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獎贈書活動】《思考外包的陷阱》x2本
資訊量越來越爆炸,我們不得不仰賴專家和科技幫我們篩選資訊、指引我們方向。但是專家和科技聚焦的事情有其局限,也不一定符合你真正要前往的最終目標,這個時候很容易發生「手裡有鐵錘,世界上什麼東西看起來就像釘子」的盲點。如何跳脫思考外包的陷阱,培養自主思考的能力?
部落格原文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ink-for-yourself/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思考外包的陷阱》的作者是趨勢觀察家維克拉姆.曼莎拉瑪尼(Vikram Mansharamani),他擅長整合跨領域的思維,解析世界的局勢和脈絡,幫助許多企業在充滿不確定性及高度動態的政經環境下找出方向。作者同時也是一個「通才」的提倡者,致力於推廣跨領域、自主思考的觀念。
生活在數位時代的我們面對太多資訊排山倒海而來,在資訊超載的情況下,我們轉身尋求「專家」和「科技」,希望他們幫忙找出最佳選項。結果,我們把許多思考外包出去,依賴過頭、以至於盲從,甚至忘了自己才是該負起思考責任的那個人。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提醒我們:「讓專家和科技隨侍在側,而非讓他們主導大權。」
這本書充滿許多精彩案例,會激發我們的思考模式,退一步把專業和科技當成輔助,認識到真正掌握全局、該負起全責的主人,終究是「自己」。大雁文化做了一場作者專訪,邀請他暢談「自主思考」的重要性,帶我們在不確定的局勢中找到方向,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這個 YouTube 連結觀看整段25分鐘的談話。
.
【為什麼我想看這本書?】
.
去年度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談論「通才」的精采好書《跨能致勝》,裏頭對於跨領域的案例分析讓我拍案叫絕。後來接著讀《專業之死》這本書討論「專家」和「公民」的互信為何崩壞、該如何重建,讓我認識到專家公民的合作是民主社會之所以能持續繁榮的基石。
然而,身為「公民」的我該對於「專業」抱持什麼樣的態度?該如何過濾資訊、如何獲取新知,如何建立自己的思考脈絡?便成了我很感興趣的課題。後來輾轉接觸到討論「自主思考」的這本書,裡面不但提到「通才」,還討論了「專家」,更涉及許多「科技、醫療、商業」議題,這引發了我十足的好奇心,這本書能跟前面兩本書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
.
【我的閱讀筆記和想法】
.
這本書是我最近讀過感到非常耳目一新的書,裡面的觀點帶給我思考上的衝擊。大意是說人們已經越來越習慣把自己的思考外包給所謂的「專家、科技和系統」,結果我們越是仰賴這些東西,視野就會越狹隘,太過聚焦反而不容易掌握全局(例如完全相信導航結果開車掉進水裡)。
書中有一個很有趣的譬喻:「我們培養數個世代的人去研究樹皮,他們許多人對樹皮的起伏、心態、顏色、條理有深入的理解,但很少人明白樹皮僅僅是樹木的最外層,又更少人意識到樹木僅僅是森林的一部分。」書中舉書許多專業鑽研太深的故事,反而帶來「見樹不見林」的反效果。
如何讓專家和科技輔助我們?方法就是「往後退一步,提出問題,綜合整理」。重點在於保持質疑心和好奇心,專家和科技給的資訊可以用來參考,但是終究要記得自己想達成的「整體目標」,以整體脈絡來看事情的責任就落到自己身上。
.
【見樹要見林,談健康】
.
書中以健康當作例子,表示許多人會因為專家的「過度聚焦」而迷失了方向。例如許多人會認為「飲食」對健康很重要,因此很多倡導透過飲食感改善健康的專家,就會跳出來提供各種的飲食建議,要我們「不吃」和「吃」特並食物。種種跡象顯示,某些飲食建議反而讓人們變得營養更不均衡,某些標榜的產品反而造成另一種副作用。
然而飲食法的英文「Diet 」源自於希臘文「diata」,這個字指的是一個人的整個生活方式,而不只是狹隘的飲食。這個字意味著「透過一種涵蓋生理、心理層面的完整生活方式達到健康的狀態」。作者因此反問道:「有沒有可能我們都把關注的焦點在食物上,因此忽略了真正的關鍵?不要那麼聚焦、放寬視野是否對我們有幫助呢?」
書中引述學者們研究世界上「長壽村落」之所以活得健康,得到的結論是:「健康不取決於特定食物、特定活動,甚至不取決於環境,而是取決於所有這些因素。」飲食只是拼出全貌的一片拼圖,而過度聚焦會使我們忽略其他許多片拼圖。事實證明,健康沒有單一良藥。
.
