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雖大卻易於操駕的12缸GT跑車...
【試車報告】Ferrari 812 Superfast 戰馬狂奔
【4K UHD | https://youtu.be/mzaPTHdsTKU 】
旗艦,蘊藏著不凡氣勢!
1947年Prancing Horse創廠之際,以V12缸引擎車型125S震撼車壇,開啟躍馬70年輝煌序章。
2017年Morenello,最強12缸市售版旗艦812 Superfast全球試駕展開,TCAR試車頻道躬逢其盛,在Fiorano賽道,火力全開!
【再度相逢的期待】
我第一次坐在Ferrari跑車上,應該是1999年,第一次造訪IAA車展,坐進360 Modena的座艙裡,當時,除了覺得這輛法拉利跑車很炫,駕駛座很有戰鬥感,還感受到它的特別與科技感,六速自手排F1變速系統,用按鍵及換檔撥片,取代傳統的排檔座,在當時,算是很前瞻的設計…
闊別兩年,好不容易有貿易商將車導入國內,我也在企劃的試車活動體驗到360及355,接著陸續接觸到575M、F430、599、Testarossa、F50、Enzo、430 Scuderia、California、458 GTB、599 GTO、FF、599 Aperta、F12berlinetta、458 Speciale 、California T、488 GTB、GTC4Lusso諸多八缸、12缸、FR、MR等車款,雖然終極馬王LaFerrari尚無緣一親芳澤,但’90年代迄今的車款,幾乎全部體驗過,雖然每款車型訴求的重點及科技性不同,但唯一的共同點卻是,激情!
說真的,在Ferrari的八缸引擎重返渦輪世代前,大家最懷念法拉利的,通常還包括賽車般的高轉速引擎,撇開加速性能是否最強?引擎榨出的數據是否夠威?在每次升降檔的過程中,望著居中轉速錶不斷起伏…聆聽狂妄的咆哮聲浪,真的讓人陶醉,讓風切聲和高亢的引擎聲浪,催逼體內的腎上腺素!
然而,試駕過California T及488 GTB後,對於更強的動力、順暢的扭力分配,其實會有種雀躍,雖然聲浪表現未如9000rpm NA引擎那般高亢,但在渦輪引擎中,也稱得上頂尖,也因此贏得今年國際引擎大獎的殊榮。
可是躍馬的NA引擎,是否更迷人呢?坦白說,我覺得法拉利的渦輪引擎很棒,但V12 NA引擎除了存在經典的道統外,還有著頂尖、權力的象徵,且法拉利在1947年創廠時,第一款量產車型125S及首款GT跑車166問世,都是搭載V12引擎,直到1973年Dino 308GTB問世時,才開始販售V8車型,因此,搭載V12引擎車款更有躍馬的象徵意味!
【旗艦氣勢】
如果在車陣中,見到一輛法拉利跑車,你的視覺、聽覺焦點,肯定會被這輛跑車所牽引,見到氣勢威猛的812 Superfast,更會有種雀躍感,雖然這輛新世代旗艦沿用F12berlinetta的底盤,但線條勾勒完全沒有違和感。
開啟車門,既有的精緻、前衛及戰鬥感的內裝陳設映入眼簾,Manettino方向盤造型與GTC4Lusso接近,望著圓形出風口、居中轉速錶及VDA動態顯示器,仍然展露鮮明的競技氛圍,而且副手座前方還有一個8.8吋的液晶顯示幕,可以讓副駕乘員,也能夠感受到鮮明的速度激情。雖然,這樣的設計從FF時期就有,但只要坐進法拉利的座艙,享受跑車座椅低趴但充滿強烈的包覆感,心情,還是不自覺地High了起來!
【激情展現】
雖然法拉利跑車的造型與內裝已經注入滿滿的戰鬥元素,但在激情展現上,最特別的莫過於引擎及傳動系統的搭配。
Scuderia Ferrari是車壇中F1賽事參戰史最長的廠隊,Ferrari也擅長將累積自賽事的技術及經驗,運用在市售車上,因此無論NA引擎或Turbo引擎,都能屢獲世界引擎大獎。
812命名的由來既然是以800hp等級的12缸引擎而來,動力心臟可說是格外重要,然而,過去Ferrari的V12缸引擎達到800hp等級的車款,僅有LaFerrari,在徹底賽車化的改造下,光汽油引擎便擁有800hp的實力,再結合電動馬達的163hp輸出,於是擁有963hp的強大動能。
這麼說,812 Superfast直上LaFerrari的引擎不就變得簡單許多?事實上,F12berlinetta所搭載的F140FC引擎,無論賽車化或精緻度,其實都已經逼近極限,如果直接搭配LaFerrari那具引擎,雖然最大馬力已榨至800hp,但71.4kgm的最大扭力其實與F140FC的70.4kgm相差無幾…
NA要提升動力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提高排氣量,另一種則是拉高轉速;為了滿足812的性能需求,原廠為這具引擎進行75%以上的改造,在94mm缸徑不變的情況下,將衝程由75.2mm拉升至78mm,排氣量從6262c.c.,提升至6496c.c.,並重新設計活塞、曲軸、連桿等機件。然而,缸數愈多,高轉速的改造難度愈高,除了曲軸等部件的重量提升,活塞運轉的慣性阻力也加大,因此原廠為其運用了不少F1引擎技術,首先將200bar的噴油壓力提升至350bar,並為其配置連續可變長度進氣歧管,再將13.5的壓縮比拉升至13.64,於是榨出800hp/8500rpm、73.2kgm/7000rpm的最大動力,轉速峰值也達到8900rpm。此外,為了對應更強的動力,雙離合器序列式七速自手排的齒比也重新設計,除了終傳比仍維持4.375,一~七檔齒比全數提升,一檔更由原本的3.077提升為3.334,等於一起步就能感受到猛暴的加速力,且原廠同時更改變速箱電腦,讓升檔速度加快30%,降檔提升40%,相當於0.04秒即可完成換檔,原廠於是宣稱0~100km/h加速可於2.9秒達成,0~200km/h 7.9秒,極速達340km/h。
既然有機會試駕812 Superfast,怎麼能輕易錯過Launch Control的彈射感受?試駕超跑,我其實最喜愛法拉利的行車模式控制,簡單且易於操作設計,排檔座上還有標示L字樣的按鍵,只要入檔後,踩住煞車,按下L鍵,檔位指示燈下方閃動著L字樣,表示進入Launch Control的彈射模式,此時只要用力踩下油門,引擎轉速自動彈升至4000rpm,後輪釋放強勁動力的同時,V12引擎轉速躍升,高亢聲浪響起,身體在強大的加速G值催逼下,已深陷椅背,且因後輪動力太強大,導致車身扯動,雙手還必須不斷修正方向盤...最後0~100km/h實測成績與原廠數據相差0.5秒,主要原因在於原廠P-Zero配胎無法完全抓住路面,在換檔時甚至還會空轉、扯動,以動力如此強大的FR配置,恐怕得搭配半熱融胎,才能夠將強大的動力化為速度。
Ferrari V12缸GT跑車,每一代都有其發展的特質及特色,但要提及科技感及功能性,812 Superfast無疑是最強大的機種!
