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人心疼【護理師狂失眠!做惡夢「幫病人插管」嚇醒】— 面對新冠別忘了醫護的精神健康:台灣本土疫情持續延燒,許多醫護人員為了避免病毒擴散,紛紛站上第一線救援,令人十分敬佩,但他們同時也承受了不少壓力。一名護理師就透露,自己自從疫情爆發以來,總是睡不好覺,有時候還會做惡夢,夢到病人在插管,竟然被嚇醒。不少網友看到後感到心疼,紛紛喊話鼓勵。
護理師的PO文曝光後吸引1.5萬名網友點讚,不少人留言表示「謝謝所有在第一線辛苦的醫護人員」、「沒有人是特別勇敢,感謝您們的使命感」、「感覺壓力大到爆,加油,會過去的,一起努力」、「感恩佛心的護理人員。祝福妳們一切平安」[1]。
■不只倖存者和家屬 連醫護、救災人員也難逃創傷症候群 更需要細心關懷
曾參與921地震心理復健的精神科專科醫師吳佳璇表示,突如其來的重大意外,往往讓罹難者與家屬瞬間天人永隔。而第一時間參與搶救的救災人員,往往最早抵達現場,看到毫無遮掩的慘劇狀態,當下又希望能夠救助更多的人,心中的焦慮緊張與痛苦,會促使他忘記自身安危與害怕,全力救助;但從第一線退下之後,眼前不斷浮現的現場情慘狀,也會增加救難人員陷入創傷症候群的危機。
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醫護人員身上,尤其見到年紀彷如親人的傷者,想全力挽救卻力不從心、拚了全力也難回天的當下,那種揪心更是難以忘懷。吳佳璇說,救災人員及醫護人員也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必須特別注意,救災的人和醫護人員也要量力而為,維持作息正常,才能持續助人,也讓自己不要變成受害人[2]。
■珍惜醫護吧! 英研究發現近半ICU醫護可能罹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肆虐全球,無論是疫情輕重,守在各國最前線之一的便是醫護人員;然而,長逾一年的疫情不僅威脅前線醫護生理健康,也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據英國13日發表一項研究,英國加護病房(ICU)醫護有近半可能罹患嚴重精神疾病,包括嚴重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
據《路透》,這份研究刊載於《職業衛生雜誌》(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研究對象為英國9個加護病房(ICU)的700多名醫護,研究日期為2020年6、7月間,英國當時正準備進入新一波疫情高峰期。
研究發現,有45%的研究對象出現嚴重心理健康障礙,程度至少已達4種嚴重精神疾病之1的臨床意義閾值,而研究對象在4種嚴重精神疾病中,具體分布情況為嚴重憂鬱症6%、嚴重焦慮症11%、創傷後壓力症候群40%以及問題酗酒7%。
更令人心痛的是,研究發現,有8分之1以上研究對象表明,自己在受測的近2週內,有出現過「死一死更好」的自殘或自殺念頭。《路透》分析,英國加護病房醫護工作壓力大,除必須暴露在高風險環境中,人力及設備的資源短缺問題也造成影響,這種嚴重心理狀態可能對醫護的工作能力及生活品質帶來負面影響。
對此,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心理學暨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格林博格(Neil Greenberg)分析,加護病房醫護要面對的是高死亡率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要提供患者足夠的臨終支持,還要解決醫病溝通上的困難,這些事情對前線醫護心理健康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為所有醫護人員提供心理健康服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3]。
■照顧別人別忘了照顧自己-給照護COVID-19第一線的英雄們
從2021年5月11日起,台灣已進入COVID-19的社區防疫階段,全國提升到第二級防疫警戒。接下來由於雙北連日破百人以上確診。
►5月15日雙北升級第三級警戒。同時,醫療系統擴大開設專責病房、啟動責任醫院,開設戶外篩檢站。
►5月16日亞東醫院爆發台灣有COVID-19疫情以來最大的院內感染,共有18例確診,包含2位護理人員、9位病人與7位陪病者。
►5月19日全國升級進入第三級警戒兩週,最後5月25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國第三級警戒延長到6月14日。
►5月27日確診個案持續增加到6761人,死亡59人。雙北第一線醫療量能緊蹦,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甚至在個人臉書上,發出Hospital need help的呼籲。
►5月31日,雙和醫院三位護理人員被隔離確診的老翁砍傷,送至急診…
■照護COVID-19個案身心壓力更大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經有上千位醫護人員因為照護COVID-19的病患而受感染而過世。雖然COVID-19不像SARS致死率高,但是傳染力更高,特別是這些變種病毒。照護受感染的確診個案並非一般的醫療照護,醫療人員會面臨更大的身心壓力。
►例如:穿脫維持個人防護專備的穿脫維持,就是一個特別的壓力,常常為了避免穿脫所造成的浪費防護裝備,有些醫療人員甚至在穿戴時間不喝水、不上廁所。另外,擔心自己受感染,擔心自己將病毒傳給家人,也是常見的焦慮來源。照護COVID-19確診患者的狀況惡化、孤單過世,也可能因為過度投如而有挫折與自責,產生替代性創傷的症狀。
