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本內刪掉的眉角
提到大清福建臺灣巡撫一等男爵劉銘傳,就不能不說直轄台北市政府有個房間叫做劉銘傳廳。這個房間是號稱沉浸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馬英九前總統在台北市長任內親自命名的。講真的,馬前總統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不知道是誰敎的,在中華傳統文化體制中,連名帶姓叫一個人,是極端失禮的行為,連皇帝都不會這樣叫重臣,一般而言,稱呼人家的"字"(子牙,孔明,仲達等)已經算是平起平坐了,仰慕一個人的話應該用敬稱,司馬溫公,左忠毅公。中國人馬英九竟然這樣尊(ㄗㄠ )崇(ㄊㄚˋ)中華文化,真是讓我這個台灣人嚇到吃手手。
不過,這邊不是要討論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是,劉銘傳跟直轄市台北,到底有什麼關係。
雖說劉銘傳在巡撫任內,辦公室設在臺北府淡水縣(大約是今天雙北+東桃園,但不含山地鄉),感覺上似乎跟直轄市台北關係匪淺,但台北市早在1967年就脫離台灣省,獨立為直轄市,米國人會紀念開創英格蘭王國的征服王威廉一世(William I, the Conqueror)嗎。
況且,劉大人一心想把省會從臺北府淡水縣搬到臺灣府臺灣縣(今日不含山地鄉的台中市及南投縣南投市一帶)。雖然說把福建臺灣省的省會設在臺灣縣是朝廷的一貫的基本政策,但劉銘傳確實很認真在當脫北者,比對後任巡撫邵友濂放棄新省府計畫,全力發展臺北府,對台北市來說,騎驢找馬的劉銘傳難道比海枯石爛的邵友濂更值得留念?
在清法越南戰爭(西仔反,1883年12月-1885年7月)中,劉銘傳所謂擊退法軍保衛北台的戰功,其實仔細來看,並沒有像中華民國史書上說的那樣用兵如神,克敵制勝。1884年10月,法軍攻佔基隆後,戰神劉銘傳第一個反應是收拾金銀財寶準備往竹塹城方向轉(ㄖㄠˋ)進(ㄆㄠˇ),走到艋舺時,被民眾從轎子中拉出來毆打,並痛罵劉銘傳是懦夫,然後監禁在龍山寺內,直到淡水縣士紳們確認劉大人願意領導作戰後才被放出。所以有段時間,大清朝的作戰指揮命令,蓋的關防大印不是福建巡撫而是龍山寺。至於劉銘傳為什麼要去竹塹(新竹市)呢,我以為,竹塹城是北台灣防禦工事最完整的中式城池,撫台大人想要恃城堅守,其實也算合理。可是,戰神劉銘傳似乎沒有想過一點,打從鴉片戰爭以來,所有固若金湯堅如磐石的中式城池,在西洋新式炮兵的眼中,不過是一道竹籬笆,劉大人真要倚竹塹城以拒法蘭西,恐怕被西方列強俘虜的大清朝方面大員又要增添一位。台北市政府紀念意圖棄守臺北的臺北防禦總指揮官,邏輯上不會有問題嗎?還有,基隆港區在被攻陷後,法軍之所以沒有沿著基隆河長驅直入,是因為阿罩霧(霧峰)林家的林朝棟率領的本土民兵(台勇)在暖暖一帶阻截法軍。
直轄市台北,無論建置或取名,也是都看不到劉銘傳的身影。
臺北這個地名,最早應該是閩浙總督沈葆楨在1876年1月(光緒元年十二月)奏請在臺灣府的北部設立臺北府,臺北這個名字最有可能就是沈葆楨或他的幕僚想出來的。在此之前都是自然發展的市街,如艋舺,大稻埕,大龍峒,貓里錫口(松山),士林等。臺北府第一個是首長是臺灣府知府署理的向熹,首任正式知府是林達泉,他也是將臺北城設在今日"城中"位置的人,臺北城建城開工者是知府陳星聚,臺北城格局最終規劃者是風水大師臺灣兵備道劉璈。至於臺北市則是日本時代1920年(大正九年)10月1日成立,首任市尹是武藤針五郎(Shingoro Mutou,所以今年是台北市成立百周年祭,但我想兼任市長的台民黨元首柯丕(Führer KP),對這件事應該沒什麼感覺吧。)