雖然底盤結構與F12berlinetta相同,但空力科技已經相當頂尖,前氣壩與平整式底盤下方還有閥門,車速提升至200km/h時,閥門開啟後除了提升撞風氣流排出,還可以減少輪胎滾動阻力,而後方分流器不僅比F12高了3公分,導板也會同時開啟14度,除了改善車尾氣流,還會同時增加與路面的下壓力。
就物理設計而言,沈穩與靈巧是背道而馳的設計,但812 Superfast卻利用轉向力矩管理、虛擬短軸(後輪主動轉向),和對於操控有著直接助益的前47%後53%配重比,讓車輛有更精準的轉向性,尤其後輪轉向角度達2.15度,除了高速過彎可以消抵側向應力,低速過彎或通過小夾角彎道時,真的猶如虛擬的短軸跑車般,過彎俐落度明顯提升,在一般山道或賽道,隨著車速愈快,戰馬癲狂的指數也瞬間飆升,如果你膽識夠、駕馭技巧高竿,不妨將Manettino方向盤上的行車模式切至CT off,車上配置的第五代SSC主動側滑控制系統,系統結合E-Diff 3電子防滑差速器及轉向過度方向盤輔助(Power over Steering)只要前輪出彎,方向盤尚未回正隨即補油,車尾立即外滑甩動,是繼458 Speciale之後,能夠讓我甩尾甩得隨心所欲的法拉利跑車。
【TCar短評】
在Fiorano賽道上,要在四圈的時間內邊錄影邊飆車,說真的,我並沒有使盡全力,自然也未能測出原廠1分21.5秒的單圈成績。
但這輛車最迷人的地方是,你可以盡情、盡興地享受800hp大動力,沒有戒慎惶恐的駕馭負擔,在大直線上體驗奔雷般的飆速,在彎道上盡興地滑胎,激情卻又能隨心所欲的感受,也是過去我鮮少在法拉利旗艦車款體驗到樂趣!
【Ferrari 812 Superfast】
引擎型式: 6496c.c. V12 DOHC 48V
最大馬力: 800hp/8500rpm
最大扭力: 73.2kgm/7000rpm
長x寬x高: 4657x1971x1276mm
軸距: 2720mm
車重: 1525kg
驅動模式: FR
煞車結構: 四輪碳纖維陶瓷碟煞
懸吊結構: 前雙A臂 後多連桿
輪胎規格: 前245/35 ZR20 後345/35 ZR20
國內售價: 1930萬元起
Modena Motori Taiwan TCar 葉明德
#ferrari #812superfast #tcar #超跑試駕 #葉明德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Tech Do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建議開啟 4K 畫質 達到高品質觀影享受 😱 三寶橫行 保命要緊 輸入科技狗獨家折扣碼『3CDOG64G』 送 64G 記憶卡!不限時不限量 ➥ https://bit.ly/2WYkCjU ===================================================...
油壓尾門重量 在 TCar 試車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試車報告】Ferrari 812 Superfast 戰馬狂奔
【4K UHD | https://youtu.be/mzaPTHdsTKU 】
旗艦,蘊藏著不凡氣勢!
1947年Prancing Horse創廠之際,以V12缸引擎車型125S震撼車壇,開啟躍馬70年輝煌序章。
2017年Morenello,最強12缸市售版旗艦812 Superfast全球試駕展開,TCAR試車頻道躬逢其盛,在Fiorano賽道,火力全開!
【再度相逢的期待】
我第一次坐在Ferrari跑車上,應該是1999年,第一次造訪IAA車展,坐進360 Modena的座艙裡,當時,除了覺得這輛法拉利跑車很炫,駕駛座很有戰鬥感,還感受到它的特別與科技感,六速自手排F1變速系統,用按鍵及換檔撥片,取代傳統的排檔座,在當時,算是很前瞻的設計…
闊別兩年,好不容易有貿易商將車導入國內,我也在企劃的試車活動體驗到360及355,接著陸續接觸到575M、F430、599、Testarossa、F50、Enzo、430 Scuderia、California、458 GTB、599 GTO、FF、599 Aperta、F12berlinetta、458 Speciale 、California T、488 GTB、GTC4Lusso諸多八缸、12缸、FR、MR等車款,雖然終極馬王LaFerrari尚無緣一親芳澤,但’90年代迄今的車款,幾乎全部體驗過,雖然每款車型訴求的重點及科技性不同,但唯一的共同點卻是,激情!
說真的,在Ferrari的八缸引擎重返渦輪世代前,大家最懷念法拉利的,通常還包括賽車般的高轉速引擎,撇開加速性能是否最強?引擎榨出的數據是否夠威?在每次升降檔的過程中,望著居中轉速錶不斷起伏…聆聽狂妄的咆哮聲浪,真的讓人陶醉,讓風切聲和高亢的引擎聲浪,催逼體內的腎上腺素!
然而,試駕過California T及488 GTB後,對於更強的動力、順暢的扭力分配,其實會有種雀躍,雖然聲浪表現未如9000rpm NA引擎那般高亢,但在渦輪引擎中,也稱得上頂尖,也因此贏得今年國際引擎大獎的殊榮。
可是躍馬的NA引擎,是否更迷人呢?坦白說,我覺得法拉利的渦輪引擎很棒,但V12 NA引擎除了存在經典的道統外,還有著頂尖、權力的象徵,且法拉利在1947年創廠時,第一款量產車型125S及首款GT跑車166問世,都是搭載V12引擎,直到1973年Dino 308GTB問世時,才開始販售V8車型,因此,搭載V12引擎車款更有躍馬的象徵意味!
