寨 Singj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在香港長大」
主持:猶利亞
嘉賓:鄭慕賢博士, 蔣志超博士及蔡國豪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Dr Vivian Cheng, Dr Frank Cheang & Samuel)
題目:《創意環保實踐及環保有煮意》
逢星期三 8:00 ~ 9:00 pm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Grow.up.in.Hong.Kong
- - - - - -
本集嘉賓蔣志超博士是一位海洋生態學家,他致力透過教育策略來推動保育工作,鯊魚保育是他近來的一個研究課題。蔡國豪博士近年轉向環保煮食方向發展,跟他昔日所推動及發展的魚菜共生及生態園項目關係密切,至於鄭慕賢博士一直致力推動創意教育,她提出六種創意環保實踐來訓練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