【見樹要見林,談投資】
.
書中有個段落讓我特別有感觸,是關於投資的事情。不同於傳統「選股」和「擇時」的投資策略,用「被動型指數型 ETF」一次買一籃子股票和不擇時進出的好處,越來越為投資人所知(我是用這個方式投資)。許多財經專家和金融機構開始搭上熱潮,開始爭相推崇各式各樣的指數型 ETF。
接著市場上開始大量推出各領域的 ETF,只要你想得到的產業,金融業者都會有對應的 ETF 賣給你。例如最近火紅的虛擬貨幣,更出現了好幾十檔虛擬貨幣 ETF 等著核准上架,每家金融業者都來想分一杯羹。讓我們來看一個有趣的數據引述,出自於被動型指數基金之父約翰.伯格:
「直到2015年,市值百大的 ETF 周轉率達 864%,市值百大個股的周轉率則是 117%。如果說現今的 ETF 投資是股票市場的投機方式,完全不為過。」
周轉率越高(買進賣出)等於越多的手續費,越多的手續費等於越低的報酬。弔詭的現象發生了,整體而言,頻繁買賣「ETF」的投資人,最後竟然得到低於買賣「個股」投資人的報酬。
許多投資人只「見樹」:用 ETF 買一籮筐股票,看似分散風險又有許多選擇可以挑,專家也樂得介紹你更多不同標的,取得話題熱度和抓住你的注意力。反過來,投資人忘了「見林」:似乎忘了投資最重要的目的是取得合理的市場報酬、盡可能降低成本和手續費、並且長期持有。
.
【把注意力擺回自己身上】
.
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這個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世界就像是一片漆黑的場地,專家和科技就像是拿著手電筒的人,用聚焦的光束照亮他們有興趣的地方、想引導你過去的地方。但是你要在這個世界上前往何處?這個答案終究只有你自己知道。該注意的是自己想達成的「目標」,而非任憑專家左一言右一語,或者任由科技演算法主導了你的資訊來源。
作者引用了詩人愛默生的一句名言:「一個人更應該學會發掘、觀看內心閃爍的微光,而不只是注意詩人和聖賢輝耀的蒼穹光彩。」句中的詩人和聖賢,可以換成專家和科技,而且適用於現下的脈絡。重點在於重新掌握自己的思考方式,不讓預設的假定和本人的自我中心主掌大權,而忘了思考其他詮釋方式或發揮同理心。
因此,要試著退一步觀看事情的全貌,釐清真正的目標。有意識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主動去定義自己追求目標的整體脈絡是什麼,然後有效運用專家的意見,還有科技的輔助。我們必須有意識地讓專家隨侍在側,並非讓他們主導大權。要贏的是整場戰爭,而非一場場戰役。
.
【後記:自主即自由】
.
總結起來,拿回自主思考的能力,就好比你的真正目標是想要拼湊一面馬賽克磁磚牆,關鍵在於應用這些專家和科技幫自己挑選理想中的磁磚,但是最終負責把它們拼湊起來的人還是你自己。書中提到的許多建議非常實用,包含:有意識地管理注意力、以任務為導向、自主思考、連結多元觀點、專家為輔不為主。生活無論再忙碌,都必須保留時間和空間給自己自主思考。
我很喜歡柴契爾夫人最為人稱道的名言之一:「注意你的想法,因為想法會變成延遲;注意你的言辭,因為延遲會成為行為;注意你的行為,因為行為會成為習慣;注意你的習慣,你會習慣會成為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為性格會決定你的命運。我們的想法,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我們總是把思考外包,就等於任由別人定義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是時候培養自主思考的能力,掌握思想上的自主,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最重要的一種自由必須仰賴專注、意識、紀律;相反地情況是意識的缺乏、預設的模式、汲汲營營的生活。要成為自由的人,就必須學會自主思考。
.
