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應該都知道我有做泰國代購
但我發現一個現象
有很多人都只會購買自己所認識的泰國〝萬年土產〞商品
卻不知道泰國其實有許多商品是更值得去探索
雖然金額上可能不便宜
但就貴在正港的純手工讓一件商品能獨一無二的價值
在家休養期間我就來介紹所使用了一個多月的
「清邁輪胎包」
這個品牌就叫做RUBBER KILLER
是取材廢棄的輪胎當材料
剪裁打磨縫紉而成各式功能的包包
所以包包的形式會是一樣,卻不會有相同的紋路
相當展現泰國年輕人的自我風格意識
比特我購買的是一款小腰包
曾經出現在目前爆紅的泰劇「禁忌女孩」一幕
腰包不大開口長度實際為25cm
深度也在12cm
但以男生來說夠放一個6,7吋的iPhone 12Por Mix
再放短夾或長夾也沒問題
車縫的相當精緻都有做到收尾
並且在輪胎邊角都有經過處理
沒有一處毛邊或刺角
就算是內層也不馬虎
開合方式是使用魔鬼沾
用了一個多月魔鬼沾母的部分也沒有變形起毛球狀況
開口部分也使用知名YKK拉鍊多一層防護
最舒服的是,背帶用的材質就是汽車所使用的安全帶
相當光滑好摸也確保背帶的耐用性
最後請記住了整個腰包並非機器量化生產
是由清邁師傅手工製作而成
自然成本上並無法與機器量化生產來壓低成本
但其實如果各位可以到當地購買到價錢並不貴
這一個才2千初泰銖且還會打折
最後版主手邊還有多買的輪胎包商品
就是可以放筆電的背包
一個是13吋一個是15吋
有興趣的加入一下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03951513269788
毛邊縫收尾 在 莫莫的美好日常。育兒/手作/廚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縫紉小教學
買了一陣子的拷克機
最近終於拿出來
拷克機通常都是洋裁
也就是做衣服時才使用的到
以前還沒有拷克機時
我只能用一般縫紉機做簡單車布邊(Z字邊)
但因為一般縫紉機車法比較不精細
所以這樣的布邊容易一陣子後,就跑出鬚鬚
而且用一般縫紉機車Z字邊
效率真的差很多很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於是我就買拷克機了 😆
🔸 什麼是拷克?
拷克就是車布邊,布料經過剪裁,會出現很多毛毛鬚鬚的邊邊。用拷克機車縫布邊,就可以把那些毛毛的布料漂亮收尾。把平常的衣服下緣翻出來看,有很多白色交織纏繞的線車在邊緣的,那就是拷克。
拷克一般多用在衣服內側、領口、袖口和衣服下擺邊緣。
✔️ 拷克機有沒有看起來很專業
✔️ 我還在適應它、它也還在適應我
毛邊縫收尾 在 Head x Lov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長謹慎入,雖然看完也不會有小禮物拿
Mountain Parka
有時候還真的不曉得怎麼翻成中文
『山系外套』?聽起來感覺過於現代感
『登山派克大衣』似乎也不怎麼有fu
最近在店內商品有好幾樣都跟Mountain Parka有關,
但對於還不是很了vintage領域的
卻覺得這東西看起來不是『很特別』
感覺外面就有許多版型相似的
這裏『插個播』:
古著一定要長得特別才叫古著??
現在的服裝史綿延的都是古著不斷的考究復刻再改良再復刻
真要特別的樣式也有,可能也得考慮走出店家後回家是否會穿它個幾次
當然如果你是穿搭駕馭高手,也請多多帶一些子弟出來
回來話題上:
其實『玩』古著真的並不難,因為你只是在玩
『聊』古著?就找些同好就好不用爭個你死我活
『穿』古著更是許多人掛在嘴邊的:我喜歡就好
『懂』古著,恩。。。決定要先從哪邊開始懂起?
從哪個點-線-面延伸下去會得到什麼?
