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榮總說明稿1090730
一、李前總統109年2月8日晚間,於家中進食時不慎嗆咳,因呼吸困難,緊急送到臺北榮總,檢查發現有吸入性肺炎及心臟衰竭,後續合併兩側肺部肋膜積水及急性腎損傷,由醫療團隊全力照護。
二、2月17日傍晚,坐輪椅於病房區活動時,突發心因性休克,立即進行CPR急救後使用呼吸器。由於李前總統已98歲高齡,本身又有多重慢性疾病,抵抗力弱,住院過程中反覆感染,產生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雖經醫療團隊全力救治,仍無法挽回,於7月30日19時24分與世長辭。
三、李前總統家屬對於醫療團隊辛苦照顧及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等各界關心,表達誠摯感謝。
照片來自udn:https://udn.com/news/story/6656/4743209?from=udn_ch2_menu_v2_main_index
---
前總統李登輝於7月30日晚間7時24分,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享耆壽98歲(民國12年1月15日至民國109年)。
前總統李登輝今年二月間因喝牛奶嗆到住進北榮治療,住院期間,狀況起起伏伏,李辦發言人王燕軍屢次針對李登輝健康狀況回應,直到二天前,李登輝傳出狀況不穩,王燕軍不再對外發言,北榮也下達「封口令」,不過,探視李登輝的親友、府方人士卻不斷進出北榮。
今天一早傳出李登輝出現嚴重腎衰竭,需要洗腎維生,北榮院內知情人士未否認此項訊息,也在該消息傳出後,太太李曾文惠於中午12時許從翠山莊驅車前往探視,直到傍晚6時許座車才離開北榮,但晚間7時許座車又再駛回北榮。
而晚間7時24分,北榮證實李登輝病逝,享耆壽98歲。
●李登輝病史
1999年2月:因流感住進台大醫院。
1999年3月:因輕微發燒併發支氣管炎,住進台大醫院休養。
2000年10月:赴台大醫院身體檢查,發現心臟缺氧及部分冠狀動脈狹窄,接受冠狀動脈擴張術。
2000年11月:日籍醫師光藤和明來台,以示範教學名義協助台大,替前總統李登輝裝5根心臟血管支架
2001年4月:有1根支架阻塞,且發現另一處血管狹窄,至日本岡山倉敷中央醫院進行心臟手術後,再裝1根新支架,是第6根。
2002年3月:因輕微肺炎住進台北榮總。
2003年8月:因左側冠狀動脈狹窄,心臟局部缺氧,在台北榮總緊急住院接受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又裝2根支架。
2006年3月:因發燒住院,確診開放性肺結核。
2006年11月:發燒住進台北榮總。
2007年4月:因右側冠狀動脈分支狹窄,在台北榮總再裝1根塗藥支架
2007年7月:在台北榮總接受右眼白內障手術。
2011年11月:罹患大腸癌二期,住院切除約25公分結腸。
2013年7月:進行椎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創世界最高齡紀錄,全身血管支架已達12支。住院共26天。
2013年9月:右眼白內障後,左眼也置換人工水晶體。
2013年11月:右下肺葉有一小塊發炎,到台北榮總住院治療。
2014年9月:進行白內障後續手術,另再開刀切除結腸。
2015年11月:小中風在台北榮總住院11天。
2016年9月:參加年度募款餐會後,因身體不適住院檢查,但無大礙。
2017年2月:食欲不振,前往榮總檢查確診腎臟發炎,住院一周
2018年11月:家中不慎往前跌倒,撞到右側眉骨上方,鼻腔內側及有些微腦出血。
2020年2月:睡前喝牛奶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送台北榮總治療,住院至今。
#RIP
#歷史一瞬
椎動脈狹窄治療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劉真的困境-醫療抉擇的兩難>
大家喜歡的劉真安靜的離開她先生、女兒以及粉絲,再多的靈堂獻花與弔殤也無法彌補她的來不及說再見。
人生的幸福是健康與財富的相乘數,失去健康就一切歸零。但生病無法避免,人生最困難的決定之中,醫療抉擇絕對名列前矛。當自己或家人生病時,要開刀嗎?要插管嗎? 要化療嗎?要截肢嗎?要換肝嗎?to be or not to be?絕多數人陷入生死相煎左右為難的困境。要訴之理性?醫學太專業資訊又不足,要訴之直覺?直覺如求神問卜買彩券豈能盡信?碰到這種情況,人們要如何做出聰明無悔的決定來降低不測的風險呢?
