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工作來強化你的微特質】
日本有一個字詞叫 #Ikigai(#生き甲斐),意思大概是「生存的意義」。根據這概念所說,如果你能夠找到一個事情,既是你擅長和享受的,而這剛好又是世界所需要的,別人又願意付錢請你做,那這就是你的Ikigai,這將成為你「生存的意義」。
這樣的願景很夢幻很完美。如果換作是以前的我的話,大概也會很想追求這種境界,很渴望找到這樣的一個事情、一份工作,甚至慨歎自己為甚麼如此不幸還沒能夠遇上。
但在這些年的生命修行中,我領悟到一個道理:與其等到完美出現才踏上旅途,倒不如在自己有能力的範圍下開始起步,然後在過程中一步一步走向完美。換句話說,追求完美永遠都只是一個過程,而絕非起步的先決條件。
Ikigai 中談到的四個主要元素,如果在這當下未能夠同時擁有的話,那大可先從其中一個開始,慢慢向那中央的同心圓進發。但更大的難題在於,我們該從哪裡出發?
剛畢業出社會工作的我們,對於自己真正擅長的大多不太確定,而自己所享受做的事,又好像無法變成職業,於是大多選擇做任何「#別人願意付錢請你做的事」,從這開展自己的職涯。簡單一點來說,就是誰願意聘請,我就為誰打工。
隨著往後幾年的經驗累積,有些人抓到心法,做起事來開始駕輕就熟,這工作慢慢變成了「#專業」,賺到的錢也因此越來越多,但內心卻不禁感到空虛且遺憾。因為這好像並非自己所享受的,無法從中感受到熱情。
另有些人從工作中看見更宏大的使命,慢慢將工作變「#志業/天職」,渴望能為世界帶來改變,不惜掏空所有心力去達成目標。但宏大的使命往往超出了自己能力所及,儘管感到力不從心,卻偏偏逼著自己硬著頭皮向前衝。
更令人氣餒的是,有些人既練不成「專業」,又找不到能夠讓自己不顧一切、奮勇向前的「志業/天職」,唯有繼續做任何「別人願意付錢請你做的事」,一直在職場中浮浮沉沉,無法找到自己的價值。
享受和擅長做的事情(簡稱 #熱情),雖然也可後天培養和強化,但更大程度上,天生已經有其基礎設定。這就是Human Design 人類圖中所說的天賦才華,也是我常說的「#職場微特質」。
要從「別人願意付錢請你做的事」中找出熱情絕不容易。相反,面對自己享受和擅長做的事情,我們自然能夠每時每刻都沉醉其中,要從中發展出使命感和專業,就相對簡單得多。
我天生擅長和享受拆解問題,所以小時候就喜歡玩樂高Lego,大學時諗政治學,畢業後做行銷工作,後來做市場顧問,到了今天作職場解讀。我並有刻意作出這樣的職涯安排,甚至直到近年才覺察到自己有這樣的能力。但無論我是否有察覺到,這能力本來就存活在我的身體裡。我要做的,只是單純透過眼前的工作將其運用出來。換句話說,我是利用工作來強化自己的微特質,讓後者成為我的最大賣點。
當你認清自己最厲害的微特質是什麼,就找適合的工作去讓你一邊領薪賺錢,一邊強化你這些本來已經擁有的天賦吧。假如你是一個天生游泳很厲害的人,那幹麼不找一份工作,可以讓你天天游泳,享受自己熱愛的同時,卻有人願意花重金買你的專業。
假如你是一個很具創意,擁有很多天馬行空想法的人,那專注找對空間去創作這一些想法就好。別分心去想如何將這些想法實現出來。或許你會問,那這些想法不溝通出來,不落實出來,不就浪費了嗎?怎麼可以?
對,但誰說後面那些事非你做不可?你大可找一個很懂溝通、很懂落實,但缺乏創意思維的人去幫你忙。只要大家都認清自己的價值和長處,就自然能夠發揮協同效應,在每個人展現出個人獨特性的同時,又能一起創造更多。
在過去100-200年,由於工業革命、大企業的形成以及全球化的緣故,職場越來越強調合作與分工。個體彷彿不再重要,大家都只是這世界工廠中的一顆螺絲釘。工作的本質由以前看重專業技藝(#craftsmanship),轉變為機械/系統的運用。但這真的就是未來的必然進程嗎?
