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繁忙的秋茶採收!太和茶區的家家有茶席,處處有茶屋,舊豬圈變茶藝品茗空間:眷茶屋。
#屋頂上的日光萎凋
第一次在採茶季目睹茶區,才發現茶的製作過程在太和地區是垂直的,除了道路兩旁放置隔熱帆布,將茶菁平鋪在上頭進行日光萎凋外;民家的頂樓都鋪滿翠碧綠的茶菁,下方的樓層,每一層樓則是不同的機械化作業。
採茶的農忙期,茶廠會供吃供住,師傅們就像集體的營隊宿舍,依照各自的工作崗位輪班,所以頂樓曬的茶菁上方時常伴隨好幾排男子宿舍風格的衣物,跟著一起曬太陽。
#高海拔的限定商機
師傅們聚集的採茶期間,對於攤販來說,林立的茶廠就是一條金流,許多餐車都會開上山來,牛排、炸雞、臭豆腐和大腸麵線等攤車,都會開往海拔1500公尺的高山,銷售比在山下的生意還好,是期間限定的人文現象。
#一家一茶席到一家一茶屋的太和茶藝文化
太和在八八風災中屬於重災區,災後當地人開始改變種茶的心態,以珍重自然生態的角度為優先。
加上原先太和是嘉義縣政府推廣藝術家駐村的點,擁有茶藝與陶藝的基礎,當地人便在災後與藝術家並肩合作,一開始只是若家裡有閒置空間,就在一個角落鋪設一個茶席,作為招待賓客朋友的方式,推廣一家一茶席。
茶席文化的典雅氣質吸引了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的陳正哲教授,選用許建智大哥家的舊豬圈改造成茶屋,保留原有木榫製作的建築特色,並取材當地的竹木區隔品茗空間,以豬圈的諧音命名為「眷茶屋」。
現場還保有過去煮豬糧的大爐灶,並附設自家搭建的陶窯,每個人可以體驗拉胚製作專屬的茶杯,未來拿著自己做的茶具品茗,增添藝趣。
ㄧ
由嘉義縣政府成立的嘉義陽光郊遊社 ,走訪嘉義縣擁有風光秀麗茶園和茶屋的「瑞峰太和休閒農業區」,在這裡旅行不需要太精密的計畫,只要帶上輕巧的行囊,跟隨陽光的軌跡,享受一趟有光的旅行!
此篇特別感謝: 嘉義縣梅山鄉瑞峰太和休閒農業區、 眷茶屋、欣采民宿
同時也有1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8萬的網紅愛玩客 iWalk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東市場-袁家筒仔米糕排骨酥 地址:嘉義市東市場飲食區16號 2.信味香香腸舖(黑人魯熟肉旁) 地址:嘉義市東區共和路84號 3.昭和十八J18 地址:嘉義市東區公園街42號 4.北興街吉鑼餅 地址: 嘉義市西區北興街友愛路口 5.碳燒杏仁茶 地址:嘉義市東區民族路191號 6.瑞茗祥茶葉(採茶體...
梅山 採 茶 體驗 在 微笑台灣319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望著整片茶區品味有山頭氣的茶文化|#品茗體驗 #阿里山
坐立在蓊鬱山丘中的 旅人茶濃 Tripper Tea。山角鐵茶屋,外頭有茶園可供採茶,二樓的日式茶席區則可以邊泡茶,邊將山谷一覽無遺。創造這樣品茗體驗的 #許益彰大哥,其實剛返鄉時曾因找不到自身定位而深感挫折......來看他如何將家中茶園發展出新路,以及破除「喝茶就是看海拔」的偏見→
專欄: 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
梅山 採 茶 體驗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跟著舜嘉去旅行**
先前舜嘉賣了個關子,去梅山旅遊時提到民宿老闆幫忙規劃了一些行程,現在就趕快來為大家介紹~首先就是來到梅山絕對不能錯過的行程-茶園體驗! 其實當地人有大半都是種茶起家的,所以我們來到茶園時,看到幾乎整座山頭都是茶,我們穿梭在茶園中,老闆娘教導著我們如何採茶、如何辨識,而我也把自己橋裝成採茶姑娘,拍了不少照片XD;如果大家提早預訂的話,還能來一場茶席體驗,在石桌上沏上一壺茶,而這些茶就來自於環繞自己身邊的茶葉,你看得到他們如何生長,喝得自然安心! 彷彿自己置身深山、猶如神仙,一切煩惱拋諸腦後、與世隔絕! 這種體驗絕對值回票價~其實民宿規劃的體驗非常多,其他還有烤茶體驗等等,下次大家有機會來的話千萬不要錯過!
