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長的日常
#開台四百歷史定位
#走讀北港百年藝鎮
#北港文化媽祖信仰
#再現雲林歷史風華
今天陪同 文化部 部長李永得會勘了 北港顏思齊台灣登陸紀念埤 、雲林國定古蹟 北港朝天宮 、縣定古蹟 北港集雅軒 、歷史建築 北港大復戲院 、修復中的 #北港舊登記所 以及 北港武德宮-財神開基祖廟 發源地 北港保生堂 ,我們以 #走讀北港 的方式,讓部長體會百年藝鎮-北港深厚的文化底蘊。
感謝部長對於北港在地民眾與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這兩年來在有形及無化文化資產活化及保存成果上給予的高度肯定,特別是針對朝天宮因地層下陷導致的折損,與集雅軒牆面繪圖的修復,即時指示 文資局 給予相關因應,於縣府單位文觀處也務必極力協助處理。
今天現場技術保存者林春生老師、陳明洲老師、蘇木山老師、張旭輝老師、顏三泰老師以及蘇仁義老師也同場與會,沿途我們經過燈籠保存林聰賢老師家的百年 北港森興燈籠店 ,也特別安排部長參觀百年燈籠製作。
除了會勘,據說部長點名此趟北港在地美食- 老受鴨肉飯 ,一行人從歷史、人文及美食以及濃厚的小鎮人情味,足以深刻感受到北港經典
小鎮的魅力。
感謝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副局長及所有人仁,以及我們北港在地的吳登興老師、蔡享潤老師的全程協助。
隨後部長李永得轉往 雲林縣大埤鄉訪視 大埤,大德村,北極殿,由北極殿主委吳茂崧、大埤鄉公所 鄉長林森寶等人接應,訪視 #帝爺公柯象肉體金尊,得知部長北極殿行程,也當下建議務必探尋百年詩人花園- 三秀園 整修後重現日治仕紳生活及古典詩社文化的風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圖解台灣老行業與職人魂」新書介紹 專訪攝影者: 黃名毅 內容簡介: 台灣最親近庶民,也最具傳承精神典範的老行業與職人,不僅涵蓋日常用品、民俗藝品,更包容食品、器物與傳統技能文化,讓人看見的,是台灣最具大眾生活特色與職人精神面面觀。 老行業是展現職人與匠...
森興燈籠店 在 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元宵節迎燈,工藝師們環境藝術作品在北港巷弄登場!幾張節慶應景照,寫上單身ID,祝他早日打著燈籠快找到如意對象!
🏮 🏮 🏮 🏮 🏮
張燈結彩的元宵節是光明的象徵,清晨祭拜三界公中的天官大帝,祈求來年的運氣。
俗以「十三豎燈,十五點燈,十七倒燈。」亦即十三準備,十五上場,十七謝燈,形容燈節的熱鬧氣氛,同時也是藝師展現民藝技巧的舞台!
朝天宮街道上,有間傳承百年的傳統燈籠店北港森興燈籠店,紙燈籠選用吉祥又韌性高的刺竹,削竹、打底、107根編織骨架、反覆上紙再水泥漆繪製,全程手工的紙燈籠至少得花上六小時;天氣的好壞也會影響燈籠製作的時間,每次上色只能一色,顏料乾才能繼續,燈籠的完成時間,也會影響最終的售價。
原本走傳統宗教路線的森興燈籠店,由於兒子歸鄉一起傳承家業,目前也接客製化的燈籠,創新的燈籠遊街,也可以提著燈籠找對象拉~
🏮 🏮 🏮 🏮 🏮
森興燈籠店 在 玩美南人Eric / 苗啟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第一次走訪雲林北港小鎮,意外聽聞一間創立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並已傳承六代的老舖:森興燈籠店。
這座位於朝天宮前的百年老舖,依舊維持著家族一條龍作業模式,從削竹、編骨架、彩釉、上油等全都手工完成。我們駐足許久,一眼向內望去,室內不過幾坪,密密麻麻堆積著大小燈籠,成品或半成品,外加一塊掛在牆上,很難不注意到的價目表:從精緻小巧裝飾品,到巨大數萬元的宮廟使用工藝品都販售。
想當然,店內看到的都是客製化產品,不現場販售,因此如果想去北港旅遊順便帶回一盞百年老店燈籠,記得出發前先預訂!
不過,其實這篇我想跟大家說的是,我與團隊籌備多時的Podcast節目,正如火如荼的準備中,希望近期可以開始分享給大家!而主軸,正是透過外國人角度,討論台灣的食衣住行育樂文化,與國外之間的比較。
繼二月份從智利與玻利維亞回來後,將近一年沒有出國,加上已很少舉辦旅遊講座,漸漸發現網路社交平台若少了主要的中南美旅遊這個元素,單單分享國內旅遊或生活點滴,並不足以像過去一樣凝聚我與團員或各位網友的關係,因此,決定使用這個全新平台,用聲音,與各位交流。
希望各位跟我一樣,充滿期待!