我認為,與其說這是未來的一個必然趨勢,我更認為過去這100-200年的工作模式,其實反而是歷史洪流中的一個U型峽谷,只是剛好拐了一個大急彎而已。隨著人工智能和互聯網的出現,人類更大可能會回歸於個體工作模式,再次回到講求專業技藝(craftsmanship)的時代。
試想想,當有天人工智能的自學功能變得更完整,那機械/系統大概就不再需要人為操作。今天大部份的工作將會消失,能夠剩下的(或者會蛻變成的),就是需要創新、帶有創造力的工作類型。這正正回應到Human Design人類圖常說,2027年後慢慢走向的個體人世界。
其實這個趨勢,早已成形。就像我以前的尼爾森工作,我常跟同事強調,如果我們的賣點只是單純給予分析,必定會很快失去競爭力,很容易被取代,因為在這範疇上,我們遠遠比不上電腦。但當我們賣的是看事情的眼光、闊度和深度,即使是很強大的計算機,也不一定能夠取代你。因為客戶買的,並不一定是計算出來的最好選擇,而是你獨一無二的眼光。
在千變萬化的職場環境中,任何職業都很容易過時。Never put all eggs in one basket。如果你打算花光幾十年在單一行業上發展,成為某特定領域中的專業人士,這無疑是一項風險甚高的投資。我認為,我們真正要重視的,並不是在工作中的專業知識,而是我們可以隨意帶走的職場微特質,我們的軟實力。
當你能夠找到自己的職場微特質,無論你如何在職場上轉換跑道,你都必定能夠一直變強。因為你賣的已經不再是你的行業經驗,而是你那獨一無二的核心價值。
-----
✨✨ 若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 職場引導服務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service
.
💪💪 若渴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好好運用自己的薦骨權威,或想認識薦骨的運作,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薦骨健身房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sacral-gym
.
👁️👁️ 若對靈魂、意念和催眠感到興趣,歡迎追蹤靈魂事務所專頁,獲得最新的課程和服務資訊。
「機械系特質」的推薦目錄:
- 關於機械系特質 在 孭起背包·遊歷不預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機械系特質 在 黃靖芸律師。生活法律沙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機械系特質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機械系特質 在 Re: [請益] 機械系百萬出路- 看板Tech_Job 的評價
- 關於機械系特質 在 #選系雷達機械系在學什麼?學長姊推不推? - 新生季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機械系特質 在 臺大機械系系學會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機械系特質 在 社會學系排名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房產建案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機械系特質 在 社會學系排名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房產建案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機械系特質 在 [問題]專利工程師的特質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機械系特質 在 在機械系可以學到什麼?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機械系特質 在 Re: [心得] 勸君莫讀機械系 - PTT Web 的評價
機械系特質 在 黃靖芸律師。生活法律沙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家週末愉快
📣📣📣和大家分享一些 #性別消息📣📣📣
大約三到四年前,台大機械系在甄試入學筆試試題中,出現了「家庭是由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組成,這是社會與家庭的律。」、「社會的和諧不能違反社會的律」等敘述,引起軒然大波。
許多關注性別平等和多元議題的朋友們紛紛提出質疑,認為機械系考題不僅強加意識形態於考生,也違背了《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3條的規定,也就是學校招生不得因為學生之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或性傾向,而為差別待遇。
教育部除了裁罰台大三萬元之外,也要求台大性平會要有所作為。
目前台大校內已有部分社團發起連署倡議,提出了幾點關乎性別平等的呼籲:
🎈安排所有新進教師需要性別平等相關研習
🎈期中期末評鑑納入性別平等項目
🎈開設性平教育相關基礎課程
以上倡議,目的是希望能確保新進的教師能有最基本的性別平等意識,減少教師在課堂上發表性別歧視言論的機會。
由於師生之間權力關係並不對等,教授掌握學生的成績,同時也在課堂上有較多發言的權力和機會,因此教學評鑑的重要性也變得更大,讓學生可以有一個能發聲的空間。
不僅僅是老師,學生的性別平等意識也是需要培養的,許多大學生在過去的升學環境中,因為學校過度要求學業成績,而沒有投注足夠的時間在性別平等教育中,因此 #性平教育
的相關基礎課程也是非常需要做的。
其實當過大學生,辦過大型倡議活動就知道,學校有時相當官僚,對於學生的倡議和訴求經常冷處理,能少一事就少一事。
對於 #性別議題 這種比較挑戰性的社會議題,更是常常以相當保守和陳舊的思維來回應學生。
希望學校能多參考學生的訴求,改善大學的性平氛圍!
