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想煮出黎變咗一碟鬼佬唐餐」
加拿大主流傳媒裡香港移民新聞工作者可以做的事
一年前的夏天,Lucy(化名)經常失眠,又或者驚醒於加拿大的凌晨,正好是香港下午,林鄭月娥宣佈撤回逃犯條例,她忍不住流下幾滴眼淚,數小時候Lucy就要起牀上班,到加拿大的英語主流傳媒工作。香港是她讀書成長的地方,她一直在心裡視自己為「香港人」,但幾經辛苦才能打入主流社會,成為少數加入主流英語傳媒的華人臉孔,在辦公室處理新聞資訊,一定要保持專業冷靜,以加拿大人的思考框架編採新聞。
「只有幾個熟悉的同事,知道那陣子我情緒掉進低谷。有些香港朋友,根本在示威裡面,變成了同事採訪的新聞原材料。對我來說,Hong Kong is not Just another story, It is personal.(香港不只是一個新聞題材,是一個我有感情的地方)」
派往香港採訪的,卻不是對香港情況瞭如指掌的Lucy。加拿大全國的大型新聞機構,內部結構複雜,分本地、全國層次,又分電視、電台、網上版,即使編採流程,亦遠比香港的新聞機構複雜。「香港的新聞機構緊密細小,有點像我們一個城市的本地新聞編採隊伍;在加拿大的大型機構,每個部門分工細緻,不是因為你有香港背景,就會派你去香港。」
後來,其中一位派往香港的同事,是位白人男性,他穿着雨衣,在濕滑的香港街道,目擊示威者跟警察對峙,警員開真槍示警。那位男記者在鏡頭前形容:「What a scary moment(很驚嚇的場面)。」
派誰去採訪,有規有矩。「公司有負責做風險評估的同事,香港那時刻已經被視為 conflict zone(衝突地區)。被派去的記者,要受過特別的危機和個人安全訓練,公司亦要替同事買相關保險,而我沒有受過這種訓練。」
加拿大重視員工權益,編制嚴謹,但從另一角度看,亦有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赴加國工作後,有感在加拿大做新聞,調動不夠靈活。
Lucy成年後移民到加拿大,曾於當地華人傳媒做記者,近年加入這間加拿大傳媒機構,有一定資歷。「到了決策層,加拿大主流傳媒裡,大部份是老年白人男性。」近日北美掀起種族歧視的討論,加國傳媒機構紛紛檢視這種情況。
過去一年,令Lucy對工作有嶄新體驗。「過去一年『香港』出現在我們機構重要新聞版面的次數,是我工作生涯多年來的總和,『香港』登上重要新聞的日子,最少十餘次。」相比起2014年雨傘運動,以前「香港」要登上加拿大新聞焦點,只有遇上六四事件周年、加拿大官員訪港,才偶爾有機會提及這個遠於一萬公里以外的地方。
而對一般加拿大讀者來說,「香港是甚麼」本身或許已經說不清。
另一位較年輕的香港移民記者Sally(化名),剛加入另一家加拿大主流傳媒,她承認,自己資歷不足,人微言輕。但Sally之前曾在一間「多元文化傳媒」裡工作了多年,明白要把少數族裔新聞打入主流之難。加拿大實施多元文化政策,政府會鼓勵一些頻道把廣播時間割成小塊,每日以不同語言提供資訊,協助新移民融入社會。
Sally本身是香港移民,但成為後監制後,一個人負責多種語言的新聞編採工作,包括「廣東話」「國語/普通話」「旁遮普語」「他加祿語(菲律賓語)」和一些歐洲語言。
「對一般加拿大觀眾來說,香港就是一個比較自由一點的中國領土罷了。香港發生人權問題,跟在西藏發生人權問題,從加拿大人觀點來說,不就是一樣?情況又像一個說旁遮普語的人跟你說,『我們跟印度人是不一樣的』,香港人又會用心理解嗎?」Sally反問道。
Sally形容,在多元種族新聞機構裡,基於實際運作考慮,廣東話及普通話新聞編採工作,密不可分。「來自台灣的同事,會與來自中國內地的同事一起合作。究竟用繁體還是簡體字,用語是怎樣,每一件事都會在編輯室裡互相遷就。」Sally有時會把一段香港新聞,同時製作給廣東話和普通話頻道,「我會作出微調,畢竟受眾背景不同。」
Lucy工作上的同事,也有幾位來自中國內地的加拿大人,平日大家會專業地合作,亦是好友,但去年她感到特別孤單:「即使編輯室裡有其他華人,雖然大家有交流,但他們或許是國內移民來,和我背景一樣的完全沒有,感受特別孤獨。」
但 Lucy把孤獨化為力量,在反修例最初,她在公司內部提供了很多補充資料給同事,希望同事能掌握事情脈絡,同事都樂於向她詢問資料,或找受訪者聯絡方法:「簡單如香港有七百多萬人口,所以有一百萬人出來遊行,那個比例反映了事情嚴重性,同事也未必知道。」她把香港歷史,一國兩制是甚麼,反修例運動重要日子如 721,831都給編輯室同事解釋一遍。
