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冷戰的一個最大特徵,就是把世界區分為好人和壞人,共產和民主,不是挺美國,就是挺蘇聯的兩個楚河漢界、清楚分隔的對立陣營;而如果用這個標準,或者說這段歷史,來看今天的中美關係,這兩場冷戰之間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也有完全不同之處,像是今天的美中之間,每一天的貿易交易額,就高達20億美金,這在當年的美蘇冷戰高峰的時候,根本就是無法想像的事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的新冷戰,可以幫助我們用不同的眼光,來檢視這兩個霸權的之間的交手,和未來的關係發展。過去這兩個星期,美中在外交戰場上明爭暗鬥的新聞,幾乎占滿了國際版面,從阿拉斯加的首場美中面對面會談,到新疆棉問題,再到兩國外長奔走全球,合縱連橫,到處攏絡盟友,擴大戰線,都讓人聞到霸權對抗的火藥味。但令人玩味的是,不管是王毅和伊朗簽署的4000億合作協定,還是歐洲國家在應對布林肯的時候,顯現出的模稜兩可的態度,都讓人看到,中國經貿滲透全球的影響力。然而,全球經貿的連結,固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降低軍事衝突的機率,但從另一個層面上看,如果中國的經濟規模一如預期,即將要超越美國的話,北京在搶下霸主的地位之下,會採取甚麼動作?而失去霸主地位的美國,又會如何看待或者因應中國威脅?屆時我們所面對的,恐怕會是一個充滿更多變數的世局。
{內文}
聲音來源:英國首相 邱吉爾(1946):從波羅的海的海灣,到亞得里亞海的沿岸,歐洲已經被一道鐵幕分隔。在鐵幕後面,是許多中歐和東歐古老國家的首府: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特、貝爾格勒、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亞。這些知名古都,與城中的人民,都淪入了蘇維埃帝國勢力範圍內...
75年前,美蘇冷戰,鐵幕的兩側,被視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對抗;3/4個世紀後,美中冷戰,華府領導人,稱之為一種人權價值的對立;但對蟄伏已久,一朝崛起,摩拳擦掌的北京政府來說,美中矛盾不是意識形態,也無關價值對立,純粹就只是個位子之爭:中國想搏上位,美國不想讓位,兩邊各自落人,看誰身後人多,比誰聲勢浩大,如此而已。
美國總統 拜登:我預見美國與中國競爭加劇,中國設定了總體目標,我不會批評他們的目標,但他們的目標是成為世界領頭羊,成為最富有的國家、最強大的國家。但只要我在,這就不可能發生...
美國總統 拜登:我向(習主席)表示,沒有一個領導人能夠長久執政,除非他能夠體現該國的價值。我告訴他:主席先生,如我先前所說,美國的價值是「自由」,美國重視的是「人權」,雖然我們並非完美,但這是我們信仰的價值。如果你和你的政府繼續踐踏人權,我們將持續不斷地公開譴責你們,對外揭發你們的不當行為...
中國央視新聞旁白:...當地時間23號,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6屆會議,通過中國提交的《在人權領域促進合作共贏》的決議,決議呼籲各國堅持多邊主義,在人權領域開展建設性對話與合作...
中國央視新聞旁白:此前,就在12號,古巴代表64個國家,在會議上做共同發言,堅決反對將人權問題政治化和雙重標準作法,讚賞中國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推動中國人權事業取得成就,督促有關方面,停止利用新疆問題干涉中國內政,停止出於政治動機,對中國進行無理指責,停止任何藉口人權問題,遏制發展中國家發展的行徑...