【抽獎辦法】感謝 大寫出版 Briefing Press
1、抽出「2本」《思考外包的陷阱》送給閱讀前哨站的讀者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想學習自主思考嗎?為什麼?例如:「我想學習自主思考,才能把專業的知識活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1/4/9(五)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1/4/10(六)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Smart Trav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戰亂時期有不少少數民族從其他國家遷徙到泰北, 清邁邊境便因此成為了少數民族集中地。 少數民族總是給予人一種神秘的感覺 大概由被冠以「少數」這個形容詞開始,大家都會覺得他們是與眾不同的一群 由語言、生活方式、以至審美觀,都跟我們所謂的「主流」有所出入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他們自我封閉,慨嘆他們時至今日仍...
民主 為何 是 一種 生活方式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蔡穎杰觀點:重啟核四或是綠電轉型?一個國土永續發展的視角..... (02/02/2021 風傳媒 )
作者:蔡穎杰 / 作者為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研究員,德拉瓦大學能源及環境政策博士
2020年以來,農地種電的政策引發甚多爭論,甚至擁核政黨藉機怪罪到我國發展綠電的頭上,而訴求「重啟核四」。不過,從土地使用的角度來看,顯然核電廠與核廢料場址也不是蓋在空中閣樓,一樣要使用土地。歸根究柢,所有的土地原本都是自然綠地,端看社會如何分區使用。因此,主文主張,無論是農地種綠電,或是核電廠相關的土地使用,也就是要考量電力設施的興建過程是否符合憲法所認定的正當民主程序,要回歸到土地使用制度面來檢討,進而比較發展綠電與核電兩者之間,何者較能搭配民主程序的土地使用,以及當前我國土地使用的法制面有哪些可以進一步改善的地方。
以核四廠的案例,根據負責土地徵收的台電副處長林源得回憶(參見《述說龍門,我們的故事》),1980年政府核定蓋核四廠,並預定徵收370公頃的土地。多半是農地與林地,後續又追加97公頃。而林副處長則是1991年開始辦理與居民溝通協調土地徵收事宜。當然,過去在戒嚴時期,林副處長並未質疑,為何政府可以先斬後奏核定建設跟土地徵收,過了10年再去跟居民「溝通」?
在林副處長眼裡,當地農村衰敗,核電廠就像救星一樣可以提供就業,拯救在地經濟,但為何政府整天宣稱發展農業,照顧農民漁民,卻「發展」到鄉村生活衰敗到必須要仰賴核電廠來挽救經濟?而當地人是否如台電所說的想要依賴核電廠生活?以及台電是否有誠實揭露資訊給居民?可參見崔愫欣紀錄片《貢寮 你好嗎?》
林副處長也描述了跟地主討價還價的經過,這恐怕給讀者一種迷思,好像被徵收戶可以任意拉抬土地價格「刁難」公務員。多數人所不知道的是,依法,土地徵收的價格是政府單方面說了算,民眾、自救會、地主的意見只是「參考用」,尤其一般老百姓多半沒有政治聲量與資源對抗政府,除非是外來投資客,往往只能被迫吞下去政府開出的條件,而被官方宣傳為「地主同意被徵收」。而官方常用的手法就是分化被徵收戶,給予某些人特別優惠當樣板,當內應,製造自救會內部糾紛,各個擊破。(參見:南鐵協議價購開始 自救會控南市府、鐵工局「威逼誘騙」)
