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一推】未來「#失智症電影」的必看代表片,安東尼霍普金斯的 #影帝表現
這部《#父親》,光說是安東尼霍普金斯又一部影帝級的作品,就值得進場了! 飾演有失智症的老人,這種「#詮釋疾病」的類型本來就是奧斯卡的愛,目前 #奧斯卡已經入圍六項大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藝術指導),絕對是今年必看的奧斯卡作品。
說到安東尼霍普金斯,代表的《#沈默的羔羊》自然不用說,漢尼拔的形象至今依舊是影史經典角色,他也以這部電影拿下奧斯卡影帝。
這次故事改編自導演的舞台劇,將劇本重新「#量身打造」給安東尼霍普金斯,主角的生日、名字、年紀都跟安東尼霍普金斯一樣,讓他能完全投入於其中。
安東尼霍普金斯不只是入圍今年的奧斯卡,在等待金獎頒獎之前,他已經橫掃了各大影展,最近是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BAFTA),a.k.a. 英國奧斯卡 中得到影帝,成為 BAFTA 史上 #最年長的影帝。
最厲害的是,從我小時候他就是演老爺爺,到我現在都變叔叔了,他依舊是老爺爺。
根本 #好萊塢的尼特羅會長。
實力也同樣堅強。
雖然他很常演電影中的老爺爺,但是都比較像是高雅、懂藝術、生活過得不錯的上流人士,也常常是難以捉摸的角色。
很難得的在這部《父親》中,他表現出了很生活化的一面,甚至是我們可能身邊就有這樣的長輩,失智、失憶,看了格外有感觸。
同樣堅強的演員陣容,還有 #奧莉薇雅柯爾曼,以《#真寵》拿下奧斯卡影后,當年左撇子在頒獎前也專文推薦了這部電影,相當看好!(文章在這邊:https://leftymovie.com/favourite/) 這次奧莉薇雅柯爾曼也同樣入圍奧斯卡。
馬克加蒂斯,也就是BBC版 #福爾摩斯他哥。
盧夫斯·塞維爾,對我來說的代表作是《#騎士風雲錄》跟希斯萊傑對打的那位。
奧莉薇雅威廉斯,以及演過《#28週毀滅倒數:全球封閉》的伊莫珍蓋伊波茨。
這部電影最推薦除了演員演技之外,劇本對於失智症的敘述更是推薦重點,絕對會變成未來「失智症電影」的 #教科書。
失智症病人,跟他對話會常常重複跳針,也因為他們自己的記憶與時序錯亂,使得他們也會疑神疑鬼、覺得東西被偷,是不是有人要害他們?
這一點也作為電影中的一個 #懸疑 要點,到底是真的失智? 還是真有陰謀? 更吸引人持續看下去。
加上剪輯的方式非常巧妙,在視覺上與真實病理學上的呈現都很到位,是很推薦的作品。
作為一部失智症電影,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視角,讓我們更同理老人家他們的視角與世界,也能同感照顧他的家人的感受,如果身邊有家人也是同樣狀況,非常推薦看《父親》。
由於我在台南的外婆也非常高齡,看得時候非常有感觸,很捨不得外婆要面臨這樣,對於自己記憶無法記住的感受,也更感謝第一線在照顧她的親友們,跟電影一樣,這真的是很辛苦。
《父親》,除了演技、劇本、剪輯大推,作為未來「失智症電影」的經典代表,不只愛看電影的人該看,家裡有長輩的都應該看!也很推薦給更多人看,一起了解失智症,對年長者有更多的 #包容。
-------
🎬 4月 #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院線&線上影音)推薦清單:
https://link.leftymovie.com/movielist
☕️ 左大嚴選 #酒香濾掛咖啡 粉絲優惠中:粉絲優惠中:https://link.leftymovie.com/U457F
🎁 左大嚴選 厚切一口烏魚子
https://link.leftymovie.com/LeftyMulletRoe
沈默的病人電影 在 癌友有嘻哈 謝采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年我在肋骨內發現10多公分的腫瘤時,我的主治安排我去胸腔科檢查,請他們也評估看看是哪種癌症的機率較高。
胸腔科的醫師說:
「如果是淋巴癌就還好,它的治療比較簡單,打個藥順著血液腫瘤就會消了。」
「但⋯⋯」
「如果是胸腺癌的話⋯⋯⋯」
醫師的沈默,使我害怕。
我鼓起勇氣順著追問:
「那如果是胸腺癌的話,會怎麼治療呢?」
醫師回:
「首先,我們會先鋸開妳的肋骨。」
「然後掰開,接著再把裡頭的腫瘤移除。」
/
鋸⋯⋯「鋸」開?