除了透過本國媒體、聯合國機構等場域,發動空戰,型塑有利於己的國際輿論,地面上,硬碰硬的陸地戰,則是由美中兩國外交部隊,穿梭游走各大洲之間,走訪地緣戰略要地,攏絡盟國、扎根固樁、同時遊說中立勢力,伺機擴張版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飛行路線,從亞洲拉到阿拉斯加,再繞一圈抵達歐洲,苦心凝聚美歐亞民主陣營內部的向心力;另一頭,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的腳步,則是右踹安克拉治、上達北鄰俄羅斯、西訪土耳其中東、南會新加坡外長維文;兩軍交手時火花四射,各自帶開時,又有意無意在全球戰略要地,埋下更多的衝突引信。
紐約時報29號一篇報導分析,不管是要捍衛意識形態或人權價值,還是要爭辯自由與專制誰更有效率的口舌之快,可以確定的是,美中兩國都正沿著過去美蘇東西對抗的歷史軸線,搬演著似曾相似的爭霸戲碼。過去曾同一陣線的中俄兩國,如今雖地位調換,但反美口徑卻是同一鼻孔出氣:解放軍軍機至今已兩度和俄國空軍聯袂巡弋日本沿海,而同為太空國家的中俄,更宣布將在未來共同架設月球研究基地,與NASA太空計畫分庭抗禮;而中國外長王毅在與拉夫洛夫同台高調批美之後,隨即造訪兵家必爭之地的中東,先爭取阿拉伯國家,包括區域霸主沙烏地的支持和合作,接著又轉往土耳其進行疫苗外交;
27號,王毅抵達德黑蘭,和伊朗當局簽署一份醞釀多年,規模高達4000億美金的基建投資與戰略夥伴協議,而這個刻意搶在拜登政府重啟伊朗核談判前的動作,勢必會為美、伊、中、歐四方的關係,以及中東局勢的變化,埋下詭譎難料的伏筆
《經濟學人》網站影片:...美中強權的關係正在惡化,美國認為中國竊取技術機密,藉此取得霸權地位;此外,華府也戒備中國在南海的擴張,不滿中國對加拿大、瑞典的霸凌,認為中國企圖改變國際秩序,但從北京的角度來看,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在中國看來,美國就是不希望中國壯大和崛起,而對周遭其他國家來說,一場新冷戰儼然正在成形,所有人都可能受池魚之殃...
《經濟學人》網站影片:當然,美國早就和蘇聯打過一場冷戰,結局是美國贏了,所以有人說:美國何不複製經驗,圍堵中國,從經濟上孤立它?但問題沒那麼簡單。1980年代末期,美國和蘇聯之間的貿易往來,一年總和,大約是20億美金;但今天中美之間貿易買賣,光是一天,就20億美金。
全球化以來,中美之間,甚至整個已開發世界與新興經濟體,在經濟上和貿易上的相互依存,都讓這場新冷戰的衡量標準,和遊戲規則,迥異於上一場涇渭分明的美蘇對抗。但無論是經濟戰場,還是軍事戰場,雙方實力是一回事,各自對彼此的評估,又是另一回事。華爾街日報一篇分析認為,當今世局最大風險因素,就是北京可能對美國衰微的程度,做出誤判,而貿然開出第一槍。對此,拜登團隊似乎了然於心,因此華府目前看似好整以暇,包括新一輪對中貿易談判,都不急著正面迎戰,背後用心,就是希望先灑開外交大網,儘可能攏絡國際同路人,透過四方安全對話和北大西洋公約等新舊聯盟,重振美國武林盟主的外在形象,和實質威信,以便在與中方交手時,能夠先聲奪人,避免因為中國錯估美國實力,而爆發不必要衝突,尤其是在華府最擔心,風險也最高的台海戰場上。
CNN冷戰紀錄片旁白:1966年的毛澤東,是中國人心中的神、美國人眼中大敵,也是全球革命的象徵...
中國民眾:我愛您!我愛您!
CNN冷戰紀錄片旁白:但六年後,毛澤東擁抱宿敵...
廣播播報員:高峰會上,美中領導人正式會面。這兩個國家加起來,佔了地表總人口1/3,就如周恩來總理所說:中美終於打開了友誼之門...
1972年,中美破冰,1979年,中國開放。當年轉向西方,跳脫美蘇「資本vs共產」角力格局的中國,在40年後,卻又一手挑起了新冷戰,捲入一場「民主vs專制」的大國對抗。東西陣營的再度槓上,一方面證明了,昔日歐美論者期待經貿交流促成中國思想質變的想法,徹底落空;另一方面,美中現階段經濟上的依存,是否就足以打消未來兩軍一戰的可能性,也沒有人敢過度樂觀。曾獲普立茲獎的紐時記者布萊特史蒂芬斯,日前撰文主張,上一場冷戰美國致勝的關鍵,是共產主義自身的破產,導致了鐵幕傾頹;而盤點今天美中兩造優劣勢,華府最大勝算,依然是來自對手制度上的弊病和治理上的陷阱:今日北京所仰賴的民族主義、一人集權,和宗教管制,固然大幅噌強了內聚力、改善了效率,也維持了社會穩定;但歷史經驗顯示,這些專制手段的副作用,是長久高壓下必然引發的民心反撲與反噬。然而,再多的分析和評估,都不足以保證一場霸權戰爭的不發生,美中冷戰,該如何才能夠和平收場,仍然有賴華府有識之士的縝密操作,和謹慎應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Ot3l25nw4
武林外史線上看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王永福 福哥是簡報界的大神!