Sally 和Lucy同意,一些視覺衝擊的畫面很快能吸引到加拿大同事的眼球:「開催淚彈,水炮車呀,裝甲車在理大著火這些,同事會有即時反應。」至於流動的民情,則不一定掌握到。Lucy把「中港矛盾」等複雜的民間情緒,都嘗試解釋給同事知道。
Lucy一位常被派駐外地,富戰地採訪經驗的同事,亦有到香港實地採訪,雖然他也是白人男性,但較了解香港情況,除了拍攝衝突外,亦曾於一個街坊聚集場合,在鏡頭說了這番話:「這正是香港政府和警察要擔心的事,這場運動不只有示威者要求政府改變,一些社區的街坊也一樣。」
Lucy形容,這同事比較了解情況,而她亦在加拿大的編輯室向同事解釋:「除了示威者外,亦有一班和理非,這批和理非很重要,雖然在報導裡沒用上『和理非』這個字眼,但新聞處理上盡可能描述得更精準。是辦公室的白領出來唱歌?還是街坊聚集?不是所有出來的人行為都一樣。」
細緻到用語也值得斟酌,究竟統稱示威者為「Anti-Government(反政府)」還是「 Pro-democracy(爭取民主) ?」兩個用語在Lucy的公司也有交替使用。有時候看到街坊裝市民出來,她認為可以用到「 Some Civilians」(部份平民),會比只用Protestors這個字更精確。
Lucy的新聞機構,重視「中立客觀持平」,和香港傳統媒體一樣,也會做平衡。「除了黃之鋒、何韻詩;我們的節目亦會找葉劉淑儀、湯家驊,因為一定要嘗試做平衡。」她機構一方面有同事訪問了一位示威中被拘捕的加拿大籍港人,同時亦專訪了一個支持中國政府的加國華人,亦有同事邀請了一位香港警察的太太做訪問。
「我們有嚴謹的新聞倫理規定,有時我自己找了一個受訪者,也傾向先找另一位同事跟受訪者做初步訪問,多一個人幫手,可以減少我個人傾向影響了新聞故事。這是我們守則上要求的標準,我亦嘗試去做。」
加拿大地域差異,亦會影響一個報導能否出街。溫哥華的同事製作了一些頗細緻的報導,例如一個移民香港人家庭關係撕裂,老人家是藍絲,孫兒是黃絲;溫哥華人發起撐黃店運動。Lucy 形容,溫哥華的華人移民數目較多,會因受眾人口組成,令香港新聞較易成為題材。至於加西以外地區,同一題材可能只登上網絡新聞,不會上到電視層次。
Lucy和Sally異口同聲認同,香港新聞能否突圍而出,必須面對其他新聞題材的競爭,好像今年加拿大肺炎疫情嚴峻,加上美國的種族衝突,相比之下,香港新聞變得次要了。
例如有約50名香港示威者到加拿大尋求政治庇護,Sally向上司提出訪問計劃多次,由於畫面聲音未必吸引,並忽然爆出北美洲種族示威和警暴,這個訪問一直被擱置。「任何香港新聞,總要拉到加拿大和中國外交關係層次,孟晚舟的新聞在這裡很大,但只會分析加中關係,香港的角色較為次要。」Sally解釋道。
很多人把北美洲警暴,警員跪頸這畫面,聯想起香港拘捕場面。 Lucy和Sally同意,這個聯繫或能令香港新聞稍微「重出生天」,但執行起來不容易:「駐香港的記者已經全部離開了,我們最多使用通訊社稿件,把這個兩地警察的類比放在網絡版本上,提及一下。」Lucy說。
要派駐記者到香港,涉及龐大開支,一般逗留香港兩星期就會離開。或等事情再升溫才再派人,Sally目睹過:「中大一役,公司還未派人去香港,到了理大出事,派人坐飛機過來,到埗時已錯過了最重要時刻,唯有去商場拍攝唱歌。」
對於國際傳媒曝光能夠對香港事態產生甚麼影響,Sally較悲觀,她形容,提出香港採訪題目,常要面對上司挑戰:「關我們加拿大甚麼事?」「說到底,香港只有50個人找庇護,數目不多,加拿大政府不願意在政策上承諾甚麼,故事沒有推進。政府官員只會說,香港住了30多萬加拿大人,有甚麼事歡迎你們回家。」直至港版國安法推出,加國政府宣佈暫停引渡協議,停售敏感軍用物品,香港才登上加國新聞要聞一會兒。
「多一個香港人在國際傳媒裡,想講好香港故事,是美好目標,也是一種幻想,實行起來很多掣肘。就像我入到去,只是新聞機構裡的一粒螺絲。在一些加拿大人心目中,香港的新屋嶺發生甚麼事,和新疆發生甚麼事一樣遙遠。美國簽了香港人權民主法案,加拿大電視台最多用30秒報導,這邊的人會覺得,只是簽一份象徵式文件,無人有太大興趣,但香港人則會覺得很大件事。」Sally說時有點無奈,又有點洩氣。
Sally認為,繼續把聲音帶向國際傳媒是應做的事,但效果未必即時:「要了解不同地方的政治運作,不要太天真,你去國際上做遊說,或在傳媒受訪是好事,能把香港人聲音帶往西方主流平台,或許幫到一點,但不會立即有轉變。」
Lucy資歷比較深,有較實在的想法,「好希望把香港故事較全面帶出來,至少不會做到變咗『鬼佬唐餐』。」在外國招待非華人的中菜,一些菜色會為遷就外國人口味變得不地道。