■避免工作倦怠耗竭(Burnout)
這是一場長期戰爭。即便已經有疫苗發展出來,看來這是一場長期戰爭。所以工作人員要小心倦怠耗竭(Burnout)。心理學上這種職業耗竭包括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cynicism)和 自我效能降低(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 efficacy)。常常因為持續工作產生的的身心倦怠,士氣下降與消極,進而效能下降。
▶在這邊建議第一線醫療人員可以用「休、停、活、支、意」五種方法避免耗竭。
■小心替代性創傷 (vicarious trauma)
第一線照護人員暴露在生死邊緣,也可能情感過度投入。這次COVID-19有些比例可能會成為重症甚至插管,對照護人員會有挫折感。這些個案也常常因為感染隔離,家屬無法在身邊。國外已經有許多例子,患者過世時沒有家人在旁,這時只有醫療人員陪伴。醫療人員也容易投射家屬或患者的角色,感同身受。
「我們的歲月靜好,因為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醫療人員是對抗COVID-19病毒的戰士英雄,我們應該給他們適當的配備與資源,並讓他們適當的輪替與休息。面對COVID-19的戰役,沒有人是局外人,大家一起合力打贏這場仗[4]。
■各界支持、避免責怪才能增強抗壓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蘇東平回憶起 17 年前的抗 SARS 戰役,同樣對於一線人員造成莫大的精神打擊。蘇東平指出,在疫病流行時,有組織的工作環境和條理分明的照護步驟是避免感染、增加安全保護的最佳良方。
直接與病患接觸的照護者,應該盡量降低其危險因子,例如避免讓有精神疾病史、年紀較輕以及對COVID-19持有負面感受的工作同仁參與。無可諱言的是,正向、樂觀的對應態度,和社會與家庭的強力支持,可以增強醫護照顧者對抗急性壓力的侵襲[5]。
■抗疫之路,您不孤單-關懷醫護身心壓力
在COVID-19疫情的籠罩之下,身處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所承受的身心壓力,往往是一般人無法體會的。在臺灣,許多醫院為了幫助醫護人員紓解身心壓力,花費許多心思,而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簡稱奇美醫院)正是其一,當醫院院方全力相挺,醫護人員的身心獲得支持,態度就更有自信,工作也更無後顧之憂[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三立新聞) 護理師狂失眠!做惡夢「幫病人插管」嚇醒 1.5萬人心疼: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953204%E2%80%8B
∎[2] (康健雜誌)「普悠瑪翻覆意外》不只倖存者和家屬 連醫護、救災人員也難逃創傷症候群 更需要細心關懷」: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8264
∎[3] (自由時報)「珍惜醫護吧! 英研究發現近半ICU醫護可能罹創傷後壓力症候群」: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409565
∎[4]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照顧別人別忘了照顧自己-給照護COVID-19第一線的英雄們」: http://www.depression.org.tw/communication/info.asp?/74.html
∎[5] (Heho健康)「抗煞醫護猶存心理創傷!名醫蘇東平:面對新冠別忘了醫護的精神健康」:https://heho.com.tw/archives/81042
∎[6] (衛生福利部)「抗疫之路,您不孤單-關懷醫護身心壓力」:http://www.mohwpaper.tw/adv3/maz28/utx05.asp
➤➤照片
∎[4]
▶照顧COVID-19醫護人員的壓力
▶護理人員個人防護專備的穿脫維持
▶第一線醫療人員可以用「休、停、活、支、意」五種方法避免耗竭
▶避免耗竭五方法「休、停、活、支、意」
∎( ETtoday新聞雲 )「山根壓出口罩印!護理師「憔悴模樣」曝光 2萬人哭了:最美的臉龐」: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604/1999452.htm#ixzz6xqEnrLRi
▶受到本土疫情影響,全台醫護疲於奔命,幾乎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一名江姓護理師張貼了下班時的照片,臉上充滿明顯的壓痕,憔悴的神情曝光,讓上萬網友感到十分心疼。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醫護人員 #護理師 #醫護 #PTSD #精神健康 #替代性創傷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 奇美醫院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護理正義
護理人護理魂-hi,I'm CC
正向增強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積極建設回應 #ACR
#你今晚好好對話了嗎?
