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資小週末專訪 #職涯360達人訪談 3/5
part 3 #業務工作對職涯發展的影響
世安哥提到,在他自己過去不到三年的業務工作中,當時不是很喜歡(笑),但是現在往回看,的確是對自己造成不小的影響,業務對我的影響是什麼?
1. 業務開發像在玩密室逃脫RPG:開放的心態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玩過一種小遊戲:你在一個房間裡面,遊戲沒告訴你如何逃出房間,但你知道,你一定有方法可以拿到鑰匙出去。
這就是我當業務的心態,也是我看到每一個案子的想法。
這樣覺得「一定有辦法可以破關」的想法,會讓我成為一個比較有開放心態的人,也會覺得業務/職涯/人生相對來講有趣許多。
例如,身為一個業務,當你想要聯繫到品牌方時,你的搜尋管道很多:
(1)報章雜誌:
給你基本這個品牌5-10年內的發展、目標,重點人事物。
(2)粉絲團:
私訊小編可能會換得罐頭訊息,但是全方位的撒網是獲得品牌關注度的其中一個方法。
(3)IG:
尤其是當你想開發網紅品牌的時候,這個渠道很重要。
(4)公開的戶外活動:
認真參與活動,再快速找到目標品牌自我介紹。
這些管道是不是就像是在RPG的遊戲裡面,不斷的可以找到新的方法去破關,這不有趣嗎?
人生中,可能有些關確實是破不了,但又如何呢?
我不把它當破不了,我當它「還沒破」。
2. 我的選擇就是讓自己有更多選擇:目標導向
身為一個業務,都會制定「年目標」→「 季目標」→「 月目標」→「 週目標」→ 「陌生開發的數量等等」,人生其實也是這樣的。
只是說,我覺得職涯的規劃上,我們把時間給拉長了,例如說我自己就是保留了兩年給業務這份工作。
很多諮詢者來詢問時,我都會給這兩個建議:
(1)把嘗試的時間拉長以年為單位:
時間如果太短,你會給自己壓力,而且短時間之內比較難以看到成效,因為人是有學習曲線的,你得給自己一點時間去學習、吸收、消化、產出。
(2)永遠為下一步考量: 如果你有「選A還是選B」的選擇困難,記得,選讓未來有更多機會的。 因為我相信,當你沒有選擇的時候,你就會不開心,縱使我們總是有選擇的。 因此,我要在我有選擇的時候,讓我未來有更多的選擇。
3. 隨時可以走,讓你的職涯之路更幸福
世安哥這裡也分享了一個我覺得很受用的想法,他說「最好的狀態是:我隨時可以走,但是我選擇留下來。」
可能是因為這個工作還有發展性、還有等待我進一步學習的地方,我可以隨時走,我認為有更多可以幫助我的事情,所以我選擇留下來。
當你能夠不斷去建構這樣的選擇性時,你的心態上會覺得更舒服。
這件事情我非常的同意,而且我覺得,當你在職場上知道為什麼要留下時,你的職場上會更輕鬆。
以前你可能會覺得同事很難相處、不知道老闆在想什麼、公司未來的發展到底如何。
但如果你知道你為什麼留下來,你的目標就是筆直的往目標前進,取得你想要取得的成就,這時候,其他的事情其實都不是那麼重要。
你就會覺得輕鬆很多、快樂很多、幸福很多。
▶︎ 今天的影片連結在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hricareer/posts/2334998200142118
▶︎ 訂閱100個常見的職涯問題FAQ:https://hi.goldfishblog.tw/100-career-questions
人資小週末 社群/社企 / 人資 i 職涯
#2020年小金魚的日更200篇挑戰 #Day53
業務工作對職涯發展的影響 在 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資小週末專訪 #職涯360達人訪談 1/5
五月底的時候收到了人資小週末的創辦人世安哥的訊息,問我說,有沒有空錄製職涯360了節目。
有空!有空!當然有空。(雙手舉高高)
世安哥是人資界的前輩,他所一手創辦的人資小週末平常開立系列專業的人資課程,培育出了許多傑出的人資。
說起我與世安哥的結緣很奇妙,我在四年前離職的待業期間,彌補過去加班到不行的工作型態,有了報復性上課的行為,其中一個連續10堂的創業課程裡,人資部分的主講者就是世安哥,那也是我們第一次見面。
我很謝謝世安哥主動詢問我,這對我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鼓勵,也是我第一次這麼有系統地談論「業務感」這件事情。我喜歡世安哥的訪問style,讓人覺得舒服、專業、容易越說越多,和在職涯諮詢同理,這次的專訪反而是我獲益良多。
專訪的影片總共有5個問題,分為5集上映,我會每一天配合著影片用文字寫下每一集的想法,但是,我不是寫影片的重點整理,一來是我對於看自己的影片有障礙,二來是我距離錄製至少一個月,我想要重新寫一次我對於這五個問題的想法是什麼。
五個主題分別是:
(一)我對職涯探索的看法
(二)我對業務工作的認知
(三)業務工作對職涯發展的影響
(四)我為什麼想當職涯顧問
(五)職涯輔導 vs.業務開發~如何相互增益
***
(一)我對職涯探索的看法
1. 職涯探索跟談戀愛一樣
世安哥說我是一個擅長內部自我探索的人,因為我比起「固定在一個地方」我更在意的是「探索」,這個探索勇氣,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梁靜茹給我給多了。
然而,不管是之前的100個最常見的職涯問題的問卷,或是諮詢者的問題,我發現,大部分的人很焦慮在「選擇哪一個職業」上。
但是,由於經歷的不多,因此,陷入一個窘境「碰到的不喜歡,還沒碰到的不知道喜不喜歡,但是想要趕快定下來」,這說起來豈不是好像在談戀愛,是的,就像在談戀愛(我也常常覺得談戀愛跟工作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如果說工作像談戀愛,那看起來我的工作不是一見鍾情到老型的,我只能走多方認識型,這也是我一直相信的事情,多認識一點人,多認識一點產業,有興趣有去參加活動,多聊聊,聊得來可以吃飯進一步詢問。
我有一個最近拿到兩倍薪資offer的諮詢者(後來變成了朋友),我給他的建議就是:每天找一個業界的朋友聊聊,尤其是要出國工作這件事情,你問10個人台北人給你11個關於台北的答案,要去一國家,一定要多用networking的方式多聊一點。
而「業務這個工作」比較像是「渣男」,就是你隨便問一個人,都可以講出一堆故事,這不就是典型的渣男嗎?不然哪來故事那麼多?多的是被業務這個工作傷得體無完膚的人,神奇的是,卻也有人享受其中,至於你能不能靠岸在這裡?那是下一個故事了。
我支持你的職涯探索裡加入「業務」這個經驗,越早加越好,為什麼?