#黃靖芸律師
#Line預約諮詢:https://line.me/R/ti/p/%40pfl1396f
#IG追蹤:https://www.instagram.com/lifelawsalontw/
#刑事律師 #離婚案件律師 #家事律師 #車禍律師
#民事律師
臺大學生會性別平等工作坊連署聲明:
https://reurl.cc/j77Zjq
機械系特質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何成為勇於打破成規、突破框架的叛逆人才?
🎯我從《莫守成規》這本書學到:依據自己的專業和價值觀,在哪些地方選擇 #循規蹈矩,在哪個地方選擇 #叛逆突破。
🔗圖文好讀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rebel-talent/
「哥,你真是我們的好榜樣!」一個表弟在過年團圓的時候,對我這麼說道:「但感覺你距離我們好遠。因為……」聽著這段話的同時,我腦中浮現一股既矛盾又複雜的思緒:「我其實很叛逆呀!但……榜樣?」隨後幾天讀到一本書,讓我得以重新檢視這段自我認知的衝突。
【這本書在說什麼?】
《莫守成規》的作者是義大利裔的美國行為科學家法蘭西絲卡.吉諾(Francesca Gino),曾是哈佛商學院最年輕的客座教授。英文書名「叛逆能力」(Rebel Talent),指的是一種生活和工作的方式:「人人都可以身體力行。如果做法正確、程度適當,打破成規其實不會闖禍,反而能幫助我們領先。」
作者從多年的研究中發現,勇於打破成規、突破框架的叛逆人才,可以歸納成五大核心特質:(1)追求新鮮感,(2)發揮好奇心,(3)開拓視野,(4)擁抱多樣性,(5)忠於自我。這些特質幫助他們在人生中獲得了額外的優勢。
讀這本書的過程當中,作者行文的風格讓我一直想起麥爾坎·葛拉威爾的《異數》。作者引用很多的奇聞軼事,穿插在各個章節段落之間,去帶出她想傳達的核心概念。閱讀的過程非常流暢,而且故事引人入勝,作者也從不同角度去剖析故事主角所具備的叛逆特質。
【叛逆能力測驗】
作者在書中提到自己的官方網站有一個〈叛逆能力測驗〉(英文),可以透過線上測驗的方式,回答完30個問題,就能評判出你的叛逆能力屬於哪一個類別。結果總共有四種:「守衛」、「旅行者」、「攀登者」、「海盜」,每一種各自代表了不同面向的叛逆特質。
我自己做完測驗的結果是「攀登者」,得到的評語是:「你喜歡用新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你很自然地抵禦來自內在的壓力,例如對自己答案的過度自信。」比較擅長的是「開拓視野的能力」和「追求新鮮感的能力」,願意從不同角度解讀事情,也喜歡探索未知與擁抱風險。
相對而言,比較弱的是「多樣性的能力」和「追求真性情的能力」這兩種能力。測驗結果給出的建議是,我要試著抵抗來自外在的壓力,尤其是來自同溫層的聲音。具體的方法是尋找生活中,時常跟你意見不同、挑戰你的人,多試著去瞭解他們更多。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做個測驗看自己屬於哪個類別。
【循規蹈矩,還是勇於叛逆?】
文章開頭的故事,是我過年期間遇到的一段插曲,發生在親戚團圓的聚餐,歡樂寒暄接近尾聲的時候。其中一個表弟在弟妹的面前對我說:「哥,我覺得你真是我們的榜樣!但感覺你距離我們好遙遠,因為你都表現得像個模範生。雖然從求學到工作都很標準,但我們這些叛逆的孩子想跟你看齊都很難。」
當下我愣了一會兒,隨後客套地笑了笑,感謝他這麼說,然後補了些冠冕堂皇的勉勵。後來沉澱之後才漸漸想明白,原來在這本書的五大叛逆特質裡,以及我在〈叛逆能力測驗〉的所屬分類,恰巧說明了我「缺乏」、與「擅長」的特質。
1.展現真性情的能力(authenticity)
作者對這項能力的詮釋是一種「忠於自我」的態度,勇於嶄露自己的弱點,同時發展自己擅長的領域。作者說:「不藏拙,才能幫助我們與他人建立更堅固的關係。」在與弟妹的應退之間,這點我顯得十分缺乏。
我自己身為家中長子,也是所有弟妹們的長兄,總是盡力表現出完美跟標準的樣子,但現在看來反而事與願違。我不曾表現脆弱的那面,也沒分享過自己的求學、工作過程的掙扎與反抗,讓弟妹覺得自己雖然是一個完美的模範,卻怎麼追也追不上,因此感到遙遠的距離感。
