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心靈饗宴 美西法鼓山佛法講座先喫茶
美西三地道場聯合舉辦的「2021暑期佛法講座」系列,第一堂課由法鼓山洛杉磯道場主持,邀請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果鏡法師主講「唐代茶文化與茶公案」,在美西時間7月10日晚間7~9點,透過連線與435位美國、台灣等各地信眾分享。親切、輕鬆上課氛圍,雖是線上課程,卻有如親臨現場與法師喝茶的無距離之隔。
洛杉磯道場監院常悅法師分享這次課程的因緣,因為曾經多次上過果鏡法師主持的茶禪課程,非常讚佩法師將禪的精神,融入簡單喝茶泡茶中,又將平凡的喝茶、泡茶帶入難懂的禪宗公案,種種因緣促成這次的課程。為了讓不懂中文的信眾也能參與,此次課程特別提供同步英文口譯。
當晚課程結束後,收到多位參與者的分享。來自香港的Lisa表示,讚歎即時的英文翻譯,讓她沒有錯過今天的課程。義工Linda在台灣的親友表示,在疫情居家時期,感恩能參與法鼓山美西道場的佛法講座活動。Gloria則說,法師教學內容看似簡單卻包含多層面的知識與深思,第一堂課已經敲響禪的智慧之鐘,期待接下來的三堂課。
...詳全文( https://pse.is/3hhl49 )
#仲夏
#心靈饗宴
#佛法講座
#唐代茶文化與茶公案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承繼東初老人遺願,聖嚴法師於1985年創辦了中華佛學研究所。而隨著各項教育、弘法、文化事業快速推展,場地逐漸不敷使用,1989年,在千人持誦〈大悲咒〉的祈願下,終於覓得寶地,建設成為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從農禪寺到法鼓山,愈來愈多的弟子與聖嚴師父共願同行,開啟心中寶山,寫下一段又一段的師徒故事。...
法鼓山佛學研究所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禪林步道領略境教 文理學院師生感恩創校14載
從心靈環保出發,找回安頓身心的力量。4/8上午,法鼓文理學院選在「佛陀誕辰紀念日」感恩創校14週年,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中華佛學研究所榮譽所長李志夫、法鼓山社會大學校長曾濟群、榮譽董事會會長黃楚琪等皆蒞臨祝賀。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首先帶領全校師生,為日前花蓮太魯閣號事故中的傷難者及家屬,持誦阿彌陀佛聖號,為他們做功德迴向。方丈和尚也以中華佛學研究所所訓「實用為先,利他為重」,期勉師生將在校所學知識,運用在奉獻利他的志業上。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則提醒在場校友及師生,持續思考本校核心價值「心靈環保」、「人間淨土」能否永續發展的時機,鼓勵眾人善用覺察力、保持身口意的清淨,並以世界為舞台,自利利他成就淨土。
典禮結束後,方丈和尚及全校師生一同巡禮校區周邊五條新建的「禪林步道群」,在天光雲影、溪聲水色中,領受禪悅境教,塵勞的身心也舒展開來,同學並集思廣益為步道命名、票選,氣氛融洽溫馨。
該校學務長莊國彬表示,自己平常就喜愛爬山,「走出教室,才能真正內化佛法,體現生活即教育」。校安中心主任張振華則指出,走步道防疫又健身,未來也會鼓勵學生常到天然的戶外禪堂放鬆身心。
「走路、經行幫助我減輕課業壓力,身心自然就放鬆了。」就讀佛教學系碩一的越南籍曇當法師表示,法鼓文理學院的境教、教育理念,都深刻啟發他的身心,也發願精進學習佛法、中文,日後貢獻於典籍翻譯,將佛法化為平易近人的語言,接引越南的社會大眾。
法鼓文理學院表示,歡迎民眾至本校校史館網頁:( https://pse.is/3esux6 ),欣賞本年度校園攝影、短文等徵選得獎作品,一同見證全校師生的成長與感恩。
#法鼓山文理學院
法鼓山佛學研究所 在 陶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緊要開心」,正面而膚淺,是美國人的優點,也是缺點。活在連四月都殘酷的世界,須要學會深刻的樂觀。明白了苦,以後快樂的時刻,瞳眸裡都閃現睿智的靈光。聽洞鈜法師說法。
feature
莫問前因 善結後果(訪問:陶傑 Channel;受訪:洞鈜法師)
有多少香港人捫心自問覺得快樂?美國蓋洛普民調去年調查全球各國的快樂指數,香港排行尾四,僅高於希臘、伊拉克及保加利亞(當然,這項調查有無覆蓋戰火熾烈的地區,尚有疑問)。香港人最喜歡說「做人最緊要開心」,但佛教卻說人生就是苦,想要開心,一定要了解甚麼是苦。
無明是苦
陶:今天向洞鈜法師問法,是我三生修來的福氣。今天香港全民皆股,樓價三萬元一呎,但人心很苦,就算中環街頭穿得「身光頸靚」的人也沒有笑容,只看到一個苦字。容我在此班門弄斧一下,佛教有八苦,生老病死無法避免,但另外四苦卻非必然,當中「求不得」是香港人的通病,求兒女孝順、股票高升,「求不得」是不是最苦?