.
在瑞典,有句諺語說:「分享讓喜悅加倍;分擔讓哀傷減半。」
.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對於負向事件,我們有些人會試圖重新架構,轉換觀點給予正向的詮釋。也有些人可能很難擺脫,負向思緒始終糾纏不清。研究顯示,一般而言,人們經歷的正向情緒比負向情緒多出2.5倍;再者,很多時候,我們也同時體驗到正向情緒和負向情緒(Trampe, Quoidbach, & Taquet, 2015)。
.
然而,負向事件的效力,尤其是反覆翻攪的反芻思緒(ruminative thinking)或「沾黏」(stickiness),往往使人愁緒如麻、難以自拔。有些人甚至猶豫籌躇,不敢透露自己有正向事件的經驗。
.
當我們遇到逆境、挑戰、麻煩和創傷,大多數情況(如果不是全部),通常會尋求配偶、伴侶、朋友、家人和社區支持。研究顯示,社會支持在因應此等困境方面,對情緒和身體都是有益的。這對於身為臨床治療師的你來說,應該不是什麼新鮮的發現。
.
但是,你有考慮過事情的另一面嗎?好事也會發生,而且對我們大多數人來
說,好事比壞事來得更頻繁。吊詭的是,心理治療師卻不太可能問他們的案主:「事情順遂的時候,你都是做了哪些事?」,特別是伴侶關係順遂的時候。
.
正向事件的自我披露(self-disclosure),對於平穩的情感連結和親密關係的發展至關重要。在本次療程,我們將介紹討論一種特殊的自我披露。這種自我披露的進行方式具有建設性(constructive)和積極正向(positive)的特徵。
.
雪莉蓋博(Shelly Gable)和同僚(Gable et al., 2004; Maisel & Gable, 2009)研究探討,自我披露以及好事發生之後找人分享,諸如此類的行為對於個人本身內在(intrapersonal)和人際之間(interpersonal)兩方面的影響。朗斯頓(Langston, 1994)研究發現,當人們經歷正向事件並與他人分享該等好消息,會產生更大的正向迴響,而且遠超過正向事件本身價值的效應。朗斯頓將這稱為「資本化」(capitalization),雪莉·蓋博借用這個術語來指稱,「彼此分享正向好消息,從而獲得額外效益的過程」。
.
資本化涉及被看見、感知、重視和擴展的過程。由於共享者和回應者的此等反應,提供了旁觀者的佐證,從而讓正向事件的經驗、感知、價值等等,獲得相加相乘的擴大效應。資本化提供技巧,讓我們得以調節自我的反應。
.
雪莉·蓋博和同僚(Gable et al., 2004)針對回應方式,區分出四種不同的風格,在這四種回應風格中,積極建設回應(active constructive responding,簡稱ACR),與日常正向情感和幸福感的提升有所關聯,而且其增益效應超出了正向事件本身和其他日常事件的影響。
.
【#親愛之人分享美好事件的四種回應方式】
.
◼️1◼️積極X建設性
.
定義:熱情支持,闡明經驗;讓當事人感受到經驗獲得對方證實和理解;事件得到重溫、擴大;提問有關事件展開的具體和相關問題,以及發生的原因;進一步探問與之相關的其他正向事件。
例子:「太棒了!我真是為你很高興。你在新職位一定可以表現很出色。」
表現:保持目光接觸,微笑,表現出正向情緒。
.
◼️2◼️積極X破壞性
.
定義:潑冷水,使談話陷入停頓;讓當事人感到羞愧、尷尬、内疚或生氣。
例子:「慘了,你要是升遷,那以後從星期一到星期五,還有週末上半天,就等著綁在公司,累得像隻狗。」
表現:酸言酸語指出壞處;表現負向情緒,例如:皺眉、撇嘴等表情,以及非語言的暗示。
.
◼️3◼️消極X建設性
.