因為失敗了沒有負擔啊。
我當年加入業務的行列是27歲,我想的是,我給自己2年的時候,29歲確認不行,我還是可以在世俗眼光下30歲以前重新找定位的,多棒啊!
你如果24歲就嘗試呢?那你在我27歲的年紀,搞不定就確認好要不要繼續業務了。
2. 「不確定感」仔細想一下也沒有這麼可怕。
很多人的緊張在於沒有定下來之前,覺得有濃濃的不確定感,就像是在還沒有交到男朋友前,覺得自己交不到那樣。但關鍵,你曾經成功過啊,成功找到工作,也不是屢戰屢敗,怎麼會這麼擔心呢?
因為你不知道自己的排名在哪裡。
不知道你擁有的是不是最適合你的,也不知道你是不是這份工作上最好的選擇。
那怎麼辦?去知道囉!
想想你談戀愛時,有你第六感裡的競爭對手妳會怎樣?
聚餐,跟著去;訊息,可能也要看,什麼都問得清清楚楚。
工作也是啊,跟著業界的有趣的聚會走,想辦法混入,加入開始聊天。
不知聊什麼,就跟著笑,哈哈哈,然後偶爾插個話。慢慢建立起關係。
等你多認識一點業界的人,你就不會把他們當假想敵,而是亦師亦友。
玩過遊戲都知道,右上角有一個縮小版地圖,在你還沒走過都是黑的,走過後,地圖就變成可視了。你的每一步,都是在探索這個地圖。
我的朋友裡面,也很多是寫blog的、人資、職涯規劃,甚至有很多人來問我如何開啟職涯諮詢師之路(笑)。
我的作法是什麼?我把我知道的全部都跟他們說。
我分享我如何架blog,我推薦哪個youtube可以學習到最多,哪個人資的圖我覺得做的好精美,好厲害,我自己Facebook的實驗裡,什麼時候po文最好等等,我也會留言、學習。
當你朋友越多,你的敵人越少。
你的不確定感,就會減少。
3. 我是內向者,我無法一直像你一樣交朋友
我學習瑜伽有2年多了,我們這一班因為是好朋友班,極其聒噪,有一個男生,那是我的朋友,超級安靜,一堂課發言三次算多,那三次都在問老師問題,我們與他現在的熟度,大概是我們女生一個月就可以達到的。但那不是問題,對我們整個瑜伽班而言,他是我們的好團員。
我從不覺得安靜是個阻礙,你可以用你擅長的方式表達你自己,或許是安靜的做,或許是文章、圖片,或許是分析,或許沒有對外的表達,但那也不妨礙你參加任何的聚會或活動。
聚會,就是需要有人表演、有人看,你不喜歡表演,那可以看。
你不會因為內向,而阻礙你探索,同樣的,你也不要因為內向,自我設定你無法參加對外的活動。
那你會錯失很多機會,如果你無法一直參加,那就一個月一場,慎選一場,我想你會比我更認真做功課,確認那一場是值得你參加的。
關鍵是讓別人認識你,知道你。
我相信,如果有人不了解你,一半的責任在自己身上。
我對職涯探索的看法?
如果用一句話,我會說:「去探索,不要問我的看法。」
本集的影片連結在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hricareer/posts/2334939323481339
訂閱100個常見的職涯問題FAQ:https://hi.goldfishblog.tw/100-career-questions
人資小週末 社群/社企 / 人資 i 職涯
#2020年小金魚的日更200篇挑戰 #Day50
謝謝 代筆小姐 Miss Debbie賜我好看的圖,這張圖我會好好的用五篇貼文加上一篇blog文章,我自己做的那版本真的很醜😩
業務工作對職涯發展的影響 在 它是毀掉一個人職涯發展與生活的毒藥。 的推薦與評價
你的職涯與生活中,最怕的就是這種心態! /知識補給站根據英國開放學院(Open Study Colledge)研究調查,有30%的人非常厭倦工作,更有高達35%的人認為工作毀掉了他們。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