令人遺憾的是,直到2021年的今天,我國政府仍然沿用戒嚴時代陋習,由行政院先黑箱作業核定「興辦事業計畫」,當地居民都完全不知情,只能等有朝一日,忽然得知政府公告要來「溝通」徵收你家,然後媒體與各路公關對外宣傳大建設有利經濟,就跟當年宣傳核四一樣,至於想過著原本生活,不想被徵收的地主時常被網軍抹黑為愛錢、釘子戶(參見徐世榮《土地正義》)。或是媒體配合冷處理,社會大眾也不知道全台灣到處都是土地徵收自救會。
當然,既然行政院已經先斬後奏「核定」興辦事業計畫才讓在地居民知道,後續的都市計畫、土地徵收相關審議,也只是做做表面工夫,而不會去實質審查該建設是否有真的必要性或是公益性,內政部與各縣市由於多年來浮濫的國土規劃已於2013年遭監察院糾正,另政大賴宗裕教授研究指出,2014年全台住宅量已可供應5000萬人居住(參見《不動產學之理論與實踐》)。唯一較有「抵抗力」的可能是環評,但試問當其他單位的審查都已經定調,環評委員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最近台北市社子島自救會所訴求的,也就是暫緩環評,重新檢討全區徵收剷平式高密度開發的必要性與公益性。
因此,像核四案例,集結社會各界力量纏鬥數10年成功擋下建設計畫的,可以說是特例中的特例。而貢寮當地,也因為核四的施工,影響生態環境及漁場,要如何善後也未可知。行政院長蘇貞昌其實也曾嘗試以土地使用分區變更阻擋核四案,彰顯生態與農業價值,敝人衷心予以肯定。
台北縣政府昨天召開澳底都市計畫第2次通盤檢討先期會議,決定將8公頃多的核四電廠用地改劃為農業區。縣長蘇貞昌表示,核四電廠面積400多公頃,澳底都市計畫的8公頃多核四用地雖只是電廠的一部分,將使核四失去著力點,達到反核的目的。事後蘇貞昌縣長表示,依法規定,都市計畫每5年至少應通盤檢討一次,澳底已10多年未辦檢討。藉由這次檢討,縣府只是以業主身分,要求規劃單位把台北縣的好家園恢復,把貢寮最美麗的地方變更為原來的農業用地,核四廠蓋在美麗的海邊很突兀,也破壞海洋生態,是用錢堆砌的科學怪物。(1998-04-10/聯合報/06版/)
雖然當時台北縣土地分區變更被內政部否決,但其實也突顯出一個問題。也就是,在我國,土地使用分區的法定權力,都是由縣市長聘任的專家會議背書跟內政部說了算,而就算十多年沒有依法檢討土地使用,老百姓也沒轍。直到今天,一般老百姓跟市議會完全沒有任何法定程序讓他們審查跟參與土地使用決策過程的餘地,只有提供「參考意見」跟抗爭的角色,而無法比照歐美民主國家,強制舉辦行政聽證讓各方辯論,並邀請第3方公正專家來作證。以美國紐約市為例,雖然紐約市已經算是惡名昭彰的浮濫開發城市,都市計畫委員要經過市議會審核資格才能擔任,而非像台灣一樣由縣市長自行聘任即可,且紐約市要先通過環評與社會影響評估,才能申請開發案。基於憲法保障人民的基本財產權,紐約市的都市計畫土地使用跟土地徵收也都要經過市議會審核,而非像台灣一樣,由行政機關自行核定,等於是球員兼裁判,也難怪歷年來我國政府首長不斷把農地浮濫變更為建地,幾乎沒有看到如同當年蘇貞昌縣長為了保護農業生態價值,主動勇於承擔被抹黑成阻礙經濟的案例。
以土地使用來說,政府發展農地種綠電,應該算是一把雙面刃,為了四處建置再生能源分散式電力系統相關設施,勢必讓在地人參與,有別於核電廠這種大資本大工程,去徵收一塊特定大面積的土地而驅逐在地居民。政府當下也在推動地方創生,以及國土計畫法要求的「鄉村地區整體規劃」,其主要政策目的,是為了振興農村經濟、維護農地資源與增加農村人口。藉此機會,比照正常民主國家,完備土地使用與土地徵收的法制保障民主參與及私人財產,讓鄉村居民可以因地制宜規劃自己的生活場域及產業。更重要的,綠能轉型、地方創生、「鄉村地區整體規劃」3者搭配土地使用法制改革,才能開啟鄉村居民實質民主參與規劃在地發展。反之,可能導致農地資源、農業繼續不斷被壓縮,農民變成越來越需要仰賴大量興建綠能設施來補貼,變相延宕屋頂型光電發展。而未來的縣市政府首長也可能拿出一句歷史共業,又去浮濫變更種電的農地改為建地。也就是說,依現行法規,土地使用分區要不要變更,仍然是政府單方面說了算。