定義:安靜、低調的支持;話題默默淡出;讓當事人覺得不重要、誤解、尷尬和内疚。
例子:「還不錯啦,公司有想到可能給你升遷。」
表現:開心,但缺乏熱情,表情低調;輕描淡寫;幾乎沒有正向情緒表達。
.
◼️4◼️消極X破壞性
.
定義:忽略事件;話題從沒開始;讓當事人感到困惑、内疚或失望。
例子:「升遷哦?了不起喔,快去把工作服換下來,弄飯來吃,我們肚子都快餓扁了。」
表現:很少或沒有目光接觸,缺乏興趣,轉身離開房間。
.
雪莉·蓋博和同僚發現,在分享個人正向事件經驗時,若是感知有獲得到積極、建設性的回應(而不是消極或破壞性的回應),那資本化的益處就能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再者,在親密關係當中,伴侶若能經常熱情回應資本化的正向經驗分享,也會與更高的關係幸福感(例如:親密感、日常婚姻滿意度),有正向相關。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對於正向事件的積極建設回應(ACR),可能增強情侶的親密感,提升日常的快樂,以及減少衝突。自我披露和伴侶正向回應都有助於互動的親密經驗。
.
具體來說,資本化涉及以下的層面(Lemay, Clark, & Feeney, 2007):
.
☑️伴侶彼此分享好消息,會感到自己的價值獲得佐證。資本化給予伴侶正向訊息,肯定自我的重要性。
.
☑️與人分享正向事件的好消息,會體驗到更多的正向情緒、更高的生活滿意度,這是無法分享或選擇不告訴別人正向事件,比較難以感受的體驗。
.
☑️分享的效益超出了人們在事件本身所經歷的正向情緒和生活滿足感。
.
☑️正向事件的分享,包含討論該等事件的相關問題、重要面向以及影響等,這些方面的分享都有助於鞏固關係。
.
--
.
本文摘自《#正向心理治療臨床手冊》(Positive Psychotherapy: Clinician Manual),作者Tayyab Rashid與Martin P. Seligman皆為西方正向心理學領域之重要推手。
.
👉閱讀更多「正向心理學」提案:https://reurl.cc/ZGzyv3
正向增強例子 在 一分鐘健身教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閒聊】四肢發達,頭腦才會不簡單
「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是錯誤迷思,有運動的人頭腦才會好。
「執行功能」是大腦的高階認知功能,它幫助我們處理難題、控制行為、達成目標,以下是幾個執行功能的例子:
自我控制:例如辦公室有人請喝珍奶,雖然你很想喝,但因為你在減肥所以拒絕了他的好意。
工作記憶:老闆交代了三件事要你完成,在登入手機待辦事項前,你用力記在腦海裡。
認知彈性:電視新聞說今年GDP成長創新高,五歲的女兒問你那是什麼意思,你嘗試解釋給她聽。
要如何讓孩子學習自我控制又增強工作記憶呢?運動是個好方法。英國運動醫學期刊上的統合研究指出[1],學齡孩童與青少年都能透過運動來增強執行功能。希望孩子乖巧、聰明又坐得住嗎?帶去運動放電就對了!
那如果今天我是中年人,覺得上班都好累,腦子不太好使,答案也是運動嗎?當然!
比較10對30多歲同卵雙胞胎的大腦發現[2],有運動習慣者的大腦灰質容積較大。過去研究發現,認知訓練與運動可以增加大腦容積,而糖尿病與失智症會縮小大腦容積。這些線索指出,即使是30多歲的年輕人,有運動與沒運動者的大腦健康就已經產生差距。
老年人最怕的失智,又要怎麼預防呢?絕不是整天坐著打麻將,請增加你的活動量。
有氧運動與重量訓練皆對腦部健康有正向作用,權威的刺胳針期刊也在2020年的「失智症預防、介入與照護」一文中[3],建議以增加身體活動量來預防失智。
當然,也不是說光靠運動,不用唸書也可以考上台大!就像身高200公分的人未必都是職籃明星,還是得加上後天的練習才有用。我的意思是,從8歲到80歲,運動都可以促進大腦健康,然後我們再靠著學習新知、接受挑戰、人際互動去刺激這顆經過「加強」的大腦,這樣就能發揮出100%的腦力潛能。
讀到這裡,還不趕快放下手機,趕快去空手深蹲10下?