【旗艦氣勢】
如果在車陣中,見到一輛法拉利跑車,你的視覺、聽覺焦點,肯定會被這輛跑車所牽引,見到氣勢威猛的812 Superfast,更會有種雀躍感,雖然這輛新世代旗艦沿用F12berlinetta的底盤,但線條勾勒完全沒有違和感。
開啟車門,既有的精緻、前衛及戰鬥感的內裝陳設映入眼簾,Manettino方向盤造型與GTC4Lusso接近,望著圓形出風口、居中轉速錶及VDA動態顯示器,仍然展露鮮明的競技氛圍,而且副手座前方還有一個8.8吋的液晶顯示幕,可以讓副駕乘員,也能夠感受到鮮明的速度激情。雖然,這樣的設計從FF時期就有,但只要坐進法拉利的座艙,享受跑車座椅低趴但充滿強烈的包覆感,心情,還是不自覺地High了起來!
【激情展現】
雖然法拉利跑車的造型與內裝已經注入滿滿的戰鬥元素,但在激情展現上,最特別的莫過於引擎及傳動系統的搭配。
Scuderia Ferrari是車壇中F1賽事參戰史最長的廠隊,Ferrari也擅長將累積自賽事的技術及經驗,運用在市售車上,因此無論NA引擎或Turbo引擎,都能屢獲世界引擎大獎。
812命名的由來既然是以800hp等級的12缸引擎而來,動力心臟可說是格外重要,然而,過去Ferrari的V12缸引擎達到800hp等級的車款,僅有LaFerrari,在徹底賽車化的改造下,光汽油引擎便擁有800hp的實力,再結合電動馬達的163hp輸出,於是擁有963hp的強大動能。
這麼說,812 Superfast直上LaFerrari的引擎不就變得簡單許多?事實上,F12berlinetta所搭載的F140FC引擎,無論賽車化或精緻度,其實都已經逼近極限,如果直接搭配LaFerrari那具引擎,雖然最大馬力已榨至800hp,但71.4kgm的最大扭力其實與F140FC的70.4kgm相差無幾…
NA要提升動力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提高排氣量,另一種則是拉高轉速;為了滿足812的性能需求,原廠為這具引擎進行75%以上的改造,在94mm缸徑不變的情況下,將衝程由75.2mm拉升至78mm,排氣量從6262c.c.,提升至6496c.c.,並重新設計活塞、曲軸、連桿等機件。然而,缸數愈多,高轉速的改造難度愈高,除了曲軸等部件的重量提升,活塞運轉的慣性阻力也加大,因此原廠為其運用了不少F1引擎技術,首先將200bar的噴油壓力提升至350bar,並為其配置連續可變長度進氣歧管,再將13.5的壓縮比拉升至13.64,於是榨出800hp/8500rpm、73.2kgm/7000rpm的最大動力,轉速峰值也達到8900rpm。此外,為了對應更強的動力,雙離合器序列式七速自手排的齒比也重新設計,除了終傳比仍維持4.375,一~七檔齒比全數提升,一檔更由原本的3.077提升為3.334,等於一起步就能感受到猛暴的加速力,且原廠同時更改變速箱電腦,讓升檔速度加快30%,降檔提升40%,相當於0.04秒即可完成換檔,原廠於是宣稱0~100km/h加速可於2.9秒達成,0~200km/h 7.9秒,極速達340km/h。
既然有機會試駕812 Superfast,怎麼能輕易錯過Launch Control的彈射感受?試駕超跑,我其實最喜愛法拉利的行車模式控制,簡單且易於操作設計,排檔座上還有標示L字樣的按鍵,只要入檔後,踩住煞車,按下L鍵,檔位指示燈下方閃動著L字樣,表示進入Launch Control的彈射模式,此時只要用力踩下油門,引擎轉速自動彈升至4000rpm,後輪釋放強勁動力的同時,V12引擎轉速躍升,高亢聲浪響起,身體在強大的加速G值催逼下,已深陷椅背,且因後輪動力太強大,導致車身扯動,雙手還必須不斷修正方向盤...最後0~100km/h實測成績與原廠數據相差0.5秒,主要原因在於原廠P-Zero配胎無法完全抓住路面,在換檔時甚至還會空轉、扯動,以動力如此強大的FR配置,恐怕得搭配半熱融胎,才能夠將強大的動力化為速度。
Ferrari V12缸GT跑車,每一代都有其發展的特質及特色,但要提及科技感及功能性,812 Superfast無疑是最強大的機種!
雖然底盤結構與F12berlinetta相同,但空力科技已經相當頂尖,前氣壩與平整式底盤下方還有閥門,車速提升至200km/h時,閥門開啟後除了提升撞風氣流排出,還可以減少輪胎滾動阻力,而後方分流器不僅比F12高了3公分,導板也會同時開啟14度,除了改善車尾氣流,還會同時增加與路面的下壓力。
就物理設計而言,沈穩與靈巧是背道而馳的設計,但812 Superfast卻利用轉向力矩管理、虛擬短軸(後輪主動轉向),和對於操控有著直接助益的前47%後53%配重比,讓車輛有更精準的轉向性,尤其後輪轉向角度達2.15度,除了高速過彎可以消抵側向應力,低速過彎或通過小夾角彎道時,真的猶如虛擬的短軸跑車般,過彎俐落度明顯提升,在一般山道或賽道,隨著車速愈快,戰馬癲狂的指數也瞬間飆升,如果你膽識夠、駕馭技巧高竿,不妨將Manettino方向盤上的行車模式切至CT off,車上配置的第五代SSC主動側滑控制系統,系統結合E-Diff 3電子防滑差速器及轉向過度方向盤輔助(Power over Steering)只要前輪出彎,方向盤尚未回正隨即補油,車尾立即外滑甩動,是繼458 Speciale之後,能夠讓我甩尾甩得隨心所欲的法拉利跑車。
【TCar短評】
在Fiorano賽道上,要在四圈的時間內邊錄影邊飆車,說真的,我並沒有使盡全力,自然也未能測出原廠1分21.5秒的單圈成績。
但這輛車最迷人的地方是,你可以盡情、盡興地享受800hp大動力,沒有戒慎惶恐的駕馭負擔,在大直線上體驗奔雷般的飆速,在彎道上盡興地滑胎,激情卻又能隨心所欲的感受,也是過去我鮮少在法拉利旗艦車款體驗到樂趣!