他出的兩本書《上台的技術》《教學的技術》,我都有在看,我看完之後的簡短感想是:
「上台無論是演講、教學或是簡報,沒有人是天生就會的,它是一門必須不斷練習的武功,而你需要的就是這樣一本武林高手留下的秘笈。 」
而這些技能,不僅僅可以用在簡報上,還能夠廣泛的應用在任何形式的「上台」、任何形式的「教學」、甚至是商業職場的「競爭」上。所以,福哥的「學生」,包括許多企業的大老闆、教授,可以說是「老師和領導們」的教練!
如果你覺得看書不過癮,想要直接接受大師的調教,可以!
那你得先準備2萬8000元(是一天的課程,不是一個月喔!),但是,你有錢,也還不一定能上,因為福哥開的課,名額都是秒殺的,就跟搶演唱會的票一樣困難!
所以,
#福粉們想要和福哥見面_還得要有福份 😊
不過,現在有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福哥推出了《教學的技術》的「線上課程」
【王永福教學的技術:翻轉課堂的職業講師祕訣】
第一套揭露頂尖職業講師教學Know-How的線上課
📍首創課中有課新型態學習影片
📍現場學立刻用!各種教學技術的示範應用
📍用系統化方法ADDIE建構你的課程
📍檢查、評量、改進、學習與修練,讓你越教越好
📍精彩解鎖單元:大型演講與遊戲化
❖原價6800元/人
這其實是福哥的 50 歲的「天命計劃」,他希望透過「教學的技術」,影響更多老師,進一步能幫助更多學生!
所以,為了老師們,他在募資期間(6/24~7/23)訂出一個「佛心」價:3600元/人!!!
但是,更重要的是,這個課,如果能夠和知心的朋友、同學、同事一起上,那就更有樂趣了!透過互相討論、砌磋,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所以,福哥再推出, 3人同行 ,每人2800元的「超級佛心低價」(等於只有實體課程價格的1/10)!
這個線上課程的募資計劃,在2天內,就有超過 1000 人次的參加,你就知道這是個多麼難得的機會。
#三人同行特價2800元_只有募資期間(6/24-7/23)才有
報名▶
https://bthtc.pros.is/T3D3J
=======
另外,因為福哥的實體課將走入歷史,所以,在許多「福粉」的苦苦哀求之下,福哥終於和許多歌星一樣,會有最後一場的 #封麥場 !(和其他歌星不同的是,這絕對是最後一場,福哥是不會一封再封的 ^_^)
重點是,這封麥場,只送不賣!
7/6日以前完成這個任務,就有機會抽中,價值28,000元的「絕版」免費實體課,詳情請看:
#抽獎福哥的最後一場實體課
https://www.facebook.com/presentology.afu/posts/3241864299170460
武林外史線上看 在 歐陽立中 「演說課x桌遊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個體崛起23]你大腦風暴那麼久,不如爆一次就會了!
每年我都給
自己一個新挑戰,
別讓自己安逸下來。
今年的新挑戰是做直播。
其實,
這應該是去年的挑戰。
因為很多朋友跟我建議,
可以開直播,
建立跟粉絲的互動。
但我遲遲沒去做,
官方說法是:
「這樣會忙不過來!」
「我想規劃完整再來做!」
實際說法其實是:
「我怕沒人看很丟臉!」
「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直到今年剛開始,
趁著鬥志還沒賣弄完,
我才硬著頭皮來做這直播。
記得第一次直播,
是我剛參加完Wally老師的
「AL加速式學習」!
靈感爆表、能量豐沛,
趁著一股衝動,
決定回家就來做直播。
在臉書公告之後,
其實心裡非常緊張,
直播跟講課不一樣。
你看不見聽眾,
但數字卻會告訴你,
他們的去留。
而我是會在意數字的人。
有人跟我說,
直播不能太像講課,
不然人會跑光光;
可也有人跟我說,
直播不能沒重點亂聊,
不然誰要看你瞎扯淡?
也許都對,
但也把我越搞越困惑,
到底觀眾想要看什麼呢?
我第一次明白收視率的焦慮。
做了第一次直播後,
效果意外的好,
破百人在線上收看。
我才發現,
沒有想像中的難嘛!
