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時閱讀1本書》高效跳讀法!
你好,我是威爾遜,歡迎收看我的夢想之路。
最近,我花很多時間在研究學習類的書籍。上次讀書會有一位朋友跟我討論很久,沒時間讀書這件事。的確,我身邊的朋友們最常反應讀書的困難是:
1.我想讀書可是沒時間。2.我看了書又記不住。
看看書櫃上的書,有多少本沒打開過?(寫本文前,我認真清點了一下,我竟然還有20本書沒打開,十本連封膜都沒拆= =),非常汗顏!因此,我想分享如何快速閱讀:「跳讀法」。
「跳讀法」,一般朋友的解讀是隨機的亂讀。額,如果這麼簡單就好了,我就可以輕鬆地做結論騙稿費了😂😂(誤)。
↠↠↠
跳讀的方向我梳理成三大點,分別是:
👨🏫「讀你有興趣的,作者強調的,以及你不懂的知識。」
跳讀前有什麼功課要做的呢?🤔
1.請幫我看一下作者序,作者想表達的內容,你有沒有興趣。(如果作者自序寫得不怎麼樣,通常書的內容馬...)
沒有作者自序看一下其他人推薦的序,但最好這個人你認識且有公信力!
2.看書的封面封底,與作者自序是否有重複性
3.看目錄,找出最有興趣的兩章
Then,開始跳讀吧!🕵️♀️
↠↠↠
一、讀你有興趣的
跳讀讀大標,讀首句與末句,有趣的故事標記pass,待會再看。
少數的書很善良(如:原則),作者已經幫你主動標黑體字(當然這有缺點,作者認為的重點不一定是你需要的。)。大部分的書沒有標註,不過按照寫作邏輯,通常一段文章的重點,不是在一開頭,就是在結尾,所以你可以快速瀏覽,先找到這篇文章的重點。
我自己會特別關注轉折詞🧐:「然而,但是,事實上」。
後面的話,往往是作者認為的觀點或收集的科學數據,與一般人的認知有巨大的落差,而這就是本書的價值。
要小心一件事情,我們閱讀書的時候,很容易畫線,是畫在我們認同的事情。
舉例:「一件事情要做最重要的20%,讓這件事創造80%的價值。」我很認同,所以我把它畫起來。
但如果作者提倡的是:「一件事情我要做好做到100分,而不要做好幾件事都80分。」
疑,這跟我平常的認知不一樣,你可以先標註一下,給作者一個理由好好解釋。
有些事情我們不認同,但不代表作者的觀點沒有價值。多聽一個觀點保留一個想法,對於我們的思維會拓展更大,而不會故步自封(萬一我們是錯的),以後不容易接受改變。
二、作者強調的
一本書通常有其主軸:比方說<極致閱讀手冊>這本書好了,作者高榮成的重點就四個字:「如何閱讀」!
沒了!就這樣。
但高手厲害的點,是會把如何閱讀這件事拆成好多個細節討論👩💼,井井有序。
比方說:
「泛讀」增加批判思維、「系讀」增加專業認知、「觀讀」幫助你理解作者意思、「再讀」協助你讀懂更深意義。
這些小結一說出來,或許我們都明白,但我們無法三言兩語立刻做提煉,這就是專家的價值,也是我們要努力學習的對象。
不過很可惜的是,現在有些書的出版,偏向與作者的閱讀筆記,是一團亂糟糟的,沒什麼主軸。
比方說:
樊登的<已讀不悔>,何帆的<閱讀筆記>。就很貼切地把最近閱讀的每本書心得列出來,雖然有粗分書籍的種類,但文章與文章間基本上是拆開的,找不出系統的。
我會把這類合籍書當成付費專欄閱讀。既然是專欄,可以獨立拆開,就更沒必要去每篇讀過,我只讀我有興趣的某幾篇心得文,和我以前也讀過的書跟作者心得比較。看看我們閱讀的心得相同在哪,不同在哪。
簡單說,付費專欄我會把它當娛樂型,而不是捧著當神作去讀。
讀書前重要的心理建設:「放下對書的崇敬感!」👐
讀書有不同的境界,但我認為不用因為你喜歡哪個老師,你就刻意要把自己變成他的樣子。每個人的喜好、見解不同。理解大師的寫作邏輯,選書的標準,我覺得很有意思。
如果你能提出質疑,寫出不同的想法,我覺得就更棒了。因為你跳脫出書籍本身,融入自己的生活,看見世界(知識)不同可能。👍
三、你不懂得知識
之前我有提到過:科學家發現最好的學習難度,是15%你不懂,85%你懂得內容。
不過既然要讀書,我更珍視的「不懂得」🧐這一塊知識。
不懂得知識,並不是要求你要讀超出你個人生活中太遙遠的東西。(例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川端康成的雪國)
科技跟知識是會更新的,所以常常看書可以割捨掉我們就有的錯誤觀念。
比方說:<棉花糖實驗>告訴你:
選擇忍耐不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日後的成就會比較好,是因為他們自我控制能力,跟延遲滿足能力很好。
所以,我們教育小孩也該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大錯特錯!🙅♀️🙅♀️
2018年5月的心理學期刊《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重新做了實驗,告訴你延遲能力並不是影響孩子的關鍵。
更可能影響的關鍵原因:父母的教育背景。
父母教育背景越好,高薪水優質生活環境:買到美味的食物、安靜的社區、良好的鄰居玩伴互動、更少的壓力、美好的親子時光。
Davis-Kean 博士指出,教孩子如何等待或者是變得有耐心「可能並不是改變他們境況的主要因素」。
讓人震驚吧!
