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山莊的水文。
我們利用這張大約是1895~1896左右日本人以現代製圖技術繪製的七堵庄地圖來跟各位詳細的介紹七堵平原上的傳統水文,而這個水文歷史跟明德山莊本身的地理價值,以及明德國中後面的【水溝】深刻關係,藉此也將可以明確的釐清。
圖1. 十九世紀末的七堵庄,稀微的庄頭,是汐止以上基隆河谷最大片的河階平原,但是當時反而是瑪陵因為礦業發展,比七堵熱鬧。
圖2.圖中標示出基隆河,車路,以及明德國中基隆商工的校地位置所在,在整個平原東南角的邊陲地區。
圖3. 平原因為左方的基隆河河谷切割極深,位於平原上的農作灌溉幾乎只能靠學校後山長壽山的泉水,圖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右上角有一個大的埤塘(1968年因為蓋調車場填平)以及沿長壽山麓流過的小溪,這個溪水貫穿七堵平原南部,在現在的陽明海運大廈前方入基隆河,是七堵庄灌溉的大動脈,而明德山莊正好位在這個溪流右側山麓,山莊本身就有四條從長壽山溢出的水道,匯流進入這條灌溉動脈。而長壽山後方屬羌子寮山水系的溪流則與七堵庄的灌溉系統無涉。
圖4. 咖啡色的部分代表的是廿世紀中期之後,七堵地區因為調車場的建立(1968年),七堵市區的擴張,上游埤塘周邊成立社區等等現代化作為,將這個七堵區傳統農業時代的地理紋路覆蓋調約百分之九十,而剩下的開放式河道就只有明德國中後方這一段約六十公尺長的河道。
老市立一中的校友都還有在溪水裡摸蜆仔的回憶,我則是在溪流裡追逐過泥鰍,不過最奇特的記憶是看過養鴨先生趕著鴨群過河,一整群白色的鴨子,拿著一枝竹桿戴著斗笠的趕鴨人,那是傳統農業還活著的最後一撇身影,就倒映在這條小溪的水中。
至於明德國中,他們的校長昨天跟七堵區的教育同業再次說明了學校要把這最後一段加蓋眼不見為淨的旺盛企圖(顯示為我的監視器很多),這跟該校來參加文資審議委員會的輔導室主任在會中矢口否認(堅定異常的否認)學校會將溪流加蓋的態度完全不同調,學校的總體明確態度應該是竭盡所能把想要執行的事情達成,至於我們苦心耙疏出來的歷史,生態,環境,地理,農業等等最活潑最獨特的地方價值,完全不在學校的計畫之中。
以上這些我好事去找出來的歷史的豐富程度,足以成為學生學習的重點內容,也可以是社區開始面對汙水處理的動機,也可以是學生關懷環境清掃環境的動機,是讓整個學校與社區結合的一條活水,讓大家對環境保護產生願景的一個美好的起點,這,才是讓學校的歷史跟地理活起來的教育的核心,而不是把這條充滿歷史與回憶的溪流上了水泥封蓋,粘上一個【人文步道】,所有的髒水還是從底下流過,只是我們都不要看到這樣就沒事了!作點文明人會做的事情吧明德國中!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