上述的沈葆楨,向熹,林達泉,陳星聚,劉璈,武藤針五郎等,對直轄台北市的意義都讓劉銘傳看不到車尾燈吧,那為什麼北市府除了沈葆楨還被恩賞了一個房間外,其他幾個開創臺北的首長對北市府來說就像路人甲乙丙丁戊。
中國史學界很愛強調劉銘傳治台時的"自強新政",包含第二條鐵道(第一條是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基隆港建設的運煤鐵路)等,這些跟臺北確實是有點關係。但,劉銘傳的"建設",在接任的邵友濂任內,大部分都被廢除,新省府計畫中止,鐵道延伸台南也叫停,也廢撤西學堂及番學堂。邵友濂並不是劉銘傳的政敵,相反的,劉邵兩人都是屬於淮軍系統,也就是中堂大人李鴻章伯爵的人馬,邵前一個職務是布政使,是劉大人的屬下。可見,即使在當時,連劉的"自己人"都看不下去所謂的"中國最進步的一個省"。主要原因當然劉銘傳跟強國官員一樣喜歡面子工程,以致接任的人很難接手,而推動新政的燒錢問題,也讓課金玩北洋艦娘的李鴻章抓狂。
劉銘傳的"現代化"建設怎麼燒錢呢,光從基隆到新竹的鐵道就耗費129.6萬兩銀。建省前後,臺灣屬於省政府的稅收,依法行事的跟於法無據的(釐金等)也不過接近百萬兩銀,加上劉銘傳兼管的海關關稅,配合其他各省的支援,加起來還不到150萬兩銀,等於建設鐵道就吃掉福建台灣省一年的百姓血汗錢還不夠。還不只這個,劉銘傳當初在奏請朝廷請修鐵道時,報價是一百萬兩銀,嗯,超支30啪好像還好,公共工程那個沒有事後追加經費?最好是這樣,劉大人說的是基隆港到彰化縣城間二百多公里花費百萬兩銀啦,結果僅蓋了一半不到就把預算花完了,這種會計頭腦真是讓人欽佩得五體投地,最講究財政紀律的元首柯丕一定會想把他掐死。
有趣的是,劉銘傳卸任後四年,大日本帝國的臺灣總督就來履任了,當時東京當局看到一個沒有教育制度,沒有公共衛生,基礎建設趨近於零的"現代化模範省"時,很多人說,這種地方怎麼統治啊,感乾脆賣掉算了。就像後人傳誦的劉銘傳鐵路,被日本人砍掉重練一樣,劉銘傳的自強新政,在重視品質的日本人眼中,就是Made in China的淘寶天猫。
身為軍人的爵帥劉銘傳大人,雖然看到西洋夷狄就學會跑馬拉松,對於台灣番人卻是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剿完前山剿後山,征完平地征山地。劉大人另一項本領,雖然說是大清朝從政的基本技能,但劉銘傳絕對是神等級的,就是搞鬥爭。
釐清銘傳鬥爭傳前,先要提一下當時的派系。打從太平天國戰爭開始,大清朝官場就誕生三個有點類似政黨的政治團體。以曾國藩侯爵及左宗棠侯爵為領袖,湖南人為主的湘軍,奉李鴻章當老大,成員大多是安徽及江三角人的淮軍。朝廷中另外有一批不像湘軍淮軍靠戰績起家,全是考試及第當官的清流黨,清流黨人幾乎沒有人擔任過實際的行政官,大多數都在只要出一張嘴就有皇糧可以吃的耍廢官署,翰林院跟都察院等(嗯,怎麼好像我國的小黨呢)。湘軍跟淮軍,基本立場並沒有太大差異,都是主張學習西洋船堅炮利,所以鬥來鬥去爭的不過是官位跟銀兩,把政敵割喉實在不多。而且更多時候,湘淮兩系人馬是聯合起來鬥清流黨跟守舊派,像福建台灣省建置,就是湘系的閩浙總督楊昌濬跟淮系福建巡撫劉銘傳在地方上全力配合的成果。
但,清法戰爭的無敵戰神劉銘傳,戰後卻火力全開,清算在滬尾(淡水)戰役中奮戰卻敵的擢勇巴圖魯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及守備南台灣讓法軍不敢覬覦府城的台灣兵備道劉璈,兩位抗法有功的湘軍大將。孫開華因為劉銘傳的彈劾,黯然離開已經駐防了快十年的台灣,回到福建,後來又在閩南因傷卒於任內。孫開華還只是被趕跑,劉銘傳對劉璈卻是羅織罪名,誣陷劉璈涉及不法貪瀆18款,致使劉璈先是被革職查抄,後又被處以斬監候(斬首刑但暫緩執行),改流放黑龍江,最後在流放中病歿,當時朝野都有人為劉璈喊冤。劉銘傳指控劉璈貪贓枉法,劉璈在定罪斬候監後,照例是可以拿出家產來贖罪,可是劉璈卻連保命錢都拿不出,是他擔任過知府的浙江省台州仕紳募捐才躲過一死,可證劉銘傳才是真正的玩弄法律,構陷忠良。劉璈精通堪輿地理,台北府城最初的設計是直對北斗七星,劉璈認為這樣城池,沒有靠山,「一路空虛,相書屬五兇。」於是劉璈更改城基方向, 將整座城廓向東旋轉13度,使北城牆後方有七星山可做為倚靠,城座方向變為向東北、西南傾斜。但是,府城內的街道官衙已經蓋好了,無法更動,所以台北府城是最奇特的中式城池,有規劃筆直的街道,但街道又跟城牆沒有平行垂直。
