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rr... 好了啦,不妨聽何晶怎麼講核能】
看到三X新聞以《就是不滿台灣?總理妻何晶發文僅這篇有文字》來下標,我真覺得這媒體素質低落,作為一位STEM背景出身的女性,何晶的板上也不時分享科技、科學的議題以及做出評論,其中不乏能源與氣候變遷,又其中核能在她版上的出現頻率真的不少。因此就幫大家翻譯一下,跟著新加坡總理夫人了解核能也不錯。
還是要重申一下,我們發這篇文是針對台媒撰寫相關新聞時的少見多怪,搭一下風車為核能增加曝光率,而我追蹤何晶臉書新聞以來她的發文個性就差不多那個調調,縱然轉發文頻繁沒有特別評論(在台灣俗稱長輩式發文),但絕非"僅"有台灣口罩發文有特殊待遇。
以下幫各位整理她的兩篇核能文字
https://reurl.cc/5l8Gg7
https://reurl.cc/Y1d9lL
▊新加坡的能源選擇
新加坡很早就決定捨棄燃煤電廠帶來的污染,一旦可行之後,全國就改用天然氣發電。就碳排放的角度而言,煤、石油與天然氣的性質是類似的;可就空氣污染和化石燃料成分中的各種微粒而言,天然氣是當中最清潔的。
我們其實也有考慮核能。
例如像鄭永順博士(編按:新加坡前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這樣的先驅者,曾赴英國原子能機構(UK Atomic Energy Agenc)接受培訓,但政府後來認為新加坡領土實在太小,考量風險而解散了研究團隊。此後,鄭永順博士繼續在大學任教,並替國防部成立了防衛科學組織,隨後以政治工作者結束其生涯,他革新了新加坡的職業培訓方式。
雖新加坡當年未採納核能,但目前這代的核能發電,要比福島核電廠等第一代核電廠安全得多。福島依賴「主動系統」的電源來維持爐心的冷卻,如果失去電源或故障,將面臨嚴重的熔毀風險。
※編按:2007~2012是新加坡討論核能最凶的時候,最後可行性報告結論星國尚未有條件(土地規劃)發展核能,而2014年該國發起規模約13億台幣的人才與準備計畫,為那有朝一日準備。
▋安全性(safety)問題。
從核電的初期開始,安全性就一直受到關注。而現今,世界正從「主動安全(active)系統」轉向「被動(passive)安全系統」。
主動系統類似一個人靠抓住保險桿來防止事故發生,例如反應爐需要的冷卻水,如果發生電力或幫浦故障,水不再注入反應爐,爐心會變得非常熱,並可能導致失控。
被動系統的運作方式不同,有時稱為「失效安全 (fail safe)」。即系統可能會出現故障,因此設計上,會在故障時使系統會進入安全模式,而不會失控。想像一個需要有人踩剎車才能停駛的火車系統,對照一輛火車只要跳脫行駛狀態,就會直接進入靜止模式。
不同的設計理念,可以提高安全性並減少故障的影響或風險。另外,某些故障模式可能很少見或很極端,但仍須通過安全測試。例如:萬一一架飛機撞上核電廠怎麼辦?
※編按:基本上被動安全系統就是不需要靠電源或人力操控的系統,三代爐與二代爐的最大差別就在這邊~~~
▋核子保防(security)問題
範圍從的防止放射性原料被竊,到處置核廢料的系統與流程。除了確保電廠本身的安全運轉,使燃料利用率更好、使核廢轉核武原料更困難,也是達成核能公共安全與和平的一些考量。
這些不是無法克服的問題。但這也是為什麼人們也在尋找核融合發電之聖杯的原因。雖然創造核融合的條件極為困難,但有一個好處是,當條件沒有完全到位時,整個融合過程就會停止。這與核分裂不同,核分裂過程中,如果系統的設計或管理不健全,就有發生失控的可能。核融合的副產物壽命也不長,所需燃料發出的輻射微弱、半衰期也短,與核分裂使用的鈾不同,從燃料、使用到廢料,鈾無所不在。
新興的保防風險其中一個例子,是外部組織透過軟體或遠距操作,接管並破壞核電廠的駭客風險。
▋展望未來把握現在
在未來10到20或30年內,類似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或熔鹽反應爐(MSR)等新的核分裂技術可能會出現有趣的發展,或許能提供比化石燃料更安全、更具成本效益的能源選項。
除了間歇性的太陽能和風電之外,清潔燃料的其他選擇可能是氫氣或其他非核/非火力的解決方案。最終,我們可能靠30到50年的時間掌握核融合技術,時間可能更長或更短,取決於我們對科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的進展程度。
在此之前,我們應該對所有的能源選項保持開放,在幾乎所有東協成員國都希望在未來能採用核能發電的情形下,東協必須事先做好研究工作,特別是安全(safety)和保防(security),以建立專業和科學,以及營運核電廠的能力,使我們有希望在各國開始建設核能設施時,替邁向一個安全的世界做出貢獻
新的核能選擇雖未近在眼前,但會在幾個十年之內出現。
總體而言,為了地球更綠,減少碳排放,我們必須精通並採納核能作為其中一個關鍵解決方案。目前,已開發或有能力的國家,若能擴大對核能的使用會更好,可減少對化石燃料的需求,並降低總體碳排放量。
同時,發展中經濟體可以盡其所能,從煤炭轉向更清潔的天然氣或更綠的再生能源。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要了解歐洲怎麼看2020這種總統大選,可以先從歐洲怎麼看美國開始。我們常說歐美歐美,其實從歷史來看,從移民和探索到征服和開發,很多歐洲人會把美國看做歐洲的延伸,當初歐陸受到納粹統治的威脅時,美國出手相助,當時英國首相邱吉爾都說這是新世界拯救舊世界。二戰後,美國「馬歇爾計劃」把相當於今天1280億美元...