【Ferrari 812 Superfast】
引擎型式: 6496c.c. V12 DOHC 48V
最大馬力: 800hp/8500rpm
最大扭力: 73.2kgm/7000rpm
長x寬x高: 4657x1971x1276mm
軸距: 2720mm
車重: 1525kg
驅動模式: FR
煞車結構: 四輪碳纖維陶瓷碟煞
懸吊結構: 前雙A臂 後多連桿
輪胎規格: 前245/35 ZR20 後345/35 ZR20
國內售價: 1930萬元起
Modena Motori Taiwan TCar 葉明德
#ferrari #812superfast #tcar #超跑試駕 #葉明德
油壓尾門重量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若是提到國人自行開發設計的第一部車,許多人都知道是裕隆汽車出品的飛羚101,該車款在1986年10月25日上市,距今(2016年10月25日)正好30年整,而這部車不但是第一部由國人獨力開發完成的汽車,同時在它新穎的設計理念中,在當時也有著許多獨步世界車壇的創舉,不但對台灣車壇意義深遠,也是我國卓越設計能力的具體表徵。
說到飛羚101的歷史,就不得不提裕隆汽車的發展史;裕隆汽車是在1958年於台北市創立,創辦人嚴慶齡先生本著「發動機救國」的初衷,在當時國民年所得300美元不到的台灣創立了這家汽車製造廠。
裕隆創立初期,以美國 Willys 為藍本,打造吉普車供公家單位及軍方使用,期間嚴慶齡先生也偕同夫人至德國尋求 VW 汽車廠的技術合作支援,無奈德方嫌台灣市場太小並未答應,爾後裕隆才在國產汽車創辦人張國安的引見之下,與剛剛起步的日本日產汽車達成合作協議,開始生產日本人仿自英國 Austin 的青鳥車系。
生產青鳥車系以後,裕隆正式踏入乘用車市場,並且再往後十年間,隨著政府輔導三輪車伕轉業與通過分期付款的法源後,由於計程車的市場需求大增,以及因日後國內經濟起飛使得自用車的需求暴增之機緣,在市場上逐漸站穩了腳步。
然而,日方對於裕隆的技術箝制,並未因為裕隆傑出的銷售成績而有所減輕,再加上後來上任的經濟部長趙耀東(1981至1984年間擔任中華民國行憲後第15任經濟部長)積極推動「大規模小汽車廠」的設置,裕隆開始浮現被孤立的危機。
1979年,政府決定籌設大汽車廠的消息甚囂塵上,1981年前後,裕隆創辦人嚴慶齡先生甫逝世不久,由其夫人吳舜文女士繼續領導裕隆汽車,在當時的經濟部長趙耀東一手主導之下,政府選定日本豐田汽車為大汽車廠合作夥伴的消息已甚囂塵上,此時裕隆受限於日產汽車的束縛,自是無法參與大汽車廠的籌備,不過吳舜文女士並不氣餒,打算自行設立工程中心,不假外人之手獨立開發屬於國人的自製車款。
1980年,時任中央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朱信先生造訪吳舜文女士,在朱博士的積極遊說之下,吳舜文女士決定由朱信主導,設立裕隆汽車工程中心,並由當年年僅34歲的朱信找來33歲的機械博士林石甫以及34歲的土木博士張哲偉,組成了當年人稱「鐵三角」的黃金組合,準備開始設計第一部由國人主導開發的車款。
1981年8月,裕隆汽車為了避免合作伙伴心生芥蒂,在遠離新店生產基地的龜山設立了裕隆汽車工程中心,這座工程中心在當年吸引了三百名菁英投身於此,固然經驗不足且經費有限,但在大家以「以一當十」的精神下,逐步發展出飛羚的雛形。
也許是社會環境的時空背景不同,當年的裕隆汽車工程中心瀰漫著一股為民族奉獻的強烈使命感,由工程中心會議室牆上懸掛的標語可見一斑。標語是這麼寫的:「These are theirs?」、「Where is ours?」,當年工程中心的三百位工程師們的雄心壯志,迄今依舊令人感動萬分。
經過了五年的辛勤研發,裕隆汽車定投下了三分之一資本額約20億新台幣的巨額資金,第一部由國人主導設計的汽車終於在1986年10月25日正式推出,而這天也正好是台灣脫離日本統治的台灣光復紀念日,顯得格外意義非凡。
在上市之前,為了炒熱第一部國人自製車款的知名度,裕隆汽車決定在1985年底至1986年初舉辦了一個命名活動,公開徵求研發中車款「X-101」的正式中文車名。
該活動是由國華廣告操作,採用公開徵名的方式,所有命名信件均匯集至該公司,由該公司召集的評選小組進行評選。當時這個徵名活動的反應格外熱烈,為昭公信,評選小組的成員均為當時的社會賢達,計有沈君山、吳靜吉、徐鍾珮、高希均、柴松林、楊乃藩等在社會上頗受敬重的人士受邀擔任評審委員,並公推柴松林教授為召集人。
命名決選會議於1986年2月2日上午假台北市來來大飯店舉行,全體評審委員出席,評審原則為:「代表中國、富涵義、高格調、迅捷有力、響亮順口、易記、不與任何汽車名字雷同且未登記註冊者、不良聯想者不予考慮、避免使用當代人物之名、台語發音者亦應予考慮」等幾個要點。依上述原則,經評審委員慎重評審後,初選出十個命名:飛羚、神鵰、海東青、萬里青、漢風、萬里達、凌雲、御風、玉龍。
最後雀屏中選之命名為「飛羚」,命名人為居住在高雄市苓雅區福安路的王淑娟女士,因為她將命名為「飛羚」的理由敘述得最為詳實而深具意義。
命名揭曉記者會在1986年3月9日假台北市福華大飯店舉行,由評審委員召集人柴松林教授主持。柴教授在記者會中說明,參加命名的三萬多件函件中,命名「飛羚」的有55件,命名「神鵰」的也有55件,經全體委員決定,以「飛羚」為名,因為飛羚兩字不論國、台語發音皆順口響亮,且代表中國汽車工業飛躍進步,並象徵X-101汽車為流線、壯麗、迅速之產品,經全體評審委員通過「飛羚」為最佳之命名。
之後,「飛羚」二字由裕隆汽車董事長吳舜文女士親自以書法題字,成為飛羚101車尾正中央最明顯的標誌。
頂著「第一部國人自製車款」的光環,飛羚101儼然成為了媒體寵兒,在媒體密集地報導之下,飛羚101幾乎成了1986年的台灣土地上最受注目的事件與商品,而隨著成功的造勢活動與創新的產品特質,飛羚甫一上市旋即獲得了5000張以上的訂單,堪稱台灣汽車史上,上市銷售極為成功的車款之一。
飛羚101的成功,除了縝密的行銷計畫與第一部自製車款的光環以外,其實創新的產品設計是功不可沒的!