如果風水真的有道理,那臺北建城一百多年來,始終是臺灣的政經中心,奠定臺北風水格局的劉璈,臺北市政府不但把他忘記,而且還紀念陷害他的兇手,劉道台地下有知,不知道會不會感慨臺北人都是智商157。
寫到這裡,突然有個感想。中國國民黨為什麼這麼愛劉銘傳,除了兩者都是中國人(廢話)外,KMT的文武百官還跟劉銘傳大人有87啪相像。
首先,從蔣太祖皇帝在台復行視事開始,中華民國分明就是靠臺灣島才得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追殺中留下小命,也是靠臺灣兵在金馬前線浴血才能保衛中華民國,就像劉銘傳在清法戰爭中的表現,但事後卻唬爛說自己是臺灣的救世主,而且還不會歹勢。
其次,在獅子面前裝綿羊,在綿羊面前充獅子的本領更是世界一流,尤其是,屠殺台灣人方面。
其他還有,都愛規劃不善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劉撫台蓋了一條砍掉重練比較快的劉銘傳鐵路,蔣二世皇帝則是聽到北京蓋地下捷運後,略過專業工程意見,直接指導台鐵臺北段地下化。內鬥內行,外戰外行也是傑出的一手。
也難怪馬英九前總統那麼愛劉銘傳了,他們根本是前世今生啊。
***************
重點言語:
1.劉銘傳跟直轄台北市是田無溝水無流。
2.總結劉銘傳在清法戰爭的表現,讓人不禁讚歎,真•戦神転生。
3.內鬥內行,外戰外行。
4.嘴巴上最愛說依法行政的人,身體往往最愛玩弄法律。
5.如果由富國強兵模範生的大日本帝國來打分數,劉銘傳的"自強新政",分數趨近於零。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萬的網紅台灣1001個故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工程師媒體人轉行 回鄉賣開運牛軋糖 這一位科技大廠資深工程師, 家裡面經營的是糖果工廠, 他不忍心看到年邁的雙親, 於是他辭掉原來的工作, 接下了製糖事業。 兩個年輕人把傳統牛軋糖, 改版之後還升級成開運糖。 ☞沈葆楨後人沈呂遂 捧紅歌手大放光芒 他是清朝名臣沈葆楨的第六代, 為了保存沈家祖...
沈葆楨來台原因 在 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月夜愁阿愁~台北往事知多少?】
「月色照在三線路,風吹微微,等待的人那袂來~」
失戀的憂愁許多人都經歷過,鄧雨賢的月夜愁唱的,正是那個時代年輕人失戀的哀愁,但自由戀愛的風氣到底是從什麼時候興起的呢?這個「三線路」又是哪裡?
很多歌曲其實都唱出了時代背景:清朝時沈葆楨決議蓋台北城,當時用石材整整圍出了一個相當於60個小巨蛋那麼大的城。後來日本人來了,把城牆和西門拆掉,才有了蓋三線路的空間,寬廣的道路搭配秀麗的景觀,搖身一變成為當時年輕男女自由戀愛的約會聖地。
大家現在搭公車時不時會經過的中山南路(東)、愛國西路(南)、中華路(西)、忠孝西路(北),就是人稱的三線路。東三線是日治時期最美的道路,有東方小巴黎的美名;南三線上的臺北市立大學是當時的國語學校,學術氣息濃厚;西三線在現今的西門紅樓設有市集,是日本人主要消費的地方;北三線則依第二代台北車站而鋪設,成為了當時最繁忙的交通要道。
生活中的每一個風景都有原因,想挖掘台北城更深的故事嗎?