聽到農地變建地的光電發財夢,曾文生說,這是騙人的話術,應該揭發與制止,他要告訴不肖業者,這個承諾不是你們能給的,最後審查權還是在政府手中。(參見: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農地變建地是騙人話術,這承諾不是業者能給的)
而自稱永續的擁核陣營也不宜見獵心喜,把土地使用亂象的源頭怪罪到綠電設施。與其趁機考古吹捧所謂的核電經濟效益,不如回歸永續發展的正途,改革土地使用法制。由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定義來看,經濟效益本來就不是首要考量,而要並重土地正義、民主參與、保障私人財產、在地文化、糧食生產、宜居權與環境生態等等,這其實也跟我國許多土地徵收自救會的心聲一致,由於案例過多,僅引述部分如下。
「市府官員總是喜歡帶風向,不論在哪一場會議,總是說:社子島居民最在意的是【安置問題】!大錯特錯。社子島自救會不斷的陳情、請願,我們是【反對區段徵收】,我們是要一個適合在地居民的都市計畫,可以 讓居民修繕房屋、改善環境的計畫!在武漢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下,社子島擁有得天獨厚的環境。
#糧食供給:蔬菜除了供應自己之外,另提供大台北地區將近1/3蔬菜量。
#開放式生活空間:非密閉式大樓空間。社子島為水平式住宅,居民大都戶外活動,互助互惠的社會網絡與緊密的鄰里感情。
我們不需要剷平式開發,而是需要一個良好的都市計畫,畫出建築線,以人為本、以社子島居民生活的聚落替代方案。」(台北市社子島自救會發言人李華萍)
「機場捷運A7開發案在未完工前爆發「違法預標售」及「葉世文收賄弊案」,另在被徵收戶的抽籤配地說明會上,罔視居民的利益,居民只剩邊坡地、電塔旁、及垃圾地可選擇,實際上較具發展前景和生活機能較好的土地皆留給財團和投資客。表面上被徵收的地主可申請領回40%抵價地,但由於有最小基地面積的規定,許多被徵收戶的土地面積過小,只好又把抵價地賤賣或改領補償金。」(機場捷運A7站自救會長徐玉虹)
「補償金額大小並不是居民反對的原因,而是不想要放棄原本的生活、搬離現在居住的地方。這片土地不僅是從祖先手上傳下來的祖產,「家」的記憶都附著在這片土地之上,且當地生態豐富、環境優美、居住空間寬敞,生活品質優良。在國土計畫法公布後,原本坡度35%為土地的開發底線,現在卻變為可開發的農牧用地,以提高糧食自給率。「那為什麼水田又把它消失掉,把那邊山坡地變為農牧用地來騙老百姓,這是中央在騙老百姓。」(竹東二三重埔自救會長呂政權)
「同意徵收的2000多人都是炒作農地,政府是為人民服務還是為財團服務?台商回流,是鮭魚返鄉?還是鱷魚?他們都是來瓜分我們農民的利益及土地,官商勾結。有一次自救會農民問陳處長:「為什麼一定要我們這塊地?」陳處長表示:「因為廠商要你們這塊地!」(竹東二三重埔自救會長呂政權)
「每個人對金錢的態度和價值觀都不一樣,有些人一點點錢就覺得自己很富有,不應該把每個人都劃分為想要更多財富,更何況我們基層的民眾也沒有分沾到這些利益。一個人就會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被徵收就是破壞這個人原本的生活而必須重新開始,一個人不應該被指導怎麼過生活,而是有權利自己去決定自己所過的生活,你無權干涉。但是如果被徵收就是強迫你去別的地方重新開始。」(灣寶自救會長洪箱)
「新買的透天厝才順利交屋1個月,就得知自己的房子也被納入航空城的徵收範圍,這棟屋子是為自己的家人所布置,未來要一起共同居住的地方,這樣的無奈只好開啟抗爭之路。反迫遷居民和民間團體最無法接受的部分,政府和財團假借計畫案開發名義,讓農地成為建地,以及第3跑道開發的必要性。國軍基地跑道早已足夠,在政府手段之下,造成國軍基地跑道無法使用,而藉口需要多開發百姓賴以為生的民宅農地,但對居民來說唯一的訴求只有「留下來,留在他們扎根的地方。」(桃園航空城自救會蔡美齡)