核分裂過程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要了解歐洲怎麼看2020這種總統大選,可以先從歐洲怎麼看美國開始。我們常說歐美歐美,其實從歷史來看,從移民和探索到征服和開發,很多歐洲人會把美國看做歐洲的延伸,當初歐陸受到納粹統治的威脅時,美國出手相助,當時英國首相邱吉爾都說這是新世界拯救舊世界。二戰後,美國「馬歇爾計劃」把相當於今天1280億美元的重建資金,其中四分之一給了英國;五分之一給了法國;十分之一給了西德。所以這種跨大西洋阻止共產主義蔓延的共識是一致的。
因為歐美這種國際秩序從杜魯門到歐巴馬,12位戰後美國總統,不論是民主黨或共和黨總統執政,歐美關係雖然曾受到考驗,但不曾崩壞,但我們先來看看歐洲是怎麼看川普的。他大喊「美國優先」,退出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對歐盟進口產品徵收大量關稅、對反歐的普丁俄羅斯採取和解政策、找北韓金正恩等獨裁者作秀,對法國總統馬克宏、德國總理梅克爾等支持民主的領導人反而沒有這麼在乎。德國《柏林日報》還報導,說美國前國安顧問波頓在新書中提到,川普曾稱梅克爾是「北約裡面最會跳踢踏舞的人」,就是說她很會閃躲,川普還在電話上向法國總統馬克宏抱怨,說德國是北約裡面糟糕透頂的夥伴。而且川普在支持英國脫歐的過程對歐盟充滿敵意,加上最近防疫不利、種族主義和警察暴力的帶來的分裂,應該都已經讓歐洲人感到越來越危險。
拜登則是歐巴馬時期的副總統,也是在美國參議院工作了36年的老將,對歐洲人來說,他就是一個多邊主義者和國際主義者。對受到脫歐、俄羅斯普丁還有川普威脅的歐洲來說,拜登當然比較有希望讓美國重回正軌。除此之外,拜登對歐洲還有特殊的個人情感,他曾經對媒體說自己的祖父曾告訴他:「喬,記住,你身上最好的一滴血是愛爾蘭血統」,他也講說走在愛爾蘭
梅奧郡巴利納的街道上有多感動,因為他的曾曾曾祖父在移民美國之前就住在那裡。所以有些英國人覺得他應該對英國有特殊的情感,上任後可能組成英美聯盟。
可是川普的祖父也出生在巴伐利亞王國,也就是今天的德國啊,他也自己說身上流著德國人的血。但是川普這個月就傳出川普要大量裁撤駐德美軍,從3萬4千多減少到2萬5千多。其實德國在戰後復甦很成功,現在德國算是富裕,所以這個駐軍並不是要保護德國的。在蘇聯解體將近30年後,美軍駐紮在德國其實是一種對歐洲承諾的象徵,除了對抗俄羅斯,也有到中東和非洲行動的便利。不只是這樣,川普上任以來,多次批評德國,還要求德國把國防開支提高到GDP的2%,還說柏林不這樣做的話就是拖欠。甚至去年,美國對歐盟徵收25%的鋼鐵關稅和10%的鋁關稅,這個做法大大影響了德國的汽車工業。他還威脅要對進口汽車徵收關稅,根本就是要激怒柏林。
所以德國人不反對川普連任都很奇怪,畢竟他一上任就讓美德戰後幾十年緊密的軍事合作關係變得很複雜。德國外長馬斯甚至說,就算川普下台,雙邊關係也很難修復。他強調說川普已經讓跨大西洋關係變得很糟。這不是說有一個民主黨總統的人就能改變,因為歐美關係已經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
歐美這麼多年都是靠北約這個防衛合作組織形成一種西方的軍事力量。但是北約的章程裡面聲稱 「共同遺產 」是歐美團結的基礎,這句話對美國人來說,讀起來一年比一年古怪;尤其美國人口結構早就已經轉型。現在美國人口年齡中位數是38歲,大部分的人對於冷戰已經沒有什麼記憶,更不用說構成大西洋聯盟這種歐美同盟情感基礎的世界大戰了。