當下我的腦子一片空白,
不知道自己聽見了什麼。
/
現在回想起來,醫師心中所謂的「鋸開」,
應該是在手術台拿著精密的器械,小心翼翼移除肋骨的樣子吧。
但面對癌症的未知與對治療深深的恐懼,
當時在診間,
我心中想像的「鋸開」⋯
是電影裡的電鋸殺人狂,拿著發出嘰嘰嘰撕裂聲的金屬電鋸,要把我開膛的恐怖畫面。
我的眼淚啪的一聲,
嚇得在診間就這樣嘩啦嘩啦地掉下來。
醫師當時好像有再補充說明什麼。
但在我佈滿淚水的餘光中,
他的臉好似拉線木偶,嘴巴一張一合,
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
我早已忘記,
我在門診之前告訴自己:要冷靜應對。
我早已忘記,
我告誡自己記得聽清楚醫師說的話並做好筆記,不懂就問,再不懂就記下關鍵字上網查。
滿腦子只想著:
「如果診斷出來是胸腺癌,那我就要放棄治療。」
「我要放棄治療!」
「誰也不能去叫我去面對這麼可怕的事情!」
/
這幾年,在結束漫長治療,身體也回歸穩定後⋯
我陸續收到醫策會和醫院的邀請,
請我分享「如何跟病友溝通」、或是「如何讓醫病語言貼近病友」。
我不是專業醫療背景,能給的洞見有限。
但以病友的立場,我可以給醫病人員的建議有三個。
我認為,好的醫病資訊,大原則是必須滿足病友需求之外,也必須「好理解」、「好閱讀」以及「好安心」。
衛教資訊正確只是基本的。
好理解,是必須將難懂的醫療語言,轉譯成沒有醫學背景的病友也看得懂的「白話文」。
好閱讀,是經由「分組」或「列點」,讓冗長的資訊變成條列式重點更好吸收。
「好安心」,我認為其重要性,輾壓其他所有關鍵要素。
因為當一位病友打從內心害怕時,
再正確的資訊,再先進的醫療技術,
他都很難聽進去。
反之,若他打從心裡相信你,
再難懂的醫病資訊,他都願意聽你娓娓道來,
並遵照你每一步醫療決策。
生物本能的機制,就是戰或逃。
失去安全感的病人,往往選擇「逃避」,而不是勇敢接受治療。
/
台灣醫療很棒,醫病人員也很辛苦,眾所皆知。礙於人力與時間有限,醫病溝通難以做得盡善盡美。
但起碼,讓每一次對話時,
盡量讓病友擁有「安全感」。
醫療無法解決生理所有的問題,沒關係。
但起碼,
我們可以不要成為「心理」上的加害者。
/
感謝 #醫策會 及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 的邀請,讓病友的心聲,有機會走入醫療體系中!
辛苦所有第一線的醫病人員!
/
BTW,你是病友也被你的醫師嚇得不要不要的想逃避嗎?
那是他的問題,勇敢跟他溝通你需要安全感、或是換個合得來的醫師,試著再相信一次台灣醫療吧!
別讓別人的錯,拿自己的命來換啊啊。
This is #癌友有嘻哈 謝采倪 2020.9.14 18:40
#我們都有病
#我有病我驕傲
#我沒病挺有病
沈默的病人電影 在 無論如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無論如河提供 頸椎骨折實驗記錄報告所製作的《醫院恐佈故事》的漫畫,請來店免費索取!!
七月書店推出一連串的醫院恐佈故事講座,從台灣醫護環境如何崩壞談到目前各種恐佈亂象,鬼月剛過,就活生生發生真實版的醫院恐佈故事。9/28南部某醫學中心開刀房裡發生砍人案,事發當天,林男持刀闖入開刀房,朝陳女胸腹部刺,其中一刀深及右肺,出現氣血胸,如今仍在加護病房觀察,而衝上前奪刀的胡醫師,左手也遭劃傷,縫了11針後返家休養。而當時正好有病患剛被推進開刀房,且尚未麻醉,親眼目睹整個經過都被嚇壞了。事後凶嫌在臉書說要「終結職場霸凌」。而醫院卻發聲明表示「絕無職場霸凌或排班刁難」,而後受到輿論壓力才改口說:「手心手背都是肉」。
你相信嗎?這些「職場霸凌」電影場景般的劇情,或多或少、每日每夜都正在勞動高度剝削的醫院上演,只是其他痛苦的醫護選擇的是離職、壓抑憂鬱或自殺等…對內的沈默暴力,這位技師的所採取的就對外的激烈暴力!!
報導中,一名手術室資深護理長表示,開刀房醫護人員要在極短時間內與死神搶人,是超高壓場域,衝突經常是一觸即發。手術檯除固定跟刀護理師外,還需有一組流動人力,隨時補充手術工具。如果有臨時插進來「絕急刀」,全員須立刻調度病房、器械。心臟外科體外循環技術師培訓不易,人數稀少,一旦排刀太多,壓力相對增大。
原本就高壓的職場,如果又加上人力不足,無法排假好好休息,有人離職會增加主管壓力,主管便百般叼難,高壓之下造成崩潰,自傷傷人並不是意外。
此新聞令人心痛不已,救人的醫護自己面臨職場各種問題,一個個離職、憂鬱、自殺、砍人…。醫護職場紛擾不斷如地獄,如何提供病人專業的照顧,杜絕職場暴凌,請全民一起關心醫護職場,創造友善勞動環境。
相關新聞: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3393374…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3393374…
https://goo.gl/mr2mmn
沈默的病人電影 在 Alex Michaelides《沉默的病人》 BooKu 投稿者讀後感分享 的推薦與評價
電影 不知會否在本地上映,但原著小說卻時時可以一讀再讀。 <第一爐香>的篇幅不算長,故事也簡單,但張愛玲寫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