(一)有科技才有選擇
首先,病家有選擇是因為醫學的進步,一個心臟衰竭的病人考慮是否做心臟移植是因為有換心的技術,主動脈狹窄在過去只能任它惡化,但現在有了瓣膜置換術的選擇。有積極的治療選擇就一定更好嗎?不知道,這是另一個議題,我們在下段討論,但絕大多時候有選擇才有機會,才有希望,病家當然可以選擇「維持現狀」 status quo,以劉真事件看這是更聰明的選擇,但這是事後之明,人生最大的無奈就是無法早知道,下注離手,機會與風險並存。
(二)希望與權衡取輕
病家因此選擇有風險的手術是基於「希望」,期望一牢永逸的擺脫病纏,但醫師選擇風險較高的手術可不是基於「希望」,而是依據「權衡取輕」trade-off,「權衡取輕」就是為病人找出傷害較小利益較大的治療方法。生病無全順,通常只剩壞與次壞的選項,醫師的職責就是協助病家做出較好的抉擇。
(三) 風險無所不在
即使走路也可能車禍,人生的風險無所不在,所以說「醫師不是神,沒有零風險的手術。」醫療的風險可以分成兩方面-一是病人端,病人是否太衰老,有嚴重共病(如糖尿病心臟病肝腎病),有免疫過敏血液問題等等,這決定病人是否支撐得過麻醉手術過程及術後恢復。另一則是醫療端,醫療端包括醫院醫療團隊的整個系統。因為人就可能犯錯,醫療是人的行為,無論多小心還是可能有誤,統稱為「醫療錯誤」(醫誤)medical error,這並不表示一定是醫療團隊的錯誤。手術的醫誤最多也最嚴重,尤其是心臟與大腦手術。
(四) 醫誤的來源
醫療的副作用造成新的疾病稱為「醫源性疾病iatrogenic disease」,舉例來說,病人術後感染肺炎就是。醫源性疾病通常不是醫師的錯,而是治療本身的副作用。即使是醫學最進步的美國,統計一年因為「醫誤」損失的性命達10萬人浪費171億美元。(Van Den Bos, 2011) 像「壓瘡」、「術後感染」就是醫誤前二名。舉我較熟的脊椎手術為例,平均每個手術犯2.2個醫誤。進一步分析原因有四分之一是由於醫師的技術,另四分之一是由於醫師的判斷與處理失誤,其他50%則是醫師外的原因如麻醉、護理、設備、延遲等等。(Rolston JD, 2014)可見手術風險高,即使你到最好的醫院,拜託到從不犯錯的神醫為你手術,還是有另外50%的參與者系統環節可能出差錯,更何況絕沒有零失球的神醫。事實是當病家起心動念簽了手術同意書,排定開刀時間後,就已經在「手術賽局」裏,風險無法全知,不能完全避免,病家必須有這種心理準備。
(五)手術分成三種
首先需瞭解手術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緊急手術」,不手術馬上有生命危險如內出血癌症或槍擊,第二類是「選擇性手術」elective surgery,能夠改善疾病與生活品質的手術如椎間盤突出,白內障或痔瘡手術。第三類是「改善形象及功能手術」如整型隆乳近視手術。第一類手術不需考慮,風險再高也要做,至於第二類與第三類則值得好好考慮,因為病家的期望中絕不包括死亡或終身殘障。
(六) 保守療法
人有兩種。「風險趨向者」與「風險趨避者」,醫療的選擇常與個性有關。此二者醫師病人都有,自覺藝高膽大醫師為高齡多病十分嚴重病人手術,病人為整型接受削骨隆鼻等多次手術。但面對醫療風險,保守點可能更好。天下文化有一本書「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練」,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的阿圖葛文德醫師,此書英文直譯應該叫「併發症」complication。作者說:「醫學沒有那麼完美,也沒有那麼神奇。病人抱持過多的期待常要失望,因為即使是最簡單的手術,也不能保證病人術後一定會好。」
病家常不瞭解「併發症」,對手術抱持不切實際及一廂情願的想法,醫師不僅不該因利益推波助瀾陷病人於險境,反而該堅持立場,不必開刀的要說服病人不要手術。前台大朱樹勳教授稱讚神經外科黃勝堅醫師是好榜樣,他立場堅定很少讓步,總是勸退病人能不開刀儘量不開。他說:「愈早跟病人解釋手術風險,提供的資訊愈豐富,病人通常會打退堂鼓。」黃勝堅醫師經常拿自己的「腰椎滑脫」來規勸病人,雖然下背疼痛影響走路,但他從來不想開刀,而且照常打網球。「手術若不具有急迫性,可以與它共存,試著去忍受它。」