「附近經過2次的區段徵收,原本農地都是免稅,但你配回來的土地有各式各樣的稅,地價稅又一直調漲,他說你配的地還漲不夠,政府說漲價歸公,但我們是自有住宅,沒有其他房子,你把房屋稅地價稅調這麼高,合理嗎?就是逼百姓把房子賣掉去鄉下的地方住的意思,這又牽涉居住正義的問題。投資客在這裡炒這塊地,如果徵收了,配回來變成建地轉賣,屁股一拍就走了。在地人的話,有些農地會配回來,但你的家當要丟掉多少,有多少東西沒地方放,政府說會補貼你租賃的租金2年,但田沒了,這些東西也就沒用了,這些工具都是錢買的,譬如農機,都是生財器具,現在都沒有用了。新竹縣政府已經徵收了那麼多土地,但學校廠商後來都不來,前科累累,縣長又有任期限制根本不能負責。他們根本在炒土地,拿我們的土地在玩,被徵收後的地方都變成是外地人的,我們這裡是客家莊,需要保留文物。」(新竹璞玉自救會長邱鴻鈞)
綜上,農地種綠電跟重啟核電2者之間,不僅僅是電力系統轉型與碳排放的差異。核電象徵的是戒嚴時代政府高層自行決定重大建設跟國土規劃,叫在地人吞下去,而發展綠電開啟了我國土地使用法制改革以及整合當前政府地方創生政策的機會之窗,讓台灣人有機會脫離戒嚴時代奠定的土地制度,以免被政府高層自行核定強制徵收老百姓私人土地轉手財團。與其讓投資客賺完屁股拍拍離開移民,不如落實土地使用的正當民主程序,才能建立民主政治到民間地方層級(參見李登輝《新‧台灣的主張》,第3章),讓台灣人能實質對自己的家園發展有參與權,應較能符合所謂轉型正義與永續發展台灣主體性的本意。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storm.mg/article/3442325
♡
民主 為何 是 一種 生活方式 在 林佳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李登輝學
李登輝學系列活動之「時代的課題×世代的對話」研討會,今天邀請立法院長游錫堃蒞臨致詞。游院長回憶前總統李登輝有魄力、重然諾、理想性與不受行政程序束縛的個性,成為後來他擔任國家元首能夠多次修憲,終結國民大會、促成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推動國家進步,完成台灣民主化的重要原因。
李登輝走過了一個關鍵年代,見證歷史,參與歷史,也改變了歷史。曾在風雨飄搖之際,為台灣定下未來方向,使台灣成為華人文化圈的民主燈塔。
李前總統曾提到:「台灣對外的問題是自主,對內的問題則是民主。」他同時提到:「台灣如何在全球化的規則下,像與其他國家一樣與中國正常經貿交往(其前提是台灣本身的產業健全、就業充分、成長共享),同時以實力與智慧捍衛政治自主,提防失去經濟自主從而失去政治自主的危險,是我們不可忽視的課題。」
在我昨天研討會的發表之中,我曾提到我們所推動的「李登輝學」研究,其實包括了李登輝作為一個個人(Individual)、作為一種體制(Institution),以及作為一個時代(Era)等三個面向。作為台灣民主化的推手,李前總統從政時期以「民之所欲,長在我心」作為治理國家的依歸,同時援引公民社會的力量,推動政治改革;而在他卸任後,則以「新時代台灣人」的公民身分,持續倡議民主深化的理念長達20年。在他擔任總統的時候,他運用總統的體制權力,扭轉局勢;在他成為公民之後,他則提出公民倡議,希望能深化民主改革。而更重要的是,他一方面回應時代課題,另一方面也影響與改變了他所身處的時代。