在一片講求方正保守的國產車中,訴求動感流線的飛羚101顯得格外耀眼,無論是充滿跑格的車頭設計,抑或獨步世界車壇的蜂巢式尾燈與五星式鋁合金輪圈,都在在證明了飛羚101獨特的原創性。
此外,在造形上,飛羚101採用了當年車壇最流行的2又1/2廂式設計,也是相當符合時代潮流的;而且從外觀看,飛羚101雖然是傳統的三廂車,但實際上,它的行李廂蓋卻是如同掀背車一般,可以連同後擋風玻璃一同掀起的,所以既滿足了國人喜好三廂車的觀念,又同時擁有掀背車的便利性,放眼世界車壇又是一個先進的創舉。
除了造型以外,飛羚101對於空氣力學也非常注重,根據當年實際至英國 MIRA 實驗室測試的結果,飛羚101的風阻係數只有0.33,而在1987年7月上市的 Fastback 掀背款更低達0.29,不僅在國產車中無人能出其右,甚至直逼當年量產車的世界紀錄。
在數字以外,於外觀的細節上也可見到裕隆工程師的用心,例如與前保險桿一體成型的前下氣霸、於基座開孔的後視鏡,與平貼式的車門把手…等等,在經過30年後回頭看,才知道當年國人的設計理念有多創新。
車艙內部更是飛羚最引人入勝之處,延續外型的運動風格,飛羚的內裝設計亦是十足駕馭導向的。
打開車門,印入眼簾的是兩張視覺效果十足的桶型座椅,十分強調大腿與腰部支撐性的設計,是當年極少見的運動化設計,而多元化的調整功能也是當時僅有的,充分展現此車運動化的定位。
配備上,飛羚101堪稱當時最豪華的車種,即使在今天與市面上販售的大多數車種相比,都還不見得遜色。
以配備最豪華的 GTS 車型而言,其標準配備不但有當年非常少見的四門電動窗、中控鎖、鋁合金輪圈,甚至連多數國產車都沒有的定速裝置、旅程電腦、後座獨立出風口、HUD…等都被列為標配,歌樂甚至為飛羚101獨立開發了一套專屬的多聲道音響主機,搭配當時少見的六喇叭,連音響上都有可書之處。
既然定位為運動化的轎跑車,飛羚101在性能方面也有特別的設定,特別是在操控性方面,雖然懸吊基礎設計源自 Nissan Stanza(即裕隆快得利),但是在裕隆工程中心的重新設計之下,由偏軟調的舒適取向轉為偏向歐式風格的操控取向,研發期間,裕隆更將原型車送往盧森堡的固特異輪胎試車場與日本石橋輪胎試車廠進行測試校調,在盧森堡期間,Corvette 輪胎的測試小組也給予裕隆工程中心甚多操控性校調的意見,讓飛羚101的操控性更上層樓。
在動力上,飛羚101使用源自於吉利青鳥的CA-18引擎,不過為了因應國內的稅制問題,刻意將排氣量由1,809cc修改為1,796cc,並重新命名為CA-18N,最大馬力輸出為97ps/5200rpm,最大扭力則為14.9kgm/3200rpm,變速箱配置為五速手排及三速自排,原廠公佈的極速為190km/h,0~100km/h加速費時11.8秒,其性能表現乃在水準之上。
不過,設計上有許多創新的飛羚101畢竟是台灣車壇的初生之犢,許多構想固然很好,但是缺乏經驗的累積卻是不爭的事實,再加上同業間的惡意攻擊,以及裕隆和總經銷國產汽車之間的關係逐漸降溫,造成了飛羚101後期銷售陷入冰點的窘境。
其實,國產汽車和日本日產的關係甚為深厚,再加上長期壟斷裕隆汽車的行銷與服務資源,因此裕隆、國產及日產三方的關係至為微妙;日產對於裕隆汽車亟欲技術自主極為感冒,因此在銷售上往往聯合國產汽車來箝制裕隆,而且國產汽車也仗著自己掌握了裕隆汽車販售與服務通路的優勢,對於裕隆的意見常常不予理會,造成雙方間的摩擦日漸深厚。
最後,飛羚101終究成了壓倒雙方合作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飛羚101產品壽命的最後一年,裕隆和國產終於在1988年因為飛羚101而結束了長達30年的產銷合作關係,而國產汽車為了快速出清庫存的千餘台飛羚101,被迫展開了當時台灣汽車史上最大規模的跳樓大清倉,飛羚101的形象也因此被耗損殆盡。
飛羚101從1986年至1988年的銷售期間,共計銷售16,653部,在1989年則推出局部改良的小改款車型飛羚102,飛羚102在1989至1995年的銷售期間內,共計售出6,925台,整個飛羚車系總共販售23,578台,雖然在國際車壇中並不算多,不過在國產車中也算是銷售數量不少的車款了。
飛羚101在上市一年後,於1987年參加第27屆日本東京車展,這不但是我國汽車廠第一次參加國際車展,也是截至目前為止唯一的一次參加國際車展的紀錄。
當時裕隆飛羚101參展的位置在外國乘用館的入口處,旁邊是 Porsche,後面是 Alfa Romeo,佔盡地利之便,更與眾多國際重量級品牌並列,當然也引起眾多國際媒體的注目。
在車展中簡短的發表會後,主持發表會的朱信博士被外國媒體重重包圍,許多外國媒體也紛紛報導這部來自台灣的嶄新車種。
會場展示兩部飛羚,一部是紅色的三廂GTS,另有一部則是當時甫上市的兩廂GTF,許多外國媒體對於飛羚出色的外型與先進的配備及設計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裕隆的第一部自主車款便能有此成績更是感到相當訝異,足見飛羚設計的前瞻之處。