其中一個文化落差,就是去年反修例運動時,解放軍在香港邊境集結。不少西方記者想像快將出現「解放軍入城」。Lucy形容:「我跟同事分析過,雖然我不是百分百肯定,但要出現解放軍立即衝進香港的機會不是太高,也提醒同事,小心別被利用作為某種宣傳。」
Lucy在機構裡已工作了長時間,同事較接納她的意見。「有時可能純粹做翻譯,例如香港警察的新聞稿,中文版比英文版資訊更詳盡,我會翻譯額外的資料給同事知道,即使在新聞裡用不着,也有多點背景資料參考。又像運動裡的細節,一般西方傳媒不會關注,721白衣人這些,我都會提供多點資訊給大家。」
一點一滴,聚沙成塔,香港故事就是這樣述說,無論甚樣,Lucy和 Sally異口同聲認為,「去年後,新聞機構的同事開始明白,華人之中,會有香港背景的,有中國大陸背景的,有台灣背景的,大家的思維未必一樣。」Sally記得,去年支持香港的集會在加拿大各城市舉行,同場出現揮舞國旗的愛國人士,雙方水火不容,需要加拿大警察介入,不少西方傳媒工作者首次見證這種「壁壘分明」。
Lucy解釋,香港新聞難登主流平台原因:「事實上,在北美洲傳媒裡,沒有足夠的香港背景的人在工作,沒有形成一種代表性,沒有足夠牙力去做香港新聞。全世界國際傳媒的決策層都是年老的白人。」
「基本上,國際傳媒也有他們的本地觀眾,BBC面對的是英國人,Washington Post的是美國人。你不能只講對香港人覺得重要的事,要令國際傳媒的本土觀眾覺得,香港的事關佢地事,讓受眾感受到和他們有切身關係。還有,機構有自己的財政考慮,要面對新聞競爭規率,為何香港新聞值得佢地投資落去報導?這是香港新聞難上頭條的原因。」
話雖如此,但Lucy卻明言,雖然自己肯定是一個加拿大人,但對香港仍然「用情很深」。
訪問最後,Lucy感觸地道:「去年好像是一趟哀悼的過程,由百萬人上街那天起,我已經覺得好唔妥,一路睇落去,和很多香港人一樣,我無辦法接受到『香港已死』。其實,作為一個移民,自從雨傘運動之後,我也不想再談及香港,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講,我是一個『逃兵』,任何人逃走來到加拿大都是一個『逃兵』。我覺得自己連評論香港的資格都沒有,因為我自己比太多人更幸福了。」
「我只能說,上年處理香港示威的報導,要完全獨立於感覺是沒可能。情緒最低落之時,我作為一個記者的直覺,香港人的直覺,心態上是,為了香港的朋友,我只希望把故事好好鋪陳。但做報導的時候,有種深切的悲哀,作為一個海外記者的無助,我擔心我唔可以把香港故事完整地述說出來。」
「但在一個主流傳媒工作,我必須要從『外國人的角度』去看香港新聞,因為我們機構也有新聞選取的過程,不能只用香港人的角度去看,那種矛盾,我自己香港人那部份,只能收在很私密的地方。」
今年夏天,Lucy工作的新聞機構製作的香港反修例運動報導,拿了一個新聞獎,巧合約在運動開始一周年。她知道,加拿大一般國民,很少人會記得這日子。
港版國安法登場,Lucy的公司卻因報導香港而拿了個新聞獎:「悲哀到一個地步,完全無能為力。我在這機構工作了這麼多年,遇上去年的事件,好像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但過程是卻很痛苦,很無奈。那個關於香港報導的獎項,我寧願不要那個獎,我寧願一切沒有發生過,寧願失去這些拿獎的機會……這是作為一個香港人的想法,不是作為一個加拿大人,或者一個新聞工作者的想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Eeeep Mor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哋先前已經介紹過全新推出嘅Amazfit T-Rex Pro智能手錶,今日我哋就有一隻喺手,馬上就同大家做個開箱! 全新嘅Amazfit T-Rex Pro 延續咗呢個系列硬朗嘅風格,拎上手雖然同一般智能手錶一樣輕身,但係感覺上明顯較為紮實,戴上手嘅觀感亦相當唔錯,好似我咁鍾意運動款同埋大錶...
流動通訊英文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神父的鹽
這一張去年一月,蔡英文臉書上的圖片,或許可以為近來掀起的台語文風波,下個註解.
眼尖的brother可以發現,左上角的旗幟,就是台灣獨立旗.
將台語書寫成文字,無論是使用全羅、全漢,還是漢羅並用,都指向了,用文字來描繪「台語」這個語言,並使之具體、現實化.