快來報名以下場次👇👇👇
💯3-4月台北城導覽|一世紀的城中事💯
活動網址|goo.gl/rzPE22
快速報名|goo.gl/ZbQQ6b
導覽場次|
3/31(日)09:00-11:00《台北賓館與台大醫院舊館》
4/13(六)10:00-12:00《從北門到西門:失落的台北城》
4/20(六)10:00-12:00《台北車站與北三線:台灣現代交通的起點》
4/27(六)10:00-12:00《從北門到西門:失落的台北城》
月夜愁這裡聽👇youtu.be/WJ9knixKXU8
沈葆楨來台原因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777#~本日冷知識~
你知道嗎?【台北城的風水之謎(文長慎入)】
上週我們介紹了到台北城門-西門,也帶大家複習了各個城門的故事,而今天,地理系出身的 #咪斯忙跌,理所當然一定要跟各位讀者談談台北城的風水這件事啦!(但忙跌的本業並不是地理風水師~請不要私訊請我看風水~XD)
揪竟,當初日本總督府一定堅持要拆除台北城牆與城門呢?其實這一切都追溯到台北城建城之初的規劃。
先讓我們來看看所謂風水到底是什麼?撇開民間信仰中風水的迷信,讓我們簡單地從地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吧。
所謂的風,就是氣流的流動,當風遇到山脈,迎風坡就會降雨,而一個地區若能聚集降雨,就能形成一個適合人居的聚落。
所以山脈在風水學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常被稱為「龍」,它是氣流運行的方向。湖泊、河流有水之處,便稱為「水」。龍停留下來喝水休息的地方,叫作「穴」,是生氣聚集的地方。
從以上可以得知,風水原本是一門探討環境與生存的哲學。
而台北城可算是中國清代最後一座按風水選址與規劃的城市。
最早為台北城做規劃的是福建巡撫岑毓英,他的風水觀是以北極星作建城工程的基準,使南北軸線有所依據,因而形成方形城池、城開四門、十字形街道,重要軸向為南北向的建城腹案。
他在任期間完成台北城部分公共建築及主要街道,但城牆因種種原因尚未動工(有一說是西牆所在位置剛好位在艋舺與大稻埕中間的一片水田,其土質鬆軟,無法承受城門和城牆的重量,因此遲遲無法動工)。
然而岑毓英在光緒八年(西元1882年 )便受命回到中國擔任雲貴總督;當時台灣知府陳星聚便指派有築城經驗又諳勘輿的臺灣道劉璈接任繼續規劃。
但劉璈認為岑毓英規劃的台北城:「後無祖山可憑,一路空虛,相書屬凶」,因此決定更改城牆的方向(反正也還沒開始蓋),使北城牆後方有七星山可以倚靠,也因此台北城的東西牆其實並沒有平行,而是歪斜的,其延伸線出去在七星山剛好相交。
而今日我們可以看到,台北城中最主要的一條南北幹道(現重慶南路),它的街道系統指向正北方北極星的位置。城的西牆(今中華路)與東牆(今中山北路),向北延伸後與七星山剛好相交;而中心軸線,則恰好指向七星山頂,而七星山正是台北盆地龍脈之祖。
在日本人入主台北城之後,為了破壞台北城與七星山的軸線關係(也是為了鞏固統治權),於是第一步便是將台北城逐步拆毀,這也是我們今日看不到台北城牆遺跡的原因。
1899年,日人提出了市區改正計劃,先將城牆拆毀,並且填平了護城河,成為三線道路,也就是今天我們所知的中華路、忠孝東路、中山北路、愛國西路等。再來是西城門也被拆毀,但是後來經過有識之士-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館長中山樵等學者,嚴加抗議,才未把其他的城門破壞。
而下一步,就是在台北城與七星山之間,設立阻擋傳遞能量的障礙。
讓我們看看地圖,會發現「圓山」正好在台北城與七星山的連線上。(如圖所示)
再加上一些風水的考量,其實圓山原本舊稱龍峒山,這個名字的由來,正是因為圓山長得就像是一條龍彎蜒起伏。
重新用「龍、砂、水、穴」這個觀點來檢查圓山的地型,龍峒山如龍彎蜒在地表,旁邊則是基隆河呈環抱之勢,並且綿延到大直內湖,而附近正巧也有小丘陵呈守砂之勢,在現今圓山飯店的位置,正是能量強大的龍穴。這個形勢,又被稱為「蛟龍出洞」,是風水極佳的一塊寶地。
1901年,日本人在圓山這個風水能量極強的位置興建了台灣神社。由當時的總督兒玉源太郎計劃修建。社格也在後來升格為官幣大社,是最高等級的社格,由皇室出資維護,這也隱含著透過神社彰顯日本的統治主權。
而建神社於此,一來占據台北盆地最好的風水,二來截斷了漢人在台統治中心台北城的風水、阻礙了台北城與七星山的連線。
這也是為了讓後續日人的統治能更加順利,因此日本總督府對於興建台灣神社也十分重視,規劃為上下三層的神社,另建「明治橋」跨越基隆河(今中山橋一帶),成為台灣最具規模的神社。