飛羚101打從設計之初,即是以外銷為主要目的,因此在安全性上特別講究,在研發末期,裕隆更將實車送至英國 MIRA 進行一系列的安全性測試,測試結果證明飛羚已經符合歐洲ECE的安全規範。
而為了符合美國法規的規範,飛羚全車系使用國產車中少見的美規大尺寸保險桿,在後保險桿側面也有側定位燈的預留孔位,而根據英國 MIRA 的測試結果,飛羚不僅符合歐洲 ECE 法規,安全性也符合美國的 FMVSS 法規,如果當年飛羚要外銷美國,只需依照美國法規將燈具和擋風玻璃改為膠合玻璃,並通過5萬公里的廢氣測試即可。
不過,受限於種種主客觀的因素,飛羚101終究沒能完成外銷國外的使命,直到1991年,由飛羚101改款而來的飛羚102,才順利外銷荷蘭。
外銷荷蘭的歐規車型和國產車有許多細微的地方有所差異,其差異大致如下:
1. 定速及超速警告開關組是用101的英文字版本
2. 天線採用後來精兵601採用的車頂中置式天線(乃基於對外零件報價的成本問題,因為這種天線極少故障又便宜),故其右前葉子板並無天線孔及電動天線。
3. 儀表板為101 SD的零件,中央設置綠色 LED 時鐘,但沒有102內銷版本的電壓表和機油壓力表。
4. 後視鏡與精兵601相同,為可摺式設計。
5. 因應歐洲法規要求,於後保險桿追加後霧燈。
6. 車尾中央的飾燈組由中文的飛羚字樣改成英文的 FEELING,而行李廂蓋上的型號標示為 YUE LOONG 1.8 LSX 以及 1.8 S。
7. 音響為101 SD配置的型號,較內銷版本陽春。
很可惜地,這批飛羚102到了荷蘭以後,當地經銷商卻以部分品質問題拒絕驗收,結果只好整批賣斷給一家俄羅斯的貿易商,因此這些飛羚102最終落腳在俄羅斯。據裕隆老員工表示,因為裕隆在俄羅斯並無經銷商,所以俄羅斯人只好自行改修部分零件(如小燈),甚至還有人寫信回裕隆,稱讚這批車很耐用,想要向裕隆購買零件。
除了外銷荷蘭之後轉運俄羅斯之外,在外銷荷蘭之前,為了測試歐規版本的耐久性,裕隆汽車曾經運了幾部飛羚102至中國大陸測試,測試完畢後並參加了當地的長春車展,在車展中大受好評後,便將這些車直接在大陸轉賣,因此在中國大陸也有機會見到飛羚102的蹤跡。
最後,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李登輝先生在一次出訪中美洲的行程中,也帶了一部飛羚102作為「伴手禮」,致贈給當時的哥斯大黎加總統喀德榮,雖然只有一部,也算是讓飛羚登陸了中南美洲。
影片與文字資料提供:裕隆汽車
油壓尾門重量 在 Tech Do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建議開啟 4K 畫質 達到高品質觀影享受
😱 三寶橫行 保命要緊
輸入科技狗獨家折扣碼『3CDOG64G』
送 64G 記憶卡!不限時不限量
➥ https://bit.ly/2WYkCjU
===============================================================
勘誤:
08:11 : 吃到飽退場的只有「綁約優惠」,實際上還是會持續有 NT$1,199 另購性能方案的選擇!
不過也不是一定吃得飽,因為有一條但書:
(1)每月總里程超過 1,600 公里達連續 2 個月;且
(2)用於包括:快遞、物流、租賃 (長租 / 短租)、客運載客、旅館 / 民宿、餐飲外送等服務時,
Gogoro Network 得將使用者移出「騎到飽方案」,使用者不得拒絕,...
看來 Gogoro 就是要懲罰吳柏毅和熊貓運匠呢
現在路上看到別人騎 Gogoro 都像吃飯喝水一樣,身為科技媒體也需要來一輛,就選了甚少人騎的 S3 ABS 款。這個貼背性能和壓車靈活可是歷代之最,ABS 煞車手感也是 SBS 比不上的。
如果單純環保愛地球那大可不必,因為換算下來花費比油車高貴得多,組裝外觀用料也是明顯落差,月租費則是真的要計算給你看,影片裡面都有就給大家參考。
話說回來 Viva Mix Superfast 款最近很香,馬力大又有彩色儀表板;稍微看了一下規格,彩色儀表板、皮帶傳動是最香的地方,爬坡扭力和馬力稍微弱一點,價格則是差不多。 對我這種飆到極限的科技飆仔來說還是 Pass 了。
講回來行車記錄器,主要就是感光元件、解析度幀率、儲存格式在做選購依據啦。最近吵得厲害的安全帽固定突出 5mm 以內是有點爭議,好在機車法官就是內裝接電式。
過來人告訴你,行車紀錄器真的很重要,我們 Vivi 去年租車去音樂祭直接被撞後不理,一萬塊就這樣飛了 可憐哪 ¯\_(ツ)_/¯
同是被三寶荼毒的苦命人,幫你們爭取到了獨家優惠,現在輸入科技狗折扣碼『3CDOG64G』就送 64G 記憶卡!原本加購可是要花 NT$400 滴,不用謝了 🤗
➥ https://bit.ly/2WYkCjU
全文評測
➥ https://3cdogs.com/2021/07/06/motoj/
#科技狗 #Gogoro #S3ABS #GogoroS3ABS
===============================================================
::: 章節列表 :::
➥ 車體解析
00:00 哪裡環保?