由於當時舜嘉前往的時候並非旺季,因此遊客不多,民宿老闆娘還加碼帶我們距離民宿不遠的梨園寮車站。這個車站是阿里山森林鐵路唯一一個屬於梅山的站,沒人看管、是個完全開放式的車站,隻身矗立在森林與鐵道間。最有趣的是,大家可以仔細看照片,他沒有月台,只有每隔幾公尺一個鐵製的小小兩層階梯,然後火車開進來後,門會對準小階梯,人就從這裡上下! 是不是很可愛呢! 舜嘉看到的時候真的超興奮! 另外,據說每年4-6月,螢火蟲們會在這裡舉辦派對,鐵道兩旁滿滿螢火蟲,所以這裡還有個稱號叫做"螢河鐵道",是不是很貼切呢! 可惜舜嘉來的季節不對,都沒拍到...哭哭,下次,一定要來拍個夠!
#跟著舜嘉去旅行
#梨園寮車站梨園寮車站 - 阿里山鐵路
#梅山茶席體驗
#梅山旅遊
梅山 採 茶 體驗 在 愛玩客 iWalk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東市場-袁家筒仔米糕排骨酥
地址:嘉義市東市場飲食區16號
2.信味香香腸舖(黑人魯熟肉旁)
地址:嘉義市東區共和路84號
3.昭和十八J18
地址:嘉義市東區公園街42號
4.北興街吉鑼餅
地址: 嘉義市西區北興街友愛路口
5.碳燒杏仁茶
地址:嘉義市東區民族路191號
6.瑞茗祥茶葉(採茶體驗)
地址: 嘉義縣梅山鄉瑞峰村37號
快訂閱 愛玩客帶你到處玩!
愛玩客YOUTUBE↓
https://goo.gl/AcZ9yD
#愛玩客 #粿粿 #嘉義
愛玩客FB↓
https://www.facebook.com/isetiwalker/
愛玩客IG↓
https://www.instagram.com/sanlih_iwalker/?hl=zh-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ivaykEd_Gk/hqdefault.jpg)
梅山 採 茶 體驗 在 Chez Verina 甜點師微微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紅茶 #焦糖布丁 #濃厚系 #大人味 #簡單 #recipe #嘉義 #國隆茶園 #ASMR #TaiwaneseTea #台湾茶 #プリン
I went to a tea plantation to have a tour and having experience of making black tea, then I use it for making a strong flavor Tea Pudding. This recipe can taste a strong tea flavor and creamy taste which like a French Crème brûlée. 😊
初夏時,在嘉義梅山上的國隆茶園,體驗了採茶與製茶,並帶回一些作成一款大人滋味濃郁的奶茶布丁,茶味香濃且口感綿密,介於法式布蕾與布丁之間。
Quantity◢
ø8.5cm H6cm 玻璃杯 5個 / for 5 glass cups
RECIPE◢
↓ 材料 Ingredients ↓
▎焦糖-Caramelキャラメル 15g/pc
細砂糖 Sugar 砂糖 75g
熱水 Hot water お湯30g
▎鮮奶茶布丁- Pudding-
紅茶 Black tea 紅茶 13g
全脂牛奶Whole milk 全乳 430g
全蛋 Eggs卵 50g
蛋黃 Yolks 卵黄100g
細砂糖 Sugar 砂糖 75g
鮮奶油 Cream クリーム200g
◇ 更多甜點 ◇
小山進香草可麗露 https://youtu.be/s5MHapId0ZU
法式檸檬泡泡塔 https://youtu.be/ne-LBm4hR3I
咖啡店的芒果蛋糕 https://youtu.be/ey-8UObNqD4
免烤箱水蜜桃乳酪 https://youtu.be/gl9Mk178TUk
—————————————————————————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hezverina/
幕後生活日記/Behind-the-scenes ↓
●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hezverina/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VmrafkV0eU/hqdefault.jpg)
梅山 採 茶 體驗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水墨#梁震眀#水墨畫家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如何將所畫題材營造出有如太魯閣峽谷那般的視覺強度?藉由台灣各地搜羅的奇石圖像,以小觀大,用貼近藝術的手法,假像虛構的方式,將其搬到近雲山巔處,當想像的連結空間變大,方寸之間的畫面也就有更為大器的可能。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zRRzV8kAG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