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穿萬穿,馬屁不穿
民間有句俗話:「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拍馬屁更是司空見慣,馬屁術成為一大奇觀。
據傳,拍馬屁源於元朝文化。蒙古人習慣拍拍對方的馬屁股,摸摸馬膘並附帶隨口誇上幾聲「好馬」,以博得馬主人的歡心。後來漢人敏銳的洞察了蒙古人的這個風俗,為了討好蒙古人,就不管別人的馬是好是壞,都一味地只說奉承話。
對於拍馬屁,我們一直有個誤區,認為都是壞人幹的,其實也不盡然,因為人就是一種矛盾體:很多人嘴上討厭馬屁,心裡卻在渴望被拍。
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喜歡被拍的馬,只有不會拍馬的人。
先有請清朝大才子袁枚給我們表演一齣精彩絕倫的馬屁:
有一次,袁枚要去南方赴任縣官,臨走前去向恩師尹文端辭行。
兩人見面後,恩師尹文端擔憂的問愛徒:「官場險惡,你如今孤身前往南方赴任,是否有所準備。」
袁枚搖搖頭說:「學生什麼都沒準備,就準備了一百頂高帽子。」
尹文端一向潔身自好,非常討厭別人拍馬屁,於是不快的說:「年輕人不把心思放在齊家治國上,怎麼盡學些歪門邪道,居然還學人家拍馬屁了?」
袁枚說道:「恩師,這世上人人都喜歡拍馬屁,有幾個人像老師您這樣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
尹文端聽完後,感嘆的說:「世道如此,為師但求出淤泥而不染。」言外之意就是:我說你說的對!
當袁枚拜別恩師出門後,同學們問他與老師談得如何?
袁枚笑著說:「我有一百頂高帽子,剛才我已經給老師送出了一頂,還剩下九十九頂」。
好的馬屁讓人根本看不出來是馬屁。一個好聞的馬屁總會給人一種錯覺:他說的好像是真的!其實就是反著去拍,順應人心,才能拍的漂亮,拍的閃亮。
比如馮鞏有個小品台詞:領導,你真是太不合格了,天天兢兢業業為人民服務,一點也不關心自己的身體。
高境界是拍完了馬屁沒人覺得你是在拍馬屁,低境界是馬屁還沒拍完大家都覺得你噁心。
有時候真覺得大清的主流文化就是馬屁文化。
袁枚能把馬屁拍成一絕,堪稱馬屁之神。
但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這個世界上沒有最強,只有更強,下面出場的這位叫紀曉嵐。歷史上真實的紀曉嵐跟和珅其實並不是死對頭,紀曉嵐論長相,論官職,論能力根本鬥不過和珅,唯一鬥得過的估計就是拍馬屁的功夫了。
話說有一次乾隆五十壽辰將至,朝廷文武百官們都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拿什麼孝敬乾隆爺?作為一國之君,什麼奇珍異寶沒見過,什麼山珍海味沒吃過?
但是除了送這些還能送什麼呢?
果然壽辰當天,還是有人送文玩,送字畫,送奇珍,送異寶。乾隆爺一看又是老三樣,心裡不爽了,這特麼也太俗了,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直到紀曉嵐的禮物呈上來了,見是幅字畫。乾隆火了,怎麼又是字畫?但是等太監把畫軸展開,乾隆高興了。只見畫軸上赫然一副對聯,短短兩行字:
上聯是:四萬里皇圖,伊古以來,從無一朝一統四萬里。
下聯是:五十年聖壽,自前茲往,還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原來清朝幅員遼闊,縱橫四萬里,是中國古代面積最大的朝代。諸位可能會認為版圖最大的是元朝。很顯然紀曉嵐也發現了,所以加了詞「一統」,元朝只是蒙古的四大汗國之一,並未一統,紀曉嵐並沒有說謊,江山一統,國土面積最大的的朝代,的確就是清朝,所以堪稱:無疆。
有了上聯的鋪墊,下聯就更加順理成章了,乾隆是五十歲壽辰,再加上九千九百五十年,剛好一萬歲,這就是:萬歲也就是萬壽。
上聯「無疆」,下聯「萬壽」,恰好就是「萬壽無疆」!此馬屁一出,乾隆皇帝被爽翻了,於是心中默念:我說你說的對!