戴上面具雖然保護了自己,卻失去了大家其實同樣平凡的同理,以至於無法產生共鳴。回憶之前讀《召喚勇氣》這本書時,專門探討「脆弱」的學者布芮尼也說過:「展現脆弱,才能與他人培養信任關係。」開誠布公能讓我們贏得信任,涉及顯露弱點時更是如此。
我們越是偽裝自我,壓力越大,幸福感越低,也越容易過勞殆盡。
2.多樣性的能力(diversity)
作者提到:「多樣性是鼓勵大家考慮各種觀點,促進我們準備更完善、發揮更高的創意、思考更深入。」接納多樣性的差異,而非只有同質性的聲音,才會人生與工作帶來更大的效益。在與弟妹歷年來的分享,我也缺乏多樣性的角度和建議。
在他們眼中的我,是學業表現不錯、順利進入大學、然後攻讀研究所、進入大公司工作、獲得升遷與轉職、繼續穩定工作的乖乖牌榜樣。鮮少跟他們提及的是,自己為何選機械系而非電機系?為何選大公司而非小公司?為何工作安穩卻選擇轉職?
與其用客套的話語勉勵「乖乖讀書」,或許真心地分享自己在不同選擇之間看到的「差異」,以及做出最終決定的「原因」,才是真正能引起共鳴的關鍵。這也提醒我,要在同溫層之外,觀察那些看似循規蹈矩的模板人物,與自己有哪些觀點上的差異。
在智識上越謙卑的人,就越願意參考與自己不合的觀點。在智識上謙卑的人,表現也較好,不管是在學校或在工作上都是如此。
3.開拓視野的能力(perspective)
書中用真人真事改編電影《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的故事為例,說明如何突破框架思考更大的格局。如果我們想的是「能夠」做什麼,而非「應該」做什麼,思維會變得更寬廣:在做出決定之前,想像和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我在人生和職涯上展現自己叛逆的一面,與其遵照SOP「應該」做什麼的路徑,我做出不同選擇。不買房、不早婚,保留面對未知與潛在機會的彈性,以流動性的財務自由為首要目標。放下穩定與熟悉的舊職,轉職學習不同領域的專業內容。捨棄軍事化的工廠管理方式,嘗試與實驗不同的領導手法。
作者強調:「叛逆人才瞭解,不同的觀點能引導我們遠離老套過時的假設,轉進更深入、更有力的思維。」同樣開放且開拓的思維也發生在薩利機長身上,他認為:「所謂的『專業』不是一個靜態的終點,而是一個必須保持活絡的動態過程。」
叛逆人才不會不假思索就接受社會的角色、採納社會鼓勵的態度。他們會挑戰這種角色和態度,絕對不放過任何可以證明它們是錯的機會。
4.追求新鮮感的能力(novelty)
研究發現:「新鮮感能提升我們的工作滿意度、創意,以及整體表現。新鮮感也能增長我們的信心和能力。」我認為在年輕時叛逆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有勇氣和衝勁決定哪些事情該追尋,然後快速地去嘗試,快速的去失敗。」
就像作者說的,人生中的波折不代表「失敗」,只是那些「嘗試過的東西」而已。例如我讀完《刻意練習》後回顧自己從「不是跳舞的料」學到跳好國標舞,以及開始嘗鮮經營部落格,從《恆毅力》學到加深面對失敗要有不畏艱難、越戰越勇的氣魄。可惜的是我不曾跟弟妹分享這些故事。
我自己感受很深的是,如果你是只是照著別人說的去做,而不加以思考,即使最後做對了,你可能還不知道為什麼成功。如果失敗了,還可能會怪別人為什麼這麼說。但如果你是自己做過的決定,若自己選擇且勇敢的嘗試之後,即使失敗,你會記得當初做決定的原因,從過程中學到更多。
在人類的大腦中,新鮮感和愉悅感深度交織:新鮮感產生驚奇感,驚奇感又帶來愉悅感。
5.好奇心是一種超能力(curiosity)
我很喜歡作者對於好奇心的見解,也就是提問的力量。「當我們藉由提問與他人互動時,與他人的關係會變得更強韌。因為我們展現了真心想要了解對方,傾聽他人的想法,在更為個人的層面上認識對方。」提問等於給別人一個機會,分享他們個人的經驗和智慧,因而提高他們的自尊。
忘了在哪裡看過這句名言:「憤怒與好奇心無法同時存在。」我覺得這真的是調整憤怒情緒最好的用法。例如你認為很簡單的事,但組員為什麼可以搞砸?你與其大發雷霆發洩情緒,倒不如問自己,為什麼他會搞砸?為什麼他會理解成另外種做法呢?自己哪地方沒指示清楚嗎?