跟1948年相比,現在更多的年輕美國人是亞裔或拉丁裔。跟過去一個具有絕大多數歐洲血統的美國已經不同。但是毫無疑問的若拜登選上,他所主持的白宮會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與歐洲合作,緩和貿易分裂,不會像川普把歐盟當作另一個民族國家而反對。但是你說歐美會走得更近,現實來說大概很困難。
歐洲人感覺就是不喜歡川普也不care拜登,但至少拜登支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俄羅斯態度強硬,相信巴黎氣候變化協議,是伊朗核協議的堅定信徒。而且看起來外交老手拜登現在想要一把抓,除了對中國友好,在反對脫歐下,跟英國還有歐盟都想保持好關係。不過隨著美國疫情失控國力大傷,現在的國際局勢有可能讓拜登這樣左右嗎?這些都是未知數,前提還是他要先維持領先的民調而且拿下總統位置再說。你怎麼看川普與拜登的對決呢?歡迎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核分裂過程 在 蕭牧時MuSh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Follow Us Online 「關注、訂閱及分享」
Instagram(hihi kaohsiung) : https://www.instagram.com/hihi_kaohsi...
Instagram(蕭牧時 Mushi) : https://www.instagram.com/mushi_xiao/
Instagram(劉羽榆 Emma)https://www.instagram.com/emma0324elm
【HiHi Kaohsiung粉絲專頁】 : https://facebook.com/hihikaohsiung
【蕭牧時Mushi官方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mushixiao/
【劉羽榆 Emma 】https://www.facebook.com/UrsulaZhuaZhua
【郭晉豪GZi官方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GUOmusic/
故事從一把吉他開始,從街頭唱到101跨年演唱會,螢幕前那個對音樂充滿自信的自己,或許是大家對蕭牧時認識的第一印象,也因為喜歡流行音樂,大學時進入錄音室實習,開始了周末台北平日高雄的南北生活,歌手及音樂製作人的路也從這時開始萌芽,這次的作品仍堅持著蕭氏曲風,透過現代不同的曲風元素,融合流行音樂傳統,碰撞出全新卻不失傳統的音樂感受,挑戰市場聽眾耳朵。
「明天的太陽」這首MV歌曲的製作,坦白來說非常的不容易,但也因為經歷了歌曲的製作過程,才更明白那些另我崇拜的製作人前輩們,曾經面臨到的問題及挑戰有多少,而為了增添歌曲情感面,選擇弦樂為整首歌曲鋪陳增添幾分細緻的情感,而吉他更是整首歌曲的靈魂之一。
「天黑啦什麼都不怕只怕想家」在寫歌蒐集資料的過程中,感觸很深,醫護人員用生命與病毒對抗,不怕站上最前線,害怕的是想家,戰爭在無聲中慢慢敲響,此時需要團結彼此的力量,讓這一份愛從高雄出發,所以與嗨嗨高雄共同發起了為高雄而唱的活動,希望藉由公益歌曲大合唱,來和大家一起面對疫情的困難,守護我們的家園!