而在台灣神社修築好後,為了方便眾人參拜,特地從其中一條三線道路擴建成「敕使街道」,這條路也就是現在的中山北路,我們所熟知的六條通、七條通,也就是從台灣神社建好後陸續興起的。
最後,要感謝各位讀者耐心看到最後,忙跌要來考考大家,你知道還有哪一棟近代建築,跟台灣神社一樣,被認為嚴重破壞台北城風水呢?XD
圖片: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繪
參考文獻:
1.彭喜豪,陳紹興,《從風水觀探討台北城市街道發展之風貌》,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第七屆台灣建築論壇-建築文化與城市美學,2010年12月。
2.莊展鵬主編,《台北古城之旅》,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0 年 4 月。
3.黃富三編著,《台北建城百年史》,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台北,2002 年 2 月。
4.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北擬建一府三縣摺》,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年 6 月。
5.臺南連橫雅堂撰,《臺灣通史》,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6 月。
6.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野地旅),野地旅0112:劍潭古寺[台北中山] http://theericel.blogspot.tw/2010/09/0112.html
7.台北城的風水之謎系列文 http://goo.gl/seMY4
[Miss Monday]
沈葆楨來台原因 在 台灣1001個故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工程師媒體人轉行 回鄉賣開運牛軋糖
這一位科技大廠資深工程師,
家裡面經營的是糖果工廠,
他不忍心看到年邁的雙親,
於是他辭掉原來的工作,
接下了製糖事業。
兩個年輕人把傳統牛軋糖,
改版之後還升級成開運糖。
☞沈葆楨後人沈呂遂 捧紅歌手大放光芒
他是清朝名臣沈葆楨的第六代,
為了保存沈家祖傳的食譜,
沈呂遂開了一家餐廳做沈家宴,
但其實沈呂遂還是一位傳播奇人,
他跨足了電視、電影、
音樂還有戲劇,製片家、詞曲家,
很多知名歌手都是他一手捧紅的!
☞國境之南有藝思 民謠朱丁順 歌聲比陳達
海角七號電影裡面人物場景,
如恆春的民謠大師朱丁順,
是電影裡面的茂伯範本,
車子過城門的橋段也是,
我們就要告訴您恆春,
哪一些精采的人物和地方?
值得去拜訪跟細細品味!
☞為您量身訂作 床墊推估脊椎曲線
全台灣有600萬人晚上睡不著,
當然失眠的原因很多,
劉智源原本是大醫院的放射師,
因為在醫院總是看到欠缺睡眠,
因此想要開發一張,
讓人一夜好眠神奇床墊!
還創造一年高達一億元的商機,
我們帶您一塊來看看?
■台灣1001個故事 說不完的故事
每周日晚間9點,請鎖定東森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唷!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台灣1001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user/ettvtaiwan1001

沈葆楨來台原因 在 大樹下講歷史's post 的推薦與評價
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沈葆楨率領船政學堂學生來台,並規劃後山的開發政策。 ... 就有台灣的原因。 ... 清廷任命沈葆楨為欽差大臣,率領船政的學生前往台 ... <看更多>
沈葆楨來台原因 在 『清潮來襲!那個原住民被稱為「番」的時代。』- 臺灣世界史 ... 的推薦與評價
原本在臺灣西部平原的原住民們,漢人來了以後又奔去哪裡呢? ... '20.01.04【九八講堂│駱芬美時間】1874年‧ 沈葆楨 ‧台灣-牡丹社事件中的清朝大臣.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