遇到跟自己想法截然不同的人講出來的觀點,也不必馬上發脾氣或者情緒性反應。反而問自己,為什麼他想得跟我不一樣?基於什麼樣的立場讓他這麼想呢?有什麼資訊是我看到的跟他看到的截然不同?
缺乏好奇心的人,常常會落得很武斷,主觀,偏執…等等,不願意探索未知的態度。因此,好奇心不但是一種超能力,也是工作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用工具。叛逆人才保留了這份孩子般天真的好奇心,永遠一直問「為什麼」。
領導者可以由自己做起,率先表現得更好問、更好奇,在公司鼓勵大家發揮好奇心。
【後記】
硬要說《莫守成規》有什麼缺點的話,那就是故事跟理論說的很多,但是在「如何執行」的著墨顯得略為單薄。你可以看到故事中的人物是怎麼叛逆的,也學到這些叛逆特質是怎麼個回事,但是回到自己身上該如何實踐呢?我自己是回顧自身經歷,把概念轉化為自己適用的方法。
這本書對我最有幫助的地方在於,讓我回顧自己的經驗,去思考以前那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可以怎麼去調整跟改變。也回顧自己做得不錯的地方,怎麼樣在未來繼續保持跟發展,期許能延伸應用在更多不同的領域。
最後,我從這本書學到的是,並非為了叛逆而叛逆,而是要懂得判斷,依據自己的專業和價值觀,在哪些地方選擇循規蹈矩,在哪個地方選擇叛逆突破。
我想,真正的藝術,不在於全有或全無,而是在光譜的兩個極端之間,透過自己的雙手去調配出最能代表自己的顏色吧!
#莫守成規 天下雜誌 天下讀者俱樂部
機械系特質 在 #選系雷達機械系在學什麼?學長姊推不推? - 新生季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想填這間科系,但它到底在學啥?真的對我有幫助嗎?聽很多學長姊說會忙到沒生活品質是真的嗎?我還想參加社團,但是課業負擔會不會很重啊QQ, ... ... <看更多>
機械系特質 在 臺大機械系系學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臺大機械系系學會. 9531 likes · 9 talking about this.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學生會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Associa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看更多>
機械系特質 在 Re: [請益] 機械系百萬出路- 看板Tech_Job 的推薦與評價
同為機械畢業 最近剛退伍也在找工作
對於機械系工作發展以及薪水的問題
提出一下個人的想法
對我而言 念機械系其實並不輕鬆
課程的難度與多寡並不輸電機 資工
基礎必修的五種力學加電子學 電路學
會用到數學難度與概念複雜程度 不適隨隨便便就可以上手的
至少我在大學時 考試前將課本做過三遍 也都無法完全應付考題的變化性
更何況特定的力學進階科目 抽象到根本不知道那是啥
所以才有人會說 機械系 就是 半個物理系 好像有一點點道理
但你念這麼多理論的東西 實務上能夠應用到嗎?
