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小品】與法相會,後會有期
✒文:施伊庭(快樂學佛人寶雲班)
來寶雲寺參加「快樂學佛人」,緣於兩年前家庭旅遊前往法鼓山園區。循著山路看到來迎觀音、藥師古佛,整座山沒有香火裊繞,卻非常寧靜莊嚴。受到這樣的氛圍所感動,開始對法鼓山產生興趣,上網瀏覽聖嚴師父的講課影片,並依循教導,開始於家中誦經。
期待的「快樂學佛人」終於在二○二○年十二月開課!上課前,原本擔心沒有認識的人、不懂寺院規矩,三次課程下來,師姊們的關懷和帶領,引導我們表達感想、進行討論,不僅拉近了彼此距離,透過大家的分享,也讓我省思不同面向的觀點。
午齋時,演瑞法師教我們以碗就口,專注吃飯也是禪修。進齋堂時,看到一位師兄敲著走廊上的大木魚,請教師姊才知道背後典故:大木魚為「梆」,葫蘆型鐵板為「雲板」。木魚梆是吃飯號令,無論晝夜,魚都不合眼,意喻佛教徒修行也應精勤不懈。原來吃飯有這麼深的意涵!
課程中,演梵法師提到師父一生致力於弘揚人間佛教,是因為心中一直遺憾:「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那麼少,誤解的人那麼多。」法師說,師父選了一條最難走的路「教育」,成果需要十年、二十年之後才能看到。師父的「法布施」正是我所感佩的,也了解師父推動「心五四」運動淡化宗教色彩、入世化俗的用心,將禪修方法及觀念,落實於日常生活,再推廣到家庭、社區、全世界。
第三次課程時,同組學員因緣深厚,企盼再與法相會,除了拍照留念,並互贈結緣禮、分享心得。來寶雲寺的第一次,開啟了我進入法鼓山的因緣,相信後會有期。
◎轉載自法鼓雜誌375期
更多心靈小品 https://pse.is/3b4wkr
#心靈小品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