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今天,我到波羅的海三國流浪。其實還有好多城市美景還沒跟大家分享,不妨現在花點時間,陪我一起神遊到立陶宛最西部的克萊佩達(Klaipeda),這座吃可愛長大的城市吧!
📍三天兩夜行程:https://ksjourney.life/klaipeda/
克萊佩達有很多雕像,官方還出版尋找雕像地圖,讓自由行旅客可以用不同視角認識這座城市。有些雕像也成了旅人們入境隨俗的一種儀式,許下願望就會美夢成真。
三天兩夜放空之旅,一路風塵僕僕,還去了有「立陶宛撒哈拉」美稱的庫爾斯沙嘴,現在回想起來,這趟旅程還真是充實!未來有機會到立陶宛的朋友,可以去克萊佩達看看!
波羅的海 三國 地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愛沙尼亞童話般的古城-塔林
九年前的今日,我離開了北歐和俄羅斯,渡過了波羅的海,來到了愛沙尼亞,波羅的海三國首都裡,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塔林。
舊城是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塔林歷史城區」。 2011年當選歐洲文化之都。
是一座相當迷人的城市.
**近期波蘭是繼立陶宛、斯洛伐克、捷克後,第4個宣布捐贈台灣疫苗的歐盟會員國~這四個國家剛好地圖上都連在一起。非常適合日後能出國時,一路串聯起這些國家到愛沙尼亞。 啾~
波羅的海 三國 地圖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森林兄弟到自由之鏈——立陶宛🇱🇹的百年追求】
今晚,你應該來認識一下這個國家的歷史:立陶宛。
台北時間今天(22)下午,立陶宛政府宣佈將贈送臺灣 2 萬劑 AZ 疫苗,作為去年臺灣捐贈 10 萬個口罩的回報。立陶宛的外交部長並在推特上表示:
「熱愛自由的人民應該互相照應。」
回顧立陶宛的歷史,自由對他們的確是得來不易、必須珍惜之物。
立陶宛面積比台灣稍大,但人口只有 279 萬。如果你打開地圖,會看到它夾在歐洲與俄羅斯之間,也因為這樣的地理位置,讓立陶宛的近代史充滿血淚斑斑。
立陶宛在中世紀便出現過獨立政權,而後又跟波蘭結盟,成立波蘭立陶宛聯邦,一度國力鼎盛、文化燦爛。但十八世紀後期,卻遭到俄羅斯、普魯士及奧地利三次瓜分,慘遭亡國,最後被併入俄羅斯帝國。
在一次大戰期間,立陶宛又被德國佔領。直到 1918 年,德國戰敗,立陶宛和鄰居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波羅的海三國),才得以用民族自決的名義,宣告獨立,享受了短暫的民主與自由。
但為了這個獨立地位,立陶宛從 1918 年到 1920 年間,就打了三場造成數千人傷亡的對外戰爭,包括跟不久前才經歷十月革命、建立共產政權的蘇聯。
蘇聯對立陶宛一直虎視眈眈。
二戰期間,蘇聯與德國兩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根據該條約的附加秘密協定,波羅的海三國被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蘇聯兵不血刃,就吃掉了包括立陶宛在內的波羅的海三國。
【森林兄弟】
二戰期間,夾在德國與蘇聯間的立陶宛,成了強權衝突、砲火交錯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在蘇聯政權立陶宛民眾,感覺共產政府族群政策、社會改造措施太殘暴,結果納粹德國在入侵蘇聯時,波羅的海三國民眾竟然倒戈德軍,據說當德軍開進波羅的海三國時,一些鄉村婦女甚至用木盤裝著牛奶、麵包和雞蛋跑出來迎接德軍。
直到 1944 年,德軍在東線節節敗退,蘇聯紅軍的鐵蹄再次逼近波羅的海。這三個國家許多人對於蘇聯佔領時期的日子仍然刻骨銘心,不甘心再度淪亡於史達林之手,紛紛自發組織成為游擊隊抵抗蘇聯紅軍。
這些妄圖螳臂擋車、以游擊戰爭方式反抗蘇聯占領的「土匪」自稱「森林兄弟」,其職業構成非常多元,草根色彩濃厚,有軍人、農民、學生、工人、知識分子、鄉下教堂的神父等等。