我自己的感受是
誰念機械能夠真的在實務上用到數學理論去描述且符合現況
我會覺得那個人真的是天才
通常最快的方式就是 進行實驗驗證找出規律
並用最簡單的加減乘除去表達
只要能夠對單一模型給予解釋就很棒了 通常這樣也就是一篇碩論
那畢業後找工作時
就會發現你念的一堆奇奇怪怪理論 根本用不到= =.....
我曾經在面試機構工程師(電子產品)時
面試官發現我主修熱流領域
直接回我一句 散熱的問題 阿不就貼一塊金屬在電子產品上就好了
我當下深深感受到被嚴重看不起
這句話 也開始讓我思考機械系找工作的問題
想找機構工程師 不外乎就是要有操作過機械製圖軟體的經驗
這一條件我看全台灣機械應屆畢業人才 不論大學還是技職教育 都應該沒有問題
甚至去上個什麼巨匠 學一學基礎就有了
管你基礎理論多強 圖畫不出來就是沒有成果 能畫圖就是及格
剩下的就是看你人格特質 工作經歷 符不符合公司需求
理論只就是在學校念開心的吧
想找熱流工程師 實務運用誰管你偏微分方程多厲害
高中教的熱學那套基礎知識就夠了
剩下的就是從工作中磨實務經驗
至於熱流工程師的缺怎麼會這麼難找
純粹是因為職缺少 要上也就不容易了
而電機 資工 在學校所學知識都會成為往後工作上 很重要的基礎
沒有這些基礎概念 連問題都看不懂 根本不可能去從事相關工作
也因為這種特性 電機 資工領域 像是一道窄門
大學 研究所沒有念相關的科系或是科目 連門都到不了
就算有強烈的學習意願與能力也會被拒於門外
畢竟公司要賺錢 能花越少時間培養新人 讓他越早成為戰力越好
比較機械 跟 電機 資工 公司遭招募新人就會發現
機械系在徵才的時候 條件可能有5、6項要求
電機 資工 可能有10幾項要求
很明顯 公司對於機械系新人 專業能力上的要求真的比較少
就只是看你想要在什麼產業發展 就去那個產業磨練你的工作經歷
對於學校所學的其實不怎麼在乎
當然這樣子 薪水也就不可能會有電機 資工高了
若要最大化念機械系的好處 就是大學趕快考個 台清交成中的機械系 拚個轉系
若是轉不了 就大學時瘋狂修電機 資工 專業領域的課程
機械系的科目 反而能過則過 將機械系當成電機 資工來念
至少找工作時 路就更多了
至於像我這種傻傻的將機械系所有科目死記硬背到腦裡的學生
還放棄轉系 搞個浪漫
不懂得早點去思考未來工作上的差異
就只能祈禱找到好公司好老闆願意帶領你進入不同領域工作
不然就是放棄追求高薪 人生以生活為主
以機械系的薪水 一年當個一周背包客出國遊玩 應該是沒問題的
但要有女友 有車 有豪華假期可以過 就可能比較吃緊
要房.....中樂透再說吧
不過想旅遊也要有時間
電機 資工 機械 誰加班時間比較多 我看應該也是差不多
但薪水就差很多囉XDDDDDD
※ 引述《hansgaygay (玉米花)》之銘言:
: 最近面臨工作選擇
: 大家常說 第一份工作很重要
: 對機械系來說
: 除了萬年gg設備 和控制相關 或自己創業
: 還有辦法拿到百萬年薪offer嗎
: 是不是只剩出國一途呢
: 很多傳產做一輩子 錢也沒gg多
: 所以很多人一畢業就衝gg 人生gg
--
在尋找四葉幸運草的同時 ▼◣ ˍ
 ̄ ̄ ̄ ̄ ̄ ̄ ̄ ̄ ̄ ̄ ̄ ◥ ▲◢◤▲
我們正踩著其他的三葉幸運草吧! ◢▲◥ ▼ kana0102ψ
 ̄ ̄ ̄ ̄ ̄ ̄ ̄ ̄ ̄ ▼▼╰╮ ╭╮from 2ch
幸福 並不是用這樣的方法找到的東西 ●﹑ ╰—╯╰╮
_ˍ▁▂▁ˍˍ▁▂▂▂▁ˍ▁▁ˍ_▁▂ˍ▁_// ∟▁ˍ__▁ˍˍ▃▄▃▂▁ˍ_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58.173.1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451136431.A.1F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