那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怎麼樣的時代?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巨變的時代。過去一年來,世界面臨著前所未見的巨變。除持續升溫的武漢肺炎疫情外,我們亦見證美中兩強的角力爭奪,同時還體驗數位時代的技術革新。這三者交互作用並加劇影響,2021年將繼續挑戰著每個國家的領導與治理。
武漢肺炎疫情自2019年12月在中國爆發,造成死傷人數已超過兩次世界大戰。近來病毒出現變異,疫苗的問世與施打未趕上疾病傳播速度,2021年是否能平息尚是未知數。而疫情對人類社會的衝擊是全面的,從個人生活方式、經濟活動到跨國經貿與政治,無一不受影響。
國際政經局勢的巨變,則以美中角力最顯著。中國借全球化崛起與壯大,刻正意圖改變世界秩序,不但用國家力量進行不公平貿易,更挾多邊主義圖謀單邊利益,以一帶一路、中國標準等戰略意圖改變遊戲規則,希望實現中國的大國夢。這使得美國不惜以全面抗中的方式,希望能扭轉中國掠奪式經濟行為。
而疫情還導致「無接觸經濟」成主流,並且大規模促使人們加速生活的數位化。5G所帶來的生活變革,則是新常態生活的基礎。線上、線下服務的整合、在地化、即時、個別化服務的需求,加深人們對數位科技的依賴。
也因此,眼前我們所面對的,不僅是少子化、能源轉型等大家都熟知的課題,我們遇到了在巨變之下,思維和行動都必須進行典範轉移的關鍵時刻。巨變造成世界政治、經濟與科技典範的轉移,然而,並非每個國家都能很好地回應如此巨變。在此三大巨變之下,台灣的防疫表現還有經濟表現舉世共睹。而在巨變環境中的創新領導與創新治理,則是讓台灣成為「世界的台灣」、「台灣世界好」的關鍵之處。
這也是為何台灣必須從「防疫大國」到「觀光大國」,建立國家品牌。過去台灣在世界上原本被視為兩岸關係的「麻煩製造者」,但疫情之後,中國成為世界的問題,而世界對台灣的認知則已改變。台灣雖然位處目前世界最大問題,也是民主國家最大威脅的中國旁邊,卻在防疫與經濟上表現優異,成為世界最安全、正常的國家。
而後疫情時代,台灣要藉著這次所建立「防疫大國」的品牌優勢,進而塑造「觀光大國」的形象,讓國際友人接觸台灣、想拜訪台灣,從食、衣、住、行、育、樂,體驗「台灣奇蹟」是如何造就的。我們從被動的防護,要走到在後疫情時代主動地「勇敢自信、世界同行」。因為台灣是世界的台灣,台灣是世界好!接下來,台灣應該好好發揮我們的民主力、資訊力和創新力,不只展現正常國家的樣貌,還要成為對國際社會有貢獻的成員。
我們產業的競爭力、我們社會的開放,自由、民主跟法治,還有在國際上,我們沒有威脅,還能來幫助其他國家。台灣藉由這樣的過程,獲得國家定位跟認同感,也讓國家光榮感更為顯現。民主讓我們的決策透明、開放,因此得到了世界各國及全國人民的信賴。比較台灣跟中國在這次防疫的工作,呈現獨裁與民主政權面對疫情回應策略的不同,呈現了相當清楚的對照,這是我們的民主力。
台灣資訊非常發達而且自由流通,亦有資訊整合運用的能力。不管是戶籍資料、健保、出入境,這些資訊都是非常詳實而完整。這些大數據、資訊藉由數位匯流,提升政府效能,也成為我們做決策的依據。這種資訊力造就台灣未來國力基礎,未來國力的衡量標準其實不表現在硬體建設,而是一個國家的資訊整合能力。
台灣相對其他國家比較有彈性、有效率,我們很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加上國民素質的提升,形成有競爭力的創新力。以國際脈絡來看,微觀行動的匯集,過去台灣人一次次用投票深化民主,我們的意志展現推動了台灣國際地位的改變,但國際關係不是台灣單方面可以決定的,巨變下創新的領導也必須洞察國際的局勢,以台灣為主體,引導台灣趨吉避凶。
我們所引以為傲的民主,是一種政體的型態。在數位匯流時代,政府的角色不是宰制,人民也不應該是原子化或破碎化的個體。台灣是小而美的國家,在民主力上面,符合民主的基本,是個非常動態的國家,這也反映在我們的制度彈性上。而台灣的資訊流也是很暢通的,若民主必須要讓人民作主,則數位時代必須要謹慎地處理資訊流。