於是打鐵趁熱,
連開了好幾場直播。
可是接下來幾次,
也許是新鮮感過了,
收視反而不如預期。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開始思考,
要怎麼樣才能留住觀眾。
但想破頭,
也沒找到什麼答案。
所以我決定,
回到觀眾的角度,
去觀察別人怎麼做直播。
我發現,
有人善於跟聽眾互動:
「哈囉!你們好!
哇!有300多人在線上啊!」
有人擅長做宣傳活動:
「趕快分享我們的直播,
就有機會抽中這本好書喔!」
有人精於提問留住觀眾:
「各位朋友,
你們最近看過什麼電影嗎?
趕快留言告訴我好嗎?」
我才知道,
直播不同於演講,
他是一種互動式的語言。
後來,我把
互動、抽獎、提問,
融入到我的直播中,
果然,收看人數上升了。
但是,還是沒能
解決「續看」的問題。
我決定繼續研究高手的直播。
這是,我注意到
親子專家王宏哲的直播,
每次一播出都3000多人收看,
簡直像是在小巨蛋開講啊!
我一連看了好幾集,
邊看邊研究。
發現有兩個重要關鍵,
是我以前沒注意到的。
第一,直播看板
王宏哲會把直播內容,
做成一張看板,
讓觀眾一目瞭然,
但重點是,
他會把還沒講到的重點,
用封條貼起來,留下懸念。
隨著節目進行,
再一個一個撕下來。
這其實就是綜藝節目,
常出現的方式啊!
我突然明白,
直播其實就是把
電視節目搬到網路上呈現。
第二,道具輔助
直播是這樣,
你講得再好,
觀眾沒點開,
也無法知道你講得好。
所以,你必須準備小道具,
在節目上穿插呈現,
用視覺效果來抓住觀眾注意力。
王宏哲在示範跟孩子互動時,
常常會拿出米妮娃娃,
對她說話或表演。
比起單純用講的,
跟能吸引觀眾的目光。
剛好遠流出版社,
邀請我上直播訪談神老師,
我就現學現賣,
把書讀了兩遍,
抓出五個訪談軸心,
做成直播看板。
果然,
當天直播效果非常好。
(當然,也是拜神老師粉絲夠給力)
緊接著,
另個有趣的case來了,
天下文化邀請我上直播,
訪談進成和琇芬老師,
他們剛出了一本新書,
叫做《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我讀完後,
就一個感想,
只要你是老師,
都一定要人手一本。
這本書既談「學思達教學」,
也談「遊戲化教學」、
「提問設計」和「薩提爾對話」,
根本是教學界的武林寶典。
不過,我也在想,
怎麼把兩位來賓,
教學豐富的一面,
在直播上呈現出來呢?
因為在直播上,
光用說的是不夠的,
觀眾注意力沒辦法維持太久。
於是,
除了「直播看板」外,
我決定嘗試「道具輔助」。
在跟進成老師
聊到「交易遊戲」時,
我準備好撲克牌,
在直播上就直接玩給觀眾看。
接著跟琇芬老師
聊到「高手過招」遊戲,
由於這遊戲需要題目來做搶答,
我臨機一動,帶上桌遊「走過台灣」,
配合今天是228紀念日,
剛好藉此利用問答,
來回顧台灣的歷史。
結果你知道嗎?
一般直播
都是開始觀眾最多,
接著人數就急速下滑。
可是這場直播,
觀眾不斷增加,
直到快結束時,
還有新觀眾持續湧入。
當然,一方面是
學思達社群的夥伴給力。
二方面,
我習慣給自己正增強,
也許是我嘗試改變直播手法,
觀眾感受到我的用心了吧!
我突然明白,
很多事情,
我們在腦海裡,
反覆推敲、瞻前顧後,
就是遲遲不肯行動。
表面上我們給了自己
一個理性的分析:
「做這件事不划算!」
「這實在太難了,還不如做別的。」
「這件事不能貿然行動,得從長計議。」
但實際上,
我們很可能,
只是輸給自己情感上的軟弱:
我怕!
我不敢!
失敗怎麼辦?
像是直播這件事,
我晚了一年才開始,
大腦風暴這麼久,
還不如倉促上陣。
反正,爆掉一次,
不就開始學會了嗎?
人生啊!
第一次做最難,
第二次做還是很難,
但之後臉皮厚了,
也就會了。
#歡迎分享
#別再可是但是我不會了
#歡迎出版社或公司直播合作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