參考資料
[1] https://bjsm.bmj.com/content/48/12/973#T1
[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003773/
[3] https://www.thelancet.com/article/S0140-6736(20)30367-6/fulltext
-
↓ 更多追求健康生活的正確觀念 ↓
歡迎大家參考 http://go.sat.cool/3hds27
正向增強例子 在 何為增強(Reinforcement)以及處罰(Punishment)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負處罰:行為發生後,移除喜愛的事物(正增強物),使被訓練者減少行為頻率。 ... 期待你也能跟我們一樣正向思考,將會讓你發現這世界不同的一面! ... <看更多>
正向增強例子 在 負向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負 向增強 (Negative reinforcement)史金納(B. Skinner) 增強 理論認為,個人的行為是其結果的函數,即個人會根據其行為所帶來的後果來調整和控制其 ... ... <看更多>
正向增強例子 在 Re: [請益] 正增強負增強- 看板ask-wh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paupau0782 (乖~姊姊抱>////<)》之銘言:
: 這次想來請教大家關於正增強跟負增強的一些問題
: 我查了有關於正增強與負增強的定義:
: 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
: 凡是個體反應後帶來的刺激物能強化該反應者,該刺激物即稱為正增強物。
: 由正增強物的出現對個體反應所產生的強化作用,稱為正增強作用。
: 負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
: 凡是個體反應能使厭惡性刺激物停止,因而強化了該反應者,該刺激物即稱為負增強物。
: 由於負增強物的消失對個體反應所產生的強化作用,稱為負增強作用。
: 若用舉例的方是來說
: 正增強就是:(用在課堂經營方面)
: ˙特別的褒獎。
: ˙非直接的褒獎(告訴某人他們做了什麼或完成了什麼)、張貼照片(本月學生)、張
: 貼學生作品、圖示進步情形、愉快的笑臉、在作業簿上寫大紅的「甲上上」、告
: 訴家長他的良好表現、在紙上寫正向的評語等。
: 而負增強的話,我暫時想不到有關課堂經營的例子,所以想到以下的例子:
: 下雨了,所以我們撐傘來避免被雨水淋濕。 ←撐傘的動作就是負增強。
: 頭痛的時候,吃止痛藥。 ←吃止痛藥也是負增強。
: 這邊就有個疑問了,負增強用在教學方面是不是這樣呢?
: 下一堂課要考試,於是跟老師說肚子痛要去保健室而順利逃過考試。
: 所以學生以後遇到考試也會找同樣藉口。
: 上課的時候很吵鬧,老師於是說等一下下課不准休息。
: 不過感覺負增強跟懲罰很像
: 所以想請問版上高手
: 負增強跟懲罰差異處在那邊?
如果把懲罰理解為︰施加厭惡刺激
那麼負增強就可以理解為︰去掉〝既有〞的厭惡刺激,以達到增強
「等一下下課不淮休息」那個例子是老師得到負增強
假如老師發現這樣說會使學生會安靜很多(消除學生吵鬧的厭惡刺激)
那麼下次再遇到學生吵鬧的狀況時
老師很可能再度使用同樣手法使學生安靜(行為被增強)
至於對學生而言,的確只是普通的懲罰,懲罰未按指示行為的學生
保健室的例子很恰當,學生的藉口得到負增強
負增強應用在教學上的例子...很難想出來...
因為學校本身就會去掉不必要的厭惡刺激(噪音等)
又怎麼會有東西可以應用在負增強上...
勉強只能想出「天氣熱吹冷氣」,或是「換到喜歡的座位」
這種既是負增強、也是正增強的例子
****
補充
之後想到了負增強的應用,就是讓學生置身於問題之中,並解決問題
不過因為是由教師人為施用,弄不好就變成懲罰,高度考驗個人功力
: 另外,廣告的手法是運用古典制約還是操作制約的方法呢?
: 以孟江女跟喉糖的廣告為例 我是認為這是古典制約
: 因為看到孟江女就會想到喉糖
: 可是老師卻說 看到孟江女 並沒有讓你有喉嚨舒服的感受
: 所以這是操作制約 這個部分有聽沒有懂
: 問了老師 老師給的解釋讓我更模糊 說是牽涉到生理方面BALABALA…
: 因此也煩請鄉民不吝解惑 萬分感激
我對這則廣告沒什麼感覺(拍的不好,不欣賞)
你的老師說的沒錯,我看到孟江女並不會有喉嚨舒服的感受
不過我想應該是都不屬於...
因為孟江女廣告並沒有成功操作觀眾(至少是我)的感受(所以我認為拍的並不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2.54.14
※ 編輯: TCDE 來自: 114.42.54.14 (06/15 14:0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