這令我想到了女書,一種只有女性,才能使用的文字,她也是用來寫音,每一個字代表一個音,和漢字沒有必然關係,男性見了,以為只是普通的花紋,女書也是用來描繪自己的母語,在女性不能讀書寫字的年代,姊妹們便用這樣的文字,來秘密通訊,除了用來交換情報、傳承知識以外,更能用來寫詩,進行創作,更重要的是,可以拿來書寫秘密,在那個被男性打壓的時代.
也令我想起新港文書,荷蘭的傳教士學習平埔族的語言,再用羅馬拼音,書寫他們的文字,再教導給他們,使他們擁有自己的文字,除了記錄自己的語言,傳承自己的文化,更能用來和漢人交涉,與漢字並陳,在各種契約文書上,顯示對等,防止被欺騙.
在中國國民黨統治的年代,台語是極度被打壓的母語,除了被當作方言,次等人用的,既然只是「方言」,那麼「禁方言」也就名正言順,除了人們熟悉的說台語要罰錢、掛狗牌以外,禁方言的政策,也製造了階級等差,統治者說國語,被統治者說台語,你要消滅一個原生語言,並不容易,但是要挖出一個鴻溝,倒是十分簡單,有了上下之分,使用台語的族群,也會為了向上層流動,而使子女學習國語,放棄台語,甚或跟著一起傾向禁止,歧視自己的語言,而這個歧視,正是黨國,要他們這麼想的.
於是明明不正常的,卻被當成正常,明明是歧視,卻被當成理所當然,我們不難看見,黨國留給台灣的遺跡,到現在還留存著,陳柏惟在國會殿堂講台語,居然被當成不尊重,故意說其他人聽不懂的語言,這種反轉的歧視,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因為被體制化,所以標準是華語,才是通用的,自然的,我所習慣的,華語以外的,都是我聽不懂的,而這樣的現實,又是被造成的結果,我聽不懂,所以惱怒,我看不懂,所以認為別人在欺負我,這是一種反轉的歧視,原有語言的使用者被剝奪了,然後灌以外來者的語言,當這個環境被塑造成既成的現實,原生語言的使用者,反倒認為原有的語言是對自己的冒犯.
這無關乎他還會不會使用台語,而是怎麼看「台語」的地位,如果明明會用台語,卻把他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語言,華語,才是唯一上的了檯面的,正式語言,因為比較多人聽得懂,華語是上等的,台語是次等的,這種膚淺的思維,恰巧證明了腦內還有揮之不去的黨國遺緒.
消滅一個語言不容易,醜化一個語言倒十分容易,讓他們的使用者自己歧視自己,自己感到自卑,光脫口而出,就覺得自己對不起其他人,這樣子,再怎麼會說的人,都會羞於啟齒,再怎麼豐富發展的語言,也永遠都是私生子的地位.
乞丐,趕廟公.
美麗島大審時,受刑人家屬與辯護律師慷慨激昂地用台語演講,得到無數的掌聲與淚水,以及對國民黨的厭惡,鄭南榕在金華國中用台語,講出自己的名字,講出自己支持台灣獨立,這是對長久以來,不公正的尺度,重新樹立起道標,並指向新的國家,新的希望.
是如何對這外來殖民者的歷史,揮下憤怒的鐵鎚,一錘定音.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蔭花生事件」,政令宣導,限定用華語播出,於是當發生集體食物中毒事件,那些警告民眾不可食用蔭花生的新聞稿,插播,廣告,沒有台語版本,廣大聽不懂華語的台灣人,不知情的狀況下,仍然持續食用,前仆後繼地死去.
這就是黨國的政策,造成人民資訊上的落差,更形塑一股龐大的不對等,聽得懂華語的,活,聽不懂的,死.
不要用統治者,殖民者的眼光,去看自己的世界.
那會令人覺得你是個任性的嬰孩,要人們聽得懂得你的哭聲,要人們活在你自私的框架裡.
常說,蔡英文最強的時候,是在什麼時候?許多人應該會認為,是她得817萬票的時候.
神父並不這麼認為.
事實上,她經歷一大段低潮期,接二連三的改革,年改,同婚,封存核四,送走燃料棒,轉型正義....每一項,都有反對者,和付出的代價,當她的辯護者,可以說是十分辛苦,從頭,被打到尾,民調剩15趴,1124,被慘烈的教訓.
風向不對,打落水狗的可多了,還記得一例一休的時候,資進黨,空心菜,神父幫她說話,好似成為權力者的走狗,邪惡的一方.
好不容易,蔡英文振作起來,發表拒絕一國兩制,這就是台灣共識的聲明,附上多國語言版本,她確實有了徹底的轉變,一改她過去害怕衝突,無止盡忍耐的作風,在臉書上暢所欲言,甚至連台獨旗,台語文的版本,她都放了上去,無所顧忌,這是她獲得最多認同的版本.
這是華國人經常強加在台灣政治人物的枷鎖,你搞台獨,你製造對立,你讓兩岸不和平.