像黃醫師這種自己不開刀也勸病人不要開刀的醫師少之有少。大多數外科醫師是力勸病人開刀,但自己有問題時卻變鴕鳥。德國有一項研究,調查醫師自己生病時是否願意手術?結果發現多數外科醫師都不願接受手術,83%醫師認為治療椎間盤突出或慢性背痛,手術是多餘的。其他疼痛的髖關節壞死疾病,74%醫師也不開刀;64%醫師不修補受傷韌帶;57%拒絕網球肘手術。這些外科醫師似乎寧可相信「憑藉自已與自然的康復方式,才是上策。」(朱樹勳, 2008)外科醫師天天開刀當然比別人更深切體會手術的利弊得失,他們採取保守療法不願手術更值得深思。
(七) 醫師的道德風險
病家還需提防醫師的道德風險,醫師的道德風險是什麼?那就是為了業績壓力與個人利益的過度或不必要手術。天下雜誌曾做過一專集「過度醫療誰的錯?」指出台灣過度醫療的推手有三:第一是扭曲的健保總額制度,使得每家醫院都拼命衝營業量與自費醫療;第二是以業績計算醫師的薪資與獎金,許多醫院甚至沒有給醫師底薪,純粹以營業額的比例當醫師業績獎金,這使得內科醫師有明顯誘因多開藥與多做檢查,而外科醫師則是多開刀及多使用自費器材;第三是醫院、醫師與藥商、儀器商互相結合謀利的共生結構,如多開藥賺藥價差、多開有器材的手術賺器材佣金。(黃靖萱, 2011)我一位學弟在某醫院骨科,他的業績壓力是每個月500萬,這使得他必須抓住每個可以手術的機會。或許多數外科醫師不是如此,但聽憑片面之詞就去開刀絕非明智,在拙著「背痛怎麼辦要手術嗎?」我建議要找第二意見,但同一科醫師們很難直接去講得罪同儕的意見,所以第二意見應該要包括內科醫師,第二外科醫師意見則需要問話技巧及聽懂弦外之音。
椎動脈狹窄治療 在 關心羚 獸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空氣吸好吸滿!》
昨天是BOAS術後的Yaya回診
看到牠可以嘴巴閉著用鼻道呼吸
覺得很爲牠跟牠的爸媽高興
這幾天很多網友私訊我
說有人覺得我說牠們畸型很不好聽
我一頭霧水
「沒辦法正常生活的狗」被繁殖出來
不是畸型的個體那是什麼?
有先天肺動脈狹窄的
還有巨食道的
先天多囊腎的
很早就後肢癱瘓的⋯
醫生看了多少這樣的病患
你不在其中就不會知道
醫生從臨床的檢查結果
以及學術論文報告
已經都證實了
「很多短吻犬都有先天畸型的問題」
我相信來檢查過的狗兒們
爸媽常常都是在我講解X光片的時候才知道
他們的小孩
脊椎都是先天畸型(半椎體)
醫生永遠不是負責講場面話的人
你不想聽實話
找醫生做什麼呢?
怕聽實話可以繼續用自己的認知來過生活
那是你的選擇
而實證狀況是
每個熬過呼吸道整型的孩子
牠們不用再害怕一秒就窒息
牠們的父母都會清楚表達
好險早點做整型了
用幾年養幾隻狗的「經驗」
跟醫生們短短一年看上百隻狗
還有研讀各個世界研究級的學術論文
以及更多歐美獸醫的技術交流
就想要以偏概全
那實在是差遠了
別的飼主有知道更多跟選擇的自由
醫生們從來也沒逼每個飼主
多少醫生們現在也一起投入這些特殊疾病的治療
即使沒有像我們這邊的配備的醫生
也開始呼籲跟發現有需要醫療介入的病患
趕緊做些醫療評估
我想來給我評估過的都知道
這兩年從去完劍橋以後
我總是抱著筆電
一張張投影片講解
講到每個人懂為止
接下來怎麼做
永遠都不是我去逼飼主決定
被我評為優良的也不在話下
我還甚至滿心歡喜的
想找出繁殖牠們這些能好好呼吸的是誰呢~
傳遞事實
讓你們在未來真想購買特定品種犬時知道
什麼才叫「正常」
消費者不主動要求及監督製造者
只會有更多不適合生存的生命被過度製造
而也有來看我後
被我先勸退回去減肥再說
還有討論生活跟飲食習慣
每個寵物的命運,是被飼主決定的
不要把責任拋在他人身上~
尋求專業的自由也是個人決定
術後的小朋友們別忘了
術後兩個月、一年
記得回來讓我看一看
有沒有變胖
有沒有其他新症狀
—
呼吸應該是件最輕鬆的事
而熱中暑在短吻犬身上特別容易發生的原因
就是呼吸道阻塞導致無法散熱
忽視跟覺得自己的狗很好
是延誤醫療的最大主因
椎動脈狹窄治療 在 顱內椎動脈支架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顱內椎動脈支架 by 頸動脈狹窄全能治療暨腦血管病防治中心 顱內椎動脈阻塞, 右側100%, 左側99%, 有中風症狀, 不用多考慮, 手術一定利大於弊, Just do it !! ... <看更多>
椎動脈狹窄治療 在 頸動脈、椎動脈狹窄阻塞過度壓迫引發小腦中風!? 健康2.0 的推薦與評價
找快篩、看中醫、做PCR,加【健康2.0】LINE好友馬上查 https://maac.io/1IXdI成為《健康2.0》Youtube頻道會員並獲得獎勵▷https://bit.ly/30Jyoc3本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