00:31 外觀設計
01:31 動力煞車
02:39 型號分析
➥ 行車記錄器
03:19 選購要點
04:49 moto J Q-7
05:38 選手比較
06:00 無線傳檔
➥ 資費計算
07:05 資費計算
➥ 最後總結
08:33 心得總結
::: Gogoro S3 ABS 規格 :::
尺寸規格:1,890 x 740 x 1,110mm
軸距座高:1,316mm / 770mm
重量規格:102kg (無電池) / 119kg (含電池)
置物空間:26.5L
儀表板:正顯背光單色液晶
最大功率:7.6kW @ 3,000rpm
最大馬力:10.18hp @ 3,000rpm
最大扭力: 26 / 213Nm @ 0 - 2,500rpm
爬坡能力: 30% ( 17° ) : 40km/h
20% ( 11°) : 50km/h
10% ( 6° ) : 70km/h
傾斜角度:左:41° / 右:45°
單次續航: 約 170km ( 定速 30km/h )
動力系統:G2 鋁合金水冷永磁同步馬達
速度模式:電子油門 / 電子倒車鍵 / 油封鍊條
加速模式:智慧模式 / 標準模式 / 競速模式
煞車系統:油壓碟煞 / 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
碟盤規格:前 220mm 打孔碟 / 後 190mm 打孔碟
卡鉗型式:前 雙活塞 / 後 單活塞
輪胎規格:前 100 / 90 - 12 ( 59M ) / 後 110 / 70 -12 ( 53M )
前後輪胎:Maxxis MA-EV 高抓地力雙能胎
燈光系統:Class - C LED 頭燈 / LED 方向燈、尾燈組
::: 機車法官 moto J Q-7 規格 :::
處理晶片:晨星 SSC8339D
鏡頭構成:6G 全玻璃鏡片 f/1.8
解析幀率:1080P30fps
鏡頭畫素:200 萬畫素
錄影視角:DFOV 135°
錄影格式:2 分鐘循環錄影、TS 格式
記憶卡支援:最高 128GB microSD C10 / U1 / U3
供電方式:12V 轉 5V = 1.5A
防水係數:IP67
感測元件:三軸感應器
防水麥克風:Yes
無線傳輸:Wi-Fi
時間註記:App 校正 日期時間
拍照功能:App 控制
重量規格:50g
原廠保固:一年
建議售價:NT$5,500
不要錯過 👉🏻 http://bit.ly/2lAHWB4
--------------------------------------
#gogoros3abs #GOGOROS3ABS #gogoro #GOGORO #s3abs #S3ABS #gogoros3 #GOGOROS3 #GogoroS3 #motoJQ7 #機車法官 #電動車 #宏佳騰電動車 #gogoro電動車 #YAMAHA電動車 #PGO電動車 #電動車學生方案 #電動車優惠 #gogoro車友 #電動機車 #電動自行車 #行車紀錄器 #車禍理賠 #三寶 #行車安全 #電動車推薦 #電動車介紹 #機車介紹 #機車推薦 #機車2021 #電動車2021 #優缺點 #評價 #review #unboxing #PTT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3cdog/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3c_dog/
📖 LINE 社群:https://bit.ly/3rzUq8g
📖 官方網站:https://3cdogs.com/
📖 回血賣場:https://shopee.tw/3cdog
▋ 有任何問題都來這邊找我們:3cdogs@gmail.com
油壓尾門重量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當天我們抵達代理時,新款YZF-R1已停泊在路旁,不過驟眼看,還以為是今年三月才駕駛過的YZF-R3,因為兩部車的外型及配色十分相似,再者新款YZF-R1好細部,車身又短,若非走近仔細研究,要分辦究竟是R1、R6,抑或是R3。就以日本四大牌子的超電來說,個人覺得R1在體積進化方面最進取,做到真正600cc跑車更輕巧的乘座感。
事實上,新款R1可以說是Facelift版,而上一代R1在2015年推出,分別有採用電子避震的R1M,以及配置傳統機械式油壓避震的標準版,而新款R1同樣有兩個版本,今次遊車河的屬於標準版。廠方之所以推出新款R1,原因之一要把車子提升到歐五環保排放標準,順道改變一下外型,以增加車子的吸引力。
外型方面,新款R1採用新設計的車頭及包圍,廠方表示新車的風阻更低,有利加速性能。引擎是新車改良重點,盤頂經過大幅修改,進氣歧管、然油噴注噴咀及排氣管等等與舊款截然不同,目的是提升燃燒效能,因此工程師無需增加排氣量,而又能夠維持200匹馬力;此外,廠方表示採用新設計的手指式氣門搖臂(Finger-Follower Rocker Arms),使引擎的高轉表現更佳,能讓R1的尾段加速力與對手匹敵,這點主要針對賽道改良。近年,大部份公升級超電陸續轉用手指式氣門搖臂,目的是加強引擎的高轉性能。
好多年前,自己使用過舊款R1比賽,包括初代的化油器版本及早期轉用電子燃油噴注的版本,由於她們的加速力及操控性能出眾,所以R1成為了好多車手及街道騎士夢寐以求戰車。不過以今天角度來看,當年的R1毫無疑問又重又大部,可是當時我沒有這個想法,原因是當年的超電都是這個標準,只是現今的超電又輕又細部,才顯得以前的超電像一艘龍舟。
此外,即使新款R1有200匹馬力,數字遠高於舊款R1,但是新車並沒有因為馬力大增而變得更難操控;相反,新車因為又輕又細部,又有頂級車架及大量先進電子科技,所以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省卻了不少經驗累積的操控動作。回想以前在賽道駕駛舊款R1,不僅要與對手較量,事實上還要跟「巨型」的R1角力,原因是拖波(降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Engine Brake)把車子拖得很慢,甚至使車尾左右搖擺,加速時車頭很容易升起,以及油門反應十分之「牛」 ,所以需要大量體力抑制各種擺動及應付搬身攻彎,油門控制也要求更精準的操控技巧,否則像蠻牛一樣的馬力好容易在出彎時造成Highside。
及後,自己在2011年幫moto-one在街道試駕2012款YZF-R1,而這代R1正式邁進電子化時代,採用電子油門,還有馬力模式及擁有防打滑的循跡系統,引擎更採用YAMAHA自豪的十字曲軸,配合滑動式離合器,能夠消弭大量拖波(退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減少鎖緊尾輪的牽引力,使減速入彎更暢順,讓騎士輕鬆地衝入彎道,其實跟2衝跑車十分相近。雖然這一代的R1擁有大量電子科技,不過車身體積及重量仍然維持舊派超電的風格—又長又重又大部。
要數革命性的YZF-R1,非2015年版本莫屬。雖然這代R1面世一段時間,不過自己在19年初才有機會在賽車場試駕,然而那次試駕只是短聚,沒法像比賽般用力地造圈速,純粹感受一下新車的性能。其實只要騎上車子,就可輕易感受新、舊R1的分別,因為新R1不僅在視覺上更細小,推車感覺又輕又順,手臂握軑把與油缸距離感好近,大腿夾油缸的感覺更窄,唯一與舊款R1相似的地方是座姿好高好戰鬥格,雙腳像芭蕾舞,這是歷代R1的共通點。