長久以來不平等,所造成的現實,被視為對自己的「公正」,保有這個「公正」被視為無上的法則,絕對的命令,被鞏固的城堡,而不去思考那「公正」是否對別人是公正的,「本來」是什麼樣子,於是殖民的旗幟,威權的銅像,矛盾的黨歌,都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圖騰與禁忌,那個「神聖」是什麼?說穿了,就是不願意改變的固著化思維,以及不可告人的血腥秘密,固著化的思維,本質是莫須有,包裹著血腥的秘密,成為保護膜,拒絕任何的省視,與辨別,因為那是不可辯的,不被允許碰觸的,因為那裏頭的東西,連自己也覺得莫名,自己也覺得無理,揭開來,就是滿滿的不公正.
「對我而言必須是公正的」去隱蔽「全然的不公正」.
一點點強調台灣意識的東西,反抗中國壓迫的行為,都被視為是對自己的冒犯,這群人,這股被中華民國施加的錯亂.
蔡英文突破了,然後她谷底反彈,聲勢大漲.
我想她可能也看不太懂台語文,卻願意承認,包容,放在自己的臉書,視為自己的一部分,代表她讀得懂背後蘊藏的台灣意識.
就像一顆被悶在土裡,忍耐許久的種子,終於發芽,破土而出,神父認為,這個時候,才是她最強的時候.
當她越接近台灣意識,就是她越強悍的時候.
許多人支持蔡英文,認為只要支持,就構成一種正確,並拿著這股正確,來審判眾人.
這是有問題的.
若是要以勝利者自居,那麼,蔡英文失敗的時候,恐怕比勝利的時候還要多,她失敗的時候,是承擔了什麼,為什麼會有一群人願意陪她承擔?而沒有放棄,跟著其他人一起踩,你知道的,在她最脆弱的時候,踩她,跟著其他人一起罵,就會像個勝利者.
不能只是支持蔡英文而已,而是要知道,自己在支持什麼,支持的對象,蔡英文本身,代表著什麼東西,擁有什麼意義.
婚姻平權、女性自主、進步價值、非核家園.....這些都是她擁有的意義.
但神父認為,台灣價值,台灣的意識,
是她真正的意義,brother.
【贊助神父的菸 找回台灣的尊嚴】
http://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流動通訊英文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建議各位都看一看..
提要:
1.大概一萬多個字吧,文章跟照片可以分開閱讀,哪天心血來潮就會多寫一些。
2.軍方有熱像儀,每隔2小時巡邏一次,90%機率會被抓,但能撐多久?還有被逮到後的搜身程度跟拘留幾天則看運氣。
3.關鍵人物是那位懂英文又知道路的司機,但他記性不好,適時適量的美金有助於他恢復記憶。
4.合法參訪(賄賂)的方法也有,但需要從俄羅斯那頭疏通跟入境,一個人3000-5000歐不等。
5.這裡難度極高,需超強意志力及抗壓性,相信隊友、互相扶持。
6.俄羅斯軍隊沒有對空鳴槍這種規矩,被逮就雙手舉高,別試圖掙扎。
7.假如台灣人被逮,需要花很多時間解釋:為何國籍台灣,但護照卻有China,只要牽扯到China,都讓事情變得非常複雜。
8.有錢好辦事,花大錢則天下無難事。這趟旅程,同行的美國友人富蘭克林幫了不少忙。
----------------------------------------------------------------------
沉寂的暴風雪
哈薩克南部人煙稀少的沙漠地帶,有一塊占地6700平方公里的軍事禁區。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便是拜科努爾航太基地,早在上個世紀,它就是全世界最大的航太科技研究中心,目前由俄羅斯導彈部隊的官兵駐守。
拜科努爾是人類征服太空的起點,作為人類進軍宇宙的聖地,這裡有著震撼人心的過去。它曾創造過人類航太史上三項第一:1957年,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上了太空,震驚了全世界。1961年,它完成了將人類首次送入太空的壯舉。1963年,它將史上第一位女太空人送入太空。這三個第一奠定了拜科努爾在人類史上無法撼動的地位。1955年至今,從拜科努爾升空的各種類型航太機具及導彈超過1000個,經由它跨入宇宙遨遊的太空人超過150位,無論是從規模或是發射數量來看,都無愧於世界最大之盛名。