這個清新脫俗,空前絕後的馬屁,堪稱馬屁界的絕響。所謂大音希聲,其實就是誇的恰到好處,好的馬屁不在於字多,話多,而在於誇到人心坎上。
有人肯定會問,萬一遇到又聰明又不喜歡被拍馬屁的人怎麼辦?
下面這個故事出自清代李伯元的《南亭筆記》,主人公可是大人物,名叫曾國藩。
話說曾國藩這人愛才如命,廣納賢才。有一天,有個書生拜見他。曾國藩見那人衣著質樸,氣度不凡,於是與那人大談當世賢才。
那個讀書人說:「當世之才有三人,第一人是胡林翼,此人精明強幹,足智多謀,一般人欺騙不了他。第二個人是左宗棠,此人老成持重,不苟言笑,一般人不敢欺負他。不過這兩人我都不服。」
曾國藩好奇的問道:「先生所言第三人是誰?」
那人說:「說到這第三人虛懷若穀,愛才如命,而又以誠待人,以德感人,不是胡左兩位可以同日而語的,令人不忍心欺騙,此人正是曾公您吶。」
曾國藩聽的臉都紅了,嬌羞的說:「哪裡…哪裡……先生過獎了,我本是個愚夫,不足掛齒」,雖然嘴上這麼說,但是曾國藩很受用。雖然他是個聰明人,還是半個聖人,但是聖人也是人,哪經得住這麼馬屁拍的,一時心曠神怡,心中默念:我說你說的對!
於是曾國藩把那人待為上賓,委以重任,引為知音。
那個讀書人其實揣摩到了曾國藩的心思,曾國藩向來以儒將自稱,他覺得謀略和軍事都是下等學問,他最喜歡別人說他有道德,比如他自己就說過:守道德而樂貧賤。
所以,返樸歸真的拍馬屁其實就是只說真話,說別人喜歡聽的真話,說別人真實存在的優點,真心誠意的讚美和欣賞別人的優點。
解縉在朝中做官,深得朱老闆厚愛,一次,朱老闆想考考解縉,便說後宮妃生了個孩子,解說:「吾皇昨夜降金龍。」朱老闆說:是位千金。解對:「化作仙女下九重。」朱老闆說:可惜死了。解對:「料是人間留不住」。朱老闆又道:丟到金水河去了。解對道:「翻身跳入水晶宮。」
解縉絕壁的拍馬屁者箇中翹楚,將馬屁拍得風雅,拍的流暢,拍成一件藝術品。
一次,孫權見到諸葛恪(諸葛瑾之子),問他:「你爸和你叔(指諸葛亮)誰更牛?」諸葛恪想都沒想,應聲回答:「我爸。」
孫權納悶兒啊:「你叔叔在蜀漢大權獨攬,治理國家政治清明,軍事上平定南蠻,做了那麼多大事,你爹就是東吳一普通官員,你憑啥說你爸牛?」
諸葛恪:「我爸知道該跟著誰幹。」
諸葛恪不但機智聰明,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馬屁王」,除了這一例之外,還有好幾次拍得很到位,在此不一一列舉。之所以單列這一個是因為這個馬屁算得上是頂級馬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並沒有任何的直接褒獎,然而卻給了被拍者最大的肯定。
歸根結底,一個好馬屁,無外乎做到三點:
1、讚美,拍馬屁其實就是一種對別人優點的一種讚美。
2、合理,拍馬屁要注意時機、人物和場合,不能太過,否則適得其反。
3、真誠,想要馬屁拍的清新自然,就必須要真誠的去讚美。
機智故事紀曉嵐 在 IC 之音 FM97.5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提起紀曉嵐,大家可能不陌生,尤其是在《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中,張國立主演的紀曉嵐機智、幽默,經常在乾隆皇帝面前與大貪官和琨和珅爭鬥。
《古典新晴》就要來介紹紀曉嵐所寫的《閱微草堂筆記》,這本書主要蒐集清朝當時各種狐鬼神仙等靈異故事,透過因果故事來勸善戒惡;
適逢作者晚年,交友廣闊、見多識廣,透過奇聞軼事抒發己見,跳脫當時八股風氣,是清代文言小說的代表作之一,與蒲松齡的《聊齋誌異》並稱,風行一時。
大文豪魯迅對《閱微草堂筆記》有很高的評價:「惟紀昀本長文筆,多見秘書,又襟懷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復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固非僅借位高望重以傳者矣。」