我們今天的『點』便是:Mountain parka (開頭破題法)
從70s mountain parka這個中間點
向前向後個延伸的各不同面向,還有許多分支可以去探究
之前有跟大家介紹過『Parka』源自於極端寒冷天氣所需要的大衣
一開始從俄羅斯北部烏拉爾山脈的涅涅茨人的語言
其實一開始這詞據說翻譯成動物皮,因為當時常常以動物身上的皮毛
像是熊,狼來做成大衣覆蓋身上取暖,
有看過『神鬼獵人』的應該不難想像
總之『Parka』一詞出現就是跟『長版』『大衣』『保款禦寒』有關
不要夏天來跟我說要買短版的清涼用的『Parka』就好
當時上山,40s之前沒事一般人不會為了登頂或是插旗而登山
吃養自己都不夠了,上山通常都是『獵人』
另外還有就是『士兵軍人』為了打戰,像是最有名的就是
美國第十師山岳步兵(us 10th Mountain division)
當時在歐洲主戰區為了對抗德國而知名的精英部隊
執行的都是些艱困的任務,裝備當然也必須要
能夠應付不同的作戰需求而設計
而當時空軍中有名的B-9 parka由Eddie Bauer所設計,其羽絨的材質算是先驅
取代了當時覺得保暖的羊毛或是純棉材質,因為在暴風雨當中
棉或羊毛材質反而會增加作戰的危險性, 因此出現尼龍與棉混紡漸漸取代
二戰後,那些山岳部隊退休後仍然從事著登山與滑雪相關工作
而開始了這個登山與戶外運動市場的拓展
當時有個品牌: 『Holubar』 由Alice和Roy成立,至今仍是美國知名戶外品牌
1946年開始,他們從軍方的倉庫收購了一些二戰時期的裝備
來提供從事戶外運動的人,後來開始縫製羽絨睡袋以及製作parka還有背包
在當時要有更機能性的材質,不能僅僅靠著二戰的裝備材質
『尼龍』的使用在50s其實已經是種實驗性的革命性的材料
-
一開始以50/50為主,這是否有點熟悉?但可不是poly v.s cotton
而是nylon v.s cotton,這也是後來延伸到了大家熟悉的60/40
(還不熟悉?那更應該把這篇好好看完)
的確,Holubar開發了兩款Mountain Parka的經典樣式
一款是三個口袋加上一個側邊拉鍊袋
一款是知名的deer hunter上面兩個中型口袋下面兩個大口袋,
雖然這與當時軍用的野戰夾克也有相似之處
但連帽的樣式以及高領設計甚至是材質的運用
都在60-70年後的今天,仍然是美國最後歡迎的服裝外套之一
甚至影響了日後,登山活動更加普遍與盛行後
相繼出現的outdoor brand的樣式
-
之前也才介紹成立於1965年的Sierra Designs
其兩主理人也曾經在Holubar工作了幾年喔
從羽絨的運用到60/40材質到gore-tex的出現
的確是一次又一次在戶外運動運用材質上的突破
想想60年代誕生的登山戶外品牌,存活到現在的應該還能朗朗上口
(不用害羞,歡迎在朗朗個幾個)
而這樣的樣式為何也在日本影響有如此大
那就得提到當時背景的IVY 文化
也許有人已經知道,就是「Heavy duty ivy」!
在當美國大學生不只是穿著duffle coat 或是coach jacket
登山與露營和滑雪也成了他們的休閒運動
因此當時發跡的Mountain parka 也成了愛好穿搭之一
的確在日本取經常春藤文化時,也許也一併帶入到日本的服裝文化中
不過無論怎樣的『名詞一致』有些人對於講到羽絨就聯想到UQ的羽絨(?)
『外觀一致』覺得跟外面賣的沒什麼差別,就不感興趣,想要與眾不同
但走在路上不會被側目的那種(?)
如果不知道其『質量差異』的確就很難在『懂』古著這條路上繼續走
老實說,說到這裡要收尾才要講到今天的『主講品項』:
昨天簡單介紹過的『Rocky Mountain 』的Mountain Parka
在眾多品牌中,以運用『鵝絨』以及『鞣皮』的拼接知名
雖然因為當時製作背心的款式為其主打款
加上日後的推廣與名人加持,也比較能夠搭配其他服飾
不過別因為少見而忽略的這個唯一parka的樣式
也跟當時其他的品牌有很大的辨識度
加上與gore-tex合作,在當時也是開先鋒的parka款式
(也許等到有人青睞開始爭相購買的時候,早已成仙=no sale)
-
如果要『普通』介紹一個品牌一件商品其實不用太多篇幅
但要真正深入了解這個商品背後
起始環境的造就
文化綿延影響
革命與開創還有未來
甚至好的品牌在『製作流程』上怎樣『穩定』與『堅持』
真的也不是這樣一兩篇講述的完
-
也許可以因為純粹喜歡而更多深入研究,
但更多的是在未知的領域『因為了解』而能更加知道優劣
產品之所以會一直變化汰舊換新
當然除了資源、人力、還有環境
但不能遺忘過去開創的美好源頭
在與時並進的同時,能夠更加珍惜認真的品牌
當然前提是有人願意看到這裡,
雖然精靈也並不是為了讓大家看到這裡而寫
只是看到那些商品由衷地再次讓自己也回顧這些重要的時間軸
覺得也許更認真的看待物質本身,而非其他流言蜚語與風向等等
恩....可能明年會更好。(笑)
接著開頭說的,看完也不會有小禮物拿
因為這些知識本身就是個禮物(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