1991年蘇聯解體,拜科努爾遭逢巨變,俄羅斯不再是基地的主人,而獨立後的哈薩克政府則對這座看似風光威武的航太基地興致缺缺。原因不外乎:隨著華沙公約組織瓦解,蘇美雙方的軍備競賽,早已默默結束。再來~承接這如此燒錢揮霍的軍事單位,對於馬步都沒紮穩的新政府而言壓力頗大。
然而,愛面子的俄羅斯無意放棄這座聞名遐邇的航太基地。1993年哈俄兩國就共同使用拜科努爾達成共識,雙方簽署了備忘錄,哈薩克將此區租賃給俄羅斯使用,租期20年,俄羅斯每年給付1.15億美金,當作場地租借費用。2003年7月,俄羅斯與哈薩克再次簽署協議,繼續租賃拜科努爾航太基地50年。
1973年,蘇聯在拜科努爾開啟了暴風雪計畫(Buran),蘇聯政府希望能在最短時間內,打造一台能夠重複使用的航太載具,除了宣揚國威,更希望能對美方造成潛在性的軍事威脅。這蘇聯軍事史上最昂貴的航太計畫,共打造出五台正式的暴風雪號太空梭,八台測試機。但整個暴風雪計畫,僅只有一架次的太空梭離開地球,採無人控制飛行,繞行地球軌道兩周後,自動降落返航。1993年,因資金拮据加上蘇聯解體,想靠著暴風雪計畫制霸太空的夢想宣告終止。
暴風雪計畫沉寂至今26年,造價百億的太空梭四散各地,無人聞問,成了最昂貴的廢棄物。但在拜科努爾航太基地,仍藏有兩台廢棄的暴風雪號,26年來原封不動的停在機棚裡。2015年,一位俄羅斯攝影師曝光了機棚內的照片,頓時,此處成了廢墟攝影的終極目標,廢墟客有生之年一定要前往朝聖的麥加聖地。
我在九月時的義大利之旅,順道與幾位歐洲拍廢墟的攝影師見了面,一同討論前往拜科努爾的事宜,我們一行五位成員(包括我老婆),預計明年的九月成行。但局勢變動往往出乎意料,隨著各國通訊產業崛起,越來越多的衛星需要送上太空,頻率已經高到一個月要發射兩次航太載具。換言之,拜科努爾航太基地變得非常的繁忙,相對上軍備維安都會升級,成功潛入的機率則會更低,最近的消息是一組法國人跟一組挪威youtuber,兩隊人馬都在第一天就買單出場。尤其是法國人進機棚不到一小時就被活捉的風聲,在歐洲廢墟界傳開,該說法國人天性浪漫還是蠢?法國隊伍進了機棚之後,沒人警戒、沒人搶制高點,一群人居然先在太空梭旁開香檳慶祝,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討論結果不了了之,各自回歸到工作岡位及家庭後,一切回到現實,但太空梭仍在我腦海裡的軌道繞行運轉,揮之不去。10月的某一天,小史傳了訊息給我,他說同事跟他換班,他多了一個禮拜的假期不知如何是好,我則好意邀請他來台灣拍攝廢墟,我可以帶著他跑。不知是誰先提到那個關鍵字Space shuttle(太空梭),我倆的小宇宙再次爆發,而且炸到破表。我嗆了他一句:You go I follow .距離不到40天的時間,別說機票都還沒訂,我們連如何穿越沙漠的路線都還沒摸出來。更何況11月的拜科努爾沙漠,夜間的平均氣溫是-12~-22度之間,我們需要高機能性的衣物及裝備,不然死在沙漠裡根本無人得知。
雙方都在等對方開口放棄,但率先發難的是我,10月21號時,我傳了訊息提到機票跟邀請函搞定,只剩沙漠的座標及路線圖,而小史聽聞我機票買了,隔天他也回覆說機票訂了。
我們倆剩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準備及調整體能,小史年輕時是跑三鐵的,不菸不酒,是個連咖啡跟含糖飲料都不喝的人,非常自律,感覺他隨時可以進入備戰狀態。而我吃了一個月的水煮餐來調整體脂,搞得自己生不如死。
因為轉機時間還有台籍旅客必須申報流動戶口的關係,我提早兩天到達哈薩克,順便採買食品及瓦斯罐,並連絡好把我們送到拜科努爾航太基地邊界的司機(他是全村唯一聽得懂英文的)。24號中午左右,我和小史碰面,再次討論計畫。我們問了幾位當地人,關於基地裏頭哨點及裝甲車巡邏的時間,但根本沒人聽得懂英文。好吧~只好請司機出馬充當翻譯,但也聽不出個所以然。在無法確認基地裏頭維安的狀況下,我倆只能硬幹,要是被發現了,希望軍方不要真的開槍才好。
我在邊界處的村落看見不少驢子,似乎是這裡的主力運輸工具。我把司機拉過來,叫司機翻譯我強烈想購買一頭驢子的企圖心。問了驢子的價錢,折合台幣約4000元,也不知是貴還不貴,但有驢子可以馱貨,我倆可以走得非常輕鬆。這傢伙長得實在有夠醜,見人就吐口水,我懷疑老闆要賣的這隻是輕度智障,我試著跟牠溝通,但根本拉不動,可能新車需要一點磨合期。小史看不下去,很嚴肅的否決買驢子這檔事,他說等我們進到機棚內後,留在外頭的驢子一定會凍死變成標本,基於人道考量及太招搖的前提,我的小毛驢計畫宣告終止。