如果我們腦海中是錯誤的觀念,個人無知就罷了,無意中傷害了自己的孩子,那是多大的罪過。😅
從前的填鴨式教育,反覆考試機械化背誦,讓多少成年人離開學校後,不願意再看書,抗拒學習,然後,我們再用錯誤的那一套教育孩子,惡性循環,限制了孩子的潛能。
↠↠↠
今日任務:
如果你還沒有明確興趣,建議你過年期間,找個時間去書店逛逛,用跳讀的方式,選取幾本有興趣的書,買回去,開始閱讀吧!
如果你有喜歡的書看不完,建議試試看跳讀法,快速幫你找出這本書的重點?
如果你對喜歡什麼書完全沒概念?或許可以看看我推薦過的書單。希望我能幫助你選到你喜歡的書。
我是威爾遜,感謝你的閱讀,願你能發現閱讀的樂趣,愛上閱讀!
我們下次見。
棉花糖實驗舉例 在 先生的私房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小時閱讀1本書》高效跳讀法!
你好,我是威爾遜,歡迎收看我的夢想之路。
最近,我花很多時間在研究學習類的書籍。上次讀書會有一位朋友跟我討論很久,沒時間讀書這件事。的確,我身邊的朋友們最常反應讀書的困難是:
1.我想讀書可是沒時間。2.我看了書又記不住。
看看書櫃上的書,有多少本沒打開過?(寫本文前,我認真清點了一下,我竟然還有20本書沒打開,十本連封膜都沒拆= =),非常汗顏!因此,我想分享如何快速閱讀:「跳讀法」。
「跳讀法」,一般朋友的解讀是隨機的亂讀。額,如果這麼簡單就好了,我就可以輕鬆地做結論騙稿費了😂😂(誤)。
↠↠↠
跳讀的方向我梳理成三大點,分別是:
👨🏫「讀你有興趣的,作者強調的,以及你不懂的知識。」
跳讀前有什麼功課要做的呢?🤔
1.請幫我看一下作者序,作者想表達的內容,你有沒有興趣。(如果作者自序寫得不怎麼樣,通常書的內容馬...)
沒有作者自序看一下其他人推薦的序,但最好這個人你認識且有公信力!
2.看書的封面封底,與作者自序是否有重複性
3.看目錄,找出最有興趣的兩章
Then,開始跳讀吧!🕵️♀️
↠↠↠
一、讀你有興趣的
跳讀讀大標,讀首句與末句,有趣的故事標記pass,待會再看。
少數的書很善良(如:原則),作者已經幫你主動標黑體字(當然這有缺點,作者認為的重點不一定是你需要的。)。大部分的書沒有標註,不過按照寫作邏輯,通常一段文章的重點,不是在一開頭,就是在結尾,所以你可以快速瀏覽,先找到這篇文章的重點。
我自己會特別關注轉折詞🧐:「然而,但是,事實上」。
後面的話,往往是作者認為的觀點或收集的科學數據,與一般人的認知有巨大的落差,而這就是本書的價值。
要小心一件事情,我們閱讀書的時候,很容易畫線,是畫在我們認同的事情。
舉例:「一件事情要做最重要的20%,讓這件事創造80%的價值。」我很認同,所以我把它畫起來。
但如果作者提倡的是:「一件事情我要做好做到100分,而不要做好幾件事都80分。」
疑,這跟我平常的認知不一樣,你可以先標註一下,給作者一個理由好好解釋。
有些事情我們不認同,但不代表作者的觀點沒有價值。多聽一個觀點保留一個想法,對於我們的思維會拓展更大,而不會故步自封(萬一我們是錯的),以後不容易接受改變。
二、作者強調的
一本書通常有其主軸:比方說<極致閱讀手冊>這本書好了,作者高榮成的重點就四個字:「如何閱讀」!