一如所料,新一代R1的彎向非常鋒利,能夠讓我輕鬆地「劈」入彎道,我是首次在日本超電上找到這股銳利感,估計跟她的體積及重量有關,而車架及座姿等等的設定都是功不可沒。雖然同級的日本四大超電已經好細部,不過相對R1而言始終有一點點腫脹感。
馬力方面,R1有200匹馬力,即使當日駕駛的R1沿用原裝排氣管,排氣聲被封鎖,但馬力仍然是蜂擁而至,油門反應遠比舊款線性,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原因是這代R1採用更先進的電子科技,即使大油門加速導致車頭升起,也不用像過去立即縮油,讓頭轆返回跑道上,因為新R1的電子科技在神不知鬼不覺地介入,讓前轆緩緩地重返路面,轉數也不會出現明顯下跌。可是原裝電腦程式並非萬能,若選擇不合適的設定,要是大油門出彎都會出現車頭升升、跌跌的情況。
另一個不可思議的是在電子科技協助下,即使車身仍然傾則同時提早加油出彎,比以前更輕易地做到長距離車頭升起像職業車手的出彎效果,而又不用擔心炒車,相當神奇,好明顯是電腦程式幫我控制馬力輸出,才做到這種效果,在適當時候減少供油,大減輪胎過度打滑導致意外。事實上,相比舊款R1,新R1能夠讓騎士做少好多動作之餘,連引擎煞車的反應也有得調校,操控起來不用像過去的R1要跟車子搏鬥,像這樣不用造圈速的情況下駕駛,新R1是一部可以讓騎士嘆彎的超電,只是略嫌這代R1的掣動力不足。
老實說,今次以遊車河性質駕駛新款R1,事關在街道好難全面感受200匹的威力。不過就算在馬路無法讓超電盡展所長,依然吸引好多騎士駕駛,就好像moto-one早前訪問一眾澳門車友所言—自得其樂,而騎士們總會找到享受方法。如前述,今次駕駛的新款R1屬於Facelift版,操控感與早前在珠海駕駛的上一代R1十分接近,例如車身體積跟600cc大包圍分別不大,即使在街道都可以感受到輕巧及靈活的轉向反應。但由於自己身高只有5呎5吋,R1座位較高,而街道駕駛需要經常停車或斜路掉頭,因此要格外小心,不過這情況對玩超電的玩家來說十分常見。
當天一開始使用最強的賽道馬力模式Mode A,上一次在賽道駕駛都是選用這個模式,Moda A打開油門的加速反應非常敏捷,可讓車子凌厲地轟出彎道,駕駛超電無非就是要這種感覺。不過由於Mode A的低扭馬力輸出比較突然,再者街道的車速及引擎轉數遠低於賽道,因此在山路或低速行駛的油門操控較敏感。其後轉用街道乾地的Mode C,雖說這模式的油門加速反應不及Moda A敏捷,不過在街道上仍然覺得很強勁,但是低轉的油門操控較Moda A容易,因此在餘下遊車河時間繼續使用Moda C。自己覺得新R1的整體油門操控還要較上一代R1順滑。
據報新R1採用經過改良的避震,而個人認為原裝避震都適合香港街道使用,一點都不硬,嘗試過急煞的下壓反應,十分漸進,感覺它的油路設計極佳,但是前掣動力不算太強。
油壓尾門重量 在 Jerry Ts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gogoro VIVA
車色選擇:石榴紅、萊姆灰、芥末黃、薄荷藍、海鹽白
車架顏色:黑
前搖臂 / 後搖臂顏色: 黑
鋁合金輪圈顏色: 黑
龍頭功能按鈕: 機械式按鍵
儀表板:負顯背光單色液晶螢幕
中柱:有
側腳架:鋼管
後座腳踏:固定式
前掛勾:無
升級配備
尺寸規格
長x寬x高 (不含後照鏡)
1,680 x 630 x 1,050 mm
軸距: 1,164 mm
座高: 740 mm
重量:71 kg
重量(含電池):80 kg
置物空間:21.6L
性能表現
最大功率:3 kW @500 rpm
最大馬力:4.02 HPs @500 rpm
最大扭力 (馬達 / 輪上):96 Nm @ 200 rpm
爬坡能力 *
20% (11°): 25 km/h
10% (6°): 40 km/h
傾角 (不含中駐架)
左:36°
右:41°
單次換電可續航里程 * (定速 30 km/h)
約 85 公里
動力系統: 電子油門
標準模式 / 競速模式
全方向性電池連接埠
GH1 整合式鋁合金輪轂馬達
MOSFET 馬達控制器
馬達動態溫控管理
馬達直驅
車體結構
車架
高張力鋼管
前懸吊系統
潛望鏡式前叉
後懸吊系統
雙槍式後避震
後避震器
固定式
煞車系統
油壓碟煞
煞車輔助系統
SBS 同步煞車系統
煞車油管
金屬
卡鉗型式
前:單活塞
後:單活塞
碟盤規格
前:180 mm 打孔碟
後:180 mm 打孔碟
輪胎規格
前:90/90 - 10 (50L)
後:100/90 - 10 (56L)
原廠配備輪胎
前輪: Kenda K7022 SPORT 性能胎
後輪: Kenda K7022 雙能複合胎 (節能+性能)
建議胎壓
前:32 psi
後:36 psi
智慧感測器
加速度感測器
溫度感測器
使用者介面
解鎖及上鎖
iQ System® 智慧鑰匙卡 / 智慧型手機 / Apple Watch
無線通訊方式
NFC 及藍牙 4.0,256 位元加密技術
置物箱開啟方式
車上按鍵 / iQ System® 智慧鑰匙卡 / 智慧型手機 / Apple Watch
智慧型手機 APP 支援系統
iOS 及 Android
安全配備
前大燈
Class-C LED 頭燈,LED定位燈
前方向燈
LED 方向燈
尾燈組
LED 尾燈組,含煞車燈、後方向燈
警示燈功能
無
iQ System® 智慧功能
動態動力曲線
全時點燈
低電量緩行模式
GoStation® 及 APP 異常回報與故障通知
側腳架自動斷電功能
個人化功能
低速提示音
電能回充強度
智慧感應解鎖控制
更多資訊:
https://www.gogoro.com/tw/smartscooter/viva/
慶祝 Gogoro VIVA 全新上市,2019/9/26 (四) 至 2019/11/30 (六) 前,購買全車系智慧雙輪即贈「鋁合金手機架」,數量有限,送完為止。點燃你的玩心,讓你自在劃過街巷!
推薦車主: MMA-2222
感謝店員Mia解說
拍攝地點:Gogoro 安平中華店
台南市安平區中華西路二段59號
曠世小車,重磅登場! 慶祝全新車款 Gogoro VIVA 問世, 10 款造型徽章同步釋出。 以靈感與色彩的激盪為設計理念, 完成試乘就能免費獲得1枚。 即刻預約,戴上徽章向城市出發。
車主限定:凡 Gogoro 車主邀請親友至門市完成試騎並達成指定任務,即可得到 車主專屬徽章 1 枚。
Licence:
You’re free to use this song in any of your videos, but you must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 your video description (Copy & Paste):
Song: Daloka - Show Me (Vlog No Copyright Music)
Music provided by Vlog No Copyright Music.
Video Link: https://youtu.be/Yp8fvjF8_ZM
我個人覺得除了儀表版旁邊的按鍵不要邊騎邊操作
因為真的很危險
右手一定要移開油門手把才能按到按鍵
左手又不順方向~~~
除此之外~ 真的是台又安靜又好入手的代步小車喔~
不含補助建議售價為新台幣 54,980 元起
#gogoro
#gogorovi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