洞: 其實在佛教中,「求不得」的背後便是「貪」,而佛陀一直要我們處理的便是貪、嗔、痴這三毒,貪其實是無底井,今天給你十元,明天你便要一百、後日要一千元,這正是慾望。
陶:但在資本主義世界不是這樣看,認為貪慾是對的,不貪,人怎會有賺錢的動力,如發明 iPhone,便能賺大錢。
洞:佛教不是說我們不能去擁有這些東西,問題是我們是否清楚自身,當清楚自己,便可善用自己擁有的資源。現在的人普遍不了解自己,因為不了解,而有攀比之心,舉個簡單例子,我吃一碗飯,但看到你吃兩碗飯,我也拼命去吃,但真的吃到了,擁有了,其實根本消化不來。
陶:說到佛,其實一點也不深奧,不要因為一些佛學用詞就敬而遠之,甚麼淨土、唯識、菩提、因緣,其實道理很簡單,第一步就是開悟:人要知道自己有原罪,人有七宗罪,好色、傲慢等等,既然生老病死不能避免,但當初為何我們會來到這世上?要開悟,首先也要問苦是來自甚麼。
洞:苦其實是來自無明,不明白緣起。事情是靠很多人和因緣去完成,其中有些因緣複雜,令人因而迷惑,就像廣東話俗稱「諗多咗」,所以一定要明白自己的立場和點在哪裡。不要把別人的事放諸自己身上,變了自我標籤,心便變得不平衡。其實人人心中都有一面鏡,心魔只不過是外面的塵埃,不會真正污染自身,廣東話也說「牛唔飲水唔撳得牛頭低」,其實每個人要清楚自己想要些甚麼,重點是你知不知自己心中的佛性,這很重要。
陶:佛性是不是人人皆有?那殺人放火的兇徒,譬如希特拉,他有沒有佛性?
洞:是,佛性人人都有。根據佛教,那些人也有佛性,只是被外界的權力、慾望蒙蔽,才犯下這麼大的錯誤。佛教也說希望有貴人提點,只要他們的想法能轉變,也可以做回好人。
聚散隨緣
陶:很多佛經用詞非常精緻,是中文裡頭的極品,譬如「娑婆世界」很有詩意,又如「觀自在」,很抽象但能感受到其中的悠遊,又如心心相印,一場因緣,而因緣其實是有因自然有果之事,當中怎樣扣起來便是緣,就像能與大師相見也是緣,佛教是怎樣解釋因緣呢?
洞:佛經裡面寫,阿難尊者問佛陀有關因緣,有兩個比喻,譬如眼前有一個雀巢,人人都看得見,那是果,如果要找出這個雀巢裡第一條放上去的草,也就是因,那就很難。人與人之間的緣份,要找到第一因很難。與其浪費時間尋找過去,不如用這時間和精力珍惜現在擁有的,開創未來,在當下怎樣做好自己。
陶:說到緣,大師你這麼年輕便出家,缺乏愛情關係,會否感到空虛?
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愛情真的這麼甜蜜嗎?我相信愛情最甜蜜的時候是我不清楚你,你不清楚我的時候而已。我也祝福有情人終成眷屬,人生路上互相支持,但每當渴望出現,埋怨也隨之而至,其背後不外是想控制或支配對方,而忘了欣賞彼此,結果追求的愛情只是夢幻感覺而已。
陶:佛學與人生日常有關,日常生活離不開金錢和愛情,有些人情困自殺,即使終成眷屬,但婚後要供樓、生兒育女要報名校,由愛情的第一因開始便有無盡的苦果跟著而來,如何解釋情障呢?
洞:這就要了解自己的人生,愛情只是人生中一個點,並不是全部。如果沒經過愛情,你不知這情帶出來的意義其實很深厚,我們華人重視這個情,還緊扣著一個家,不像西方般自我。你可以把愛情看成是麻煩事,但有情,人生便不是孑然一身。一個家庭有不快樂的時候是正常的,但因為不快樂而領悟,破除誤解,感情也能更進一步。
陶:如果失戀,被人背叛拋棄怎麼辦?
洞:那就想一想,你這麼愛他,還被拋棄,這不是對方的損失嗎?更深一層的想法是,你是真心愛對方嗎?還是你只是想要如己所願,求而不得,所以才失望?
陶:所以說,來是空言去絕蹤,有緣在一起,緣盡就分手,不要妄求,冬去春會來,等待下一個花開的時刻。
------------------------------------------------------------
(洞鈜法師,慈山寺住持,馬來西亞人,大學期間修讀人力資源與管理課程,於 2001 年獲管理碩士學位。曾任職大學講師。2004 年於馬來西亞法寶山開恩法師座下披剃出家,及後曾於台灣福嚴佛學院及法鼓山中華佛教研究所修學。2008 年來港,就讀於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並於 2009 年取得佛學碩士學位。洞鈜法師現為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其學術研究集中於宋代佛教思想,並致力於從佛教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探求佛教信仰與生活之結合。)
(見 CUP Magazine 160 期五月號專題「信不信由我」)
法鼓山佛學研究所 在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承繼東初老人遺願,聖嚴法師於1985年創辦了中華佛學研究所。而隨著各項教育、弘法、文化事業快速推展,場地逐漸不敷使用,1989年,在千人持誦〈大悲咒〉的祈願下,終於覓得寶地,建設成為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從農禪寺到法鼓山,愈來愈多的弟子與聖嚴師父共願同行,開啟心中寶山,寫下一段又一段的師徒故事。

法鼓山佛學研究所 在 耕耘與播種-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成果簡介-01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The Chung 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http://www.chibs.edu.tw. ... <看更多>
法鼓山佛學研究所 在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看到法鼓文理學院的照片覺得很美、來法鼓山參訪過、對於「佛教學系」有興趣、想 ... 本系傳承「中華佛學研究所」二十多年之佛學研究與教學之良好基礎與傳統,更經歷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