司機的房車要開進沙漠,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把我們送到基地邊界的廢棄碉堡,他深怕引來追兵,頭也不回立馬疾駛而去。現在我們已經在俄羅斯的領土內,而唯一可以帶我們離開的救兵三天後才會出現。我倆走在路徑上等著夜晚來臨,還沒開始就已經領教到這片沙漠的可怕之處,天色漸暗,氣溫以每小時降一度的速度往下探底,我採買的飲用水已經開始結霜,我告訴小史先把瓶蓋打開,每罐都喝一口,不然結凍後的寶特瓶可能會炸開。
由於這裡是航太科技的軍事區域,電子訊號都會被屏蔽,我想也沒人笨到會在這裡把手機打開定位,那等於告訴塔台的警戒雷達我現在站在這裡,快點來抓我。我用最傳統的方式,畫了紙本地圖用指北針來導航,我把路線切分成七個檢查點,避開車軌明顯的道路(那有可能是車巡的路線),迂迴繞過疑似哨點及有在使用的建築物,把51公里分成七等分來完成,預計在5點天亮前可以進到停機棚。
我們一路上都走得非常小心,我實在想不出方法可以掩蓋掉我們在雪地及沙地上的足跡,只希望要是有巡邏車經過,車燈可千萬別照到我們的腳印。這路程長到不可思議,似乎永無止盡。我和小史沒啥說話,彼此都專注在周遭瞬間的燈光及不自然的聲響,因為那有可能是巡邏車。
抵達第三個檢查點,溫度是-17度,寒冷的沙漠已經吃掉我大半的體能,但地圖上的路徑顯示我們才走了不到20公里。整路上找不到一個封閉的掩體,後來遇到一個被炸開的廢棄碉堡,我們決定生火煮點熱飲,但我倆背包裡的礦泉水已經全數結冰。我告訴小史:要是我陣亡了怎辦?小史回答我:Yes . You will ,but not today。我倆靜靜地坐著啜飲著熱茶,小史忽然開口:這裡好安靜,我們需要一支小提琴,這個梗實在爛到爆,我冷冷地回答:這很難笑........
我們以每小時5公里的速度前進,寒風刺骨、舉步維艱,我緊盯著手心的指北針及地圖,這一望無際的沙漠在夜裡更讓人心生畏懼。走在沙地上時,我心想:還好聯合國已經頒布渥太華公約,要是這裡佈滿地雷,我倆可能撐不到半小時就被炸飛。凌晨兩點左右,我本能的回頭一望,發現有燈光在我身後,是巡邏的裝甲車!我連忙叫住走在前方的小史。接著~我們開始狂奔找掩蔽,幸好裝甲車並未朝我們的方向開過來,那探照燈掃過來的同時,我差點尿在褲子上。
天將破曉,停機棚終於出現在我們的視線內,這是終點前最後的4公里。此時我倆需要賭一把,冒著被瞭望塔發現的風險切西瓜走捷徑,可以省下一個小時。這一區完全沒有掩蔽物,但瞭望塔的守衛似乎也沒有打探照燈的意思。小史最愛掛在嘴邊的那一句:Carzy Wu !!他老覺得我是個城府很深又瘋狂的人,那我們就用最瘋狂的方式,”切中路過去”。
超級低溫加上一路上都沒有休息,我的大腿不堪負荷,痛到快暈倒,很明顯拖累隊友。小史很夠義氣,揹起我的重裝備走了約三公里。通過瞭望塔後,再翻過兩層鐵網,終於到了機棚。我們在距離機棚約150公尺的廢棄建築停下來,詭異的是機棚內部居然有燈光,我倆討論的結果是這一定是巡邏的軍隊,拍廢墟的人馬不敢這麼囂張。
已經是早上五點多,我們極需要睡眠及熱食,以及一個可以棲身的掩體讓我們休息。我們放棄進機棚,決定先前往到1公里外的建築物去,這是此行的另一個目標:能量火箭基地(Энергия)。
火箭基地的門窗全部焊死,只留下一道門鎖給巡邏軍隊進出,我們爬了約兩樓高的窗戶進到火箭基地,找到一個庫房攤開睡袋準備休息。在零下17度睡覺,已經不是冷不冷的問題,而是有沒有生命危險的顧慮,除了睡袋外,我還捆了兩層錫箔紙,把自己弄成紙包雞,但那地板還是冷到靠北。
我們睡了兩個小時,但我們都知道彼此沒睡好,因為鋪了錫箔紙的關係,冷到發抖的聲音其實很明顯,但躺著對雙腿還是有些幫助。起床時點開頭燈發現,睡袋跟錫箔紙因為口鼻呼吸的水氣結成冰,打了哈欠嘴唇也裂開,那畫面真的很狼狽。
微弱光線中的火箭基地,宛如踏進魔戒電影裡矮人的地底神殿,挑高的廠房氣勢雄偉,抬頭仰望,火箭如同泰坦巨像般睥睨著眼前的人類,站在推進器底下的我們顯得如此渺小。組裝好的能量火箭高約70公尺,裝滿燃料後重達2400噸,當年的蘇聯急需要這顆推進火箭問世,用來與美國阿波羅計畫中的農神5號相抗衡。這顆廢棄的能量火箭原本打算載著暴風雪號升空,抵抗地心引力並穿越各個氣層,將太空梭送上地球軌道,功成身退後墜地,再由軍方回收。但隨著暴風雪計畫停擺,碩大無比的能量火箭再也沒有機會和暴風雪號合體,漸漸被世人遺忘,塵封於此。
