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一直覺得自己的腦袋很乾,很沒創意,直到有一天,我找到自己的熱情跟執著,突然間,覺得世界變了。
因為我找到意義,發現自己必須更有創意跟行動力,才能讓意義實現。
離開職場之後,讓意義歸零,重新開始,經過不同領域的工作、整合與經驗,常常碰到各種問題,每次都是考驗。
雖然都靠創意去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但是創意這件事情,都是透過發現脈絡、觀察、詮釋、洞見的連結,一關一關闖過,最後出現心跳加速的創意。
我說個今天發生的小故事。
在進行田野訪談時,一個地方民宿業者告訴我,我們這裡什麼都沒有,沒有特色,你們要幫我們去連結鄰近風景區,只要有1%的人潮來這裡,我們就發了。
但是這個業者又說,我們這裡其實有一個特色,就是空氣好、有機無毒,寧靜。
我問,台灣很多地方都是「空氣好、有機無毒,寧靜」,你們有什麼差異?如果你又要吸引人潮,不就是破壞這裡的寧靜了嗎?
對方突然又來一個SWOT分析,大談這裡發展的競爭優劣勢。
我想起一大早開始進行的觀察與訪談,一個有機農的故事,聊到他的祖父從外鄉來此種田的故事,也聊到這裡的地理環境與氣候。中午午餐時,問了餐廳老闆的廚藝、在地食材,還有餐廳從他岳父一個樹下小攤子、慢慢發展到一個餐廳的故事。
下午去一個餅舖,這是父子二代共同努力的故事,父親在基隆學藝,從海邊移民來此山城開餅舖,兒子透過創新與堅持,突破老餅店的手藝,仍然維持原味、不添加香精的原則。
下午去一個農場,聊到主人十代都在此定居的故事,我逐一爬梳他們先祖的產業,從茶、煤礦、農田到莊園,也代表這個山城的興衰史。
還有一個最難忘的故事,去拜訪一個有機農園,主人外出,他母親正在包粽子,趕忙請我們吃自己熬煮的仙草,這是呈現綠色、沒有添加物的仙草,因為刻意不曬透,反而還有一些葉綠素。我不只喝了四大碗,還嚐了阿嬤的餡料(黑豬肉、蝦米、香菇),也吃了阿嬤的南部粽風味的粽子。
一天的走訪,我大概抓出這個山城的移民、產業、現況、可能的方向,搞清楚大致的脈絡。
再來,我會更深入的田野與訪談,透過觀察與體驗,找到一個詮釋的角度,產生洞察的連結,整合與規劃出可能的小旅行方向。
這個觀察過程,其實也經常應用在我的商業顧問工作中,找出解決方案、具有影響力的標題、核心價值,甚至是發展出可以執行、有發展潛力的商業模式。
問我創意怎麼來?就是反覆沈浸在故事中,又跳脫現有故事,找到切入的洞見角度,提出未來故事的軸心與方向,同時規劃出執行方案。
去年在誠品講堂「日常生活裡的文創人類學家」,我談的是人類學田野精神與角度,這次我再提出更具體的觀察方式,如何整理釐清出脈絡方向,找到不同的詮釋角度,從不同線索中連結產生洞見,落實成為不同凡想的創意。
我也會透過拋問題引導討論,讓大家的腦袋越來越利,越來越鬆軟。還有一個在華山的田野觀察與討論,讓課堂活潑有趣一些。
從異義找到意義,讓工作變成使命,讓工作更有效率與價值,這是我想在誠品講堂分享的故事與方法。
6/18週四晚上開始,五堂課,五個親身故事,五個具體方式。
http://blog.eslite.com/esliteforum/archives/4986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