主持人曾陽晴將帶領聽眾,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出發,結合現代觀點與我們現今所關切的事件,讓古人的智慧成為今日的借鏡。
以下精選《閱微草堂筆記》幾則故事:
狐女仁義
https://rebrand.ly/mkifjb
李秀+天償孝心
https://rebrand.ly/hudvi7
兩鬼論史
https://rebrand.ly/3r01ne
柳某負心&畫士張無念
https://rebrand.ly/yagjui
#IC之音 #古典新晴 #閱微草堂筆記 #紀曉嵐
機智故事紀曉嵐 在 J.ho的胖古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胖古人× 少年文學家 】#4
紀曉嵐真的好機智呢
#真人真事
_
想看詳細一點的完整版故事請看這篇文👉
https://reurl.cc/Znyg7p
#合作文 #少年文學家 #徵文活動 #我的書齋
機智故事紀曉嵐 在 紀曉嵐故事兩則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少時曾在某雜誌閱讀過十多則清朝紀曉嵐機智故事,時日湮遠,概皆已遺忘,太監與老頭子兩則眾較熟知,尚記得兩則記憶則甚深刻。 其一某日乾隆皇帝與眾臣聚會,乾隆 ... ... <看更多>
機智故事紀曉嵐 在 [轉錄] 紀曉嵐機智全集- 看板killercorp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1.取名
一天一位紀曉嵐的門生初次拜見紀曉嵐。
紀曉嵐問這門生的姓名,對曰:「林鳳梧」。
紀曉嵐好奇的問為何要取這名字,門生回道因其出生時母夢見一鳳凰棲於梧桐樹上故取名
鳳梧。
紀曉嵐聽到這登時大笑不止,門生手足無措不知所以。
待門生回去後夫人責怪紀曉嵐無故大笑讓人家下不了台。
紀曉嵐仍是笑不可抑,解釋道:
「我只是想到他母親當時夢到的若是隻雞停在芭蕉樹上...」
2.下面沒有了
一天紀曉嵐進宮要面聖,被一位太監攔著。
那太監素知紀曉嵐饒富機智奇才,
便央求他說個故事否則不讓他過去。
紀曉嵐沒辦法只好說道:「從前有一個太監」,
說到這裡頓了一下卻不說了。
太監等了半晌忍不住問道:「下面呢?」
這時紀曉嵐笑了笑說:「下面沒有了。」
太監紅了臉訕訕的讓紀曉嵐過了去。
3.是狼是狗
話說紀曉嵐當禮部侍郎的時候,一天尚書和御史連袂來訪。
聊著聊著,突然外頭跑來一隻狗。
尚書心中突生一計要取笑紀曉嵐,
便道:「咦,你們瞧那是狼是狗?」(侍郎是狗)
紀曉嵐知道尚書在捉弄他,當下也不動聲色的說:
「要分辨狗或狼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看牠的尾巴,
尾巴下垂的是狼,上豎是狗。」(尚書是狗)
一旁的御史大笑道:
「哈哈,我還道那是狼是狗呢,原來上豎是狗,哈哈,哈。」
此時紀曉嵐不慌不忙的接著又說道:
「另一種分辨的方法就是看牠吃什麼。
狼是非肉不食,狗則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
這下子連御史也噤聲無言了
4.雙錘擂鼓
有位自命不凡的青年文人拿著自己的大作去請紀先生批閱
紀公提筆在篇後批著:『此文有雙錘擂鼓之聲』
那位青年作家洋洋得意,以這批語逢人便告
有人詢問紀公:『為何要將一篇不通的文章加上這麼好的評語呢?』
紀公大笑道:『你們根本不懂得這評語的意思,
一個錘擊鼓,所發出的聲音是:通!通!通!
雙錘擊鼓時,鼓聲是不通!不通!不通!....』
5.巧對
話說紀曉嵐考上狀元的時年紀還很輕
於是便有個太監想戲弄他
出了個上聯要他對:
「小翰林 穿冬服 持夏扇 一部春秋曾讀否?」
紀曉嵐不甘示弱便回道:
「老總管 生南方 長北地 那個東西還在嘛?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2.196.2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