台灣好不容易從「選擇的自由」,到可以「自由的選擇」,我們透過包括健保系統在內的資訊流的處理,來深化台灣的民主體制。而在全球化之中,透過資訊的流動,才能達到跨域的整合,才能有創新的出現。也因此,民主力、資訊力與創新力,這三者是一種互動的有機三角關係。奠基在台灣過去的民主化與經貿戰略成果之上,台灣需要下一個三十年的遠見,我們必須運用台灣的社會力、資訊力、民主力,讓台灣在下一個時代自信立足。而這,需要全體台灣人共同的參與,以及齊心的努力。
藉由李登輝學的研究,提煉歷史的同時,也讓我們能洞見未來。我們看到當時宏觀的局勢,也細究微觀行動的累積,同時給未來的創新領導與治理許多啟發。李總統在他所處的時代,帶領台灣邁向民主化、本土化與強化國際地位。那麼21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台灣已用「實踐民主深化」、「豐富多元文化」,以及「與世界連結共好」來進行自我實現,展現出與世界同行的新台灣人樣貌。
在三大巨變之下,台灣的民主治理更完善,除了要有社會力、資訊力、 民主力,另外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也得理順。民主就是制度要更完善,我們的制度強的地方就在台灣的巧實力,其他國家反而要來台灣朝聖,需要來了解台灣的奇蹟,而防疫的成功也的確讓台灣更有信心。我們運用巧實力,以自信來展現我們的微笑力量。因為,台灣是世界的台灣,台灣世界好!
民主 為何 是 一種 生活方式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戰亂時期有不少少數民族從其他國家遷徙到泰北,
清邁邊境便因此成為了少數民族集中地。
少數民族總是給予人一種神秘的感覺
大概由被冠以「少數」這個形容詞開始,大家都會覺得他們是與眾不同的一群
由語言、生活方式、以至審美觀,都跟我們所謂的「主流」有所出入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他們自我封閉,慨嘆他們時至今日仍然活在古老思想之中的確,當中一些不人道或不健康的風俗真的令人有點咋舌。
少數民族漸漸融入主流已經是個趨勢,不少新一代的少數民族都放下傳統包袱,融入社區,而正因為少數民族愈來愈萎縮,令更多人想趁這些文化完全消失之前親身感受一下,有見及此,聰明的泰國政府就把一些距離市區較近的少數民族村落包裝成觀光村
吸引及滿足各位好奇的遊客。
團友中,大部份是來自內地同胞,一起食午飯的時候,我跟他們有傾有講,經常聽到香港的同事、親友、媒体說,內地同胞行為失禮,但其實,我所接觸的,又未必想像中差!
我絕對支持民主,但出外旅遊是,心態一定不可帶著有色眼鏡,否則去參觀少數民族,就是要尊重文化差異。
但我離開清邁機場當天,我見到個大媽排隊打尖,我有開口叫她排隊。某些人性行為,是較發展得遲,而需要被教育,對於看不過眼的事,我不會不出聲的,但我較喜歡發掘世界美好的事,跟大家分享。
請用片右下角調HD1080高清睇片。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DJKtE7b9ew/hqdefault.jpg)
民主 為何 是 一種 生活方式 在 蔡英文Tsai Ing-wen - 「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英國作為一個 ... 的推薦與評價
「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英國作為一個成熟的民主國家,這場蘇格蘭獨立公投,從過程到結果,從媒體到公民社會的討論,都體現了民主的價值和真義。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