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式預算 是近年來在臺灣很流行的政治參與形式。許多地方政府,都撥出小部分預算,召集社區居民參與討論、提出方案,讓民眾更直接的參與預算的使用。
臺灣的參與式預算強調小組討論、與各方協商及調整方案,具有 #審議民主 的精神。相較於以投票為主的 #總和民主,這似乎是一種更直接、更能讓社會大眾參與的政治過程。
在審議民主的理想下,參與式預算實際執行過程中,參與者們有哪些回饋及批評?這些不滿,又與他們對「優質民主」的想像有什麼關係?
因為做過報支政府計畫帳務的工作,本週讓小編很有感的,是文章中一段描述政府主計制度讓參與式預算參與者感到挫折的話:
「行動者們認知到政府主計制度和規範是臺灣推廣參與式預算的重大限制,也對其缺乏彈性而感到挫折。一位提案獲選執行計畫而需處理行政核銷的民眾就批評:『(經費核銷)有嚇到我!……。一開始其實很生氣,覺得被騙了,沒料到有這個事情。』同樣的,我們在向公部門人員解說時也發現,他們最關心的也是會計系統以及相關的組織規範並沒有跟著調整所可能造成的推動困難。」
而參與者們對審議民主實踐的批評,也顯示了總和民主審議民主,如何被以不同的標準評價:
審議民主更經常地被以理想標準檢視,總和民主則被以以形式要件來評價。
盧孟宗、葉欣怡/嫌貨方為買貨人:行動者對參與式預算的質疑、不滿和其積極意涵
文章連結:https://twstreetcorner.org/2021/08/03/10853/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
民主的理想 在 阮饅頭 Mantounguye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越戰電影的經典-沉靜的美國人】
沉靜的美國人是葛林在1950年於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之後的一部非常有名的作品,之後在2002年被翻拍成電影,雖然已經快要20年過去了,但是在網路上的影評與書評特別的少,可以說這比較是一部冷門的電影,但是也因為「南向跫音」這本書的關係,才讓我們能夠接觸到這部越南電影,而這部越南電影到底在敘述什麼呢,今天帶大家簡單的了解一下。
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後,故事圍繞在一位英國記者傅勒以及一位美國救援組織派爾的身上,傅勒就是一個站在越南的土地上,希望能夠抽離一切,慢慢過生活的英國人,而派爾能夠算是一個滿腔熱血的美國年輕人,希望能夠透過美國的「第三勢力」,那個堪稱西方自由民主的理想能夠帶入越南,而整個故事也不斷有一個越南女生小鳳在裡面不斷的穿插,在理念與理想互相叫勁與討論的過程中帶有一點感情或是抒情的成分在電影裡頭,所以其實越南女生小鳳算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在整個故事串聯與情節當中。
為什麼這部電影叫做「沉靜的美國人」,其實與剛剛提到與美國的「第三勢力」有點關係,其實美國人在當時就是扮演一個外向且多話的身分,所以「沉靜的美國人」一詞是當時葛林對於美國人的一種反諷意味,在不了解這塊越南土地的情況下,還希望透過美國那套自由民主來改變越南,對於當時的越南來說,在戰爭的底下,過一天算一天的日子,這些意識形態或是理想與想法的事情他們一點都不在意,所以最後在美國的強制干預下,帶來一場最大悲劇的越戰事件,讓美國人深陷戰爭泥淖,拆散多少美國的家庭,對比美國在伊拉克的戰爭的概念上,其實兩者也算是不謀而合。
其實這部電影有很多細節,包含派爾與軍閥陳世明串聯,一起策畫一些在西貢的爆炸事件,然後被傅勒所看到,這部電影也可以看到一些當時越南在戰爭下的一些背景樣貌,你說這是一部不好看的電影嗎,比起那些動作片來說稱不上是大螢幕電影,但是有一些電影細節,確實可以讓你再看一次再看一次,沉靜在當時的背景下,去了解每個人他們各自的立場與主張,最後會覺得這是一部很好看的越南電影。
#阮饅頭 #越戰 #電影 #越戰電影 #沉靜的美國人 #第三勢力 #西貢 #covid19 #vietnam #vietnamlife #vietnamstyle #vietnamtravel #việtnam #vietnamese #hochiminh #hochiminhcity #hochiminhlife
民主的理想 在 民主進步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歷史上的今天
今天是民進黨創黨元老 #傅正 逝世三十週年的紀念日。當年傅正前輩不畏威權,用一生奉獻給民主啟蒙運動。
傅正前輩出生於戰亂時代,歷經白色恐怖,在戒嚴風聲鶴唳的時期,仍堅持理念,先後兩次籌組政黨,是台灣民主運動的關鍵人物。
傅正前輩的名言,也是他一生行動的最佳寫照:「不惜以自由為代價,乃至生命為代價所追求的,第一是民主、第二是民主、第三是民主,除了民主,只有民主」
傅正先生為突破黨禁用盡畢生最大的努力,儘管因參與雷震的組黨計畫,被捕入獄6年多,但他始終保持著樂觀與熱情,堅定追求民主的理想。
終於在1986年,傅正前輩以「團結民主的政黨力量」為目標,與其他民主前輩,共同成立民主進步黨。他跨越了省籍籓離,團結黨外的力量,成功推動民主。
這段台灣民主運動的歷史,是台灣人非常寶貴的共同記憶,傅正前輩的 #團結為民主,則是民進黨的創黨精神之一。我們會謹記傅正老師的精神,團結台灣,勿忘初衷。
民主的理想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建國一百年,辛亥革命也因邁入百年成為話題!
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1911年雖然革命成功,結束了君權統治,但卻讓中國陷入長期軍閥割據文革等更多戰亂,動盪不安,直到現在中國仍舊尚未步向真正的民主,這也顛覆一般人對辛亥革命「成功」的思維。
在百年前的武昌起義,成功推翻滿清統制,成立中華民國,這場重要的辛亥革命,一直被認為是開啟民主政治的鑰匙,但卻有學者考究當年的歷史,找出與孫中山有不同論點梁啟超,重新檢討辛亥革命價值。
梁啟超的溫和改革派,到最後敗給孫中山的激烈革命派,不過學者認為,辛亥革命固然「成功」,但接下來,卻換來中國更大動盪衝擊,因為從1911年後,中國卻是接連發生軍閥割劇,甚至文革,新國家雖然建立,但卻引發出更多大規模的革命戰亂,犧牲了更多無辜生命。
辛亥革命最後真是有成功嗎?學者提出「革命」就等於「戰亂」的論點,反倒沒讓國家達到民主的理想目標,在辛亥革命的百年之際,台灣的各方學者,給予歷史不同思索方向。"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_8uSPl5L6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