這趟旅程準備的相機是M43系統旗艦機種EM1X,而這次所有的照片都是JPG檔案直出,完全無修圖(其實是我的電腦跑不動EM1X的RAW檔)。
在這種極端氣候之下,EM1X的功能完全不受影響,即便是白天時基地內室溫僅僅只有-15度,電池完全沒有衰退的跡象。雖然相機頭好壯壯,但我那打算用完即丟的便宜腳架卻因為熱脹冷縮變得軟腳,由於隨時要躲藏,我捨棄腳架全靠手持拍攝,這EM1X的防手震功能完全提升到另一個境界,不管是手持3秒5秒10秒,通通不是問題。
正當我們仰望著能量火箭,互道恭喜之際,我看到手電筒的燈光朝著我們過來。我倆抱著相機躲進火箭推進器的下方,但我們的背包還留在原地,俄羅斯軍人距離我們5公尺不到,而小史的背包是螢光黃色,連蕭煌奇都看得見,他發現我們的背包後,居然沒有拿走,而是先在一樓晃了一圈後,接著上樓搜索。
躲了五分鐘後,我倆連忙拿回背包,躲到樓梯轉角下,我們納悶為何他不拿走我們的行李,這詭異事情至今還是想不透,也許他知道我們無處可逃。小史說:反正我們遲早會被逮,那就直接分頭拍吧。
待續,下一篇,我們即將遭遇駐軍。
流動通訊英文 在 MEeeep Mor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哋先前已經介紹過全新推出嘅Amazfit T-Rex Pro智能手錶,今日我哋就有一隻喺手,馬上就同大家做個開箱!
全新嘅Amazfit T-Rex Pro 延續咗呢個系列硬朗嘅風格,拎上手雖然同一般智能手錶一樣輕身,但係感覺上明顯較為紮實,戴上手嘅觀感亦相當唔錯,好似我咁鍾意運動款同埋大錶面嘅朋友嚟講就更加唔可以錯過喇!開箱之後,由於隻錶本身無晒電,等我即刻幫佢叉一叉先!由完全無電叉到30%電力,都只係用咗15分鐘左右,咁就算瞓覺都戴住隻錶,只要平時去沖涼或者做緊野嘅時候放低叉一陣,就唔怕會唔夠電啦!
今日我就首先試試將佢接駁到我用緊嘅 iPhone先!由於呢隻錶係行自家嘅操作系統,所以接駁之前,要先下載呢個叫Zepp嘅手機應用程式。接駁嘅方式好簡單,只要用程式掃一掃錶面嘅QR Code,跟住手機嘅指示,就順利連接好,連接完仲自動下載埋最新嘅系統更新,跟住入埋自己少少個人身體資料之後,就可以開始用喇!
只要喺手錶嘅表面下方向上掃一掃,就可以見到預設嘅資訊,包括天氣、心率、步數等等,有關顯示嘅項目同埋次序,亦可以自行設定。當然,錶面亦會簡單顯示相關嘅資料。講到錶面,亦可以喺Zepp應用程式入面嘅錶盤商店,揀唔同款嘅錶面設計,亦可以喺App Store或者Google Play 入面搵到第三方應用程式,管理呢款手錶嘅錶面設計!
由於使用自家操作平台嘅關係,Amazfit T-Rex Pro 只可以將手機嘅訊息推送到手錶,暫時未可以回覆短訊,對於習慣咗用穿戴裝置簡單回覆嘅朋友嚟講,絕對有啲唔方便。至於推送嘅內容,就可以透過Zepp程式入面嘅「App通知提醒」揀番,不過要留意,就算揀咗最下面嘅「其他」,上面有顯示嘅程式都要一個一個開番,如果唔係,就一樣睇唔晒所有嘅推送。而無出現喺清單上面嘅程式,就只可以透過下面嘅「其他」去開啟,唔可以獨立操作,呢方面亦為用家帶來少少唔方便。
呢隻手錶支援10ATM、大約100米嘅防水功能,無論日常洗手、甚至浸落水中都唔成問題。正如官方網頁所講,佢通過咗多項軍事級認證,做運動或者日常工作唔小心撞到,以至跌落地,都一樣唔成問題!
呢款智能手錶主打運動功能,入面內置咗過百款嘅運動模式!對於我嚟講,健步應該係用得最多嘅選擇。呢隻手錶可以連接4個唔同嘅GPS衛星定位系統,單靠隻錶本身亦可以快速同埋準確取得定位,戴住做運動嘅路線就一目了然!
提提大家,我手上嘅係國內版本,錶面只會顯示簡體中文字,但訊息推送中嘅繁體、英文以致其他語言顯示就完全無問題,香港行貨就可以選擇以繁體中文、簡體中文以及英文顯示,不過顏色選擇就會較少。另外,呢款手錶係唔支援流動通訊網絡同埋wifi連接,所以手錶一定要接駁電話,先可以有推送同埋同步功能。雖然國內版本係有NFC功能,但係喺香港亦都暫時唔可以使用。
不過以行貨HK$1298或者國內賣緊低於HK$1000嘅價錢,買到呢隻功能多、造功靚嘅智能手錶,其實已經算相當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