-
#玩美南人 #雲林景點 #雲林 #北港 #北港朝天宮 #燈籠 #森興燈籠店 #北港景點 #台灣 #台灣景點 #台灣旅遊 #台灣傳統
森興燈籠店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圖解台灣老行業與職人魂」新書介紹
專訪攝影者: 黃名毅
內容簡介:
台灣最親近庶民,也最具傳承精神典範的老行業與職人,不僅涵蓋日常用品、民俗藝品,更包容食品、器物與傳統技能文化,讓人看見的,是台灣最具大眾生活特色與職人精神面面觀。
老行業是展現職人與匠師一生懸命的場域,所有傳統百藝與技能絕活都在此無所保留,本書不僅遇見20種台灣在地傳統老行業,以及世代傳承的老職人生命史,篇篇呈現職人過人的韌性與毅力,尤其職人展現絕活,澆灌了幾世代的使命,才能養成今日的風采,但時代巨輪無情的不停向前,老行業隨又面臨消逝或失傳的窘境。也因此,本書踏上追尋老行業與職人之途,雖無光鮮亮麗,卻處處能見幽微的光明與後輩傳承的希望,是不可錯過的傳世作品。
20.30.40世代看見的職人精神──
光餅+鹹味=鹹光餅,光餅,台式貝果?就得看老順香
★從順香到老順香──老順香糕餅店
素食者的夢幻食物,手工撈豆皮,堅持不加工
★土角屋內的豆皮──永順豆皮工廠
完全親手打造的手工汽車,只能用讚嘆形容
★老技術鎔鑄新靈魂──板金師傅和他的兒子們
吹霓虹燈管,是什麼東東,讓職人親口說
★老派的浪漫──霓虹燈微型工廠
聲音要好聽要傳遠,先需拉皮
★海邊的鼓聲──永安製鼓工藝社
機器能做的事,為何還要一根羽毛一根羽毛的黏?
★源自乞食的靈感──陳忠露雞毛撢子
吃冰不只是冰涼透心,還能承載幾代人的幸福感
★不只是賣冰── 幸發亭,蜜豆冰的回憶
傳統漢餅也能光彩奪人,看年輕氣息的翻轉
★目光如炷,第五代的年輕氣息──陳允寶泉
三把刀雕塑的時代,隨時代創新的木雕
★不允許退休的傳奇手藝──陳彫刻處
地方美食的訣竅,就在站穩腳步,堅持美味
★方與圓──正莊麻糬
從抗拒到展現手藝,成為最搶手的廟會燈藝品
★廟宇燈籠高高掛──森興燈籠店
還有更多老行業職人〜
★從澎湖二崁到台灣的中藥師──金元和蔘藥行
★跨世代的米奶粉──黃清松米奶粉
★撿風水──拾骨師李國雄
★家將教頭和他的神像雕刻兒子──道林軒
★戲夢人生──明山臺灣民俗佈景彩繪工作室
★老派紳士的新浪人風貌──華谷理容院
★神的孩子在神農街上──府城永川工藝社
★三人成行──三合成棺木行
★南方澳‧北方澳‧船仔旗──集豐海產行
作者簡介:莊文松
筆名柯帕。嘉義縣六腳鄉人。
熱愛書寫有關台灣地方史的旅行散文。從地方誌到社區發展以及人情故事,都是個人書寫的材料。隨筆散見《中華日報》「副刊」。
著有《在二樓窗口讀雨》(麥田,2001);《台灣的老港口與老碼頭》(遠足,2004);《寶貝觀音》(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8);《我與世界失去了聯繫》(晨星,2014);《圖解台灣老地名》(晨星,2017)等書。
作者簡介:林珊
後現代軟骨頭,喜歡躺著不排斥坐著。視沙發為生活不可或缺之傢俱。搜集明信片及電影台詞。
最喜歡的歌詞是:「喜歡養狗,不愛洗頭」及下三句。未來想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
攝影者簡介:黃名毅
1981年生嘉義人,2011年左右與全家人搬回嘉義縣朴子從農,作物主要為溫室小番茄,並開啟攝影興趣並自學,觀察在地人物生活,題材多以傳統行業、傳藝、農村產業、風景、小人物等人文為主,時常分享各式各樣產業勞動小人物影像。2016年夏天成立黃名毅生活工作室,從興趣兼職轉型以全職攝影為主要的收入及工作,同年底獲得國家地理頻道攝影比賽人物組銀牌;2017年初受邀參與紐約國際藝術展展出,同年獨立出版《大樹下的節氣生活攝影集》;2018年持續接受公部門委託工作,如台南觀光旅遊局、台中建設局、嘉義縣政府、各地農會單位、市公所等計畫案,並從事攝影課程教學,及農產電商平台之農友農產開發及採訪等。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eWA0EWWlS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