而在與封面設計師青森暢聊的過程中,知道了原來我們擁有著相同的夢想,不同的是我在音樂領域,而青森則是在專輯封面設計領域!「明天的太陽」單曲封面設計理念,設計師青森表示;
藉由撕破的照片,來反應現況,同樣是熱愛這片土地的人,卻往往為了各自的目的,彼此惡性的競爭,如同照片上的那樣,一張被撕成兩半的照片,只有合在一起的時候它才能完整,也才能還原照片中想傳達的的景色,照片中的畫面,正代表著彼此的願景,那是個繁華又溫暖的人文城市,而高雄這座美麗的海港城,正是溫暖的代表,這裡有著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生長的舊建築及舊回憶,裹上防塵塑膠套,就像是個全新又充滿活力的全新開始,也象徵著要尊重彼此,愛惜及守護我們身邊所愛的一切,防塵套下的所有皆代表著我們應該愛惜及守護的,也透過封面設計傳達「只有彼此團結,我們才能完整」的視覺創作理念。
和青森聊夢想也聊未來,再回頭看看現階段的自己,對未來也會有所擔憂,但目前的方向依然不變,堅持持續往歌手的目標前進,也會繼續寫歌記錄時代,記錄生活,樂觀面對未來的挑戰,這次與嗨嗨高雄團隊合作非常的順利卻也充滿挑戰,每一位幕前幕後人員皆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心力,「而我們也一起完成了一件,當初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Hi嗨高雄!關心疫情及社會對立的現况,號召近百人來參與為高雄而唱公益活動!高雄,我們摯愛的家園、陽光美好的城巿,在面對肆虐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的挑戰時也正深䧟於一股對立分裂的氛圍中。
Hi嗨高雄本著對家園、對高雄的愛,詞曲創作「明天的太陽」並發起為高雄而唱公益活動,希望以大合唱及拍攝MV來感動人心、振奮士氣,呼籲團結抗疫共同守護高雄、守護家園。
明天的太陽,詞曲創作/蕭牧時,MV企劃製作、腳本/劉羽榆,劇中男主角/潘志誠,都是Hi嗨高雄核心成員,為了這支音樂MV都發揮創意並付出極大的心力。尤其令人感動的是當發起這次活動時,有老師、學生、樂團、合唱團、音樂人、志工、粉絲等主動報名參加。在MV拍攝過程中各行各業都熱情主動提供場地、甚至臨演,更讓人窩心感動!
Hi嗨高雄感謝所有參與合唱、演出、製作、贊助的好朋友們,這支音樂MV是我們共同為團结抗疫、守護高雄而製作,這個成果也是屬於大家的!感謝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樂製作
Singer 演唱|蕭牧時Mushi|郭晉豪Gzi|Ally|工藤將人|陳儀芳|邱安琪
Lyrics/Composer 詞曲|蕭牧時
Arrangement 編曲|蕭牧時|楊肥
Strings Arrange 弦樂編寫|ADA SU|小丹
Producer 製作人|蕭牧時
📺影像製作
製作人 Producer |劉羽榆
空拍師 Lighting Assistance |李俊志
燈光師 Lighting | 陳昆郁
燈光大助 Lighting Help|光光
🎥演出名單
女主角|劉羽榆
男主角|潘志誠
各行各業演員
房家榮|東東|張志鈞|翌揚|
研宇姊|Eva|郭維家|大帥|永成
💪特別感謝
嘉義"抗疫"義勇軍|魏大哥|大帥包車|麗香姊|謝大哥|鄭凱隆|
高雄客家文化園區|六合夜市海產粥|He's Salon|He's GYM|高雄狂兄專改重機|雷祥珠寶
核分裂過程 在 謝稀如 Michelle Ts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病毒的象徵意義與心靈啟示】
昨天2月2日靜修十天回來才知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散,香港人心惶惶,恐懼比疫情蔓延得更快。我相信病毒只是心靈的象徵,所以今天特地研究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病理,好去理解病毒究竟在傳達什麼訊息給我們人類。
其實這病毒靠自己本身並不能繁殖,它必須尋找宿主去繁殖,病毒的目的並不是殺死宿主,而是繼續分裂下去、傳播開去,所以成功的病毒應為低毒性、長潛伏期、高傳染性、低死亡率的,HIV是非常成功的病毒例子,潛伏期長達十年,不會立刻致命,到人們發現時病毒已完全控制宿主。今次的新型冠狀病毒比起2003年沙士更進化,潛伏期更長、死亡率較低、傳染性更高。