沒了!就這樣。
但高手厲害的點,是會把如何閱讀這件事拆成好多個細節討論👩💼,井井有序。
比方說:
「泛讀」增加批判思維、「系讀」增加專業認知、「觀讀」幫助你理解作者意思、「再讀」協助你讀懂更深意義。
這些小結一說出來,或許我們都明白,但我們無法三言兩語立刻做提煉,這就是專家的價值,也是我們要努力學習的對象。
不過很可惜的是,現在有些書的出版,偏向與作者的閱讀筆記,是一團亂糟糟的,沒什麼主軸。
比方說:
樊登的<已讀不悔>,何帆的<閱讀筆記>。就很貼切地把最近閱讀的每本書心得列出來,雖然有粗分書籍的種類,但文章與文章間基本上是拆開的,找不出系統的。
我會把這類合籍書當成付費專欄閱讀。既然是專欄,可以獨立拆開,就更沒必要去每篇讀過,我只讀我有興趣的某幾篇心得文,和我以前也讀過的書跟作者心得比較。看看我們閱讀的心得相同在哪,不同在哪。
簡單說,付費專欄我會把它當娛樂型,而不是捧著當神作去讀。
讀書前重要的心理建設:「放下對書的崇敬感!」👐
讀書有不同的境界,但我認為不用因為你喜歡哪個老師,你就刻意要把自己變成他的樣子。每個人的喜好、見解不同。理解大師的寫作邏輯,選書的標準,我覺得很有意思。
如果你能提出質疑,寫出不同的想法,我覺得就更棒了。因為你跳脫出書籍本身,融入自己的生活,看見世界(知識)不同可能。👍
三、你不懂得知識
之前我有提到過:科學家發現最好的學習難度,是15%你不懂,85%你懂得內容。
不過既然要讀書,我更珍視的「不懂得」🧐這一塊知識。
不懂得知識,並不是要求你要讀超出你個人生活中太遙遠的東西。(例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川端康成的雪國)
科技跟知識是會更新的,所以常常看書可以割捨掉我們就有的錯誤觀念。
比方說:<棉花糖實驗>告訴你:
選擇忍耐不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日後的成就會比較好,是因為他們自我控制能力,跟延遲滿足能力很好。
所以,我們教育小孩也該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大錯特錯!🙅♀️🙅♀️
2018年5月的心理學期刊《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重新做了實驗,告訴你延遲能力並不是影響孩子的關鍵。
更可能影響的關鍵原因:父母的教育背景。
父母教育背景越好,高薪水優質生活環境:買到美味的食物、安靜的社區、良好的鄰居玩伴互動、更少的壓力、美好的親子時光。
Davis-Kean 博士指出,教孩子如何等待或者是變得有耐心「可能並不是改變他們境況的主要因素」。
讓人震驚吧!
如果我們腦海中是錯誤的觀念,個人無知就罷了,無意中傷害了自己的孩子,那是多大的罪過。😅
從前的填鴨式教育,反覆考試機械化背誦,讓多少成年人離開學校後,不願意再看書,抗拒學習,然後,我們再用錯誤的那一套教育孩子,惡性循環,限制了孩子的潛能。
↠↠↠
今日任務:
如果你還沒有明確興趣,建議你過年期間,找個時間去書店逛逛,用跳讀的方式,選取幾本有興趣的書,買回去,開始閱讀吧!
如果你有喜歡的書看不完,建議試試看跳讀法,快速幫你找出這本書的重點?
如果你對喜歡什麼書完全沒概念?或許可以看看我推薦過的書單。希望我能幫助你選到你喜歡的書。
我是威爾遜,感謝你的閱讀,願你能發現閱讀的樂趣,愛上閱讀!
我們下次見。
棉花糖實驗舉例 在 何振豪 職能治療/兒童發展/行為引導/親職諮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文分享 - 代幣制度』
代幣制度是一種可以幫助大人向孩子要求的好方法,同時也能訓練孩子延宕滿足的能力,在臨床上我很常拿來增加孩子的動機,有時,我們的目標不一定是孩子想要或喜歡的,這時候我們握有代幣籌碼,則能更有效的要求孩子達到我們的目標。
簡單來說,代幣制度就是使用一些其他的替代物(例如:分數、假錢等等),替代真實貨幣讓孩子換取自己想要的物品,一個代幣制度用的好的大人,是可以幫助孩子快速建立良好的習慣,但我這邊也舉例一些臨床上常見到幾個失敗的案例
❤️第一:不夠堅持,孩子撒嬌或哭鬧就打破原則,破壞約定。
❤️第二:過於嚴格,將目標訂過高。
❤️第三:實施倒扣制度且無法補救,讓孩子挫折過大進而放棄。
❤️第四:不夠持久,有時可能因為忙碌或是遇到困難就放棄。
❤️第五:沒有先和家人或親戚達成共識,讓孩子無償得到獎賞。
❤️第六:獎勵一定要是孩子喜歡的,而非只有家長單方面想給的。
以上幾點問題是我蠻常看見的,若您有共鳴,或是有遇見其他問題,也歡迎在底下留言討論,一起分享您的想法,最後,我想提醒家長,使用代幣制度,並不是一昧的和孩子交易或討價還價,使用前,家長必須先定義好規則,以及獎勵制度,獎勵不限於物質上(玩具、3C產品等),獎勵可以是歡樂的時光(孩子決定去哪兒玩、玩甚麼遊戲等),有效的運用獎賞,可以增進孩子往好的行為前進,家長也會更輕鬆喔!
(對延宕滿足有興趣的家長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棉花糖實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3%89%E8%8A%B1%E7%B3%96%E5%AE%9E%E9%AA%8C)
http://pansci.asia/archives/8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