在這三個國家之中,立陶宛人的抵抗最激烈,規模也最大。僅在 1944 年到 1946 年短短兩年間,蘇聯就在立陶宛消滅森林兄弟 13,502 人,逮捕 15,528 人。而在同一時期的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打死的和逮捕的加起來還不到 6,000 人。
蘇聯官方喜歡罵森林兄弟是「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納粹法西斯餘孽」,對於這些反抗之人更是毫不留情,如果他們遭到俘虜、虐殺或戰死,殘破不堪的屍體會被帶到各個村莊、學校巡迴展覽,以震懾潛在的「土匪」。
蘇聯情報單位也通過嚴刑拷打,重金賄賂,吸收變節者,希望瓦解森林兄弟的反抗勢力。他們也建立假游擊隊,打著森林兄弟的旗號,到鄉下燒殺劫掠,使得村民們人心惶惶。
當時曾有立陶宛的年輕人逃出鐵幕,要向世界求救。其中一人,是年僅 26 歲的尤奧紮斯.盧克薩(Juozas Lukša-Daumantas),他打算將共產政權在立陶宛實施的暴行與民眾的激烈抵抗公諸於世,呼籲外界干預,請求西方國家出手援助。
但當時西方情報機構被蘇聯間諜滲透得一塌糊塗,西方國家想針對蘇聯採取秘密滲透行動,全部慘遭失敗,甚至還讓自己情報落入蘇聯手中,反而幫助蘇聯鎮壓「森林兄弟」。
就連盧克薩的兄弟四人,三個被蘇聯的專政機關打死,一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勞改營。他的父親,更被蘇聯情報單位拖出家去參觀兒子的屍體,當場就瘋了,幾個月後撒手人寰。
【自由之鏈】
在共產鐵幕下度過數十年的立陶宛,一直到了二十世紀末葉才有機會重見光明。
1989 年 8 月 23 日,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後二個多月,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三國人民,選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的五十年這一天,舉辦了一場震撼世界的和平示威。
大約有 200 萬人走上街頭,他們手扣著手,牽起一道超過六百公里的人牆,穿過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三個國家的領地,因此被稱為「波羅的海之路」,或是「自由之鏈」。
現場有人唱歌,有人悼念,有人手持蠟燭,有人高舉國旗。他們用這種方式,表達表態追求獨立的決心。自由之鏈的畫面,傳到了全世界,也感動了全世界。
但蘇聯政府卻說,這只是一群極端份子的小打小鬧。
兩年之後,蘇聯解體,立陶宛終於得以再次宣告獨立,重獲自由。
從這段歷史中,立陶宛記取了教訓。2019 年,立陶宛的國安報告,將中國間諜活動列為國安威脅。今年四月,立陶宛不惜得罪中國,退出北京出資主導的「17+1」論壇。《德國之音》的評論指出,立陶宛知道:
「面對專制政權,小國最重要的政治資本就是尊重。要想贏得對方的尊重,就必須表明立場,並做好為此付出代價的準備。」
而今天,他們又再一次表明了立場:
「熱愛自由的人民應該互相照應。」
致自由。
——————
*延伸閱讀:
- 那群受困鐵幕,卻不願低頭的波羅的海孤軍──「森林兄弟」
https://bit.ly/3qtUp7b
- 歐洲史上獨一無二的貴族民主國家:波蘭—立陶宛聯邦
https://bit.ly/2SmLlEq
- 鬥智一輩子、就是要比你強的兩人:波蘭國王與立陶宛大公
https://bit.ly/3iZvIxp
- 評論:立陶宛挑戰中國 風險雖大 卻是明智之舉
https://p.dw.com/p/3rcZP
圖片來源:By L. Vasauskas - Europeana 1989, CC BY-SA 4.0, https://bit.ly/3qfzO6m
波羅的海 三國 地圖 在 歐洲低地三國歷史地圖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歐洲低地 三國 歷史 地圖. 382 views · 5 years ago ...more. Saber Duma. 3.62K ... 東歐、北歐、地中海國家、 波羅的海三國 在哪裡? 拆解歐洲地區地理小知識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