當這種冠狀病毒進入人類身體後,從細胞表層抵達細胞核心的過程當中,它欺騙了人體細胞四次,一次又一次讓細胞以為病毒對自己有益而打開了防護閘門,讓病毒得以進入細胞核,進行複製自己的繁殖過程,這新型冠狀病毒會潛伏在身體十天左右,好讓自己大量複製,再爆發出來傳播開去。原本病毒的目的是傳染更多的宿主,讓自己分裂下去,可是當病毒留在身體一段時間後,竟然忘了自己是病毒,忘了自己的目的,就留了在宿主的體內,有些病變細胞告訴免疫系統「我已被感染,請殺死我」,所以引起免疫系統反應,去對付病毒,而炎症的引起是因為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因此太強或太弱的免疫系統都不行,要達致平衡才是最好的免疫能力。
從身心靈的角度去看這新型冠狀病毒就變得很有意思,一切人生的問題都源於分裂,以為自己是分裂的個體,可以獨立於其他東西而存在。近來世界發生的災禍,如亞馬遜森林大火、澳洲火災、全球氣候問題、食用魚類被塑膠或輻射污染,都讓人類開始反思我們的每一個行為,原來都影響著整體,我們其實從來都並不可能獨立存在的,一粒沙裡就藏著整個宇宙,從任何一個東西裡就看到整體。我們能從細胞裡看到一個人的整個生命,也能從一個人的生命看到整個宇宙的生命,宇宙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存在著。
回到這個病毒的象徵意義,愈會自欺的人愈容易被感染,把自己看成生命的受害者都是自欺的人,因為從身心靈角度來說,我們要為生命遇到的一切負百分之百的責任,我們對如何看待外境絕對有選擇的餘地,把事件看成是生命的禮物還是問題是自己的選擇,遇事時指責別人還是承擔責任也是選擇。另外,免疫系統的問題象徵著攻擊自己,所以愈會自我批判的人也愈容易被感染,其實說穿了,指責別人與自我批判根本是同一回事,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因為真正自愛、自信的人,愈能無條件地愛別人和愈謙卑,相反地,愈自我批判的人自然會先否認自己未接納自己的部分然後投射在外,去指責他人,愈驕傲自大的人其實內心充滿自卑。
看到病毒竟然會忘了自己是病毒,也忘了自己生命的目的,感到很不可思議,這不就是人類的靈性道路?人類投生為人,忘了自己的真正身分、真正本質,更忘了生命的目的與意義所在,讓人迷失在娑婆世界,以為追逐名利權色會讓自己快樂,竟忘了生命的目的是從無意識變得有意識,去憶起「我是誰」。因此,人變得迷失,不斷在外境尋找快樂,過程中只找到短暫的快樂,卻怎麼也不會完全滿足,無法持久地快樂,人總要不斷擁有更多和更好。其實人也像病毒一樣,不斷自我防衛或攻擊別人以餵食並壯大自己的小我(ego),讓心靈不斷分裂下去,不再記得自己原來是這個整體,讓人變得恐懼、不安、憤怒、孤單,這些負面情緒都是小我的食糧。
這病毒在中國爆發,而香港的疫情也在擴散,所有的炎症都象徵著憤怒,或許中國內地已醖釀著很多的憤怒與恐懼,共產黨以恐懼統治國人,完全是在製造人與人之間的分裂與恐懼,近來香港的政治事件也在社會間累積了太多的憤怒與恐懼,所以這病毒在這地區蔓延都是中國人的共業,跟過去的歷史、或我們每一個人的業力都脫不了關係,在我們眼前的一切只是因果循環,壞消息是我們也責無旁貸,也要為此負責,而好消息是我們有能力改變與轉化這一種,不再餵食惡的種子而去培養善的種子,改變永遠都是從自己開始。因此,我們不是要憎恨任何人,而是學習無條件地愛所有人,包括我們從前憎恨的人,由分裂的幻相回歸至一體的實相。
從整體來看地球的事件,不論是環境問題、政治問題、還是病毒問題,其實一切都是讓人類覺醒的功課,亦即學會愛、慈悲與寬恕,並接納如是,如果人類學會真正的愛,我們就不會再無止盡地佔有自己不需要的東西,資源絕對足夠分配給窮人;也就不會過度的破壞環境去賺錢,地球就得以修復;國家也就不會發展生化武器,而把資源用於發展心靈平安的建設上,最後甚至國家的概念也是多餘的,若我們學會愛的話,自然能夠愛不同種族的人,這樣就連宗教也不需要了,我們已能夠發展慈悲心,愛人如己,寬恕別人,活得平安。
人類的靈性覺醒(也可稱作開悟、解脫)絕對刻不容緩,認清「我是誰」,我們無限的真正本質,了悟真正的生命意義,放下物質的追求,學習愛與慈悲,把他人的福祉與我的福祉視作同一回事,我們自己的覺醒就是送給世界最好的禮物,我們一個人的平安自會以漣漪效應般散播開去。
一切都只是為了我,學會愛。
願一切眾生快樂與平安!
謝稀如 Michelle 2020/2/3
Facebook Page:www.facebook.com/nowMichelle
YouTube頻道: www.youtube.com/c/MichelleTse
Facebook 群組: www.facebook.com/groups/NowhereNowHere